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生命科学方法与概念/蛋白质电泳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开放的世界

蛋白质电泳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SDS 的化学结构。

SDS-PAGE 是一种常用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用于根据蛋白质的分子量分离蛋白质。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 是一种阴离子去污剂,可以使蛋白质的二级和非二硫键连接的三级结构变性,并且根据蛋白质的质量为每个蛋白质施加负电荷。除了 SDS 外,蛋白质也可以选择地在还原剂(如二硫苏糖醇 (DTT) 或 2-巯基乙醇 (β-巯基乙醇/BME))存在下短暂加热至接近沸腾,从而通过减少二硫键进一步使蛋白质变性,从而克服某些形式的三级蛋白质折叠并破坏四级蛋白质结构(寡聚亚基)。这被称为还原性 SDS-PAGE。

聚丙烯酰胺凝胶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凝胶通常由丙烯酰胺、双丙烯酰胺、变性剂 (SDS) 和调整过 pH 值的缓冲液组成。该溶液可以在真空下脱气,以防止在聚合过程中形成气泡。或者,可以在凝胶灌注后将丁醇添加到分离凝胶中(用于蛋白质),因为丁醇可以去除气泡并使表面光滑。为了启动聚合,添加了自由基来源和稳定剂,例如过硫酸铵和 TEMED。聚合反应由于添加的双丙烯酰胺而产生了凝胶,双丙烯酰胺可以在两个聚丙烯酰胺分子之间形成交联。双丙烯酰胺与丙烯酰胺的比例可以根据特殊目的进行调整,但通常约为 1:35。凝胶的丙烯酰胺浓度也可以改变,通常在 5% 到 25% 的范围内。较低百分比的凝胶更适合分离非常高分子量的分子,而较高百分比的凝胶则需要分离较小的蛋白质。

凝胶通常在凝胶铸造器中的两块玻璃板之间聚合,在顶部插入一个梳子以创建样品孔。在凝胶聚合后,可以取出梳子,凝胶就准备好进行电泳了。

PAGE 中使用各种缓冲液体系,具体取决于样品的性质和实验目标。在阳极和阴极使用的缓冲液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凝胶上施加电场,导致带负电荷的蛋白质或核酸从负极(阴极)迁移到正极(阳极)穿过凝胶。根据其大小,每种生物分子在凝胶基质中移动的方式不同:小分子更容易穿过凝胶中的孔,而大分子则更加困难。凝胶通常运行几个小时,尽管这取决于施加在凝胶上的电压;在较高电压下迁移速度更快,但这些结果通常不如较低电压下准确。在设定的时间后,生物分子根据其大小迁移了不同的距离。较小的生物分子在凝胶中迁移得更远,而较大的生物分子则停留在接近起点的位置。因此,生物分子可以大致按大小分离,在变性条件下,大小主要取决于分子量,但在天然条件下也取决于更高阶的构象。但是,某些糖蛋白在 SDS 凝胶上的行为异常。

类似于核酸凝胶电泳,跟踪染料也经常使用。通常将已知电泳迁移率的阴离子染料包含在样品缓冲液中。非常常见的跟踪染料是溴酚蓝。这种染料在碱性和中性 pH 值下呈色,是一个小的带负电荷的分子,向阳极移动。它是一种高迁移率分子,因此它比大多数蛋白质更早移动。

不连续 SDS-PAGE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假设蛋白质在 Laemmli 凝胶系统中的迁移。A:堆积凝胶;B:分离凝胶;o:样品应用;c:缓冲液和电泳基质中的不连续性。

大多数蛋白质分离使用“不连续”(或 DISC)缓冲液体系进行,该体系显着提高了凝胶内条带的清晰度。在不连续凝胶系统中进行电泳期间,在电泳的早期阶段形成离子梯度,导致所有蛋白质集中到一个锋利的条带中。离子梯度的形成是通过选择一个 pH 值来实现的,在该 pH 值下,缓冲液的离子与 SDS 包覆的蛋白质相比,电荷仅中等程度。这些条件提供了一个环境,其中科尔劳施定律决定了摩尔电导率。结果,SDS 包覆的蛋白质在几分钟内被浓缩到 19 μm 左右的薄区域内。在这个阶段,所有蛋白质通过等速电泳以相同的迁移速度迁移。这发生在凝胶中孔径较大的区域,因此凝胶基质在聚焦或“堆积”事件期间不会阻碍迁移。蛋白质按大小的分离是在凝胶的较低“分离”区域实现的。分离凝胶通常具有更小的孔径,这会导致筛分效应,现在决定了蛋白质的电泳迁移率。同时,凝胶的分离部分也具有一个 pH 值,其中缓冲液离子平均带更大的电荷,导致它们“超过”SDS 覆盖的蛋白质并消除离子梯度,从而消除堆积效应。

一种非常广泛的不连续缓冲液体系是 tris-甘氨酸或“Laemmli”体系,它在 pH 6.8 时堆积,在 pH 约为 8.3-9.0 时分离。该体系的缺点是这些 pH 值可能会促进蛋白质中半胱氨酸残基之间的二硫键形成,因为半胱氨酸的 pKa 范围为 8-9,并且因为加载缓冲液中存在的还原剂不会与蛋白质一起迁移。缓冲技术最近的进展通过在低于半胱氨酸 pKa 的 pH 值(例如双-tris,pH 6.5)下分离蛋白质来解决这个问题,并包括还原剂(例如亚硫酸氢钠),这些还原剂在蛋白质之前移动到凝胶中以保持还原环境。使用较低 pH 值的缓冲液的另一个好处是丙烯酰胺凝胶在较低 pH 值下更稳定,因此凝胶可以在使用前长期储存。

当施加电压时,阴离子(和带负电荷的样品分子)向下方腔室的正极(阳极)迁移,主导离子是 Cl−(高迁移率和高浓度);甘氨酸是尾随离子(低迁移率和低浓度)。SDS-蛋白质颗粒在凝胶缓冲液的 Cl− 和阴极缓冲液的 Gly− 之间的边界处不会自由迁移。弗里德里希·科尔劳施发现欧姆定律也适用于溶解的电解质。由于 Cl− 和甘氨酸缓冲液之间的电压降,蛋白质被压缩(堆积)成微米级的薄层。边界穿过孔隙梯度,蛋白质堆积由于凝胶基质的摩擦阻力增加而逐渐分散。堆积和解堆积在梯度凝胶中不断发生,对于每个蛋白质,在不同的位置发生。为了使蛋白质完全解堆积,聚丙烯酰胺凝胶浓度必须超过 16% T。“Laemmli” 的双凝胶系统是一种简单的梯度凝胶。缓冲液的 pH 不连续性对分离质量没有显着意义,不需要具有不同 pH 的“堆积凝胶”。

考马斯亮蓝 G-250 的结构。
银染 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

考马斯亮蓝 (CBB) 是最流行的蛋白质染料。它是一种阴离子染料,可以非特异性地与蛋白质结合。CBB 的结构主要是非极性的,通常在用乙酸酸化过的甲醇溶液中使用。凝胶中的蛋白质通过乙酸固定,并同时染色。可以通过用相同的不含染料的溶液脱色来去除凝胶中过量的染料。蛋白质以蓝色条带显示在透明的背景上。由于 SDS 也是阴离子,它可能会干扰染色过程。因此,建议使用大量染色溶液,至少是凝胶体积的十倍。

考马斯亮蓝 G-250 与考马斯亮蓝 R-250 的区别在于添加了两个甲基。考马斯亮蓝 R-250 名称中的后缀“R”是红色的缩写,因为染料的蓝色略带红色。对于“G”变体,蓝色则带更多的绿色。最初,“250”表示染料的纯度。

银染是一种比传统的考马斯亮蓝染色更灵敏的蛋白检测方法。考马斯亮蓝染色通常可以检测到50 ng的蛋白条带,而银染可以将灵敏度提高50倍。银染的具体化学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清楚。银染技术由Kerenyi和Gallyas提出,是一种可以检测凝胶中痕量蛋白质的灵敏方法。该技术已扩展到对其他生物大分子进行研究,这些生物大分子已在各种支持物中分离。许多变量会影响颜色强度,每种蛋白质都有其独特的染色特性。干净的玻璃器皿、纯试剂和高纯度水是成功染色的关键。银染技术起源于14世纪,用于对玻璃表面进行染色。自16世纪以来,该技术被广泛用于此目的。早期的银染产生的颜色介于浅黄色和橙红色之间。卡米洛·高尔基完善了银染技术,用于研究神经系统。高尔基的方法随机地完整地染色了少量细胞。

等电聚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等电聚焦示意图。

等电聚焦 (IEF),也称为电聚焦,是一种根据分子等电点 (pI) 的差异分离不同分子的技术。它是一种区域电泳形式,通常在凝胶上进行蛋白质分离,利用了目标分子总电荷与其周围环境 pH 值相关的特点。

IEF 包括将两性电解质溶液添加到固定化 pH 梯度 (IPG) 凝胶中。IPG 是丙烯酰胺凝胶基质,与 pH 梯度共聚,形成完全稳定的梯度,除了最碱性 (>12) 的 pH 值。固定化 pH 梯度是通过Immobiline比例的连续变化获得的。Immobiline 是一种弱酸或碱,由其 pK 值定义。

在低于其等电点 (pI) 的 pH 区域中,蛋白质将带正电荷,因此将迁移至阴极(带负电荷的电极)。然而,当它迁移至 pH 梯度逐渐升高的区域时,蛋白质的总电荷将减小,直到蛋白质达到与其 pI 相对应的 pH 区域。此时,它不带净电荷,因此迁移停止(因为没有对任何电极的电吸引力)。结果,蛋白质被聚焦成尖锐的固定条带,每个蛋白质都位于与自身 pI 相对应的 pH 梯度点上。该技术能够实现极高的分辨率,即使蛋白质只差一个电荷也可以被分离成不同的条带。

要聚焦的分子分布在具有 pH 梯度(通常由脂肪族两性电解质创建)的介质中。电流通过介质,创建“正”阳极和“负”阴极端。带负电荷的分子通过介质中的 pH 梯度迁移至“正”端,而带正电荷的分子迁移至“负”端。当粒子朝着与其电荷相反的极移动时,它会通过不断变化的 pH 梯度,直到到达该分子等电点的 pH 值。此时,分子不再带净电荷(由于与相关官能团的质子化或去质子化),因此不会在凝胶中继续移动。通过首先将具有不同 pI 值的小分子(如多聚两性电解质)的溶液进行电泳来建立梯度。

该方法在蛋白质研究中应用尤其广泛,蛋白质根据其酸性和碱性残基的相对含量进行分离,其值由 pI 表示。蛋白质被引入到由聚丙烯酰胺、淀粉或琼脂糖组成的固定化 pH 梯度凝胶中,其中已建立了 pH 梯度。在该过程中通常使用具有较大孔径的凝胶,以消除任何“筛分”效应,或由蛋白质尺寸不同导致的迁移速率差异而引起的 pI 伪影。等电聚焦可以分辨 pI 值相差 0.01 的蛋白质。

二维凝胶电泳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2D-凝胶(考马斯染色)。

二维凝胶电泳,缩写为 2-DE 或 2-D 电泳,是一种凝胶电泳形式,通常用于通过二维分离蛋白质混合物,根据两个特性进行分离。

2-D 电泳从 1-D 电泳开始,但随后以与第一方向 90 度角的第二特性分离分子。在 1-D 电泳中,蛋白质(或其他分子)在一个维度上分离,因此所有蛋白质/分子将位于一条泳道上,但这些分子会在 2-D 凝胶中散开。由于两个分子不太可能在两个不同的特性上相似,因此在 2-D 电泳中,分子的分离效果比 1-D 电泳更有效。

2-D 电泳通常从等电聚焦开始。之后,蛋白质用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 处理,并根据其质量与第一个电场成 90° 角进行分离。

2D-凝胶(放射自显影)。

天然凝胶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天然凝胶在非变性条件下运行,因此分析物的天然结构得以保持。这使得折叠或组装的复合物的物理尺寸影响迁移率,从而可以分析生物分子结构的所有四个级别。对于生物样本,仅在必要的情况下使用去垢剂来裂解细胞中的脂质膜。复合物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关联和折叠,就像它们在细胞中一样。然而,一个缺点是复合物可能无法干净或可预测地分离,因为难以预测分子的形状和尺寸对其迁移率的影响。

与变性方法不同,天然凝胶电泳不使用带电的变性剂。因此,分离的分子(通常是蛋白质或核酸)不仅在分子量和固有电荷方面不同,而且在横截面积方面也不同,因此会根据整体结构的形状体验不同的电泳力。对于蛋白质,由于它们保持在天然状态,因此它们不仅可以通过一般的蛋白质染色试剂进行可视化,还可以通过特定的酶联染色进行可视化。

蓝原生 PAGE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BN-PAGE 是一种天然 PAGE 技术,其中考马斯亮蓝染料为蛋白质复合物提供必要的电荷,以进行电泳分离。考马斯亮蓝的缺点是,它在与蛋白质结合时可以像去垢剂一样起作用,导致复合物解离。另一个缺点是可能抑制化学发光(例如,在随后的蛋白质印迹检测或活性测定中)或具有辅助基团(例如血红素或叶绿素)或用荧光染料标记的蛋白质的荧光。

透明原生 PAGE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CN-PAGE(通常称为天然 PAGE)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中分离酸性水溶性和膜蛋白。它不使用带电染料,因此 CN-PAGE 中蛋白质的电泳迁移率(与电荷转移技术 BN-PAGE 相比)与蛋白质的固有电荷有关。迁移距离取决于蛋白质电荷、其大小和凝胶的孔径。在许多情况下,该方法的分辨率低于 BN-PAGE,但 CN-PAGE 在考马斯亮蓝染料会干扰进一步分析技术的情况下具有优势,例如,它已被描述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微型分离技术,用于 FRET 分析。CN-PAGE 也比 BN-PAGE 更温和,因此它可以保留在 BN-PAGE 条件下解离的膜蛋白复合物的易变超分子组装体。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