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现代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为开放的世界

维基教科书现代历史
人口,治理,哲学,发明,武器,战斗,贸易,探索

编辑模板


当前状态: 本书目前内容不多。正在进行扩展工作。正在创建指向维基文库和维基百科的存根。

贡献者: 如果你将内容从其他地方复制 (而不是链接) 到本书中,例如来自维基百科或公共领域来源的内容,那么你必须注明该复制文本的来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或称大战,是一场席卷全球的军事冲突,但主要发生在欧洲。据估计,这场冲突在 1914 年至 1918 年期间造成约 4000 万人丧生。

协约国,主要由英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和美国组成,战胜了同盟国,同盟国由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组成。

这场战争导致欧洲三大帝国解体 (即德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并使许多国家获得独立,例如南斯拉夫、波兰和芬兰。它还导致了俄罗斯的共产主义建立,苏联的建立,并促成了德国经济的破败,这反过来又使得纳粹党在 1933 年掌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民族主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军国主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00 年后,世界所有大国都开始扩充军队和海军。每个国家都感到受到历史敌人的日益增强的实力的威胁,并将他们自己的扩充视为维护和平的唯一途径。因此,军备竞赛开始了。在欧洲大陆,法国、德国、俄罗斯和奥匈帝国建立了越来越强大的军队。在海上,英国感到受到德国努力建立更强大的海军的威胁。

法国和德国的军队自他们在 1870 年的最后一次战斗以来规模都翻了一番,当时法国输掉了阿尔萨斯-洛林给德国,法国希望有机会复仇。

随着各国开始增强实力,英国和德国开始感到彼此受到威胁。控制着海洋的英国没有建立与大陆国家军队相当的军队,但当德国开始建造一支可以威胁英国控制的海上战舰舰队时,紧张局势很快加剧。

自从俾斯麦时代以来,德国一直在制定与任何其他欧洲国家作战的作战计划 - 这是所有军队都会进行的标准军事计划演习。德国参谋本部总长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伯爵为德国同时遭到法国和俄罗斯攻击的情况制定了行动计划。为了避免在两条战线上作战 (俄罗斯和法国),该计划是将德国军队通过比利时转移到北部,然后向南转移到法国,避开法德边境的法国防御工事,并包围法国军队,就像在普法战争中所做的那样。该计划的关键点之一是用所有可用士兵向前推进,不留下任何后备力量,以便通过兵力优势一次性粉碎法国。这,"施里芬计划",最终在战争爆发时付诸实施。

然而,比利时并没有袖手旁观。他们勇敢地抵抗了数量优势和更先进的武器。虽然不够强大到阻止德国军队进入法国,但 "勇敢的比利时人" 赢得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钦佩。因此,德国在此取得的成功开始将其塑造成反派,最终被凡尔赛条约强加给他们的 "战争罪" 所标记,这对希特勒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兴起起了作用。

帝国主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随着俾斯麦的离去,威廉二世实际上控制了相对较新的德国国家。他是一位实行世界政治的帝国主义者。这与俾斯麦的现实政治形成对比,威廉对此不屑一顾。世界政治的理念是为德国帝国增加新的殖民地,以增强其实力,并能够有效地挑战大英帝国。

浪漫主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孩子们被教育成相信战斗和武装冲突的光荣,有些人将这种想法比作 "对风车作战"。 "爱神已死!战神万岁!" 他们被教导。

美国参战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近三年来,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成功地保持了美国在横跨大西洋的“欧洲战争”中的中立地位。威尔逊是一位道德高尚且坚定地相信美国民主的人,他很快对西方欧洲的大规模人员伤亡和极度破坏感到沮丧。虽然威尔逊希望美国在欧洲冲突中保持中立,他认为这是欧洲权力政治的体现,但他认为美国是解决冲突的方案。威尔逊希望效仿他的前任西奥多·罗斯福作为欧洲和平的客观调解人的作用。然而,欧洲列强拒绝了威尔逊的调解提议,并继续走着他们自己走向毁灭的道路。协约国和同盟国实施的行动将美国拉近了战争,直到德国的海军政策最终迫使美国在 1917 年加入冲突。威尔逊公开希望维持美国的中立;然而,德国侵略性的旨在快速赢得战争的海军政策指导美国遵循威尔逊对美国参战的私下愿望。

早在 1914 年 12 月,威尔逊就确立了反对德国的立场。威尔逊认为必须改变德国政府,并分割奥匈帝国,以确保欧洲持久和平。虽然他私下里偏袒德国,但威尔逊在公众场合保持了对欧洲局势的中立看法,指责德国和英国都违反了美国的中立地位。尽管美国向英国提供货物和军火,但美国政府与威尔逊的对外中立形象一致。1915 年 2 月,美国政府警告德国不要在公海上违反美国的中立地位,破坏美国船只或伤害美国公民。美国政府还抗议英国通过英国对德国和其他大陆国家的封锁,试图通过中立港口违反对德国和其他大陆国家的贸易中立。

然而,到 1915 年 5 月,美国政府放松了对英国的抗议,转而将怒火对准德国。1915 年 5 月 7 日,德国 U 艇击沉了英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造成 100 多名美国人丧生。尽管卢西塔尼亚号正向英国运送美国军火,但美国强烈抗议使用无限制潜艇战,并要求立即停止潜艇战。德国最高指挥部理解美国及其与英国的关系。早在 1916 年 2 月,威廉二世的海军大臣提尔皮茨大将就传达了这样一种逻辑,由于美国在经济和种族上与英国紧密相连,美国有兴趣击败德国,从而使美国成为德国的直接敌人。

1916年4月,随着“苏塞克斯号”的沉没以及美国人丧生,德美关系进一步恶化。美国政府再次抗议德国对英国商船使用潜艇战。然而,美国政府在抗议的同时也发出了最后通牒:除非德国立即放弃其潜艇战方法,否则美国将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德国则以自己的最后通牒回击了美国。德国政府同意了美国的要求,在国际法范围内限制潜艇战,但反过来要求美国坚持英国也遵守国际法。如果英国继续对德国实施封锁,德国政府将采取完全自由行动。美国和德国发出的外交最后通牒并没有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在整个过程中,德国政府一直在讨论实施无限制潜艇战,这有可能将美国卷入欧洲冲突。

1916年11月,德国驻华盛顿特区的参赞警告不要恢复无限制潜艇战。他指出,美国的态度是“亲盟国”,如果德国拒绝遵守美国提出的潜艇让步,美国准备参战。然而,尽管有这种警告,德国最高统帅部认为美国参战作用微乎其微。最高统帅部认为美国对战争的贡献仅仅是经济上的,如果恢复潜艇战,美国将支持迅速结束战争。德国指挥官们严重低估了美国的实力。美国的人口远超欧洲国家,制造能力更强,经历了三年的战争,经济实力也更加强大。如有必要,美国有能力向欧洲派遣超过一百万士兵,并在美国参战后确实做到了。

1917年2月1日,德国宣布开始无限制潜艇战,这对德美关系造成了沉重打击。然而,尽管做出了这一声明,威尔逊仍决心保持中立,以便在战争结束后“拯救欧洲”。威尔逊继续将自己和美国视为欧洲的“救世主”。然而,美国无法再置身于这场冲突之外,等待战争结束。德国公然侵犯中立权迫使美国政府对德国采取行动。威尔逊决定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并驱逐了德国大使。1917年3月20日,威尔逊与他的内阁会面,确定内阁成员对美国参战的意见。他们一致认为,美国必须对德国宣战,以在欧洲传播民主,在经济上援助盟国,摧毁凯撒的专制政权,以及结束德国的不人道和无法无天的政策。

1917年4月2日,在一系列不幸事件和失望之后,威尔逊总统要求国会对德国宣战。1917年4月6日,国会投票通过了对德国宣战,使美国加入了一战。这是不可避免的结论吗?根据导致美国参战的一系列事件,参战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阻止美国卷入欧洲冲突。如果德国没有推行无限制潜艇战政策,美国将保持中立。如果英国没有封锁德国海岸,导致德国报复,美国将保持中立。如果德国最高统帅部理会了关于美国态度的警告,并避免低估美国潜在的贡献,美国将保持中立。威尔逊公开希望美国保持中立,但德国的侵略性海军政策迫使美国加入了一战。

空中战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德意志帝国海军潜艇试图通过尽可能多地击沉船只来切断盟国的补给。

阿拉伯大起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阿拉伯人反对奥斯曼帝国的革命。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