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跨学科问题 2019-20/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来自维基教科书,为开放世界提供开放书籍

南京大屠杀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南京的纪念馆声称有 300 000 名遇难者,包括南京大屠杀纪念馆[1]

南京大屠杀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起事件,据称日本士兵抢劫强奸谋杀他们穿过南京[2] 然而,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很少有事实被普遍接受为真相[3] 大屠杀持续时间的说法从三周(从 12 月 13 日开始)[3] 到从 1937 年 12 月到 1938 年 2 月的三个月不等[2],冲突的地理范围和遇难者人数也都没有达成一致。[4] 据称遇难者人数从 100[2] 到 300 000 不等。[1]

历史作为一种学科的目的通常被认为是发现关于过去的真相。[5] 然而,是否真的有可能找到一个客观的历史真相,或者这样的真相是否存在,都值得商榷。南京大屠杀就是一个例子,它对历史上的“实证主义经验主义[4]提出了挑战。不同的来源对事件有不同的说法,由于当时中国日本压制了这一事件,因此缺乏原始资料[2] 这是一个问题,因为原始资料是历史研究和构建历史叙述的关键。[6] 另一个问题是,当时大量产生了宣传,特别是在照片的形式,这意味着现有的资料需要经过批判性审查和评估,并且仍然有可能出现虚假信息。[7]

历史学家杨大庆认为,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方法是通过历史学家提出的论点的趋同。他确定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四个趋同点

  • 日军犯下了大规模暴行
  • 士兵是按照命令行事,而不是进行随机的暴力行为。
  • 战术不佳以及中国军队之间的混乱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
  • 西方国际安全区帮助拯救了许多中国人的生命。[4]

然而,将趋同作为确定真相的方法是值得怀疑的。正如杨的例子所示,历史学家只可能在一般性的观点上达成一致。在试图确定具体细节时,趋同的用途有限。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关于遇难者人数的趋同程度有限。部分原因是缺乏证据,这限制了研究,并导致更多的推测。[6] 此外,现有的资料往往存在偏见或错误,阻碍历史学家找到遇难者的真实人数。问题的另一部分是研究人员本身的固有偏见,在南京大屠杀事件中尤其明显,这将影响他们对现有证据的解读。总之,南京大屠杀提供了一个历史多元主义的例子,其中存在许多不同版本的真相,而无法真正确定哪个版本比其他版本更真实。[8]

记忆与真相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现有的原始资料中的一个关键点是所叙述的真实性记忆的真实性。斯文·贝内克(Sven Bernecker)概述了理论,即真实性是指一个人的记忆与其个人经历的对应程度,而真实性是指一个人的记忆与其发生的客观事件的对应程度。[9] 然后,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的描述仅仅是真实的,还是也符合真实情况?虽然真实的记忆对于提供受害者的主观体验很有用,但由于误解、误解或缺乏背景,真实性会存在问题,从而在确定事件真相时会产生问题。

一致性与对应性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哲学中有两种关于真理的重要理论。 一致性理论 将真理定义为个人 主观信念 集合,而不验证客观真理。[10] 从这种观点来看,中国受害者和日本侵略者的说法都被认为是真实的。 对应理论 则认为,真理的定义在于它与普遍的法律和事实集相符的程度。[10] 根据这种理论,南京大屠杀存在一个客观的真相,有一个确定的时间段和遇难人数。

社会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不同学派对真理的定义不同 社会学。 两种最著名的 定义实证主义互动主义。 实证主义认为真理存在于外部,可以通过 科学方法 获得。[11] 互动主义认为真理是 社会建构,需要以同理心来理解。[12]

现象学家的观点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现象学家,也被称为符号互动主义者,认为现实是由人们对它的看法构成的。 因此,在 宇宙 中存在着 无限 多个版本的真理。[13] 将这个想法应用于南京大屠杀,真理将由那些受事件影响的士兵、受害者和平民来定义。 因此,事件不会有一个确定的真相,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对事件的经历和解读,尤其是在战争的破坏性和混乱性。

获得真相的挑战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马克斯·韦伯 认为,获得真相的唯一途径是“理解”:与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感同身受。[13]研究 中实施现象学方法,[14] 应该从目击者那里收集资料,以 定性 和详细的形式来保留其真实性。 然而,这对研究人员来说可能会带来实际问题。[15] 鉴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 敏感性,目击者可能不愿意透露自己的个人经历,[16] 回忆事件对受害者来说可能会非常痛苦。[17] 另一方面,侵略者可能会更加难以谈论这一事件。 他们可能否认,或者感到内疚和羞愧,无法承认自己的行为。[18]

南京大屠杀中的不同真相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探索南京大屠杀,引出了一个问题:是否有可能找到一个关于一个最终是主观经历的集合的事件的客观真相? 这样的真相存在吗?

直觉上,南京大屠杀应该有一些具有客观真相的方面。 例如,在技术上,应该有一个确定的数字来代表南京大屠杀期间死亡的人数。 死亡是根植于 生物学 事实的,而不是更普遍地成为受害者,后者由 文化国家 决定。[19] 然而,要确定大屠杀中死亡的人数,首先需要存在一个关于大屠杀持续时间和地理范围的时间框架。 否则,就不清楚哪些死亡应该被计算在内。

历史表明,共识将引领走向真相,然而,最终每个历史学家都会构建自己版本的史实叙述。[6] 凭借充足的证据和合理的 推理,他们的叙述可以被接受为真相,但这种真相将是主观的。 社会学和哲学对真理和解读证据提供了不同的视角,这也表明无法找到客观的真相。

客观真相的潜在缺失并不意味着不应该研究南京大屠杀。 探索不同的主观真相和历史学家以及其他人对现有信息的解读是有价值的,因为这提供了对事件和最终对我们作为人类的更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a b 如何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 中国旅游小贴士 [Internet]. Tour-beijing.com. 2019 [cited 27 November 2019]. Available from: https://www.tour-beijing.com/blog/jiangsu-travel/nanjing-travel/how-to-visit-nanjing-massacre-museum
  2. a b c d Fogel J.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和史学。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2000。 可从以下网址获取:http://hdl.handle.net/2027/heb.01961.0001.001。
  3. a b Dixon J. 黑暗的过去。伦敦:康奈尔大学出版社;2018。 可从以下网址获取:www.jstor.org/stable/10.7591/j.ctt21h4vrf.10
  4. a b c 杨 D. 趋同还是分歧?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最新历史著作。《美国历史评论》[Internet]. 1999 [cited 24 November 2019];104(3):842-865. 可从以下网址获取:https://www.jstor.org/stable/2650991
  5. Dunning W. 历史中的真相。《美国历史评论》[Internet]. 1914 [cited 25 November 2019];19(2):217-229. 可从以下网址获取:https://www.jstor.org/stable/1862284
  6. a b c Howell M, Prevenier W. 从可靠的来源:历史方法导论。第 1 版。伊萨卡:康奈尔大学出版社;2001
  7. Higashinakano O, Kobayashi S, Fukunaga S. 分析南京大屠杀的“照片证据”。东京:Soshika;2005。 可从以下网址获取:http://www.sdh-fact.com/CL02_1/26_S4.pdf
  8. White H. 历史多元化。《批判性探究》[Internet]. 1986 [cited 7 December 2019];12(3):480-493. 可从以下网址获取:https://www.jstor.org/stable/1343537
  9. Bernecker S. 记忆的真实性。记忆。2009;:213–39。
  10. a b Reid LA. 对应与一致性。《哲学评论》。1922;31(1)。
  11. Feigl H. 实证主义 | 定义、特征、历史和事实 [Internet]. 大英百科全书。2018 [cited 6 December 2019]. 可从以下网址获取: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positivism
  12. 互动主义 [Internet]. En.wikipedia.org. 2019 [cited 6 December 2019]. 可从以下网址获取: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ractionism
  13. a b Hewitt J, Shulman D. 自我与社会。波士顿:艾林与贝肯;2011。 可从以下网址获取:https://catalogue.pearsoned.co.uk/assets/hip/gb/hip_gb_pearsonhighered/samplechapter/0205634370.pdf
  14. Dudovskiy J. 现象学 - 研究方法论 [Internet]. Research-Methodology. 2019 [cited 6 December 2019]. 可从以下网址获取:https://research-methodology.net/research-philosophy/phenomenology/
  15. 定性方法:民族志、现象学、扎根理论等 [互联网]。[引用日期:2019 年 12 月 6 日]。获取地址:http://www.brown.uk.com/teaching/qualitativepostgrad/handout.pdf
  16. Williams K. 南京 [互联网]。妇女传媒中心。2014 [引用日期:2019 年 12 月 6 日]。获取地址:https://www.womensmediacenter.com/women-under-siege/conflicts/nanking
  17. Debiec J. 创伤记忆几乎不可能消除 [互联网]。密歇根健康实验室。2019 [引用日期:2019 年 12 月 6 日]。获取地址:https://labblog.uofmhealth.org/lab-report/a-traumatic-memory-can-be-near-impossible-to-shake
  18. 南京大屠杀否认 [互联网]。En.wikipedia.org。[引用日期:2019 年 12 月 6 日]。获取地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njing_Massacre_denial#cite_note-Askew-11
  19. Thompson K. 受害者学 [互联网]。ReviseSociology。2019 [引用日期:2019 年 12 月 6 日]。获取地址:https://revisesociology.com/2019/01/16/victimology/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