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理学/胃肠生理学/解剖学
胃肠道本质上是一个连接口腔和肛门的空心管。胃肠道在其整个长度上具有相似的布局
- 具有上皮衬里的内层粘膜
- 一层粘膜下层
- 一层薄的肌肉,粘膜肌位于粘膜和粘膜下层之间的连接处,在它外面是粘膜丛的神经
- 一层肌肉,具有内层环形肌层和外层纵行肌层
- 肌肉之间是肌间丛的神经
- 一层浆膜,与肠系膜相连
这在下面的图表中进行了说明
粘膜层由上皮层及其下面的支持组织固有层组成。它与粘膜下层之间由粘膜肌隔开。上皮层在肠道的不同部位有所不同。在食道中,它是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在胃中,它主要是粘液细胞;小肠和大肠的特点是吸收细胞,其中有许多产生粘液的杯状细胞。在肠道的吸收部分,通过称为绒毛的指状突起向肠腔内突出,吸收表面大大增加,吸收细胞本身也具有微绒毛的微小突起,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时,它们呈现出刷状缘的外观。
固有层含有淋巴管和血管,它们汇聚到粘膜下层的较大血管中。在固有层中,特别是在吸收层中,有许多免疫细胞,游走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以及称为派尔集合淋巴结的淋巴组织聚集。据估计,人体中 80% 的淋巴组织位于肠道中。
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主要是紧密连接。在胃中,上皮细胞之间的间隙非常小或没有间隙,但在吸收部分,有一定的“渗漏性”,以便水和一些溶质可以在细胞之间通过而不是穿过细胞。渗漏程度是可变的,在一定程度上受激素控制。
粘膜下层由含有较大血管和淋巴管的结缔组织组成。它与粘膜之间由粘膜肌隔开。粘膜下层还包含粘膜下丛,它是肠神经系统的一部分。粘膜肌可能有助于推动粘膜腺腔和隐窝(见下文)的内容物进入肠腔,并增强细胞与肠腔内容物之间的接触。
由内层环形肌和外层纵行肌组成。两层之间是肌间丛,也是肠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在胃中,这两层肌肉内还有斜行肌纤维层。肌层协调工作,产生蠕动收缩和节段收缩。
浆膜是腹膜的延续。可以将肠道想象成内陷进入腹膜,直到完全将其包围。双层膜在附着到肠道时被称为肠系膜,它包含肠道的主要血管和非内在神经供应。
肠道的每一部分都有这种主题的变异。以下是每一部分解剖结构和功能的简要回顾。
消化从口腔开始。食物进入口腔;当食物被牙齿咀嚼时,它与来自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唾液混合。唾液含有淀粉酶和脂肪酶,它们与食物混合。由于这些酶在到达胃时会被失活,因此当食物被更彻底地咀嚼时,唾液的作用更大。当咀嚼完成时,食物被吞咽;这是一个三部分过程,但只有第一部分在自主控制下。(见运动)口腔和咽喉的上皮衬里是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
食道从咽喉延伸到胃,长度约为十英寸。它穿过三个区域解剖结构区域:颈部、胸部和腹腔。在食道的上端和下端,肌层起着括约肌的作用;它们处于紧张收缩状态,被称为食管和贲门括约肌。虽然食道位于腹腔之外,因此没有浆膜层,但它具有与系统其他部位相同的基本布局。
粘膜层的上皮是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固有层不丰富,含有淋巴组织聚集。
食管腺散布在食道的整个长度上,位于粘膜下层。在食道的近端和远端还有贲门腺,其显微镜外观与胃中的相似,但其分泌物中没有酶。这些腺体局限于粘膜层。纵行皱襞在吞咽时消失。粘膜下层由疏松的纤维组织和弹性组织组成,允许膨胀。食道中没有添加新的消化酶,也没有发生吸收。
在巴雷特食管炎中,食管下端的复层鳞状上皮被肠型衬里(柱状上皮)取代,这是由于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它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因为大约每年 0.5% 的患者会发展成食管癌(食管腺癌)。
食物从食管的贲门进入胃,然后通过胃。在禁食状态下,胃保持收缩状态,但食物的存在会导致胃扩张。胃的皱襞是在禁食状态下看到的粘膜褶皱;与小肠不同,它们不是为了增加吸收表面积。可以看到许多毛孔:通向分泌酶胃蛋白酶原和盐酸以及粘液的胃腺的开口。盐酸使 pH 值降至约 2。这种高酸性环境有两个目的:首先,为细菌和其他病原体提供一个敌对的环境;其次,使蛋白质变性并使其展开,从而增加胃蛋白酶可以攻击的区域(见下文消化)
胃分为三个部分:胃底、主要的胃体和幽门窦。储存的食物与酶和盐酸混合形成食糜。肌肉将食糜送入幽门窦,在那里食糜被充分混合,然后通过幽门瓣的舒张,少量地送入小肠。
胃的动脉供应来自腹腔动脉。胃的静脉引流进入门静脉系统
基本布局模式在胃中仍然成立,尽管胃在内部还有一个额外的斜肌纤维层。粘膜层有许多通向腔内的凹陷,即胃腺的开口。其中一些腺体深入粘膜下层。
胃腺分泌粘液、盐酸和酶进入胃。它们主要位于胃的粘膜层,但一些较深的腺体深入粘膜下层,并通过导管分泌到腔内。发现几种不同的分泌细胞:粘液细胞;壁细胞;主细胞;D 细胞;肠嗜铬细胞;和 G 细胞。
粘液细胞分泌粘液和碳酸氢盐,这些物质可以保护胃免受自身消化。壁细胞分泌盐酸(每天 1-3 升),导致胃内的 pH 值降至 1。主细胞分泌酶胃蛋白酶原,它在胃的 pH 值的作用下被激活为胃蛋白酶。G 细胞产生胃泌素,一种促进胃酸分泌并刺激胃粘膜生长的激素。
贲门腺(位于贲门) | 幽门腺(位于幽门) | 胃底腺 (位于胃底) |
胃腺的组成在整个胃中有所不同。在胃底,腺体更分支,包含所有不同类型的分泌细胞。在胃的幽门部分,腺体更深,含有更多的粘液细胞。主细胞仅存在于胃底,G 细胞主要存在于幽门窦,其他细胞存在于所有区域。
胃中很少吸收营养物质,尽管许多液体——尤其是酒精——可以在这里被吸收。
小肠是大部分吸收发生的地方,它分为三个部分,即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在所有三个部分中,各层都遵循一般模式
吸收表面积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小肠的粘膜形成称为皱襞的褶皱;粘膜本身有许多被称为绒毛的指状突起,并且上皮细胞也覆盖着许多被称为微绒毛的突起。在光学显微镜下,微绒毛呈现出“刷子”状外观;因此被称为刷状缘。下图显示了绒毛的解剖结构:
粘液由许多杯状细胞分泌;其他细胞专门用于吸收,被称为吸收细胞。在隐窝的底部,有许多分泌细胞,它们分泌小肠的消化酶。一些隐窝深入粘膜下层,形成消化腺,这些消化腺将通过分泌导管与粘膜相连。
小肠的长度在活人中约为 12-13 英尺,尽管在死亡后,由于纵向肌肉张力的丧失,这个长度会加倍。
食糜释放到十二指肠受多种因素控制,以确保食糜被控制释放到小肠中进行处理。
十二指肠本身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少量高酸性食糜被释放到十二指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分泌促胰液素,该激素由粘膜细胞分泌(十二指肠的其他部分也是如此),以响应胃中酸性食糜的存在。这会刺激胰腺分泌大量的中和性碳酸氢钠,因此食糜离开十二指肠时,其 pH 值更接近 7。胰腺和小肠的消化酶在该 pH 值下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也意味着来自胃的任何胃蛋白酶也会被失活。十二指肠的第一部分没有环状皱襞和皱襞,表明这部分可能不重要用于吸收。
在十二指肠的第二部分,胆汁和胰腺酶通过胆总管分泌到腔内,见下文(胆道系统和胰腺)。食物的吸收从十二指肠的第二部分开始。
空肠约占十二指肠之后小肠的上部五分之二,回肠占下部五分之三。空肠和回肠根据各种解剖学差异进行分类。这些差异包括肠系膜中血管级联的排列;派氏淋巴小结的分布(在回肠中更多);空肠中较厚的粘膜和更大的血液供应;以及空肠中环状皱襞的增加以增加表面积。从生理学上讲,这两个区域或多或少地具有相同的功能,尽管可能在小肠的近端部分产生了更多的消化酶。无论如何,当我们考虑吸收和消化时,我们将简单地将它们全部视为“小肠”。
上皮细胞的寿命为 5-7 天。新的细胞不断地在隐窝中生成,并向上迁移到绒毛的侧面。这些细胞分化为杯状细胞(10-25%)或吸收细胞。旧的细胞从绒毛的尖端脱落,向上迁移并形成新的绒毛。
胆汁和胆盐由肝脏制造,并通过胆总管输送到十二指肠的第二部分。胆盐在脂肪消化中很重要。
胰腺是一个腹膜后腺体,既是内分泌腺(产生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激素),也是外分泌腺(产生消化酶)。这些酶以失活形式分泌——以防止自身消化——并在十二指肠腔内被激活。
大肠从回盲瓣延伸至直肠和肛门。其显微镜下的结构与小肠相似。它被分为 **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 和 **乙状结肠**。在结肠中,电解质和水分被去除,粪便形成。这些粪便通过一种称为 **团块运动** 的运动形式向前推进。(参见动力学)。结肠中充满了细菌,它们通常以共生方式运作。任何未被加工的食物都可能被这些细菌消化,然后产物会被大肠吸收。
显微镜下的结构与小肠相似,但有以下例外:
- **杯状细胞** 数量更多。
- **绒毛** 很少或不存在。
- **粘膜肌层** 既有环形层也有纵行层。
- **Lieberkuhn 隐窝** 较大且不分支。
- 纵行肌层在大肠的结肠部分集中成三条纵行带,称为 **结肠带**。
粪便现在被送入直肠,在那里等待排出。排出过程受两个括约肌的控制:内肛门括约肌和外肛门括约肌。前者受非自主神经控制,后者受自主神经控制。这些括约肌的功能在动力学部分讨论。
这包括通过门脉系统供应和引流肠道、胰腺、肝脏和脾脏的血液。肝脏通过肝静脉引流。
血液供应来自从主动脉分出的三条动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 和 **肠系膜下动脉**。
供应胃、肝、胰腺和脾脏以及十二指肠的血液。
供应小肠以及结肠上部的血液。注意内脏动脉的一个特点是弓形吻合系统。
供应结肠的血液。再次注意弓形吻合系统。
食道以下所有胃肠道系统的血液都流入 **肝门静脉**。门脉系统还引流脾脏和胰腺的血液。血液被输送到肝脏进行处理,在那里它通过数百万个 **肝窦**。这使得排列在窦内的 **网状内皮细胞** 可以清除细菌和其他颗粒物质。血液最终通过 **肝静脉** 离开肝脏,然后流入 **下腔静脉**。
肝脏的总血流量约为每分钟 1.5 升,其中三分之二由门静脉携带。门静脉中的血液比全身静脉系统中的血液含氧量更高;其氧饱和度约为 80-90%,并提供了肝脏氧气需求量的约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