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Lentis/Facebook 欺骗

来自 Wikibooks,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Facebook 是一个拥有 8 亿用户的社交网络平台,帮助老朋友保持联系并促进新友谊的深度。然而,Facebook 的存在也会损害浪漫关系,减少情感亲密并促进不忠行为。具体而言,互联网提供的匿名性、建立联系的便利性以及社交图谱构建的广泛连通性都是导致“Facebook 欺骗”的促成因素。作为社交媒体的潜在因素,这些元素也可以被证明会影响三个类似案例的情况:使用海盗湾进行的在线盗版、通过 iTunes 发现音乐以及最近中东的社会动荡。

问题及其重要性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什么是 Facebook?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Facebook 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服务[1]

Facebook 是一个于 2004 年推出的社交网络平台,自推出以来一直在稳步增长。该网站拥有 8 亿用户[2],创始人 马克·扎克伯格 最近宣布,有 5 亿人(占世界人口的 1/12)在同一天登录了该网站[3]。不断增长的用户群创造了一个连通性网络,证明了 六度分离 理论:99.6% 的用户对通过最多六个友谊链接联系起来。在个别国家,大多数人之间只隔着三个“度”[4]

这些联系的存在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根据 2011 年的一项研究,“在 Facebook 上诚实地自我展示……通过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的积极间接影响”[5],这意味着 Facebook 用户感觉受到其在线朋友的支持。Facebook 的广泛连通性也意味着新朋友可以更好地互相认识——用户看到与新朋友和熟人的互动增加比与亲密朋友的互动增加更显著,如下表所示。

图 1:在引入 Facebook 后不同朋友级别互动数量的变化 [6]
朋友类型 n Facebook 之前的平均互动次数 Facebook 后的平均互动次数 平均差值
新朋友 76 1.67 2.96 1.28
熟人 84 2.73 3.88 1.14
平均朋友 161 5.36 6.34 0.98
亲密朋友 161 8.17 8.6 0.43

什么是 Facebook 欺骗?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虽然 Facebook 和在线社交媒体主要是有益的,但它们也可能损害人际关系。问题包括较低的性亲密度以及家庭和工作效率的低下[7]。社交媒体已被发现具有成瘾性,并且已知会产生人际关系中的敌意和嫉妒[8]。在线性互动的不确定性使得难以明确定义不忠行为。此外,与面对面互动相比,在线行为往往更加不受抑制[9]。一些企业已经找到了从这种现象中获利的途径。AshleyMadison.com 是一个约会网站,专门用于促进已婚人士的不忠行为。专门的在线监控和黑客软件存在于帮助怀疑的个人跟踪他们重要的另一半。此外,还有一些网站专门用于记录在线婚外情,例如 Facebookcheating.com,该网站包含用户故事和自助文章。

美国婚姻律师学院(AAML)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20% 的离婚案件将 Facebook 作为原因[10]。此外,80% 的离婚律师报告了使用社交媒体作为证据的案件数量有所增加[11]。此外,57% 的经常使用互联网的用户会调情,42% 有过在线婚外情,38% 参与过色情在线对话,31% 由于在线对话而参与过实时性行为[12]。Facebook 欺骗不仅普遍存在,而且对人际关系造成了重大损害。

社会态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关于 Facebook 欺骗,有很多社会群体在起作用。最直接的群体是欺骗者及其与之发生婚外情的人,他们将 Facebook 视为与可能与之发生婚外情的人建立联系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欺骗者的伴侣将 Facebook 视为跟踪伴侣在线活动的工具以及伴侣出轨的一种手段。

Facebook 对其服务所导致的欺骗行为没有官方立场,但对使用虚假个人资料采取了坚定立场,并尽一切努力打击其使用[13]。计算机监控软件提供商将捉奸作为其程序的主要用途之一,因此他们在在线欺骗行为中具有经济利益。

一些宗教团体直接将 Facebook 与欺骗诱惑联系起来。生命之道基督教团契教会的牧师塞德里克·米勒,在六个月内发现 20 起由 Facebook 导致的婚姻问题后,指示近 50 位已婚教会官员删除他们的 Facebook 账户[14]。他以一句著名的话将 Facebook 描述为“通往不忠的大门”[15]

社会科学因素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匿名性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图 2:在线欺骗动机的分布[16]
欺骗问题 性 (%) 年龄 (%) 居住地 (%) 婚姻状况 (%) 职业 (%)
隐私问题 21 32 75 37 32
身份扮演 50 33 13 30 45
提升地位 7 8 1 7 3
吸引力 10 25 7 15 13
其他原因 12 3 3 11 6

表面上,Facebook 不支持匿名。Facebook 的政策协议明确禁止使用假名。然而,在实践中,Facebook 用户可以轻松创建和使用与他们自己的名字不同的名字相关的个人资料:11% 的 Facebook 用户使用假名或仅使用名字(图 3)。即使使用真实姓名,用户也可以通过故意欺骗或省略信息来掩盖其真实身份的某些方面,从而培养他们的在线身份。“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这句谚语适用于 Facebook,就像适用于其他在线地方一样。在一项关于在线欺骗的调查中,29% 的用户承认有时、经常或总是进行在线欺骗[17]。在线欺骗者最常撒谎的是他们的年龄、居住地、性别、职业和婚姻状况。最常报告的欺骗理由是隐私问题、身份扮演、提升地位和增加吸引力(图 2)。这种欺骗行为使 Facebook 欺骗者能够降低被发现的风险并提高他们的吸引力。

便捷性

[edit | edit source]
图 3:按姓名类型划分的 Facebook 个人资料[18]
类别 Facebook 个人资料百分比
真实姓名 89%
部分姓名 3%
假名 8%

便捷性是指社交媒体通信的时间和财务成本低。Facebook 允许在两分钟内创建个人资料;状态和墙贴只需几秒钟。此外,美国 78% 的互联网普及率以及低廉的月度成本促进了社交媒体的使用[19]。便捷性通过使按需访问所需个人和互动成为可能,将冲动消费主义带入了社交沟通。心理学研究表明,冲动性会导致“短期满足感相对于长期关注的普遍过分重视”[20]。便捷性还消除了沟通障碍。在社交媒体出现之前,需要时间才能搜索并连接到合适的个人。现在,Facebook 为在数百万用户中搜索理想伴侣提供了一条途径。它还通过消息和帖子便捷而快速地实现了沟通。因此,Facebook 减少了作弊的静态摩擦,也促进了持续的沟通。

连通性

[edit | edit source]

图论中,连通性是指断开剩余节点所需的图中节点的最小数量——它是衡量网络的健壮程度和相互关联程度的指标。在这里,我们用它来描述社交图,它是衡量人与人之间关联的更抽象的指标。由于 99.6% 的用户对之间最多通过六个朋友连接[21],每天有 1.5 亿个新的朋友连接[22],Facebook 是一个能够建立高度健壮的全球朋友网络的平台。

但是,这些联系可能会在恋爱关系中造成麻烦。根据发表在《人类学季刊》上的研究,“如果人们想要维持恋爱关系,夫妻双方都应该退出 Facebook”[23]。为什么?该研究得出了明确的因果关系:通过广泛的 Facebook 朋友网络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导致焦虑和嫉妒增加。

Facebook 的连通性使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开始不忠行为变得更加容易。由于用户拥有广泛而持久的友谊基础,因此很容易与老朋友或前伴侣保持联系。在意志薄弱的时刻,很容易重新联系,然后陷入婚外情。

类似案例

[edit | edit source]

海盗湾

[edit | edit source]
海盗湾是互联网上最大的 BitTorrent 网站之一

海盗湾 (TPB) 是一个允许全球共享电子文件(如游戏、电影和软件)的网站。发布后几天内,大量新软件、电影和音乐就会上传到该网站。然而,电影和音乐公司等利益集团声称,这种行为是非法的,因为这些文件在违反版权法的条件下被分发[24]。TPB 由于其强大的隐私政策,促进了文件的匿名传输。此外,其位于瑞典的位置使得执行传票具有挑战性。TPB 使用全球超过 3300 万个“对等节点”和多台计算机同时快速传输大型文件[25]。由于数百万个人共享了超过 400 万个文件,这种广泛的连接性为用户提供了巨大的选择[26]。因此,TPB 的成功可归因于类似于 Facebook 欺骗的三种特征:匿名性、便捷性和连通性。

iTunes

[edit | edit source]

iTunes Store是美国最大的音乐销售商[27],它对音乐的影响就像 Facebook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一样。拥有 1800 万首歌曲和 2 亿用户[28],iTunes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地将更多的听众与更多的音乐联系起来。音乐艺术家可以通过 iTunes 出售他们的作品,只需一个税号和一个附带信用卡的帐户。便捷性也以简单搜索工具的形式体现出来。搜索功能允许用户只需几个按键即可找到特定的歌曲、艺术家、专辑或音乐类型。虽然 iTunes 的使用没有很强的匿名性,但连通性和便捷性因素占主导地位。这些因素促进了对冷门音乐的购买,就像 Facebook 促进了作弊一样。

阿拉伯之春

[edit | edit source]
受阿拉伯之春运动影响的国家

阿拉伯之春是一波席卷中东和北非的革命浪潮,2011 年春天,推翻了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和也门的政权,在其他七个国家引发了起义或重大抗议活动。

最近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社交媒体“在塑造阿拉伯之春的政治辩论中发挥了核心作用”[29]。该研究表明,“在线革命性对话的激增通常先于实地重大事件”,这意味着社交网站(如 Facebook 和 Twitter)提供的便捷性使人们能够快速组织起来、作为社区做出反应并通过抗议做出回应。该研究还将社交媒体的连通性归功于跨越国界传播思想,引发了发生的革命浪潮。据《大众科学》杂志文章报道,埃及革命期间,匿名路由在线使用量增长了五倍,因为“匿名是个人安全问题”[30]。促进 Facebook 欺骗的社交媒体的三方面也促成了这些革命。


结论

[edit | edit source]

Facebook 和其他在线平台是大型网络,允许全球连接,并带来许多好处。但是,少数人使用这些网络来放纵自己的欲望。人际关系质量和婚姻稳定性一直因社交媒体而下降。通过促进作弊,社交媒体还会对人际关系和婚姻造成情感和心理上的伤害。此外,社交媒体通过使用户更容易屈服于诱惑,会导致人际关系中的作弊行为。促进 Facebook 欺骗的三大因素也适用于其他案例,如 TPB、iTunes 和阿拉伯之春。这些独立但相关的案例表明,现代信息交换方式(通过匿名性、便捷性和连通性)使满足各种人类需求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edit | edit source]
  1. 纽约时报 (2011)。Facebook 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检索自 http://topics.nytimes.com/top/news/business/companies/facebook_inc/index.html.
  2. Facebook 数据团队 (2011)。统计数据。检索自 https://www.facebook.com/press/info.php?statistics.
  3. 奥斯特罗,A. (2011)。Facebook 现在拥有 8 亿用户。检索自 http://mashable.com/2011/09/22/facebook-800-million-users/
  4. 巴克斯特罗姆,L. (2011)。Facebook 的解剖。检索自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facebook-data-team/anatomy-of-facebook/10150388519243859?tag=mncol;txt
  5. Junghyun, K. & Jong-Eun Roselyn, L. (2011). Facebook 通往幸福之路:Facebook 好友数量和自我呈现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网络心理学、行为与社交网络,
  6. Chiung-Wen, H.、Ching-Chan, W. & Yi-Ting, T. (2011). 关系越亲密,在 Facebook 上的互动就越多吗?调查台湾用户的案例。网络心理学、行为与社交网络。检索自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288075
  7. Henline, B. (2011). 科技使用和亲密关系发展:探索自我差异的影响。检索自 http://repositories.tdl.org/tdl/handle/2346/1298.
  8. Henline, B. (2011). 科技使用和亲密关系发展:探索自我差异的影响。检索自 http://repositories.tdl.org/tdl/handle/2346/1298.
  9. Cooper, A. & Sportolari, L. (1997). 网络浪漫:理解在线吸引力。性教育与治疗杂志,22,7-14。
  10. Greogorian, D. (2010). 在 Facebook 上抓奸!在线证据锁定出轨配偶。检索自 http://www.nypost.com/p/news/national/facebook_em_19o6ShnvKhE8MtIiAcLHxH.
  11. Greogorian, D. (2010). 在 Facebook 上抓奸!在线证据锁定出轨配偶。检索自 http://www.nypost.com/p/news/national/facebook_em_19o6ShnvKhE8MtIiAcLHxH.
  12. Greenfield, D. N. (1999). 网络成瘾:有时新技术会导致新问题。检索自 http://www.virtual-addiction.com/pdf/nature_internet_addiction.pdf
  13. Ortutay, B. (2009). 真实用户卷入 Facebook 假名清除事件。检索自 http://articles.sfgate.com/2009-05-25/business/20872135_1_accounts-with-fake-names-facebook-facebook-guidelines-and-features.
  14. Parry, W. (2010)。塞德里克·米勒牧师告诫已婚夫妇退出 Facebook。检索自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0/11/17/rev-cedric-miller-tells-m_n_784872.html
  15. Swaine, J. (2010)。声称 Facebook 是“通往不忠的通道”的牧师有四角关系。检索自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worldnews/northamerica/usa/8149809/Pastor-who-said-Facebook-was-portal-to-infidelity-had-four-way-relationship.html
  16. Caspi, A. & Gorsky, P. (2006)。在线欺骗:流行程度、动机和情感。检索自 http://www.openu.ac.il/Personal_sites/download/Avner-Caspi/07Caspi.pdf
  17. Caspi, A. & Gorsky, P. (2006)。在线欺骗:流行程度、动机和情感。检索自 http://www.openu.ac.il/Personal_sites/download/Avner-Caspi/07Caspi.pdf
  18. Gross, R. & Acquisti, A. (2005)。信息披露和在线社交网络中的隐私(Facebook 案例)。检索自: http://www.heinz.cmu.edu/~acquisti/papers/privacy-facebook-gross-acquisti.pdf
  19.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11)。检索自 http://data.worldbank.org/data-catalog/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cid=GPD_WDI.
  20. Helga, D.、Bond, R. (2010)。我想要,而且现在就要:使用时间折扣范式来考察消费者冲动性的预测因素。检索自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348/000712609X484658/full.
  21. Backstrom, L. (2011)。Facebook 解剖。检索自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facebook-data-team/anatomy-of-facebook/10150388519243859?tag=mncol;txt
  22. DigitalBuzz。(2011)。2011 年 Facebook 统计数据、统计和事实。检索自 http://www.digitalbuzzblog.com/facebook-statistics-stats-facts-2011/
  23. Gershon, I. (2011)。别再爱我!Facebook、滥交和新自由主义时代的心碎。人类学季刊,84(4),865-894。
  24. 每日电讯报。(2009)。海盗湾文件共享审判将在瑞典开始。检索自 http://www.telegraph.co.uk/technology/4638623/Pirate-Bay-file-sharing-trial-to-start-in-Sweden.html.
  25. 海盗湾。检索自 2011 年 12 月 3 日的首页 http://thepiratebay.org/
  26. 海盗湾。检索自 2011 年 12 月 3 日的首页 http://thepiratebay.org/
  27. 苹果(2008)。iTunes Store 是美国最大的音乐零售商。检索自 http://www.apple.com/pr/library/2008/04/03iTunes-Store-Top-Music-Retailer-in-the-US.html
  28. Kahney, L. (2005)。苹果为视频提供 iPod Touch。检索自: https://archive.is/20130630161943/www.wired.com/gadgets/mac/commentary/cultofmac/2005/10/69193
  29. Howard, N. 等人。(2011)。开放封闭政权:社交媒体在阿拉伯之春中的作用是什么?。检索自 http://dl.dropbox.com/u/12947477/reports/pITPI_datamemo_2011.pdf.
  30. Pollock, L. (2011)。秘密与软件。大众科学,279(3),25-27。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