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局域网设计/以太网演进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为开放的世界
Previous page
中继器和网桥
局域网设计 Next page
以太网网络的高级功能
以太网演进

随着以太网的成功,出现了新的问题

  • 需要 更高速度: DIX 以太网 II 支持的传输速度为 10 Mbit/s,而 FDDI 在骨干网中使用的速度要高得多(100 Mbit/s),但用光纤布线建筑物会太贵;
  • 需要 互联多个网络: 不同技术(例如以太网、FDDI、令牌环)的网络难以互联,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 MTU → 在所有地方使用相同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快速以太网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快速以太网,标准化为 IEEE 802.3u (1995),将传输速度提高到 100 Mbit/s,并相应地将最大冲突直径缩短了 10 倍(约 200-300 m),保持相同的帧格式和相同的 CSMA/CD 算法。

物理层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快速以太网物理层与 10 Mbit/s 以太网物理层完全不同:它部分源于 FDDI 世界中的现有标准,以至于快速以太网和 FDDI 在物理层上兼容,并最终放弃了同轴电缆

  • 100BASE-T4: 使用 4 对的双绞铜线;
  • 100BASE-TX: 使用 2 对的双绞铜线;
  • 100BASE-FX: 光纤(仅在骨干网中)。

当快速以太网推出时,它的采用率相当低,因为

  • 距离限制: 网络规模有限 → 快速以太网不适合骨干网;
  • 骨干网瓶颈: 用 100 Mbps FDDI 技术制作的骨干网与快速以太网技术中的接入网络具有相同的速度 → 它不太可能能够排出来自接入网络的所有流量。

快速以太网随着以下情况的出现开始被更广泛地采用

  • 引入 网桥: 它们打破了冲突域,克服了距离限制;
  • 引入骨干网中的 千兆以太网: 它避免了骨干网的瓶颈。

千兆以太网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千兆以太网,标准化为 IEEE 802.3z (1998),将传输速度提高到 1 Gbit/s,并引入了两个功能,“载波扩展”和“帧突发”,以使 CSMA/CD 协议能够继续工作。

载波扩展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将传输速度提高十倍会使最大冲突直径缩短 10 倍,降至几十米,这对于布线来说太短了 → 为了使最大冲突直径保持不变,最小帧大小应增加到 512 字节[1]

然而,扩展最小帧会导致不兼容问题:在网桥连接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时,来自快速以太网的最小帧无法进入千兆以太网 → 而不是扩展帧,而是扩展了时隙,即最小传输时间单位:一个由填充虚拟位(最多 448 字节)组成的载波扩展被追加到所有小于 512 字节的帧

千兆以太网数据包格式(532 到 1538 字节)。
7 字节 1 字节 64 到 1518 字节 0 到 448 字节 12 字节
前导码 SFD 以太网 II DIX/IEEE 802.3 帧 载波扩展 IFG
512 到 1518 字节
缺点
  • 载波扩展占用通道 无用位
    例如,对于 64 字节长的帧,有用吞吐量非常低
  • 在更新的纯交换网络中,全双工模式已启用 → CSMA/CD 已禁用 → 载波扩展已无用。

帧突发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518 字节的最大帧大小现在已经过时:在 10 Mbit/s 以太网中,通道占用率为 1.2 毫秒,这是一个合理的时间来保证 统计复用,而在千兆以太网中,通道占用率为 12 微秒 → 冲突的频率要低得多 → 为了减少与有用数据相关的报头开销,提高效率,可以增加最大帧大小。

然而,扩展最大帧会导致不兼容问题:在网桥连接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时,来自千兆以太网的最大帧无法进入快速以太网 → 帧突发包括将几个标准大小的帧一个接一个地连接起来,而不释放通道

带帧突发的千兆以太网数据包格式。
帧 1[2]
+ 载波扩展
填充 帧 2[2] 填充 ... 填充   最后一帧[2] IFG
突发限制(8192 字节)
  • 只有第一个帧可能会被载波扩展,以确保冲突窗口已满;在接下来的帧中,载波扩展是无用的,因为如果发生冲突,第一帧会已经检测到它;
  • 帧与帧之间的 IFG 被替换为“填充扩展”(FILL)到帧字节,并宣布将会有另一个帧;
  • 发送站会保持一个字节计数器:当它到达字节编号 8192 时,当前正在传输的帧必须是最后一个 → 最多可以使用帧突发发送 8191 字节 + 1 帧。
优点
  • 冲突机会数量减少:一旦第一个帧在没有冲突的情况下传输,所有其他站都会通过 CSMA 检测到通道处于忙碌状态;
  • 第一个帧之后的帧不需要载波扩展 → 有用吞吐量增加,特别是在 小帧的情况下,因为节省了载波扩展。
缺点
  • 帧突发没有解决 减少报头开销的主要目标:它选择在每个帧中保留所有报头(包括前导码、SFD 和 IFG),以使处理硬件更简单;
  • 通常,使用帧突发的站必须发送大量数据 → 大帧不需要载波扩展 → 载波扩展没有节省;
  • 在更新的纯交换网络中,全双工模式已启用 → CSMA/CD 已禁用 → 帧突发没有优势,因此是无用的。

物理层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千兆以太网可以在以下传输物理介质上工作

  • 双绞铜线:
    • 屏蔽 (STP): 1000BASE-CX 标准使用 2 对(25 米);
    • 非屏蔽 (UTP): 1000BASE-T 标准使用 4 对(100 米);
  • 光纤: 1000BASE-SX 和 1000BASE-LX 标准使用 2 根光纤,可以
    • 多模光纤 (MMF): 价值较低 (275-550 米);
    • 单模光纤 (SMF): 最大长度为 5 公里。
GBIC

千兆以太网首次引入了千兆位接口转换器 (GBIC),这是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可以实现更新物理层而不必更新其他设备的功能:千兆以太网板没有集成在板上的物理层,但它仅包含逻辑部分(从数据链路层向上),用户可以将实现物理层的所需 GBIC 插入专用板槽。

10 千兆以太网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0 千兆以太网,标准化为 IEEE 802.3ae (2002),将传输速度提高到 10 Gbps,最终放弃了半双工模式,消除了所有源自 CSMA/CD 的问题。

它尚未在接入网络中使用,但主要用于

  • 骨干网中:它通过光纤 (26 米到 40 公里) 工作,因为由于信号衰减限制,双绞线不再足够;
  • 数据中心中:除了光纤外,还使用非常短的电缆将服务器连接到机架顶部 (TOR) 交换机:[3]
    • 双轴电缆:同轴电缆,最初使用是因为通过双绞线传输的设备消耗的功率过大;
    • 10Gbase T:屏蔽双绞线,具有非常高的延迟;
  • 城域网 (MAN) 和广域网 (WAN) 中:10 千兆以太网可以传输到现有的 MAN 和 WAN 基础设施上,尽管传输速度降低到 9.6 Gb/s。

40 千兆以太网和 100 千兆以太网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40 千兆以太网100 千兆以太网,均标准化为 IEEE 802.3ba (2010),将传输速度分别提高到 40 Gbit/s 和 100 Gbit/s:传输速度的演变首次不再是 10 倍,而是决定在中间速度定义一个标准,因为 100 千兆以太网的成本仍然很高。此外,40 千兆以太网可以传输到现有的 DWDM 基础设施上。

这些速度仅在骨干网中使用,因为它们目前不仅不适合主机,也不适合服务器,因为它们非常接近处理单元中的内部速度(总线、内存等)→ 网络不再是瓶颈。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理论上帧应该拉伸 10 倍,然后到 640 字节,但标准决定不这样做。
  2. a b c 前导码 + SFD + 以太网 II DIX/IEEE 802.3 帧
  3. 请参阅FCoE部分。
Previous page
中继器和网桥
局域网设计 Next page
以太网网络的高级功能
以太网演进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