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tis/媒体格式之争
历史上,在技术行业中,不同类型的媒体和相互不兼容的专有格式之间出现了格式之争,这些格式为了同一个市场而竞争。在这些战争中,参与者使用了不同的政治、经济和营销策略来吸引消费者加入他们的阵营。本章重点介绍参与者在试图赢得战争中使用的社会策略,重点关注从众效应作为早期识别获胜方的一个共同主题。 索尼,一家主要电子产品生产商,是一家经历过许多此类战争的公司,是本章的主要参与者。
第一个向公众发售的录像机是 U-matic 系统,于 1971 年 9 月发布,旨在吸引大众。然而,其高昂的价格和不友好的用户体验却让潜在消费者望而却步[1]。 1975 年,索尼发布了 Betamax,这是一款面向消费者的、高品质的录像机。 [2] 索尼独占了录像机市场,拥有 100% 的市场份额,并在一年内售出了 30,000 台 Betamax。然而,在 1976 年,JVC 发布了自己的格式,VHS。这两个不兼容的格式系统开始了录像带格式之争,索尼和 JVC 为了市场统治而竞争。
虽然 VHS 的价格较低是一个因素,但控制录像带之争的主要因素是录制时间。最初的 Betamax 录像机只能录制大约 60 分钟的内容,而最初的 VHS 可以录制两倍于此的内容。虽然增加 Betamax 录制时间的技术已经存在,但这样做会大大降低视频的图像和声音质量。最初,索尼和 JVC 都不愿意做出这种妥协。然而,JVC 迅速响应了消费者的高需求,生产出了一款可以录制超过 4 小时的视频和音频内容的 VHS。消费者更喜欢更长的录制时间而不是 Betamax 的质量,消费者开始蜂拥购买 VHS。虽然索尼试图通过增加 Betamax 的录制时间来夺回市场,但他们对视频市场的牢牢掌控已经消失了。这种消费者迁移的连锁效应标志着这场战争的结束,VHS 成为了胜利者。
Betamax 在 1975 年最初拥有 100% 的市场份额。更长的录制时间的感知价值最终扭转了局势,使 VHS 占据优势,到了 1980 年代,索尼的 Betamax 开始逐渐被 VHS 格式取代。 [3] 随着电影和视频工作室转向 VHS,市场份额的下降和可用标题的缺乏加剧了 VHS 的优势。 随着 VHS 的兴起,对预录磁带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 1980 年代引发了另一波从众效应,零售商开始大量囤积这种格式。这最终导致了 Betamax 的衰落,因为商店和生产商开始完全放弃这种格式。 [4]
在 1990 年代早期,技术的革新导致了人们对更小、更便携的技术的渴望。这在便携式电子产品市场尤为明显,该市场需要小型存储卡来存储数据。随着不同公司开发出不同的存储卡格式,该行业进入了闪存存储卡格式之争,这场争夺旨在确定哪种闪存存储卡将成为行业标准。 SmartMedia 于 1995 年首次推出,是这场战争中的早期领导者。然而,SD(安全数字) 很快取代了 SmartMedia 的市场份额。 1998 年,索尼首次推出了 记忆棒 [5],并在 2000 年代初成为主要的参与者。 这部分成功来自于索尼实施的供应商锁定策略,其中所有发布的产品都只支持记忆棒。 尽管如此,SD 格式仍然更受欢迎,因为电子产品制造商选择将他们的产品设计为在 SD 卡上存储信息。 因此,索尼看到了记忆棒的份额减少,它主要只在索尼产品中使用。 这场格式之争在 2010 年正式结束,当时索尼宣布他们的产品除了记忆棒之外,还将支持 SD 卡。 行业记者将此视为索尼投降的白旗,而该公司宣布这是为了“为消费者提供选择”。 [6]。
与其他情况一样,从众效应是决定这场战争的胜利者时的主要因素。 虽然 SD 卡和记忆棒都很受欢迎,但局势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支持记忆棒的企业,例如索尼爱立信,看到了市场对 SD 卡的偏好,并逐渐转换了产品 [7]。 随着 SD 卡的流行,索尼冒着继续支撑他们日渐式微的记忆棒而损害其他产品的风险。 因此,他们不得不放弃记忆棒,以防止从众效应损害他们在其他领域的业务。
虽然从众效应有助于解释这场战争的结束,但叛逆效应解释了从众效应是如何被触发的。 从技术角度来看,虽然记忆棒在后来的几年里确实落后于 SD 卡,但记忆棒最初在规格上与 SD 卡相当。 因此,问题出现了,是什么导致人们选择 SD 卡而不是索尼记忆棒? 叛逆效应描述了以下趋势:当人们被自然地限制于一个选项时,他们会本能地对该选项产生负面情绪。 索尼将其供应商锁定策略应用于所有电子商品,迫使他们的设备只支持记忆棒。 这种缺乏选择导致消费者强烈反对,他们抗议这种强加于他们的选择。 在索尼相机产品上,一些评论者甚至将记忆棒存储支持列为一个缺点 [8]。 供应商锁定策略由于叛逆效应而对索尼产生了反作用。
蓝光光盘最早于 2000 年以早期原型出现[9],并在 2006 年正式发布[10]。高清 DVD 也在 2006 年中期发布,当时正值媒体格式大战的激烈时期[11]。这场冲突的主要参与者是 蓝光光盘协会 和 DVD 论坛。这两个协会都由各种电影制片厂、电子设备制造商和研究机构组成。这些主要参与者都希望看到自己的格式成为主导格式,并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推动自己的格式成为行业标准。
妥协
[edit | edit source]最初,对这两种格式的支持是相互排斥的。由于格式大战,许多消费者不愿购买支持任何一种格式的设备;选择失败格式的设备将使设备过时。DVD 论坛和蓝光光盘协会试图在 2005 年达成妥协以缓解这一问题[12]。然而,妥协没有成功,因为蓝光光盘协会的一些成员不愿意冒着在版税收入方面损失金钱的风险,而这在之前的 DVD 标准中就曾发生过[13]。到 2005 年底,统一标准的尝试宣告失败[14]。
技术相似性
[edit | edit source]在技术规格方面,蓝光和高清 DVD 非常相似。蓝光光盘在相同尺寸的磁盘上具有更高的容量,并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但在所有其他方面,两种格式在技术上都非常相似[15]。因此,蓝光格式的胜利并非仅仅依靠技术优势战胜高清 DVD 格式。
联盟的转变
[edit | edit source]联盟的转变和索尼作为电子设备制造商的广泛影响力导致了蓝光在格式大战中的胜利。在 2005 年底格式大战开始时,六大制片厂出于各种原因对两种媒体格式给予了独家支持。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主要制片厂改变了对哪种格式给予独家支持的态度。由于制造成本较低,高清 DVD 在一段时间内获得了部分支持。然而,由于索尼的市场主导地位,时代华纳宣布对蓝光光盘给予独家支持[16]。其他主要制片厂很快效仿,加入了蓝光阵营。这种市场支配地位在早期就显而易见。美国电影租赁公司百视达发现,其超过 70% 的高清租赁是蓝光光盘,因此只租借蓝光电影[17]。
索尼的 PlayStation 3
[edit | edit source]这种市场份额的支配地位是索尼在 PlayStation 3 中加入蓝光播放器时采取的长期战略的一部分。当东芝最终决定停止开发和制造高清 DVD 播放器和录像机,从而结束了格式大战时,PlayStation 3 在全球范围内的销量估计已达 1050 万台。是估计 100 万台高清 DVD 播放器和 Xbox 360 主机附加组件的 10 倍以上[18]。由于消费者害怕选择失败的标准,他们不太可能购买独立的高清媒体播放器。然而,通过将蓝光播放器集成到 PlayStation 3 中,消费者除了他们想要的游戏机之外,还获得了蓝光播放器。
从众效应与网络效应
[edit | edit source]这里可以看到两种主要的效应:蓝光格式的网络效应和从众效应。由于通过独立播放器和 PlayStation 3 提供了更多播放器,购买蓝光媒体也让消费者能够与他们的社区分享,并多次享受媒体内容。通过时代华纳主导的从众效应,蓝光社区获得了更多主要制片厂的支持,因此其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内容[19]。
结论
[edit | edit source]我们看到,媒体格式大战太复杂了,无法简化为一个效应。即使专注于一家公司——索尼,我们也能看到,从每一场大战中都能学到多种效应。然而,根本主题表明,从众效应预示着战争的结束,因为当人们注意到一方获胜时,他们也倾向于加入获胜方,从而导致连锁效应。虽然本章侧重于索尼作为一家公司如何处理各种战争,但未来作者还可以研究许多其他可能的领域。目前围绕便携式电子设备(如电子阅读器和平板电脑)展开的战争将是一个特别有趣的领域,可以扩展到未来的章节中。
参考文献
[edit | edit source]- ↑ Ascher, Steven. (2006). The Filmmaker's Handbook: A Comprehensive Guide For the Digital Age. Retrieved from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JBKTF9PdgFMC&pg=PT56&lpg=PT56&dq=umatic+a+consumer+format&source=bl&ots=uNRPC3O7E2&sig=PhRp7iMTi-q_-jXP4x8e4z3PTNM&hl=en&ei=3pt9ToC_LdPegQfYwvxF&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8&ved=0CGsQ6AEwBw#v=onepage&q&f=false
- ↑ Sony. Sony Goes to Battle for it's Favorite Child. Retrieved from http://www.sony.net/SonyInfo/CorporateInfo/History/SonyHistory/2-02.html
- ↑ Ryan, C. (1989, December 25). Betamax blues. Retrieved from http://news.google.com/newspapers?nid=1291&dat=19891225&id=svdTAAAAIBAJ&sjid=l4wDAAAAIBAJ&pg=5174,4520027
- ↑ Michael A. Cusumano, Yiorgos Mylonadis and Richard S. Rosenbloom, Strategic Maneuvering and Mass-Market Dynamics: the Triumph of VHS over Beta, in "The Business History Review", Vol. 66, Mo. 1, Spring 1992, p51-94
- ↑ Sony. (1998, July 30). Sony Announces "Memory Stick" Recordable IC Memory Card Products. Retrieved from http://www.sony.net/SonyInfo/News/Press_Archive/199807/98-067/
- ↑ McCracken, H. (2010, January 6).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of Memory Stick? Hope So! Retrieved from http://technologizer.com/2010/01/06/the-beginning-of-the-end-of-memory-stick-hope-so/
- ↑ Kelly, G. (2009, June 1). Exclusive: Sony Ericsson Dropping Memory Stick Micro Retrieved from http://www.trustedreviews.com/news/Exclusive--Sony-Ericsson-Dropping-Memory-Stick-Micro
- ↑ Grunin, L. (2010, January 6). ESony does SD; Panasonic intros first SDXC cards Retrieved from http://ces.cnet.com/8301-31045_1-10426683-269.html#ixzz2n1B9jfAO
- ↑ Williams, M. (2002, October 1). Disc Makers Bet on Blue Lasers. Retrieved from http://www.pcworld.com/article/105534/article.html
- ↑ Costa, D. (2006, June 15). Samsung Ships the First Blu-Ray Play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pcmag.com/article2/0,2817,1977327,00.asp
- ↑ 福克斯新闻(2006 年 3 月 31 日)。东芝开始在日本销售 HD DVD 播放器。取自 http://www.foxnews.com/story/2006/03/31/toshiba-starts-selling-hd-dvd-players-in-japan/
- ↑ Kallender, P. (2005 年 3 月 24 日)。索尼高管暗示蓝光和 HD DVD 可能达成和解。取自 http://www.computerworld.com/s/article/100597/Top_Sony_exec_hints_at_Blu_ray_HD_DVD_detente
- ↑ Patrizio, A. (2007 年 4 月 12 日)。谁正在结束高清僵局?取自 http://www.internetnews.com/storage/article.php/3671091
- ↑ 广播工程。 (2005 年 5 月 5 日)。取自 http://broadcastengineering.com/storage-amp-networking/dvd-talks-stall
- ↑ Tandon, A. (2012 年 7 月 19 日)。蓝光与 HD DVD 技术之争。取自 http://www.slideshare.net/ashish_tandon/the-bluray-vs-hddvd-technology-war
- ↑ Barnes, B. (2008 年 1 月 5 日)。华纳支持蓝光,扭转 DVD 战局。取自 http://www.nytimes.com/2008/01/05/technology/05disc.html?_r=0
- ↑ CNN。 (2007 年 6 月 18 日)。百视达支持蓝光。取自 http://web.archive.org/web/20070618180204/http://www.cnn.com/2007/TECH/biztech/06/18/blockbuster.blu.ray.ap/index.html
- ↑ Smale, W. (2008 年 2 月 19 日)。PS3 如何引领蓝光走向胜利。取自 http://news.bbc.co.uk/2/hi/business/7252506.stm
- ↑ Nystedt, D. (2008 年 1 月 28 日)。Gartner:HD DVD 降价只会延长痛苦。取自 http://www.techhive.com/article/141869/articl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