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问题 2020-21/激素避孕的证据
激素避孕有多种形式,包括口服避孕药、阴道环或皮肤贴片,它们都具有相同的机制:它们影响女性激素水平以防止排卵,[1] 在避孕和治疗月经症状方面应用广泛。 [2]
由于如此广泛的应用,研究人员在考虑新的或现有避孕方法的开发时,会考虑来自多个学科(包括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证据。 这些研究范围产生了各种证据,这些证据本身就存在跨学科的紧张局势。 因此,深入了解生物学和心理学之间的这种紧张关系将有助于决策者和公众更好地理解激素避孕,从而提高其日常使用和有效性。
与激素避孕相关的生物学证据大多来自随机对照试验 (RCT),[3] 或大型的、非比较性的多中心注册研究。 [4] 该领域的一个问题是,这两种设计(尽管 RCT 中的这种情况较少)都存在产生有偏见证据的风险,因为制造研究避孕方法的公司会为这些研究提供资金并自行进行这些研究。 [4] 此外,样本框架主要由欧洲人或美国人组成,[5][6] 研究持续时间仅 365 天,评估最多 8 个月经周期。 因此,激素避孕的长期健康影响尚未记录在案。 [3]
在该学科内部,激素避孕的证据多种多样。 这是因为合成激素会影响身体激素的产生,导致一系列生理变化。 [7] 这迫使生物学研究使用几种专门的方法来测量每种效应。
激素避孕生物学研究中一个有问题的假设是,应用自我报告来生成定量测量结果。 这与术语定义不一致的问题有关,例如“延续”、“依从性”、“坚持”、“误用”、“不使用”和“正确使用”。 [6] 自我报告研究依赖于这些非标准化定义,会产生相互矛盾的证据,并限制对负面结果的观察。 [6]
最重要的是,生物学家由于缺乏对激素治疗的非生理效应或月经相关症状、参与者满意度以及长期连续使用避孕方法的健康影响的研究,无法完全掌握避孕方法的复杂性。 [3][8] 生物学倾向于在证据中只考虑身体状况。 许多流行病学病例研究表明,静脉血栓栓塞症、缺血性卒中和心肌梗死风险增加,[7] 所有这些都是很容易测试且客观可量化的条件。
“测试口服避孕药开始使用的心理影响的文献落后于研究身体风险的研究。” [9] - Kobey 和 Bunnk,2012 年。
尽管如此,该领域还是推动了对激素避孕使用长期后果的更深入理解。 该领域充分利用了之前的心理学研究,因此更多地使用了荟萃分析。 [10] 除了这些荟萃分析外,心理学证据还侧重于使用面对面访谈和人口基础研究; 这些有助于从更定量的角度提供长期视角。 [11]
为审查激素避孕影响而进行的研究是在比生物学研究更长的时间跨度内形成的,不仅分析了神经或激素水平的影响,[12] 而且还分析了行为水平的影响。 这有助于诊断某些精神疾病的来源以及避孕方法中使用的加重这些疾病的激素。 [13]
研究方法还包括关于第二波女权主义及其对妇女健康和心理的影响以及避孕对工作场所的影响的客观讨论。 [14] 此外,还对激素对灵长类动物的影响进行了定性观察,[13] 并进行了与女性行为模式相关的定性研究。 [15] 对灵长类动物和女性进行的这些研究表明,这些影响不仅对个人的身体健康(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规范更符合生物学研究),而且对攻击性和抑郁水平也有影响。 但是,灵长类动物可能与人类的距离足够远,因此它们提供的有关人类可能后果的证据是不确定的。
证据类型的差异是紧张关系出现的一个方面。 许多生物学研究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例如 Osuga、Hayashi 和 Kanda 在 2020 年进行的研究。 [16] 激素避孕对大型样本框架的影响以数字方式“评分”,结果通过统计分析; 这会产生主要是定量的原始证据,并消除了任何主观体验。 然而,在心理学中,重点是使用报告和访谈来生成证据; 重点是避孕的个人体验以及对心理健康和性活动的影响。 [13] 这种证据是通过更主观、情境的研究所收集的,而不是通过客观的、统计的生物学实验。
另一个紧张关系出现在对基于自我报告的证据的不同使用方式中。 在生物学中,这种证据被视为定量的,通常不会进行深入评估; 在许多实验中,异常的个人体验被排除在计算之外。 [3] 在心理研究中,相同的自我报告数据被视为定性证据,并对其进行分析以得出新的结论,从而解释异常的原因。 生物学研究中关于参与者状况的术语不明确的问题进一步表明了这种对个体参与者行为缺乏关注。 相反,在心理学中,这种术语是标准化的,因为个人体验通常是研究的重点。
此外,考虑避孕安全性的生物学研究可能更侧重于身体副作用,例如异常出血。 [17] 心理研究中考虑的心理副作用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因此,在生物学中收集的证据考虑了看似更多或更“有形”的副作用。 这可能意味着生物学证据被认为比心理学证据更有力; 这里另一个紧张关系变得明显,因为生物学研究中存在必要性,而心理学中不存在。
在激素避孕药的研发过程中,首先考虑药物的可行性时,更多地关注生物学研究,之后才进行心理学研究。尽管激素避孕药已经使用超过 50 年,这表明生物学研究水平很高,但避孕药对压力反应和情绪记忆的心理影响尚未得到探索;直到近年来才开始考虑这个问题。[18] 这可以归因于心理学证据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于研究已投入使用的专利产品,而生物学则不然。[19] 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对避孕药进行跨学科研究将是十分有益的。
关于长期影响的研究,较长的研究周期意味着心理学研究在生物学研究方面明显“滞后”。因此,政策制定者可能认为生物学证据是优先考虑的,而心理学证据是事后的想法。鉴于此,在考虑避孕药的可行性时,对于尚未进行临床试验的物质,对其进行心理影响的测试存在伦理问题。然而,避孕药长期心理研究所需的时间可能意味着制药公司更倾向于仅在临床试验后开发药物;考虑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这一点令人担忧。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政策制定者可能对激素避孕药开发的跨学科方法产生兴趣。
最后,在考虑当前的紧张局势之后,跨学科方法也取得了一些进展。目前生物学中很少使用心理学视角,但在心理学的元分析中,却引用了生物学证据。这表明激素避孕药研究的跨学科未来充满希望。
- ↑ er, N. K., Whiteman, M. K., Zapata, L. B., Marchbanks, P. A., & Curtis, K. M. (2016). Safety of hormonal contraceptives among women with migraine: A systematic review. Contraception, 94(6), 630–640. https://doi.org/10.1016/j.contraception.2016.04.016
- ↑ Anne Rachel Davis, Carolyn L Westhoff, Primary Dysmenorrhea in Adolescent Girls and Treatment with Oral Contraceptives, Journal of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Gynecology, 2001, Volume 14, Issue 1, Pages 3-8, https://doi.org/10.1016/S1083-3188(00)00076-0.
- ↑ a b c d Edelman, A., Gallo, M. F., Nichols, M. D., Jensen, J. T., Schulz, K. F., & Grimes, D. A. (2006). Continuous versus cyclic use of 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s for contraception: Systematic Cochrane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Human Reproduction, 21(3), 573–578. https://doi.org/10.1093/humrep/dei377
- ↑ a b Roumen, F. J. M. E. (2008). Review of the combined contraceptive vaginal ring, NuvaRing. Therapeutics and Clinical Risk Management, 4(2), 441–451. https://doi.org/10.2147/TCRM.S1964
- ↑ Casado-Espada, N. M., de Alarcón, R., de la Iglesia-Larrad, J. I., Bote-Bonaechea, B., & Montejo, Á. L. (2019). Hormonal Contraceptives, Female Sexual Dysfunction, and Managing Strategies: A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8(6), 908. https://doi.org/10.3390/jcm8060908
- ↑ a b c Hall, K. S., White, K. O. C., Reame, N., & Westhoff, C. (2010). Studying the use of oral contraception: A review of measurement approaches. 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19(12), 2203–2210. https://doi.org/10.1089/jwh.2010.1963
- ↑ a b Petitti, D. (2005). Four Decades of research on Hormonal Contraception. The Permanente Journal, 9(1), 29–34. https://doi.org/10.7812/tpp/04-129
- ↑ de Castro Coelho, F., & Barros, C. (2019). The Potential of Hormonal Contraception to Influence Female Sexua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Medicine, 2019, 1–9. https://doi.org/10.1155/2019/9701384
- ↑ Kelly D Cobey of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Groningen, The Netherlands, 9712 TS, Abraham P.Bunnk of Royal Netherlands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1011 JV, “Conducting high-quality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oral contraceptive use” Ottawa Hospital Research Institute. 2012.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1030.5178&rep=rep1&type=pdf
- ↑ Kelli Stidham Hall, Julia R. Steinberg, Carrie A. Cwiak, Rebecca H. Allen, Sheila M. Marcus, Contraception and mental health: a commentary on the evidence and principles for practice,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Volume 212, Issue 6, 2015, ISSN 0002-9378,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2937814024119)
- ↑ E. Toffol, O. Heikinheimo, P. Koponen, R. Luoto, T. Partonen, Hormonal contraception and mental health: results of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Human Reproduction, Volume 26, Issue 11, November 2011, Pages 3085–3093, (https://doi.org/10.1093/humrep/der269)
- ↑ Roberts, S. C., Klapilová, K., Little, A. C., Burriss, R. P., Jones, B. C., DeBruine, L. M., Petrie, M., & Havlícek, J. (2012).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outcome in women who meet their partner while using oral contraception. Proceedings. Biological sciences, 279(1732), 1430–1436. https://doi.org/10.1098/rspb.2011.1647
- ↑ a b c Welling, L. L. M. (2013) ‘Psycho-behavioural Effects of Hormonal Contraceptive Us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doi: 10.1177/147470491301100315.
- ↑ Traulsen, J.M., Haugbølle, L.S. and Bissell, P. (2003), Feminist theory and pharmacy pract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y Practice, 11: 55-68. https://doi.org/10.1211/002235702865
- ↑ Fathalla M.F. (1989) New Contraceptive Methods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In: Segal S.J., Tsui A.O., Rogers S.M. (eds) Demographic and Programmatic Consequences of Contraceptive Innovations. Reproductive Biology. Springer, Boston, MA. https://doi.org/10.1007/978-1-4684-5721-6_7
- ↑ Osuga Y, Hayashi K, Kanda 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comparative study of dienogest at 1 mg/day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dysmenorrhea.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2020;113(3):627-635.e1. https://doi.org/10.1016/j.fertnstert.2019.11.010
- ↑ Schrager S. 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 associated with hormonal contraception. Am Fam Physician. 2002 May 15;65(10):2073-80.
- ↑ Shawn E. Nielsen, Sabrina K. Segal, Ian V. Worden, Ilona S. Yim, Larry Cahill, Hormonal contraception use alters stress responses and emotional memory,Biological Psychology, 2013,Volume 92, Issue 2,Pages 257-266, https://doi.org/10.1016/j.biopsycho.2012.10.007.
- ↑ Higgins JA, Smith NK. The Sexual Acceptability of Contraception: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and Building a New Concept. J Sex Res. 2016;53(4-5):417-456. https://doi.org/10.1080/00224499.2015.113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