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音乐理论/无调性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为开放的世界

无调性音乐是一个概括性术语,用于定义似乎缺乏明确的调性中心的音乐。西方古典音乐传统中的几乎所有音乐都被认为是“调性的”:也就是说,它的和声结构主要以三和弦为主,并围绕着一个突出的调性中心进行等级组织。无调性音乐作品倾向于否认或扩展这种概念,通过使用替代的结构策略(通常 - 但不一定是 - 数学,最著名的就是序列主义)。因此,许多习惯于传统调性的听众起初可能会发现无调性音乐非常具有挑战性,尤其是因为缺乏调性层次意味着高度不和谐的和弦更为常见(事实上,该风格的早期实践者经常故意使用这些和弦以避免任何暗示的调性参考)。也就是说,其他人则认为无调性仅仅是另一种音乐语言,像所有其他语言(包括传统调性)一样,只有沉浸其中才能学习或欣赏。

无调性的简史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个完全拥抱“无调性”的作曲家,尽管许多其他作曲家(例如巴托克斯克里亚宾)在一段时间内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1925年,在对自由无调性进行实验之后,他创作了他的《钢琴组曲》,这是第一首使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音乐作品。他的学生,阿尔班·贝格安东·韦伯恩,在创作了许多十二音作品方面紧随其后;该方法在20世纪50年代被推广到其他参数,例如节奏和音量,由此产生的系统被称为全序列主义

当代状况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所有这些过去一个世纪的影响意味着现在很难在无调性音乐和调性音乐之间划清界线:例如,菲利普·格拉斯的音乐有一个明确的调性中心(通常被认为是调性的),但它不以传统的方式使用和声(作为赋予音乐方向的一种方式),而是使用重复来创造一种更静态的东西;类似地,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克约翰·亚当斯等作曲家的音乐自由而无条理地结合了调性和无调性音乐的元素;这种方法可以追溯到贝格的1936年的小提琴协奏曲,尽管它使用了十二音技法,但在许多地方听起来几乎是调性的]]。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