跳转到内容

跨学科问题 2018-19/虚构历史中的真相

来自维基教科书,为开放世界提供开放书籍

虚构历史,或称“没有历史现实的事物”,也被称为“替代历史”。它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出现,探索了如果一个重要的全球事件以不同的方式发生,历史可能产生的结果。本文旨在阐明虚构历史如何成为理解真相的一种生动而有效的媒介。我们将探索通过虚构历史的跨学科方法如何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学和哲学等学科。虚构历史拥有“逆转”历史的力量,可以被视为当代世界的“黑镜”,揭露了根深蒂固的政治腐败和权力斗争。集体社会认为真实且不可否认的,可能会在虚构作品中受到挑战,虚构作品充当了反思我们如何看待历史的渠道。在本章中,我们将讨论真相是如何在替代历史虚构作品和历史哲学话语中构建的,如高堡奇人(1962年)由菲利普·K·迪克所著。

真相是如何在虚构历史中构建的?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艺术的真相在于它打破了既定现实(即那些建立现实的人)的垄断,以定义什么是真实的。”[1]

——赫伯特·马尔库塞

虚构历史作为一种文学体裁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真相的概念不可避免地与事实、现实和真实性等术语联系在一起,这些术语可以被视为与虚构截然相反。虚构历史属于虚构文学体裁,因此虚构历史中的真相可能被认为是纯粹的虚构甚至不存在。然而,虚构历史也是一种基于历史现实的文学体裁;它必须包含一些真相,因为我们能够识别替代历史中构建的真实性并从中学习。在虚构历史中,作者构建了历史现实的想象性发展,使我们能够探索普遍性问题。通过改变偶然事件和探索由此产生的影响,我们能够了解影响我们今天所知世界的选择和价值观的本质因素。这揭示了虚构历史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如何使我们能够以鲜明的现实感感知到某些真相。

《高堡奇人》中的美国

分歧点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虚构历史通过为偶然事件提供另一种结果,为当代对历史决定论的反思铺平了道路。作者偏离历史现实的那一刻被称为分歧点。在《高堡奇人》中,这个点发生在1933年罗斯福遇刺之后,V2火箭没有被美国征用,而是促成了德国的技术优势,导致二战以德国和日本的胜利而告终,而不是盟军。迪克暗示,在1960年代,美国的胜利并非绝对的,而且它也不会给国家带来永久的和平,因为无论是在小说中失败还是在现实中获胜,美国实际上从未停止战争。[2] 通过虚构历史,作者呼吁读者反思二战历史,并以战后美国主流历史话语为背景,而战后美国容易受到当时政府权力的操纵。[2]

在典型的历史小说中,事件并没有被修改,而是被丰富了虚构内容,这些内容并不与历史现实相矛盾。可以说,虚构增强了现实,从而使它更具吸引力。在虚构历史中,作者提出了“如果”的问题来构建一个替代现实,从而使故事更具可信度。虚构历史充当了历史现实的比较维度,并鼓励积极阅读;通过辨别我们面前的虚构现实和我们当前现实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真相的重要特征就会揭示给我们。正是通过了解历史叙述背后的驱动力,如贪婪、嫉妒和追求国家利益,读者才能通过自己的主观性来质疑自己的现实。[3] 在构建这些替代历史中的真相时,小说家揭露了当今世界的优缺点。[3] 通过这种方式,历史在现代文化中“更新”,而替代历史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产物。[4]

虚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关于历史?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挑战历史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真相通常被理解为客观存在并对“真实”世界产生影响的事物。然而,这种观点可以受到质疑,因为许多社区已经开始挑战历史的官方和权威性质。[3] K. Singles 说道,历史是一种叙述,“以现实世界作为代表的资源”[5]。如果真是这样,这意味着我们集体记忆中掩盖着一些替代历史,这些历史可能与历史的官方叙述一样有效。

历史的必要性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历史不仅仅是汇集过去的事实和事件,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这些历史真相和知识的解释,这反过来使我们能够理解社会的发展轨迹。虚构历史不会改变历史真相;它不是作者对所发生事件的看法,也不是对过去事件的不同视角。它只是一个关于在分歧点可能发生的事情的虚构、想象性的描述。虚构历史很重要,因为它教会我们关于人性的可变性以及影响我们如何构建对当前现实的理解的因素。

历史作为教训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乔治·桑塔亚纳声称,“那些无法记住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6] 从乐观的角度来看,虚构历史可以作为对可能再次发生的潜在威胁或事件的警示。在《高堡奇人》中,我们了解到,由日本和纳粹赢得战争而创造的社会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学习确保这种世界景象不会在我们现实中重现。相反,我们通过虚构历史的媒介创造替代方案并找到解决方案,以纳入我们当前的现实。相反,历史决定论质疑人类是历史的作者还是历史力量的无意识棋子?如果虚构历史作为一个警示,是为了防止像大屠杀这样的事件再次发生,那么这将证明一定程度的个人自由是合理的。正如存在主义哲学所倡导的那样,人类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7]

乌托邦为读者提供了多种视角来学习。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替代模型,帮助我们通过不同主观性的棱镜来理解世界。每个作者都通过不同的叙事结构,提出关于他们自身世界观的论点。尽管历史建立在具体的事实基础上,给人一种不可挑战的印象,但乌托邦鼓励我们参与历史的相对性。虚构也可以被看作是质疑世界观有效性的方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人类不能在人类经验的叙述中获得真理,那么他们至少拥有虚构的力量,以及它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操纵过去的能力。文学、历史和哲学之间的共生关系,强调了乌托邦作为一种跨学科媒介的重要性,它可以用来辨别真理。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Marcuse H. 审美维度:走向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批判。波士顿:Beacon;1978年。
  2. Gallagher C. 战争、反事实历史和虚构历史小说。田野日评论。2007;36(3):52-66。可从以下获取: https://www.jstor.org/stable/30078840?seq=1#metadata_info_tab_contents [访问时间:2018年12月6日]。
  3. a b c Rosenfeld G. 为什么我们会问“如果?”对虚构历史功能的思考。历史与理论。2002;41(4):90-103。可从以下获取: https://www.jstor.org/stable/3590670?Search=yes&resultItemClick=true&searchText=Why&searchText=do&searchText=we&searchText=ask&searchText=%22what+if%3F%22&searchText=reflections&searchText=on&searchText=the&searchText=function&searchText=of&searchText=alternate&searchText=history&searchUri=%2Faction%2FdoBasicSearch%3Ffilter%3D%26amp%3BQuery%3DWhy%2Bdo%2Bwe%2Bask%2B%2522what%2Bif%253F%2522%2Breflections%2Bon%2Bthe%2Bfunction%2Bof%2Balternate%2Bhistory&refreqid=search%3Aaf05ebf574a542a3069dfecffd7ac51a&seq=1#metadata_info_tab_contents [访问时间:2018年12月6日]。
  4. Rodwell G. 谁的历史:通过历史虚构吸引历史学生。南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出版社;2013年。可从以下获取: https://www.jstor.org/stable/10.20851/j.ctt1t304sf [访问时间:2018年12月6日]。
  5. Singles K. 虚构历史:玩弄偶然性和必然性。波士顿:德·格鲁伊特;2013年。可从以下获取: https://www.degruyter.com/viewbooktoc/product/180152 [访问时间:2018年11月28日]。
  6. Santayana G, Gouinlock J. 理性的生活或人类进步的阶段:导论和常识中的理性,第七卷,第一卷。在:Wokeck M, Coleman M. (eds.) 理性的生活或人类进步的阶段。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2001年。可从以下获取: https://www.jstor.org/stable/j.ctt5hhk7j[访问时间:2018年12月8日]。
  7. Mittal T. 存在就是存在:让-保罗·萨特论存在主义和自由。可从以下获取: https://yourstory.com/2017/06/jean-paul-sartre-philosophy-existentialism-freedom/ [访问时间:2018年12月8日]。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