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Lentis/网络偷懒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网络偷懒是指员工使用IT设备和系统进行与工作无关的活动,这一现象已经有了广泛的定义[1]。虽然网络偷懒只是在过去十年才出现,但偷懒行为早已存在,甚至早于最近的技术突破。工作中的休息一直存在,也是办公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人电脑出现之前,偷懒意味着经常去饮水机闲聊和八卦,延长午餐时间以及进行长时间的与工作无关的私人电话通话[2]。现在,员工在公司时间访问新闻、社交媒体、聊天室、购物和游戏网站。Websense, Inc. 在2006年对美国351名IT决策者进行的一项调查估计,员工每周花在工作中进行私人网站浏览的时间为5.7小时[3]。据Better Business Bureau称,“国际数据公司表示,60%的在线购买都是在工作时间完成的。”[4]

“网络偷懒”一词带有语言偏见,这源于社会价值观和物质利益。雇主或老师对员工和学生都有一定的绩效预期。“网络偷懒”假设与技术相关的娱乐活动会阻碍效率和效益。

雇主与雇员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雇主意识到网络偷懒问题,并找到了方法来克服这些影响生产力的障碍。OpenDNS在2010年进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公司最常阻止员工访问的网站包括Ebay、Facebook、MySpace、YouTube和Twitter[5]。除了阻止网站访问,公司还开始在员工的电脑上使用按键记录软件。这使雇主能够跟踪员工访问的网站并评估他们的工作效率。

紧急按钮

员工和流行网站也找到了进一步促进网络偷懒的方法。一种流行的方法是老板按钮。老板按钮是一个按钮,当你在非工作网站上时可以点击它,它会将当前屏幕更改为一个伪装屏幕。伪装屏幕各不相同,像TBS.com这样的网站会显示伪造的Excel表格,而其他网站则会显示你可以设置的工作相关网站。老板按钮越来越受欢迎,说服谷歌Chrome创建了一个老板按钮插件。另一种将网络偷懒伪装成工作的方法是使用多个桌面屏幕。通过使用多个屏幕(比如Mac上的空间),员工可以有一个屏幕专门用于工作应用程序,另一个屏幕用于个人娱乐。员工可以在老板出现时使用热键或其他方法在几秒钟内切换屏幕。

在讨论网络偷懒时,人们经常忽略根据完成的工作量而不是工作时间来判断员工的效率。这属于麦克纳马拉谬误,因为员工是根据易于衡量的标准(工作时间)来评价的,而不是根据难以衡量但更能反映实际价值的标准(完成多少工作)[6]。由于雇主创建了衡量员工的指标,糟糕的衡量指标会导致惩罚高效率的员工,奖励低效率的员工,或者激励导致整体生产力下降的行为。办公室工作对工作时间的重视源于其从工厂演变而来,在工厂中,工人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他们的体力而不是智力上。即使雇主认识到员工完全自由和工业革命时期的时间表之间存在中间地带,他们也没有重新审视使用工作时间作为衡量生产力增益的指标[7]

雇主试图控制员工行为几乎与工厂开始运营的时间一样长。现代的管理者与员工关系与工厂管理者与员工关系最为相似,因此可以进行类比。最早的工厂之一,洛厄尔纺织厂,有一个非常详细的时间表,只允许在用餐期间休息[8]。三角衬衫工厂火灾成为了一场悲剧,因为为了防止盗窃,工人们无法从被锁住的门逃生[9]。尽管这些例子很极端,但它们表明雇主一直在实施强硬措施来减少员工浪费的生产力和利润。

虽然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网络偷懒和雇主对网络偷懒的应对是一种与过去生产力下降问题截然不同的问题,但仍然值得观察一下浪费时间的趋势。Salary.com经常进行关于员工浪费时间的调查。2006年,它报告每天每名员工平均浪费1.86小时[10],2005年平均为2.09小时。虽然2014年的报告没有直接引用每天每名员工平均浪费的时间,但提供的数据得出的平均值为每天每名员工1.02-1.07小时[11]。虽然人们认为社交媒体是网络偷懒的主要原因,但证据表明,它至少与社交媒体出现之前的网络偷懒相当。如果员工将他们的偷懒活动从互联网转移到社交媒体,也许网络偷懒并没有增加浪费的时间,而只是对旧问题的重新表现形式。

网络偷懒案例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技术在商业世界的各个领域都在迅速发展。因此,网络偷懒不仅仅是美国特有的现象。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英国招聘网站MyJobGroup.co.uk报告称,超过200万英国员工(占劳动力总数的6%)每天花在社交网站上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12]

2006年1月4日,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解雇了爱德华·格林伍德九世,他在奥尔巴尼的立法事务办公室担任助理,因为他被发现工作时玩电脑上的纸牌游戏。格林伍德被解雇,他失去了30300美元的年薪,失去了六年的工作,没有遣散费,也没有其他工作机会[13]。布隆伯格市长表示,“在工作时间休息没什么问题,但在工作日坐在你的办公桌前休息就不合适了。”格林伍德告诉记者,他一直按时完成工作,并且只有在没有工作时才玩纸牌,通常是一周几次或在午餐休息时间[14]

几个月后,2006年3月,纽约市也出现了类似的案件。纽约市教育局的员工托奎尔·乔德里因在工作时间浏览谷歌和lonelyplanet.com等网站而被解雇。对乔德里来说,比较乐观的是,行政法法官约翰·斯普纳裁决支持乔德里,建议他应该保住工作。乔德里的辩护律师辩称,他从未留下未完成的工作,也没有人等待,并且乔德里是一个优秀的员工,完成了所有的任务。然而,这一裁决仅仅是一个建议,乔德里是否能回到工作岗位取决于他的雇主[15]

学校中的网络偷懒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偷懒不再局限于员工。学生们开始在课堂上发推文、在Facebook上聊天或玩游戏。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校可以购买SMART Sync等软件,以便同时查看每个电脑屏幕。这款管理软件还允许你向那些没有在适当网站上的个人电脑发送消息,并锁定所有电脑屏幕。

不仅仅是学生在学校中偷懒,老师和管理人员也一样。在《大学与品格杂志》上,一篇特别的 文章指出,“……网络偷懒对于使用电子平台完成大学课程作业的课堂教师和要求学生在线活动的大学教授来说是一个道德困境。”[16]。这篇文章表明,在考察研究生教师时,几乎有一半人在学校时间里完成了作业。

网络偷懒对生产力以及师生或雇主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有着多方面的影响。Cengage Learning关于学校中网络偷懒的统计数据表明,教师认为学生使用网络的比例为92%,而学生报告自己使用网络的比例为77%[17],这表明师生之间缺乏信任。据LightArrow称,大约40%的员工每天花在网络偷懒上的时间为1小时,大约4%的员工花在网络偷懒上的时间超过10小时[18],这表明网络偷懒现象普遍存在,并且深深地根植于职场中。网络偷懒间接影响了其他员工和学生,他们可能会看到同行的电脑屏幕。另一个影响包括雇主与员工之间的信任降低,许多公司对社交媒体网站也持负面看法。

补救措施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雇主们也做出了许多努力,从惩罚到奖励,以尽量减少网络懈怠。一些公司禁止使用个人手机,或者在工作日实施“安静时间”,试图减少干扰。公司也可能使用员工监控软件 [19]或屏蔽特定网站,例如社交媒体,以完全消除网络懈怠的诱惑。作为回应,员工也创建并通知了其他人如何避免监控和忽略屏蔽。雇主也可能对懈怠的员工进行书面或口头警告、降低工作报酬,或解除雇佣关系。雇主也可能提供生产力软件工具或指定无会议日,激励员工并提高生产力。增加在家工作日、指定趣味区,以及鼓励短时间休息,都会鼓励员工在回到办公桌前时更加高效。

科技渗透与网络懈怠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21世纪通常被称为数字时代。每年,市场上都会出现一批更新、更快、更便宜的联网设备。Gartner是一家专门从事信息技术的美国研究和咨询公司,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有206亿台联网设备投入使用 [20]。1975年第一台个人电脑问世后,大众消费电子产品领域迅速发展 [21]。如今,个人计算已经扩展到一系列设备:从智能手机到平板电脑。研究人员和制造商将这种快速增长和技术进步归因于摩尔定律,该定律由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 [22]。该定律的推动力量来自他观察到的集成电路板上每平方英寸的晶体管数量每年翻一番,这意味着设备更快、更小、更便宜。

联网设备允许通过一次点击、轻触或滑动即可进行通信和信息流。在美国,大约66%的人拥有智能手机 [23]。近年来,此类设备的使用率和拥有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电子设备的无处不在给工作和家庭用户带来了新的挑战。联网设备通常没有区分工作和休闲活动的物理界限。如果有分离的话,也取决于用户的自主选择。例如,用户可以将笔记应用程序安装在愤怒的小鸟应用程序旁边。即时通知可能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使他们改变行为,并相应地与最初的意图互动。研究人员发现,无论通知的性质如何,警报都会损害对注意力要求高的任务的表现 [24]

众所周知,这些干扰在工作场所或学校课堂上很普遍,在家中也很常见。员工报告说,他们在工作日加班、在假期、周末和/或晚上工作,以及在任何时间回复电子邮件,并不罕见。《纽约时报》文章“亚马逊内部:在充满压力的工作场所里奋斗”揭示了这家在线零售商对亚马逊员工的期望 [25]。据说,源于他们“做真正伟大、创新、开创性的事情”的使命,该公司对加班加点和深夜发送电子邮件有着很高的标准。

这些看似相反的效果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同一项技术渗透到了个人的工作和休闲空间。技术渗透是指设备进入个人生活中不同方面的转变。方便地连接到生活不同领域的成本可能使人们难以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根据美国时间利用调查,2014年全职员工报告每周工作8.57小时,而2003年为8.46小时。考虑到一个典型的工作年有260天,办公室工作时间的增加意味着工作时间投入明显增加 [26]。至于休闲活动,与2003年相比,美国人平均多花45分钟。

推动和维持网络懈怠的竞争力量的分布尚不清楚。来自管理者的期望、公司文化、社会压力或文化规范可能是网络懈怠流行的原因。哈佛商学院教授莱斯利·珀洛声称,目前的规范倡导一种“全天候在线”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中,人们可以在任何联网设备上全天候保持联系 [27]。全天候在线文化没有明确界定工作与玩乐,而是缺乏对规律休息的规定。在某些情况下,对休息的需求会转化为在特定情况下出现的不匹配行为。

科技的进步让每个人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人们现在只需点击一下按钮就能获取信息,工作任务也可以更容易地完成。然而,这些进步是一把双刃剑。生产力可能会因为科技而受到阻碍。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http://www.administradores.com.br/informe-se/artigos/critical-analysis-of-cyberslacking-in-organisational
  2. http://businessbarbados.com/entrepreneurs/cyberslacking-in-your-workplace/
  3. http://www.securitymanagement.com/archive/library/websense_technofile0906.pdf
  4. Odell, Carol (2011). Controlling Cyberslacking says Carol. http://www.bbb.org/blog/2011/07/controlling-cyberslacking/
  5. http://www.ibualoy.net/blog/itech/internet/170-opendns-2010-report-web-content-filtering-and-phishing
  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cNamara_fallacy
  7. http://www.forbes.com/sites/cherylsnappconner/2013/09/07/who-wastes-the-most-time-at-work/#5ca87afb7b3a
  8. http://csivc.csi.cuny.edu/americanstudies/files/lavender/graphics/ttable.jpg
  9. https://www.osha.gov/oas/trianglefactoryfire.html
  10. http://www.salary.com/wasted-time-at-work-still-costing-companies-billions-in-2006/
  11. http://www.salary.com/2014-wasting-time-at-work/slide/2/
  12. http://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mr-personality/201103/can-cyber-slacking-be-good
  13. http://www.ny1.com/content/top_stories/56990/city-employee-fired-after-bloomberg-catches-him-playing-computer-solitaire-at-work
  14. http://www.nytimes.com/2006/02/10/nyregion/10solitaire.html
  15. http://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5363506
  16. McBride, Jackie; Milligan, Julie; Nichols, Joe. (2006) Who's Teaching the Kids? Cyberslacking in the Classroom. Journal of College & Character. Volume 7, No. 1.
  17. http://blog.cengage.com/smartphones-in-class-learning-tool-distraction/
  18. http://lightarrow.com/are-you-guilty-of-cyberslacking-learn-the-facts-infographic
  19. http://nchsoftware.blogspot.com/2010/10/employee-interruped-internet-use-in_29.html
  20. http://www.gartner.com/newsroom/id/3165317
  21. http://www.history.com/topics/inventions/invention-of-the-pc
  22. http://www.mooreslaw.org/
  23. http://www.pewinternet.org/2015/04/01/us-smartphone-use-in-2015/
  24. https://hbr.org/2015/07/just-hearing-your-phone-buzz-hurts-your-productivity
  25. http://www.nytimes.com/2015/08/16/technology/inside-amazon-wrestling-big-ideas-in-a-bruising-workplace.html
  26. http://www.usnews.com/news/articles/2015/06/24/labor-department-survey-suggests-work-life-balance-largely-unchanged-since-2003
  27. http://bigthink.com/think-tank/switching-off-an-always-on-culture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