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货币经济学/数量理论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古典数量货币理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该理论由欧文·费雪(1911)在其著作《货币购买力》中全面阐述。它代表了古典经济学对货币在经济中如何使用以及它影响哪些变量的看法。数量货币理论最初被称为交换方程式。

费雪模型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考虑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在每一笔交易中,销售价值和购买价值必须相等。因此,即使在扩展到总量水平时,支付价值也必须等于收款价值。



但是,,即支付价值,必须等于交易次数乘以交易发生的平均价格。 ,即收款价值,必须等于经济中货币的总量乘以货币流通的平均次数(或货币的 *速度*)。

这给了我们一个恒等式



其中 只是价格水平, 是交易量。 是经济中货币供应量,而 被称为交易速度。

通货膨胀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现在考虑这些变量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货币供应量当然是外生的(由政府/央行决定)。我们可以假设在均衡状态下市场出清,因此货币供应量 等于对货币的需求

费雪进一步假设交易量 在长期均衡中将相对稳定,而货币速度 在短期内也将保持不变。这将使我们得到以下方程式




可以看出,价格水平的任何变化完全是由外生变量的变化引起的。如果我们认为 在短期内保持不变,则 的变化率完全取决于 的变化率。也就是说,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完全取决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均衡机制是货币需求的变化。

货币的中性

[edit | edit source]

考虑模型的基本方程。



然后我们有



如果费雪的货币数量论是正确的,那么 的任何变化都会导致 的相应变化,而实际变量,,保持不变。这就是所谓的货币中性,即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只影响名义变量的条件。一个相关的,更难满足的条件是货币的超中性,即名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变化只影响通货膨胀率,以及开放经济中货币的贬值率。对其他任何变量都没有影响。

马歇尔、庇古和凯恩斯——古典理论的发展

[edit | edit source]

历史

[edit | edit source]

马歇尔和庇古(1917)发展了货币数量论的这个初步版本,以扩展分析,考虑货币周转速度的短期波动。在费雪的货币数量论中,货币周转速度是由外生因素决定的。

观点的改变

[edit | edit source]

在费雪的分析中,个人持有与他进行交易所需的钱一样多。马歇尔和庇古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略有不同。他们版本的货币数量论决定了个人为了进行交易而选择持有多少资金。

这里明确的假设是,个人不能持有超过其财富总量的资金,他要在不支付利息收入的资金和支付利息收入的债券之间进行选择。因此,货币需求函数随利率、财富水平以及个人希望进行的交易量而变化。

马歇尔和庇古提出的模型通过假设交易量在短期内是稳定的来简化。这使得总实际货币需求函数等于经济中实际收入水平的某个比例。因此我们有



重新排列




这里,常数 收入周转速度,而不是费雪分析中的 ,后者是交易周转速度

凯恩斯分析——引入利率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凯恩斯对上述分析的贡献集中在更清晰地定义了经济主体持有货币的动机。他定义了持有货币的三个动机 - 交易动机(经济主体为了进行计划中的支付而持有货币)、预防动机(经济主体为了应对不可预见支付需求而持有货币)和投机动机(经济主体根据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做出持有货币的决定)。

投机动机可以通过考虑货币和债券之间的资产配置决策来更清晰地解释。我们之前将债券定义为任何支付收入的资产。这种收入的比率显然是利率。如果预期利率下降,债券价格将上涨,如果预期利率上升,债券价格将下降。

凯恩斯通过假设存在一个被认为是平均范围的利率范围,并且利率将朝着平均范围回归,来扩展了这一分析。

新古典数量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