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东北部湿热带雨林的自然与文化历史
一位维基教科书用户认为此页面应该拆分为更小的页面,具有更窄的子主题。 您可以通过将此大页面拆分为更小的页面来提供帮助。请确保遵循命名策略。将书籍分成更小的部分可以提供更多关注,并允许每个部分做好一件事,这对每个人都有益。 |
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的规定,1989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澳大利亚东北部 900,000 公顷的湿热带雨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认为其对人类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因此,这是一部关于这种具有世界意义遗产的历史。这是一部自然与文化历史,它可以追溯到冈瓦纳大陆,穿越时间进入现在,然后向前,50 年后,进入一个预测中全球变暖的未来。
这是一个全球气温温暖的时期,在高于 45 度(从赤道)的纬度(更靠近极地),降雨量很高,并且有广阔的沼泽(现在由大型煤矿床证明)[1]
目前被称为澳大利亚的地区,当时是单个大陆(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由现在澳大利亚、非洲、南美洲、马达加斯加、印度和南极洲融合而成。[2]
在现在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北部(塔尔布拉加鱼床)的位置,存在着以Agathis(即卡乌里)为主的森林景观,以及南洋杉(即南方针叶树),林下是苏铁、蕨类和树蕨。湖泊周围是种子蕨的区域。现在的残余裸子植物Agathis(卡乌里)森林,在阿瑟顿高原上,代表了与覆盖现在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北部的侏罗纪(冈瓦纳大陆)森林具有相同基本组成的现代植物组合(即南洋杉 [南方针叶树] 在卡乌里松 [Agathis robusta] 中生长,林下有树状苏铁 [Lepidozamia hopei]。[3]
西冈瓦纳(现在的非洲和南美洲)开始与东冈瓦纳(澳大利亚,南极洲,印度和马达加斯加)分离,南美洲和南极洲仍然连接了一段时间。[2] 现在澳大利亚板块北缘的各个碎片也开始分离并向北漂移,在冈瓦纳和另一个更北部的陆地(劳亚大陆)之间形成一个陆地栖息地(微大陆碎片)群岛[4]
在这个时期(白垩纪),全球气温很高,海平面也很高,以至于现在的大部分澳大利亚都被浅海覆盖,现在的陆地表面被分为三个主要的“岛屿”。[1]
冈瓦纳大陆的剩余部分仍然位于现在的位置以南,允许温暖的洋流流向高纬度地区,现在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向南延伸到 45 度到 60 度,温暖湿润的条件到达如此之南,以至于即使是南极地区也拥有一个相对温和的气候。[5]
世界上第一次被子植物(见词汇表)的进化爆发发生在这个时期。[6]。这种进化爆发产生了现在(在现在)被称为化石名称Clavatipellonites的孢粉。这些Clavatipellonites 出现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当时的地球),但它们还没有到达澳大利亚(东冈瓦纳的一部分)。[6]
印度(构造板块)从现在的西澳大利亚分裂出来,并向东北移动。[4]
世界上第一个风媒传粉的被子植物出现在现在的热带西非(现在与东冈瓦纳分离),并向两极传播。这些植物的孢粉较小,径向对称,在这一世期间,一般来说,它们会取代并取代Clavatipellonite 孢粉(以及产生这些孢粉的植物群落)在世界各地,但它们似乎还没有到达澳大利亚(东冈瓦纳的一部分)。[6]
在这个世期间,世界达到了其顶峰或在过去 5 亿年中最高的全球气温(即整个显生宙中最高的温度间隔)[1]
第一个出现在化石记录中的被子植物(由Clavatipellonites 代表)第一次在这个期到达澳大利亚,并加入了当时澳大利亚的生态混合物,比世界其他地方稍晚。[6][7]
澳大利亚板块边缘的一些北部碎片,在东冈瓦纳和劳亚大陆(现在的缅甸和泰国西部)之间形成一个群岛,与劳亚大陆的印度支那地块(现在的泰国东部和印度支那)发生碰撞[4]
东冈瓦纳(包括现在的澳大利亚)进一步破碎,形成两个新的板块,现在的豪勋爵岛隆起/新西兰和南极洲。[4]
从这个日期开始,现在的澳大利亚构造板块和新西兰构造板块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分离。[4]
在澳大利亚(以及相关的澳大利亚微化石花粉记录)中,出现了一些被认为是祖先的植物,或者与现在出现在澳大利亚现今森林中的植物有关,包括山龙眼科、冬青属和南山毛榉属。 [8]
从这个世(第三纪)开始,澳大利亚的“大分水岭”就形成了,它沿着现今澳大利亚的整个东海岸延伸,构成一个高原,周围是地势相对较低的陆地。这个山脉,加上几乎整个山脉东部突然下降的“大悬崖”,是澳大利亚的主要地貌特征,在接下来的数百万年里,这里将始终经历相对较高的降雨量;它将影响大陆的气候模式;并影响冈瓦纳大陆后裔植物和动物的未来分布和生存。 [9]
在这一世期间,现今澳大利亚南部也出现了“海洋侵入”,淹没了现在的纳拉伯平原和墨累盆地的下游。 [9]
现今的澳大利亚仍然处于高海拔地区(比现在离南极更近),但它仍然相对温暖潮湿,降雨云层延伸到内陆深处(而且,南极洲几乎没有冰)。 [10]
大量的隐花植物(即蕨类植物、苔藓、藻类和真菌:参见词汇表)在澳大利亚普遍存在的持续潮湿条件下繁衍生息,尤其是在大分水岭沿线。 [11]。裸子植物仍然是植物群落的主导力量,但在这个世期间,山龙眼科(参见词汇表)祖先的突出程度也显著增加,特别是。 [12]。
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之间的海路开始变宽,但仍然很浅,因此赤道到高纬度地区之间的海洋温度仍然相对较小,澳大利亚上空的气候仍然温暖潮湿,尽管东南部的冬季雨季更加集中。 [10]
澳大利亚大陆总体上仍然覆盖着凉爽到温暖、潮湿、封闭的森林,但植物群落本身与前一个世的植物群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早期山龙眼科的突出程度下降,而与之相关的则是更加多样化的被子植物分类群的出现。 [8]包括热带檀香科祖先(现在由澳大利亚东北部湿润热带森林中的单一物种代表),无患子科祖先(杯状花族),以及一种现在被称为尼帕棕榈的盐水棕榈(现今红树林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起源,现在由澳大利亚的尼帕棕榈代表)。 [11]
澳大利亚南部的气候几乎是热带的,相当于现在的澳大利亚北部,包括澳大利亚东北部的湿润热带森林,尤其如此。 [13]
i. 在现在的维多利亚州安格尔西(澳大利亚),在这个世期间,存在着一种简单的硬叶藤本森林,这种森林现在可以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湿润热带森林中找到(它们封闭的类似物是诺亚溪雨林,位于戴恩特里河以北)。
ii. 在现在的南澳大利亚州戈尔登格罗夫,在这个世期间,存在着复杂的阔叶藤本森林,它们的祖先物种现在可以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湿润热带森林中找到,并且仅限于此。
现今的澳大利亚板块开始快速地(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向北移动,与现今的南极洲分离,并被一片浅海隔开。与此同时,现今的印度和澳大利亚之间的扩张停止,两个分离的板块“合并”形成一个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4]
环极地洋流在这个世期间形成,有效地减少了热量从赤道向南的传输,导致现今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的降温,降雨量减少。 [10]
随着现今的澳大利亚大陆向北漂移,它经过了地下地幔中的一个固定热点,澳大利亚最古老的中央火山在这个时候在北部喷发,后来更年轻的中央火山在澳大利亚大陆内逐渐向南喷发。 [14]
现今的澳大利亚大陆继续向北漂移,在这个时候,澳大利亚板块与东南亚板块发生碰撞,结束了3000万年(即4500万年至1500万年)的隔离,标志着澳大利亚与东南亚的首次接触。 [4]
与此同时(1500万年前),澳大利亚的气候发生了重大变化,南极冰盖的扩张伴随着显著的“干燥”,以及相关的南半球风环流开始接近现在的状态。 [1]
在这个世开始的时候,澳大利亚大陆以其干旱性为特征,干旱性从南部向北蔓延,因为反气旋风环流带(受南极冰盖扩张驱动)向北从高纬度地区迁移。 [1]
从该日期起,与现今模式相似的气候变化季节性模式在澳大利亚大陆上开始形成,一直持续到今天。..[1]
到这个日期,世界上的古人类(南非)已经使用火来烹饪贝类(贻贝);开始使用赭石;并且,出于一般的考古目的,这些祖先拥有被归类为“现代人类”[15]的技能、技术和生活方式。
在这一时期,人类(人)居住、利用并生活在当时盛行于美拉尼西亚的潮湿雨林中。[16]. 然而,在那个时候,澳大利亚东北部没有大型潮湿雨林,相反,“雨林”的动植物群主要保存在河岸避难所,在被描述为以下景色的区域:
“古环境证据表明,在 8300 年前之前,雨林分布不均,在此之前,艾瑟顿高原的大部分地区都被硬叶林覆盖,在更深的峡谷中有一些河岸雨林”[17]
河床沉积物中的炭粒数量急剧上升,同时沉积物中普遍存在的花粉种类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这些炭粒和花粉化石记录并证明了沉积物形成的河流流域生物量燃烧量显著增加。这些记录可能表明土著“燃烧”和土著“火情”第一次进入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生态系统。[18]
第一批伐木工人侵入了潮湿的热带森林,在塔利河、约翰斯通河、戴恩特河和布鲁姆菲尔德河沿岸建立伐木营地并砍伐红木。[19]
凯恩斯地区开始在特里尼蒂湾附近定居,昆士兰人报道土著冲突“非常严重”。[20]
詹姆斯·马利根和他的探险队寻找金矿和其他矿产资源,在探险过程中,他们接近了澳大利亚东北部潮湿热带森林的西部边缘,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一个连接着土著营地(马利根称之为“镇”)的完整道路网。
“一条很棒的小路,是我在任何地方见过的最好的土著小路。从主路上通往他们每个镇都有岔路,这些镇由茅草屋组成,足够容纳 5 到 6 个黑人。自从我们来到灌木丛的边缘,我们已经发现了 11 个镇……他们的路很清晰,有时我们会沿着他们走了很多英里。”[21]
发现了马利格雷夫河金矿,吸引了成群结队的淘金者涌入,人数达到三四百人。[22]
在昆士兰州,一位“殖民者”讲述了殖民者之间普遍存在的坚定的信念:
"他们(昆士兰州原住民)的文明阶段比我们落后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至于不允许他们的种族与我们并肩发展......[并且他们]已经学会了在恐惧中屈服于征服种族可能选择的任何事情"[23]
约翰斯顿河和丹特里河上的大部分优质雪松已经枯竭,许多伐木工人搬到了凯恩斯背后的高原上。[24]
克里斯蒂·帕默斯顿在鲁塞尔河和约翰斯顿河发现了许多块冲积金,位于高原和海岸之间热带雨林的“微弱迹象”,这吸引了欧洲和中国探矿者蜂拥而至。[25]
瑞典博物学家和人类学家埃里克·米约贝格从靠近一个大型原住民营地(Djirbal)的雪松溪[dx]附近热带雨林中收集动植物(包括哺乳动物)。他后来写道
"雨林中的大部分树木都是巨大的,长出了巨大的板根。这些聪明的原住民以各种方式利用他们的环境,用这些根制造了他们的大型、精美彩绘的盾牌。他们还在信号系统中使用这些根。通过用力敲击根部,他们会发出一种震动声,这种声音在雨林中传播很远。"[27]
他的原住民同伴从一种热带雨林常绿开花树(Calophyllum [dx] 种类)上剥下大块树皮,用来制作盛水袋(当地 Djirbal 人称之为“nobra”)[dx][27].
埃里克·米约贝格观察到,后来也注意到,到那时,这些“石器时代”的人不再使用任何石器,除了用大型扁平玄武岩制成的研磨石(他收集了一些样本)。“研磨石”仍然被用来处理坚果、水果和根茎,并在雨季用来研磨赭石。他指出,在旱季,较大的“研磨石”被留在人们的小屋里,或者放在树枝上等待人们回来。取而代之的是,较小的“锤石”或“顶石”被用在研磨过程中,更容易被放在律师藤篮子里随身携带。[27]
埃里克·米约贝格还专门记录了雪松溪[现为雷文肖]的原住民[Djiribal]人广泛使用律师藤(Calamus Australis)的情况
埃里克·米约贝格在原住民同伴的“向导”陪同下,从雪松溪向南穿过热带雨林,收集动植物。他的原住民同伴告诉他,当雪松溪附近的食物短缺时,他们会沿着人迹罕至的森林小路行走,到塔利河(dx)去捕捞鳗鱼。他后来写道
"我们穿越的雨林确实又密又难行。我们沿着他们在季节性迁徙时走的小路前进......第三天,我们穿过美丽、茂密、未受破坏的雨林。经过几个小时,我们看到阳光透过巨大的树木照射进来,瀑布的轰鸣声越来越大。我们到达了塔利瀑布。"[27]
埃里克·米约贝格爬上了贝尔登·克尔山[dx]寒冷的山顶,后来报道说,他的原住民同伴当时拒绝爬到山顶,因为那里是伟大精神“Murgalainya”[dx]的家园。[27]
昆士兰州环境部长马丁·滕尼支持道格拉斯郡议会努力从特里布勒角到伍贾尔伍贾尔的道路建设。[28]
"马丁·滕尼......在接受《信使邮报》采访时表示,毒品贩子在特里布勒角偏远地区用绑架的女孩换取海洛因......他认为,这条路将结束这种情况。"
Agathis: 一种裸子植物,俗称南洋杉。
被子植物 : 在世界上所有“种子”植物中,被子植物是指其“胚珠”(种子在其中产生的部位)被包覆的植物。被子植物也被称为世界上“开花植物”。
复杂中生叶藤本植物森林: 一种森林类型,主要由普遍存在的叶子的范围和种类来定义。
隐花植物 : 一个方便的术语,尽管现在在分类学上已经过时,用来指通过孢子繁殖的植物,或“孢子携带植物”,如蕨类植物、苔藓、藻类和真菌。
苏铁 : 一种裸子植物,在侏罗纪时期广泛分布,具有“羽状复叶”,有时与棕榈或蕨类植物混淆,其种子含有蓝藻产生的神经毒素。
冈瓦纳大陆: 南部超级大陆,包括了中生代侏罗纪时期开始分离和破碎之前,南半球大部分陆地。
裸子植物 : 在世界上所有“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是指其“胚珠”(种子在其中产生的部位)没有被包覆,而是暴露在叶片边缘或类似锥体的结构中。 “裸子植物”一词来自希腊语(gumnospermos),意思是“裸露的种子”。
冬青 : 一属被子植物,也称为冬青属,全世界约有 600 种,其祖先物种在白垩纪晚期桑托期出现在澳大利亚。它们的小花主要由蜜蜂或昆虫授粉,并结出小果实。
山榄科:一个被子植物科,包含木本植物,目前分布于全球热带地区。罗汉松科:参见下面的罗汉松。
罗汉松:一种裸子植物,包含一大类南方针叶树或常绿树。
山龙眼科:一个被子植物科,包含大约 80 个属,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包括木兰属和其他具有醒目而独特的开花的植物。... 被认为是一个起源于冈瓦纳超大陆的被子植物,现在出现在所有曾经是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的陆地块上。... 可识别的现存山龙眼科的祖先物种出现在上白垩纪森诺曼期,即澳大利亚。
无患子科:也被称为“皂荚”,这是一个被子植物科,目前分布于全球温带到热带地区,通常具有乳白色的汁液。荔枝、红毛丹、瓜拉纳是这个科中一些更著名的结果成员。
单叶硬叶藤本森林:一种森林类型,主要由其普遍存在的叶片的范围和种类来定义,例如大堡礁北部诺亚溪的单叶硬叶藤本森林,位于大堡礁河以北。
分类单元:分类群的复数形式,指用于指定一个生物体或生物体组的分类单位 - 在分层命名方案中。
艾瑟顿高原:是现存南洋杉(考里松)森林的所在地,是现今的植物组合,其基本构成与侏罗纪时期新南威尔士州北部的构成相同。诺亚溪:是单叶硬叶藤本森林的所在地,它是现今与始新世(超过 3800 万年前)时期维多利亚州安格尔西岛的类似森林最相似的对应物。
南洋杉:光滑树皮的南洋杉,起源于冈瓦纳大陆侏罗纪森林中突出的南洋杉,现在发现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的艾瑟顿高原。
澳洲省藤:也称为律师藤,广泛用于湿热带世界遗产区的土著居民制作篮子、陷阱、斧头柄等。
希望鳞叶苏铁:苏铁,起源于冈瓦纳大陆侏罗纪森林中突出的苏铁,现在是澳大利亚东北部湿热带森林的特有物种。
尼帕棕榈:棕榈,起源于始新世的尼帕祖先物种,目前分布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是目前唯一被认为生长在盐沼环境中的红树林棕榈。参见
- ↑ a b c d e f TRUSWELL,E.M & WILFORD,G.E (1985) The Setting: Changing Australian environments throughout geological time,在 RICH,P.V; VAN TETS,G.F; & KNIGHT,F (Eds) Kadimakara: Extinct vertevrates of Australia. Pioneer Design Studio. Victoria
- ↑ a b ADAM,Paul (1994) Australian Rainfores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Melbourne. Page 138
- ↑ WHITE,M.E (1986) The greening of Gondwana. Reed. Sydney.
- ↑ a b c d e f g ADAM,Paul (1994) Australian Rainfores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Melbourne. Page 139
- ↑ ADAM,Paul (1994) Australian Rainfores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Melbourne. Page 142
- ↑ a b c d TRUSWELL,E.W (1990) "Australian Rainforests: The 100 Million Year Record",在 WEBB,L.J & KIKKAWA,J (Eds) Australian Tropical Rainforests: Science, Values, Meaning. CSIRO Publications. Melbourne
- ↑ ADAM,Paul (1994) Australian Rainfores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Melbourne. Page 144
- ↑ a b MARTIN,H.A (1978) Evolution of the Australian and vegetation through the Tertiary: evidence from pollen. Alcheringa. Volume 2. Pages 181 - 202.
- ↑ a b ADAM,Paul (1994) Australian Rainfores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Melbourne. Page 141.
- ↑ a b c KEMP,E.M. (1978) Tertiary climatic evolution and vegetation history in the south east Indian Ocean region. Palae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 Volume 24. Pages 169-208.
- ↑ a b LANGE,R.T (1982) Australian Tertiary vegetation: Evidence and Interpretation,在 SMITH,J.M.B (Ed) A History of Australasian vegetation. Mgraw-Hill. Sydney. Pages 44-89.
- ↑ MARTIN,H,A (1987) Cainozoic history of the vegetation and climate of the Lachlan River region,New South Wales. Proceedings of Linnean Society of New South Wales. Volume 109. Pages 213-257.
- ↑ CHRISTOPHEL,D.C & GREENWOOD,D.R (1988) A comparison of Australian tropical rainforest and Tertiary fossil leaf-beds. Proceedings of th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ustralia. Volume 15. Pages 139-148.
- ↑ OLLIER,C.D. (1986) Early Landform Evolution,在 JEANS,D.N (ed) Australia - A Geography. Volume 1: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ydney University Press,Sydney. Pages 97-116.
- ↑ BORENSTEIN,Seth (2007) "Early Seafood,Makeup found in South Africa" see Yahoo News, 17 October 2007
- ↑ ALLEN,J., GOSDEN,C., WHITE,J.P. (1989) Human Pleistocene adaptations in the tropical island Pacific: recent evidence from New Island,a Greater Australian outlier. Antiquity. Volume 63. Pages 548–561
- ↑ COSGROVE,Richard; FIELD,Judith; & FERRIER,Äsa (2007) The Archaeology of Australia's Tropical Rainforests. 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 Volume 251. Page 154.
- ↑ MOSS,P.T & KERSHAW,A. P (2000) "The last glacial cycle from the humid tropics of northeastern Australia: comparison of a terrestrial and marine record". 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 Vol 155,Pages 155–176.
- ↑ LOOS,N (1982) Invasion and Resistance: Aboriginal-White Relations on the North Queensland Frontier 1861-1897.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Canberra. Page 93
- ↑ LOOS,N (1982) Invasion and Resistance: Aboriginal-White Relations on the North Queensland Frontier 1861-1897.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Canberra. Page 97
- ↑ 引用自 LOOS,N (1982) Invasion and Resistance: Aboriginal-White Relations on the North Queensland Frontier 1861-1897.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Canberra. Page 89
- ↑ LOOS,N (1982) Invasion and Resistance: Aboriginal-White Relations on the North Queensland Frontier 1861-1897.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Canberra. Pages 93, 271
- ↑ 引用自 REYNOLDS,H & MAY,D (1995) Queensland 在 MCGRATH (Ed)Contested Ground: Australian Aborigines under the British Crown. Allen & Unwin. New South Wales. Pages 177, 180.
- ↑ LOOS,N (1982) 'Invasion and Resistance: Aboriginal-White Relations on the North Queensland Frontier 1861-1897.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Canberra.
- ↑ LOOS,N (1982) Invasion and Resistance: Aboriginal-White Relations on the North Queensland Frontier 1861-1897.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Canberra. Page 271
- ↑ FERRIER, Äsa (2006) Dr Eric Mjöbergs 1913 年对昆士兰北部雨林地区的科学考察。昆士兰博物馆文化遗产丛书第 4 卷。第 1 号。第 xx 页
- ↑ a b c d e MJÖBERG, E (1918) Bland StenDldersmänniskor I Queenslands Vilmarker。Albert Bonniers Boktryckeri。斯德哥尔摩。第 175 页 无效的
<ref>
标签;名称“MJ001”定义多次,但内容不同 - ↑ TOYNE, P (1994) The Reluctant Nation: Environment, law and politics in Australia. ABC Books。悉尼。第 7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