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音乐理论/平歌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开放的世界

平歌是一种起源于早期基督教教会的音乐形式。基督教徒想要以特殊的方式赞美上帝,因此选择在举行礼拜时演唱整个礼仪。起初,由于古代和变异的习俗,早期平歌与特定的社区相关联,并基于民间旋律。然而,随着特定礼仪形式的巩固,特别是圣约翰·克里斯托弗礼仪、圣巴西尔礼仪和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礼仪(弥撒),平歌逐渐成为基督教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显著特点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平歌的特点是若干关键特征

音色和乐器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它通常是不伴奏的。“无伴奏”这个词的意思是“来自教堂”,意味着无伴奏的织体。在现代背景下,有时管风琴等乐器可以提供基本的和声支持,但这很少见且非常少。
  • 它有一个合理的音域。由于它被设计为教堂会众中的任何人和每个人都可以演唱,因此特定平歌的音域很少超过一个八度,并且不是很有技巧性。
  • 它是旋律驱动的。在本质上,几乎所有的平歌都是单声部线条。
  • 它是音阶式的。如果有跳跃,最多是完美的五度。大多数平歌依赖于音阶运动。
  • 它可以非常华丽。特定词语上的装饰音很常见。
  • 由于平歌通常是无伴奏的,因此和声不适用。在某些传统中使用和声的情况下,它是块状的齐唱,并且非常简单。
  • 有时使用踏音和持续音来支撑旋律。
  • 平歌使用了所有可用的调式,其中 8 个被认定为主要使用,另外 4 个则被古式地使用。
  • 单声部。单一独奏旋律线无处不在。
  • 齐唱。在某些传统中,和声(或踏音和持续音)被用作基本的伴奏。旋律驱动着这一点。
  • 分节。最早的平歌圣歌(例如,托马斯·阿奎那的“Tantum Ergo”)是基于重复的诗节。
  • 贯通形式。大多数平歌只是为了配合歌词而设计,因此旋律不会重复。

速度、节奏和节拍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速度与自然语言节奏一致。在现代背景下,平歌经常演唱得非常慢,但也可以以非常快的速度演唱。
  • 在平歌写作时,节拍并不存在。这是为了偏向自然语言节奏。
  • 节奏很简单,主要是为了通过较长的音符来延长某些音节以强调。

作曲家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很难准确地确定每首平歌的作者。一些文本作者,如圣托马斯·阿奎那,是公认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平歌通常都被归类为“格里高利圣歌”,但很难断言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是否创作了任何平歌。其他作曲家也是知名的。希尔德加德·冯·宾根以她基于平歌的创作而闻名。许多作曲家以在他们的礼仪作品中使用平歌而闻名。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