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Lentis/数字时代搭便车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为开放的世界

搭便车是一种在没有个人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征求搭乘的方法。这种交通方式在美国的流行程度在 20 世纪经历了起伏。在 21 世纪,传统的搭便车越来越不受欢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法律限制、安全问题和汽车拥有量的增加;然而,像拼车应用这样的科技快速发展为搭便车提供了一种替代方案。如今,乘客可以在网上找到搭乘,而无需在路上等待陌生人来接他们。数字技术通过提高具有类似交通目标的人们的互联性,改变了搭便车。

在当今社会,大多数记录在案的搭便车都发生在在线博客中。参与者能够使用手机和社交媒体等技术来提高他们的安全感。冒险和信任他人的方面是现代搭便车者的常见诱惑。[1][2] 数字时代带来了新的技术,帮助现代搭便车者完成他们的旅程。本章旨在探讨影响数字时代搭便车者议程的因素。

1920 年代和 1930 年代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搭便车术语在 1920 年代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3] 这是美国大规模生产汽车兴起的时期。[4] 到 1935 年,奥斯卡获奖电影“一夜风流”中包含了一个搭便车的场景。搭便车在大萧条时期流行起来,因为人们无力购买汽车、火车或寻找免费搭乘的机会去寻找更好的机会。无家可归的男性会在全国各地搭便车,同时提供工作以换取临时住所。[5] 搭便车为铁路搭乘提供了一种免费且合法的替代方案,铁路搭乘是 20 世纪中期另一种常见的出行方式。[6]

1940 年代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公民被鼓励加入“汽车俱乐部”以节省汽油和橡胶等资源。[7] 公民可以报名参加提供制服士兵免费搭乘的服务。接送从战争中返回的士兵被普遍认为是爱国义务。[8]

1950 年代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 50 年代,联邦调查局发起了反对搭便车的运动。打击搭便车的努力可以说起源于搭便车与这一时期共产主义的联系。[9] [10]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六七十年代使搭便车成为反文化的象征。在人们记忆中搭便车最盛行的时期,搭便车实际上开始下降。[11] 这种下降部分是由于 FBI 的反搭便车运动播下了不信任和对陌生人的恐惧的种子,[9]但也由于经济的变化。随着汽车和公共汽车的制造变得更加可靠,机票价格下降,搭便车的替代方案变得更加可行。

传统搭便车的衰落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交通研究员艾伦·皮萨尔斯基表示,“在大萧条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看到有人伸出拇指并搭乘他们是很正常的”。[12] 已经提出了解释搭便车衰落的理论。

更多人拥有汽车,更少人需要搭便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美国拥有汽车的家庭百分比

汽车拥有量是搭便车衰落的主要因素。美国拥有汽车的家庭百分比大幅增加;因此,对搭便车的需求减少了。美国拥有两辆或更多车辆的家庭百分比呈上升趋势,而拥有零辆或一辆车的家庭百分比呈下降趋势。[13] 汽车可能变得更容易获得,从而减少了对搭便车作为交通方式的需求。

安全和合法性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反对搭便车的路标

20 世纪 30 年代末,许多关于司机成为搭车者犯罪受害者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些令人不快的“事件”很可能促使了保护司机的法律的制定。[14] 警局和州际公路在某些地区劝阻甚至禁止搭车旅行。地方和联邦执法机构开始使用“恐吓战术”来阻止搭车者和司机参与这种现象。1973 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发布了一张名为“伪装的死亡”的海报,[15] 警告司机,搭车者可能是“性变态狂”或“凶残的杀人犯”。美国许多地区以某种方式限制搭车旅行。[12] 限制范围从完全禁止搭车旅行到没有限制。尽管没有联邦法律禁止行人在州际公路上行走,但各州可以禁止非机动交通工具。[16] 这些限制将搭车者限制在交通量大的道路之外。

不同文化中的搭车旅行

[edit | edit source]

人们出于各种原因搭车旅行。搭车旅行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因为它是拼车的一种形式。人们还搭车旅行是为了寻求风险和冒险,或者仅仅是为了体验。杰克·雷夫海姆的《真正的搭车指南》将搭车者分为探险家、背包客、流浪汉、逃犯、朝圣者、寻宝者或旅行者。该指南为不同的国家提供了搭车旅行的信息,这些国家对搭车旅行的看法可能不同。[17] 在一些国家,搭车旅行是非法的,而在另一些国家则受到鼓励。

中国

[edit | edit source]

尽管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但人们很少搭车旅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18] 中国的旅游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搭车旅行的概念。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复杂,搭车旅行的规则各不相同。人们用上下挥动胳膊代替竖起大拇指的手势。[19] 目前中国还没有关于搭车旅行的具体规定。在发达道路上搭车的旅行者可能不会被要求付费,而在农村地区,搭车的旅行者则可能会被要求付费。[19]

古巴

[edit | edit source]

据估计,古巴人口中只有不到 5% 的人拥有汽车。[20] 在古巴,搭车旅行很常见,并且在文化上被接受。政府车辆的车牌为蓝色,它们有法律义务搭载古巴搭车者。[21] 搭车旅行很可能是由于汽车的不可获得性而变得普遍。

现代搭车旅行

[edit | edit source]

虽然搭车旅行的受欢迎程度有所下降,但数字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搭车旅行。网上搭车旅行指南、论坛和社区不断涌现,为搭车者提供了持续的联系方式。每年,搭车旅行爱好者都会聚在一起,举行一次“搭车聚会”,这是一次有组织的搭车旅行。[22]

搭车者的数字资源

[edit | edit source]

Hitchwiki 这样的网站是由搭车者为搭车者创建的,它们是搭车者社区的建议论坛。网站为不同国家提供了有关法律、社会和安全问题的相关信息。Wikitravel.org 提供了类似的关于如何搭车的见解,以及搭车旅行的基本概念。像这样的资源让“想要搭车旅行”的人接触到正确的资源,从而学会搭车旅行。

搭车旅行的补充

[edit | edit source]

搭车者可以使用一些应用程序来补充他们的生活方式。在它的网站上,沙发客 将自己描述为“一种将成员与全球旅行者社区联系起来的服务”。这有助于搭车者在长途旅行中找到住处。万维网将志趣相投的人们联系在一起,以便他们分享资源和体验。

搭车旅行的替代方案

[edit | edit source]

优步Lyft 这样的应用程序,如果个人无法使用私家车,就会向用户收取交通费用。优步在 2016 年推出了它的 UberPOOL 功能,允许在大城市中的人们与其他未知用户共享前往相同方向的路线。GPS 手机应用程序 Waze 推出了 Waze 拼车,以促进拼车并鼓励用户减少道路上的汽车数量。 Hitchwiki 将这些应用程序视为“真正的搭车旅行的替代方案”。虽然拼车可能不被视为真正的搭车旅行,但它促进了陌生人之间的互动,从而降低了交通成本。

“塞车”是指为了满足高乘员车辆 (HOV) 车道对最低乘员人数的要求而搭载陌生人的行为。塞车通常发生在都市区,人们上下班时会这样做。[23] 这是司机适应法律情况的一种方式,也是搭车者利用通勤者搭车的机会。

安全

[edit | edit source]

数字时代的搭车旅行为搭车者和司机提供了比 20 世纪初搭车旅行时更多的安全保障。手机在紧急情况下提供移动和即时联系。司机和乘客觉得他们可以拨打 911 或给家人和朋友发短信,如果他们感到不安全。[24] 现在大多数手机都有拍照功能。司机和乘客可以互相拍照,拍下汽车的车牌,作为犯罪发生时使用的证据。数字资源,像 Hitchwiki 这样的网站,提供了一些建议,教新手搭车者如何安全旅行并保护自己。

搭车机器人

[edit | edit source]

HitchBOT 是一款搭便车的机器人,它曾在加拿大行驶了超过 10,000 公里,在美国行驶了 300 英里。[25] 该机器人成功地从新斯科舍省搭乘了 19 次随机司机的便车,到达了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但在美国却没有那么幸运。在数字时代,只要人们愿意搭载,机器人可以独立旅行。这是一个不同文化对待搭便车方式的例子,展现了人们对旅行者的开放程度,也预示着未来技术不断进步带来的机遇。

搭便车的使命

[edit | edit source]

搭便车者开始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冒险博主兼摄影师 Matthew Karsten 在 Instagram 上拥有超过 100,000 名粉丝,他旅行并分享他的冒险照片。他使用 Evernote 记录经历并提升未来旅行。2015 年,他搭便车横穿美国大陆。他使用 GPS 在整个旅程中跟踪位置,并在博客上分享他的位置。他还使用#HitchUSA 标签在 Facebook 和 Twitter 上发布更新。他声称享受旅行有三个主要原因:经济实惠、安全和冒险。[26]

Calvin College 毕业生 Josh deLacy 在 2013 年搭便车横穿美国。他没有带钱包,而是带了一块写着“依靠信任旅行”的牌子。他记录了自己的经历,并评估了信任在现代美国社会的概念。[27] 这遵循了其他搭便车者表达的机构安全主题。

Bogdan Budai 强调利用 HelpXWWOOF 等资源使旅行成为可能。他认为,金钱不应该阻止人们进行旅行。他在网页上发布了他沉浸在不同文化中的视频。他甚至开始出售他在旅途中经历的独家故事。如果他无法搭便车到达目的地,这笔钱将用于支付飞机票或船票。[28] 他表达了搭便车者普遍的观点,即搭便车可以使旅行和冒险变得经济实惠。

技术与搭便车的未来

[edit | edit source]

自动驾驶汽车

[edit | edit source]

预计到 2020 年,将有超过 1000 万辆 自动驾驶 汽车上路。[29] 竖起大拇指的手势可能不再有意义,这可能会导致其他形式的搭便车。例如,可以开发一个应用程序,将 Uber 的拼车概念与自动驾驶汽车结合起来。这种情况下,搭便车的人需要有足够的钱来支付服务费用。另一种选择可能是自动驾驶汽车感应到搭便车的人。如果汽车有空座位并且满足其他条件,汽车可以以某种方式通知并搭载搭便车的人。

搭便车应用程序

[edit | edit source]

目前,大多数拼车应用程序类似于出租车服务。可以开发另一种应用程序,如果附近或在相同路线上有搭便车的人,就通知司机。该应用程序还可以让搭便车的人和司机创建个人资料,其中包含他们的照片以及他们之前经历的评分和评论,这将提高安全性。该应用程序将与其他拼车应用程序不同,因为它是非事先约定的和动态的。

“实时拼车”是一个类似的概念,它涉及安排临时拼车,并通过更好地利用可用座位来最大化汽车容量。然而,它仍然依赖于响应性和用户网络可用性。

结论

[edit | edit source]

过去,人们经常搭便车,因为他们没有钱旅行。如今,大多数拼车应用程序都是基于用户拥有智能手机并愿意为搭乘付费的基本假设。技术可能会剥夺创造冒险的人的文化,因为他们要求一定的经济地位才能参与。这将这些体验开放给更富裕、更厌恶风险的人,而当他们拥有这些体验时,整个体验的性质就会改变。那些参加传统搭便车的人往往有共同的意识形态。他们声称,搭便车是为了冒险,而且世界比大多数人认为的更安全。

数字时代的搭便车为志同道合的人提供了一种聚在一起的方式。像 Hitchwiki 这样的网站鼓励这种做法的推广,并告诉新手如何参与。搭便车可能就像使用手机预约搭便车一样简单。人们除了分享他们的想法之外,还分享他们的资源。像 Couchsurfing 和 HelpX 这样的应用程序将那些愿意为临时住房和膳食工作的人与合适的人联系起来。最后,数字工具和技术提高了搭便车的感知安全性。计算机、手机和 GPS 为搭便车增加了新的安全保障,而这种保障在人们开始对搭便车产生负面态度时并不存在。信息的即时性和与他人的持续联系为进入陌生人的汽车时提供了新的安全感。人们可以搭便车,并以更少的恐惧感体验冒险精神。免费交通的持续概念让有冒险精神和信任感的人可以探索世界,结识新朋友。技术将搭便车从一项危险的活动转变为一项通过拼车应用程序和网站人人可及的活动。

参考文献

[edit | edit source]
  1. Delacy, J. (2013). Traveling on Trust. [Web log comment]. http://joshdelacy.com/travelingontrust/
  2. Karsten, M. (2015). Hitchhiking Across America: One Ride at a Time. [Web log comment]. https://expertvagabond.com/hitchhiking-america/
  3. Jean-Baptiste Michel*, Yuan Kui Shen, Aviva Presser Aiden, Adrian Veres, Matthew K. Gray, William Brockman, The Google Books Team, Joseph P. Pickett, Dale Hoiberg, Dan Clancy, Peter Norvig, Jon Orwant, Steven Pinker, Martin A. Nowak, and Erez Lieberman Aide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ulture Using Millions of Digitized Books. Science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12/16/2010)
  4. Olley, M. (1938). National influences on american passenger car design. ARCHIVE: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Automobile Engineers 1906-1947 (vols 1-41), 32(1938), 509–572.
  5. Lovejoy, O. R. (1933). America's wandering boys. Current History (New York), 37(5), 565. 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1310911334
  6. Caplow, T. (1940). Transiency as a Cultural Patter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 731-739. http://www.jstor.org/stable/2083695
  7. Pursell, W. (1943). When you ride alone you ride with Hitler.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https://www.archives.gov/exhibits/powers_of_persuasion/use_it_up/images_html/ride_with_hitler.html
  8. Call for 1200 men to serve as stretcher-bearers issued. (1942, Mar 05). Los Angeles Times (1923-Current File) http://proxy.its.virginia.edu/login?url=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165295250
  9. a b Zuckerman, E. (2015). Could the sharing economy bring back hitchhiking?. The Conversation.
  10. Bohn Aluminum & Brass Corporation. (1952). The reds hitch hike on freedom.
  11. Schlebecker, J. (1958, May 1). An Informal History of Hitchhiking. The Historian (Kingston), 20(3), 305.
  12. a b . Stromberg, J. (2015). The forgotten art of hitchhiking. Vox.
  13.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Officials. (2013). Commuting in America.
  14. Ganzel, B. (2003). Hitchhiking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http://www.livinghistoryfarm.org/farminginthe30s/water_08.html
  15.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1973). Death in Disguise?.
  16.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2011, February 24). Shared Use Paths Along or Near Freeways and Bicycles on Freeways.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
  17. Revheim, J.M. (2014). The Real Hitchhikers Guide.
  18. BBC. (2012). 中国不断上升的GDP和经济奇迹. 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china-20069627
  19. a b 中国. (n.d.) 世界搭车指南. http://hitchwiki.org/en/China
  20. Warren, J. & Enoch, M. (2010). 岛屿交通,汽车拥有和使用:重点关注古巴,马耳他,毛里求斯和新加坡的做法. 岛屿研究杂志,5(2) 页 193–216.
  21. (2014). TIL 古巴的政府车辆在法律上必须搭载搭便车的人. Reddit. [网络日志评论]. https://www.reddit.com/r/todayilearned/comments/201ge7/til_government_vehicles_in_cuba_are_legally/?st=iwju7dr2&sh=6c3cbd2d
  22. Hitchgathering (2015). 欧洲搭车集会. http://hitchgathering.org
  23. Burris, M. & Winn, J. (2006). 休斯敦的搭车 - 非正式拼车乘客特征. 2006 年交通研究委员会年会论文 #06-0061
  24. Strand, G. (2010 年 11 月 10 日). 搭便车的时代又来了. 纽约时报
  25. (2015). HitchBOT
  26. Karsten, M. (2015). 关于专家流浪者. [网络日志评论]. https://expertvagabond.com/hitchhiking-america/
  27. Delacy, J. (2013). 信赖之旅. [网络日志评论]. http://joshdelacy.com/travelingontrust/
  28. Budai, B. (2013). 关于我. [网络日志评论]. http://worldwidehitchhiker.com/category/about/
  29. Greenough, J. (2015). 自驾汽车报告:预测,技术时间表以及将影响采用率的益处和障碍. 商业内幕.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