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实验室/艺术与科技的协同创作
在讨论艺术实践领域中的协同创作概念时,我们可以从 Couchot 关于技术在艺术中的存在性所进行的讨论中找到一个初步的近似概念。(Couchot, 2003)根据这位法国作者的说法,从 50 年代开始,你就可以看到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试图让观众参与到“作品的适当准备过程,并在控制论的反馈模式下进行,从而改变作品本身以及作者的地位。”(Couchot, 2003, p. 103)另一方面,另一种趋势更侧重于生产,试图解构艺术创作的过程,揭示这一过程的内部结构,从而利用这一机会改变合作规则和编程代码的操作模式。
虽然有人可能反驳说,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就已经存在协同艺术实践,但我在这里将采用第一个方法,基于 Couchot 所强调的概念:观众参与和对艺术创作过程构成要素的关注。从这两个参数出发,我们试图在这里建立一系列与使用社会技术网络的协同艺术作品的生产可能性相关的场景。除了 Couchot 的分析之外,我们还将使用来自 Manovich 关于新媒体和软件研究的建议中的概念。“在 Manovich 的研究中,有趣的是探讨新媒体和软件研究的正式分析特征,思考他对代码作为文化元素的强调,并将它作为一个对所有想要参与的交互者开放的过程,考虑到不同的参与程度。因此,需要进行第一项警告:协同过程并非被认为是会导致决策中心缺乏自主性或某种层次结构不存在的过程。这里似乎不同的是,决定协同过程运作方式的所有规则都向所有成员开放讨论和修改。
Couchot 将他的思考与信息技术和通信对当前艺术领域带来的所有问题或挑战联系起来,因此,他的思考对于我们思考该领域中的协同创作至关重要。如果艺术与艺术品得以物质化的敏感载体类型相关联,那么考察社会技术网络作为当前艺术实践中的核心载体将显得格外重要。因此,随之而来的问题似乎是:如果网络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支持,并且是过程本身的一部分,以及这些网络是否基于其结构的运作方式允许和要求构成它们的极点之间进行接触,那么这些极点之间的接触过程就成为了该领域艺术实践调查的重点。因此,当 Couchot 强调观众对作品完成的感知(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理上)的重要性时,他似乎是在触及与上述观点相似的点。在艺术对象的本质意义上,对于所谓的感知并没有必然的本体论变化,因为任何解释过程都将观察者的作用视为作品的一部分。然而,随着自动化技术在表现形式中的应用,以及这些技术越来越容易被普通观察者使用,很明显,同一观察者不仅可以在精神上,而且可以在物理上干扰作品的存在模式。这正是理解协同过程与其与媒体艺术作品关系的关键,即在社会技术网络中不断发展的艺术,它正是沉浸在作品的物理结构中,并与它们互动。
在艺术技术从传统艺术转向虚拟艺术的历史中,Frank Popper 列出了许多以最终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可能促进这些作品的审美过程为中心的实践和艺术项目,无论是环境在观众中还是与技术艺术中使用的材料类型,都呈现出越来越不稳定的特征。正如 Couchot 所说,突出这一关注点的一种方法是激发观众参与作品本身,这在 20 世纪后半叶的各种表演、装置和项目中都有体现。这就像告诉观众:你眼前的是一个编码的结构,是不稳定的,而不是一个完成的结构,它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东西,而你的感知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借助技术,以及提供对其自身运作模式的访问的可能性,我们有了思考基于合作的艺术项目的开放空间,从项目开始起。
除了 Couchot 指出的趋势之外,这位作者还强调了另一个艺术运动,它将把注意力转向“概念上的阐述,主导创作的理念,作品组织的程序。”(Couchot, 2003 p. 117)当我提到一起时,是因为这两个趋势相互交叉,因为观众参与导致人们思考观众可以参与的层级,而自动化过程及其对可编程结构的客观化正是会鼓励和促使人们越来越重视这些问题。这就像一个反馈机制:艺术过程变得更加开放,因此允许观众进入。而对这种互动者进行更大参与的呼吁正在导致创建更多开放的过程。
因此,作品不再被理解为结果,而是被理解为一个事件,一个开放的、可重编程的过程,以及生产可能性的可能性。(Santos, 2003)这与接受美学中讨论的观点类似,即文本作为一个事件,也与 Aarseth 提倡的网络文本概念类似,他认为网络文本的传播是动态文本的特征。这里提到了电子文学的情节,也是为了讨论在多大程度上这并不是一块已经被材料非特异性所污染的土地,即如果电子媒体中的艺术创作中存在任何文学物质性,它就是指向文本作为生产力的文本,而不是指向文本作为产品。(Barthes, 2004)在与技术相关的艺术创作中,似乎出现了一种编程诗学,一种软件诗歌,并与一种合作诗歌结合在一起。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在这里讨论艺术与技术领域中的协同实践,特别是在媒体艺术领域。
当代媒体艺术技术呈现为可编程的、模块化的载体,其结构不稳定性似乎也体现了这一点。我们可以谈论具有不同开放程度的结构,这些结构将允许差异化的、分级的利益相关者性质,其等级基于合作发生的具体方式。这里定义的可能的合作程度将从以下分类得出:互动者对作品结构的访问级别(从框架访问,但仍处于预先设定的状态,并添加新数据,甚至是简单的结构可视化,但已经完成,无法查看其组织方式,即其预先设置),改变主体规则或更改编程代码的可能性(从对程序代码或支撑艺术对象的规则进行简单可视化进行的可能更改最大),改变来自其他互动者参与艺术对象相关的结构的可能性(从对已经对其他艺术对象进行的干预进行的更改,而不是查看对对象的其他更改)。上述分类也基于伴随着对网络和超媒体中制作的艺术对象的讨论的程序概念,因此提出了合作模式等级的概念,而无需在合作程度方面对这里的作品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