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跨学科问题 2020-21/自由意志的真相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世界开放的书籍

决定论和自由意志通过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观察,每个视角对经验证据的解释都不同。自由意志最初是通过哲学的视角来考虑的,使用现象学和建构主义来确定真理。然而,随着 19 世纪和 20 世纪遗传学和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出现,经验证据和对真理的实证主义方法为这场辩论增添了新的视角。这些学科内部常常存在紧张关系,对证据的解释也不同。[1]

社会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社会决定论,最初由埃米尔·涂尔干 (1858-1917) 提出,理论认为个人的社会互动和结构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因素指的是人际互动、教育、文化以及人们在一生中遇到的其他经历。社会决定论意味着社会及其对个人的约束具有霸权控制的感觉。诸如接受、禁忌、文化、性别、教育、耻辱等等之类的决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一生中的决定。这是因为社会通过教育、互动、家庭关系等等手段创造了一种特定的思维过程。由于这些经历对于个人未来决策行为至关重要,因此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在决定论方面占主导地位。这导致了这样一个结论,即自由意志不存在,因为所有行为最终都是社会对人类思想的至高无上的结果。

心理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对决定论以及“自由意志”问题的心理学方法基于一种二元论的假设,即意志要么是被决定的,因此受因果规律支配,要么不受过去事件的任何先验条件制约,因此是不确定的。[2] 因果规律规定,早期的事件对个人的当前行为有直接影响,因此因果关系允许预测未来的行为反应。[3]

心理决定论发现童年事件(个人成长环境)和当前心理状态之间存在相关性。儿童受到外部环境的强烈制约,而且由于他们没有其他经历可供比较,因此受到经历的影响更大。

因此可以想象,一个人与照顾者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他们将来建立的其他关系。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提供了一个基于四种依恋模式构建的模型,这些模式由童年的因果关系决定,并决定了个体对亲情、拒绝和信任的反应,以及对爱和自我价值感的看法。[4] 四种模式如下

- 安全依恋(表明照顾者关爱、反应灵敏且敏感)

- 矛盾依恋(表明照顾者不可预测、不确定,有时不敏感)

- 混乱依恋(表明照顾者拒绝、不可预测且害怕,因此缺乏亲情和不信任)

- 回避依恋(表明照顾者冷淡且不敏感,导致害怕亲密/情感反应)[5]

这些童年的依恋模式导致成年后形成四种依恋风格:安全、焦虑依恋/缠绵、恐惧回避和冷淡/回避。[6] 这些依恋风格可以预测个体对亲密和亲密关系的反应、情感可用性、对自我和他人看法、害怕被抛弃和拒绝,以及基于这些风格的选择伴侣。

物理学和数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物理学或数学方法论对决定论的解释是,任何普通行为都是一系列初始行为的结果,这些初始行为最终使它运动起来。[7] 这通常被称为数学现象“蝴蝶效应”,这一想法最初由 爱德华·诺顿·洛伦兹 (1917-2008) 在他的 混沌理论 中提出,该理论再次旨在证明决定性规律支配着所有行为的结果。人们还认为,通过使用对个体化学、生物学和环境变化的准确统计计算,可以预测结果。这意味着个体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和行动背后都有一个经过计算的、实际的理由,因此使人类能动性的可能性无效,并强化了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的真理。然而,对这种决定论的实用理论有几个论点。例如,学习、记忆、情绪和经历在个人行为和反应中发挥的作用。[8]

一种对比理论认为,人类是复杂的系统,他们使用 随机性[9] 来选择反应。[10] 在对其他物种的研究中,生物体对内部和外部信息做出反应选择行为的自适应、随机能力支持了一种解释,即选择是一种复杂的概率,受基因和环境的影响,但并非预先确定的。[11] 由于该理论考虑了可以影响决策随机概率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因此随机性促进了自由意志的可能性。[12]

生物学和遗传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严格的 生物决定论 认为生命是由基因预先决定的。[13] 这可能是有争议的。[14] 许多人认为,尽管是实证主义,但生物决定论受到建构主义的影响。遗传事实和客观证据与社会学中的行为定性数据相结合,以得出真相。DRD4 基因与人格和政治观点相关联,以前认为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15][16] 还有证据表明遗传学影响社会群体;友谊往往是在具有相似基因型的人之间形成的。[17] 这表明基因对个人的性格和行为有贡献。

这种对真理的多元化方法在 表观遗传学 中得以延续,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是基因表达是如何改变的。经历创伤会产生可遗传的表观遗传效应。[18] 通过研究大屠杀幸存者发现,FKBP5 基因表达受到所经历创伤的影响,这种影响遗传给了他们的孩子。[19] 该基因参与压力反应,与抑郁症相关。[20][21] 抑郁症也与其他几个基因有关,它会影响行为。[22] 由于抑郁症是一种疾病,患者无法控制,这表明行为受基因的影响。表观遗传学表明,最初的遗传状况可以随着外部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基因组和基因表达会影响心理,从而影响自由意志。因此,它认为真相是行为由遗传学和社会决定的。

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都认为真理源于客观规律,尽管证据的收集和解释方式有所不同。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物理学的实证证据不适用于复杂的人类行为。[23]此外,它与建构主义和现象学方法相冲突,这些方法认为真理源于经验和互动。从任何单一的学科视角来探讨自由意志,都是排除了其他方面的宝贵见解。遗传对行为的影响很难与环境的影响区分开来。[24]此外,表观遗传学的研究与物理决定论相矛盾,因为它表明初始条件并不能预测结果。生物学还包含关于选择的随机理论,但得出结论认为,环境和初始条件之间存在不可预测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自由意志。显然,在决定论和自由意志的辩论中,存在着多个学科之间的冲突。通过各自的视角,不同的学科都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自由意志是幻觉。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Schurger A. 特定准备电位形状、主观决策时间和等待时间之间的关系,由具有时间自相关输入噪声的累加器模型预测。eneuro。神经科学学会;2018 年 1 月;5(1):ENEURO.0302–17.2018。可从:http://dx.doi.org/10.1523/eneuro.0302-17.2018 [访问日期:2020 年 12 月 14 日]
  2. Slife B. D.,Fisher A. M.(2000)。现代和后现代心理治疗中自由意志/决定论困境的方法。人本心理学杂志,40(1),80–107
  3. 罗素 B.(1929),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Routledge,第 179 页
  4. Honari B, Saremi AA (2015). "依恋风格与强迫性爱情风格之间关系的研究”。社会和行为科学程序。165: 152–159。
  5. Benoit D.(2004)。婴儿-父母依恋:定义、类型、先决条件、测量和结果。儿科和儿童健康,9(8),541–545
  6. Sable, Pat (2008). "什么是成人依恋?”。临床社会工作杂志。36: 21–30
  7. Kimberly AC. 自由意志的物理学。Helix Northwestern Edu(互联网)。2018 年 1 月 14 日(引用日期 2020 年 12 月 14 日);文章:(约 3 页)。可从:https://helix.northwestern.edu/article/physics-free-will
  8. 乔治 E. 从混沌到自由意志。Aeon(互联网)。2020 年 6 月 9 日(引用日期 2020 年 12 月 14 日);Aeon:(约 13 页)。可从:https://aeon.co/essays/heres-why-so-many-physicists-are-wrong-about-free-will
  9. Schurger A, Sitt JD, Dehaene S. 自发运动前自发神经活动的累加器模型。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12 年 8 月 6 日;109(42):E2904–E2913。可从:http://dx.doi.org/10.1073/pnas.1210467109 [访问日期:2020 年 12 月 12 日]
  10. Noble R, Noble D. 利用随机性:生物体如何做出选择?混沌:非线性科学的跨学科杂志。AIP 出版社;2018 年 10 月;28(10):106309。可从:http://dx.doi.org/10.1063/1.5039668 [访问日期:2020 年 12 月 5 日]
  11. Brembs B. 迈向一种将自由意志作为生物特征的科学概念:无脊椎动物的自发行为和决策。英国皇家学会学报 B:生物科学。英国皇家学会;2010 年 12 月 15 日;278(1707):930–9。可从:http://dx.doi.org/10.1098/rspb.2010.2325 [访问日期:2020 年 12 月 7 日]
  12. Palmer J. 动物和人类的自由意志相似 - 但并不那么自由[互联网]。英国广播公司(BBC);2010 年 12 月 16 日。可从:https://www.bbc.co.uk/news/science-environment-11998687 [访问日期:2020 年 12 月 14 日]
  13. Pettengale E. 蓝图:DNA 如何塑造我们是谁,作者 Robert Plomin。生物化学家。波特兰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 年 12 月 2 日;42(6):46–46。可从:http://dx.doi.org/10.1042/bio20200084 [访问日期:2020 年 12 月 12 日]
  14. Comfort N. 遗传决定论卷土重来。自然。施普林格科学与商业媒体有限责任公司;2018 年 9 月;561(7724):461–3。可从:http://dx.doi.org/10.1038/d41586-018-06784-5 [访问日期:2020 年 11 月 27 日]
  15. Ebstein RP, Monakhov MV, Lu Y, Jiang Y, Lai PS, Chew SH. 多巴胺 D4 受体基因外显子 III 串联重复序列变异数与汉族女性政治态度之间的关联。英国皇家学会学报 B:生物科学。英国皇家学会;2015 年 8 月 22 日;282(1813):20151360。可从:http://dx.doi.org/10.1098/rspb.2015.1360 [访问日期:2020 年 12 月 27 日]
  16. Ptacek R, Kuzelova H, Stefano GB. 多巴胺 D4 受体基因 DRD4 及其与精神疾病的关联。医学科学监测。国际科学信息公司;2011;17(9):RA215–RA220。可从:http://dx.doi.org/10.12659/msm.881925 [访问日期:2020 年 12 月 14 日]
  17. Christakis NA, Fowler JH. 友谊与自然选择。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14 年 7 月 14 日;111(补充 3):10796–801。可从:http://dx.doi.org/10.1073/pnas.1400825111 [访问日期:2020 年 12 月 5 日]
  18. Costa DL, Yetter N, DeSomer H. 美国内战战俘后代之间的父系创伤代际传递。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18 年 10 月 15 日;115(44):11215–20。可从:http://dx.doi.org/10.1073/pnas.1803630115 [访问日期:2020 年 12 月 12 日]
  19. Yehuda R, Daskalakis NP, Bierer LM, Bader HN, Klengel T, Holsboer F, 等。大屠杀暴露诱导的 FKBP5 甲基化代际影响。生物精神病学。爱思唯尔 BV;2016 年 9 月;80(5):372–80。可从:http://dx.doi.org/10.1016/j.biopsych.2015.08.005 [访问日期:2020 年 12 月 7 日]
  20. Klinger-König J, Hertel J, Van der Auwera S, Frenzel S, Pfeiffer L, Waldenberger M, 等。FKBP5 基因的甲基化与 FKBP5 基因型、童年虐待和抑郁症相关。神经精神药理学。施普林格科学与商业媒体有限责任公司;2019 年 1 月 23 日;44(5):930–8。可从:http://dx.doi.org/10.1038/s41386-019-0319-6 [访问日期:2020 年 12 月 12 日]
  21. Klinger-König J, Hertel J, Van der Auwera S, Frenzel S, Pfeiffer L, Waldenberger M, 等。FKBP5 基因的甲基化与 FKBP5 基因型、童年虐待和抑郁症相关。神经精神药理学。施普林格科学与商业媒体有限责任公司;2019 年 1 月 23 日;44(5):930–8。可从:http://dx.doi.org/10.1038/s41386-019-0319-6 [访问日期:2020 年 12 月 7 日]
  22. Klein DN, Kotov R, Bufferd SJ. 人格与抑郁症:解释模型和证据综述。临床心理学年度回顾。年度评论;2011 年 4 月 27 日;7(1):269–95。可从:http://dx.doi.org/10.1146/annurev-clinpsy-032210-104540 [访问日期:2020 年 12 月 14 日]
  23. Lavazza A. 为什么认知科学不能证明自由意志是一种附现象。心理学前沿[互联网]。前沿媒体 SA;2019 年 2 月 26 日;10。可从:http://dx.doi.org/10.3389/fpsyg.2019.00326 [访问日期:2020 年 12 月 12 日]
  24. Alper JS. 基因、自由意志和刑事责任。社会科学与医学。爱思唯尔 BV;1998 年 6 月;46(12):1599–611。可从:http://dx.doi.org/10.1016/s0277-9536(97)10136-8 [访问日期:2020 年 12 月 5 日]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