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tis/文本效应
像短信这样的技术提高了便利性和效率,但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风险。
1984 年,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发明了短信 [1] 1992 年 12 月 3 日,尼尔·帕普沃斯从他的电脑向理查德·贾维斯的手机发送了第一条短信,内容是“圣诞快乐”。[2] 仅仅八年后,短信热潮在美国开始兴起。每月平均发送的短信数量从 1995 年的每月 0.4 条增加到 2000 年的每月 35 条。[3] 自 2000 年以来,随着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更好的技术,短信一直在不断发展。
尽管短信影响着美国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但短信使用最多的群体是 13 到 17 岁的青少年。[4] 2010 年,美国青少年平均每月发送 3339 条短信,而平均每月拨打 191 次电话。青少年女性将这一平均值提高到每月 4050 条短信。三年内,每月发送的短信数量增加了 611%。虽然 2008 年青少年获得手机的主要原因是安全,但今天,发送短信的能力超过了安全性和通过电话联系朋友或家人的能力。 [5]
下一个年龄段的人口(18-24 岁)每月发送的短信不到青少年的二分之一,为 1630 条。在所有 55 岁以下的群体中,手机语音使用量正在下降,而短信使用量正在增加。 [6]
由于短信尤其是青少年短信的突然增加,人们感到非常担忧。尽管短信提供了便利性和高效的沟通优势,但也可能存在用户没有考虑到的风险,例如学习、健康和隐私方面的影响。
短信中英语的使用变化可能会影响语言发展。
短信促进了自己的语言发展,被称为“短信语言”或“txtspk”。为了方便起见,短信用户会为了简洁和最大限度地利用 160 个字符的内容而缩短或替换单词。在线短信词典 NetLingo 包含 2039 个不同的短信缩略语和速记。 [7] 这种用法十分普遍,以至于 2011 年的牛津英语词典收录了 LOL、OMG、FYI、IMHO、BFF 和 ♥。 [8] 短信语言的主要三大类别是
同音词:用发音相同的字母或数字替换单词的一部分
- gr8 'great',RU 'are you'
首字母缩略词:用一组字母替换短语
- ROFL 'rolling on the floor laughing'
省略:在拼写单词时删除“非必要的”字母
- wud 'would'
虽然青少年发送的短信最多,但这个群体中较年轻的一半最能接受短信语言。这让人担忧,因为青少年群体也正处于初中阶段,仍在学习语法。[9] 韦克森林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表明,在控制年龄和年级的情况下,短信语言使用量的增加与标准化语法测试分数之间呈负相关。这种影响在年轻学生中比大学年龄段的学生更为明显。 [10]。芬兰、[11] 瑞典[12] 和英国[13] 的研究也显示了同样的影响。韦克森林大学研究中语法分数差与发送和接收的短信中的短信语言总数有关。这表明,父母在使用短信语言时会对孩子的语言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短信也会对词汇量产生影响。卡尔加里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与主要阅读印刷媒体的人相比,发送短信更多的人对使用新词的接受程度更低。学生在传统的印刷媒体中接触到的语言种类比在点对点的短信中更多。 [14]
相反,其他研究表明,每月发送的短信数量与阅读理解能力和句式多样性之间呈正相关。阿拉巴马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只有 47% 的教师报告他们在学生的学校作业中看到了短信语言。 [15] 同样,短信已被证明不会影响正式写作中的大小写和标点符号,包括短信中常见的多种标点符号(例如,what??!!!)。[16]
由于短信是一种相当新的技术,还需要更多研究来证明短信对语言发展的最终影响。
短信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它也存在一些健康风险,这些风险并不总是被人考虑,包括失眠、焦虑、抑郁和腕管综合征。
失眠 是短信发送的风险之一。2010 年 11 月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8 至 22 岁的青少年至少每晚会被短信或电话吵醒一次,并且他们平均每晚发送或接收 33.5 条短信。[17] 另一项研究发现,大学生每周平均因半夜使用手机而损失 45 分钟宝贵的睡眠时间。[18] 睡眠不足和必要的 快速眼动睡眠 周期的中断都会导致嗜睡、效率低下,甚至会导致血糖降低、记忆力减退和免疫系统减弱等身体影响。[19]
另一个健康风险是情绪上的,包括由手机使用引起的 焦虑 和 抑郁。韩国的一项研究发现,手机使用与人的情绪之间存在直接相关性。一个人使用手机越多,这个人就越抑郁,自尊心就越低。[20] 谢丽·特克尔 是一位专注于科技使用的“人际互动”精神分析师,她说:“孤独的感觉就像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的连接正在改变人们看待自己的方式。” 在最近的一次 TED 演讲 中,她讨论了对不断连接的需求实际上是如何导致人们更加孤独和抑郁的。她说,如果没有断开连接并拥有真正独处的时间的能力,这种孤独和抑郁只会持续并变得更糟。[21]
最可怕的健康风险是 腕管综合征 的增多。腕管综合征是由像发短信一样的小的重复性动作引起的。[22] 美国手部治疗师协会(ASHT)前会长 Donna Breger Stanton 说:“手持电子设备可能需要长时间握持、在小按钮上进行重复性运动以及手腕的笨拙运动。这种组合会导致更容易患上手腕和手臂疾病,例如腕管综合征和腱鞘炎。”[23] 维珍移动 在 2006 年 2 月发布声明,警告用户重复发短信会导致腕管综合征或其他手部或手腕疼痛的风险。维珍移动甚至发布了一个名为 www.practisesafetext.com 的网站来提高人们的意识。[24]
还有一些继发性健康影响,包括因边走路边发短信而受伤,以及 边开车边发短信。[25]
不幸的是,由于最近短信发送的增加,目前关于健康影响的结论性研究很少。
一项研究[26] 表明,大约 80% 的参与者认为他们的移动设备是私人的,有些人甚至将阅读他人的短信等同于翻阅别人的邮件。短信通常被认为是私人的,这种看法经常使人们面临各种隐私风险。
技术的进步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和网站的创建,这些应用程序和网站可以执行以前无法完成的任务。最近,手机间谍应用程序越来越容易获得。这些应用程序允许你监视你的伴侣/孩子/员工的位置、电子邮件、短信等等。间谍方法各不相同。例如 手机间谍 这样的应用程序要求你创建一个在线帐户,当你登录时,该帐户会显示你监视的人的所有通话记录(包括来电、去电和通话时长)和短信(包括已发送和已接收)。其他应用程序,如 ephonetracker 和 sms secret replicator[27],会将数据发送到你的电子邮件地址或手机。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所有这些应用程序都可以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秘密下载到你想跟踪的手机上。
虽然大多数应用程序都有免责声明,例如,“在大多数国家/地区,将监控/监视软件安装到你不拥有或未经授权安装的手机上都是联邦和州法律违法行为。在你所在司法管辖区内,监视他人的活动也可能违法……你必须始终通知年满 18 岁的被监视者他们正在被监视”,[28] 但是,无法保证这些规则得到遵守。
基尔帕特里克短信丑闻 由于许多原因而成为一个有争议的案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前底特律市长 夸梅·基尔帕特里克 和他的幕僚长 克里斯汀·比蒂 之间发送的 14,000 条短信。这些短信的曝光让用户想知道他们以前的信息是否被手机运营商存储起来[29]。答案是:因情况而异。基尔帕特里克和比蒂使用的 SkyTel 等服务提供商会保留发送的短信数据库[30]。但是,大多数顶级运营商根本不会保留短信内容。[31] 截至 2010 年,记录显示 Verizon 会保存短信内容最多 5 天[32],而维珍移动则会保存最多 90 天。[33]。但是,所有主要的运营商都会保存短信详细信息,AT&T 会保存最多 7 年。[span>34]
最高法院案件 安大略省诉昆案 涉及警察警长杰夫·昆因认为他的老板翻阅了他的短信,侵犯了他的第一修正案权利而起诉该市。该案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根据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国家工作权利研究所所长刘易斯·马特比的说法,这是第一个涉及通信技术的案件[35]。最高法院最终裁定,该市搜查昆的手机并没有违反第四修正案,因为它与工作相关。[36][37] 但是,法院无法完全解决更广泛的通信隐私问题[38],但他们暗示了他们将如何处理该问题,并表示“法院在考虑政府雇员拥有的电子设备上进行的通信的全部隐私期望概念时,必须谨慎行事……通信和信息传输动态的快速变化不仅体现在技术本身,而且体现在社会接受的适当行为上。”
很难对短信制定明确的隐私法律/规则,因为用户和情况的意见各不相同。
当短信成为我们之前行为的替代品时,短信的风险就会出现。这种现象可以扩展到其他便利和高效技术,这种趋势被称为“短信效应”。
生产商没有公开这种能量补充剂中咖啡因的含量。虽然 5 小时能量是短期内睡眠的便捷替代品,但其安全性存在问题。它被列入了提交给 FDA 的 90 份文件中,其中包括 13 例死亡,以及心脏病发作和自然流产。 [39] 由能量饮料引起的急诊室就诊人数从 2005 年到 2009 年增加了十倍。 [40]
信用卡长期以来一直是身份盗窃的目标,随着射频识别 (RFID) 技术的加入,信用卡变得更加方便,但也更加危险。RFID 芯片允许消费者只需将卡在读卡器前挥动即可付款,但也可能导致他们的信息被截取和盗窃。 [41]
拼写检查和词语预测功能可以提高短信效率。但是,依赖这种便捷技术带来的风险在“该死的自动更正”社交模因中得到了广泛体现。
- ↑ Myers. C. B. (2011 年 12 月 3 日)。短信今天满 19 岁了。 http://thenextweb.com/shareables/2011/12/03/the-text-message-turns-19-years-old-today/
- ↑ McVeigh, T. (2012 年 12 月 1 日)。短信满 20 岁。 http://www.guardian.co.uk/technology/2012/dec/01/text-messaging-20-years
- ↑ 短信。 (无日期)。检索自 http://www.tatango.com/blog/history-of-text-messaging-timeline-wide/
- ↑ Revere, A.M. (2012 年 10 月 22 日)。腕管综合征的案例。 http://www.personal.psu.edu/afr3/blogs/siowfa12/2012/10/a-case-of-carpal-tunnel-2.html
- ↑ 尼尔森公司。 (2010 年)。青少年如何使用媒体。 http://www.nielsen.com/us/en/insights/reports-downloads/2009/How-Teens-Use-Media.html
- ↑ 尼尔森公司。 (2009 年)。青少年如何使用媒体。 http://www.nielsen.com/content/dam/corporate/us/en/reports-downloads/How%20Teens%20Use%20Media.pdf
- ↑ NetLingo。 (2012 年)http://www.netlingo.com/acronyms.php
- ↑ 牛津英语词典。 2011 年 http://public.oed.com/the-oed-today/recent-updates-to-the-oed/previous-updates/june-2011/new-words/
- ↑ 巴伦。 2005 年。 http://www2.warwick.ac.uk/fac/soc/wie/teaching/masters/newtech/readings/im_and_future_of_language.pdf
- ↑ 辛格尔,苏达尔。 2012 年。 http://nms.sagepub.com/content/early/2012/05/10/1461444812442927.full.pdf+html
- ↑ Kasesniemi E 和 Rautiainen P (2002) 芬兰儿童和青少年的移动文化。 在:Katz JE 和 Aakhus MA(编辑)永续接触:移动通信、私人谈话、公开表演。 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70-192。
- ↑ af Segerstad YH (2005) 瑞典移动短信中的语言使用。 Ling R 和 Pedersen PE,移动通信:社会领域重新协商。 施普林格:伦敦,323-333。
- ↑ Grinter RE 和 Eldridge MA (2001) y do tngrs luv 2 txt msg? 在:Prinz W,Jarke M,Rogers Y 等人(编辑)第七届欧洲计算机支持协作工作会议论文集。 荷兰:克鲁维尔学术出版公司,219-238。
- ↑ 李。 2012 年 http://www.ucalgary.ca/news/utoday/february17-2012/texting
- ↑ 阿拉巴马大学。 2009 年 http://www.bamaed.ua.edu/edtechcases/Case%20Numbers/text%20messaging%20and%20grammar_Case%2011.pdf
- ↑ 宾州州立大学。 2012 年 http://live.psu.edu/story/60507
- ↑ 胸部:夜间使用技术与白天出现的问题有关。 (2010 年 11 月 1 日)。 http://www.doctorslounge.com/index.php/news/pb/15291
- ↑ 莱斯,A. (2011 年 11 月 20 日)。研究发现,睡眼惺忪的学生无法停止发短信,即使是在睡觉的时候。 http://chronicle.com/article/Bleary-Eyed-Students-Cant/129838/
- ↑ 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 (1999 年 3 月 16 日)。揭开身体的秘密。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1999/03/990316063522.htm
- ↑ 盖伦,D. (2006 年 5 月 24 日)。研究:青少年大量使用手机可能预示着麻烦。 http://www.pressdemocrat.com/article/20060524/NEWS/605240306?p=3&tc=pg
- ↑ 特克尔,S. (表演者)。 (2012)。谢丽尔·特克尔:联系在一起,却孤独? [网络视频]。 http://www.ted.com/talks/sherry_turkle_alone_together.html
- ↑ 麦克米伦,C. (1999)。腕管综合征:一种职业病的兴起。 在 ProQuest 中。 http://www.csa.com/discoveryguides/archives/carpal.php
- ↑ 发短信的麻烦。 (无日期)。 http://www.cpehr.com/hr-articles/the-trouble-with-texting.html
- ↑ 维珍移动。 (2006 年 2 月 21 日)。你有短信伤害的风险吗?http://www.virginmobileusa.com/
- ↑ 发短信和走路的危险。 (2010)。美国现在。 http://www.americanownews.com/story/15587263/the-dangers-of-texting-and-walking
- ↑ Jonna Häkkilä 和 Craig Chatfield。 2005 年。“就像打开别人的信一样”:用户感知的隐私和短信交流的社会实践。 在第七届移动设备和服务人机交互国际会议论文集中 (MobileHCI '05)。 ACM,纽约,纽约,美国,219-222。 DOI=10.1145/1085777.1085814
- ↑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R3fryIR69mQ#!
- ↑ http://www.mobile-spy.com/legal.html
- ↑ 杰夫·卡鲁布 (2008 年)。发短信仍然相对私密。 可用:http://www.msnbc.msn.com/id/22846272/ns/technology_and_science-wireless/t/texting-remains-relatively-private/#.UMpGxIPAdlt
- ↑ 杰夫·卡鲁布 (2008 年)。发短信仍然相对私密。 可用:http://www.msnbc.msn.com/id/22846272/ns/technology_and_science-wireless/t/texting-remains-relatively-private/#.UMpGxIPAdlt
- ↑ http://www.aclu.org/cell-phone-location-tracking-request-response-cell-phone-company-data-retention-chart
- ↑ http://www.aclu.org/cell-phone-location-tracking-request-response-cell-phone-company-data-retention-chart
- ↑ http://www.aclu.org/cell-phone-location-tracking-request-response-cell-phone-company-data-retention-chart
- ↑ http://www.aclu.org/cell-phone-location-tracking-request-response-cell-phone-company-data-retention-chart
- ↑ http://articles.latimes.com/2009/dec/15/nation/la-na-court-privacy15-2009dec15
- ↑ https://www.eff.org/deeplinks/2010/06/hopeful-signs-supreme-court-text-messaging-ontario-v-quon
- ↑ http://www.supremecourt.gov/opinions/09pdf/08-1332.pdf
- ↑ https://www.eff.org/deeplinks/2010/06/hopeful-signs-supreme-court-text-messaging-ontario-v-quon
- ↑ 纽约时报。2012 http://www.nytimes.com/2012/11/15/business/5-hour-energy-is-cited-in-13-death-reports.html?_r=0,
- ↑ 药物滥用预警网络。2011 http://www.samhsa.gov/data/2k11/web_dawn_089/web_dawn_089_html.pdf
- ↑ WTHR 新闻。2011 http://www.wthr.com/story/14001597/the-risk-inside-your-credit-c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