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开放教育实践:机构/资源和实践的用户指南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本文考察了根据 2006 年至 2009 年奥塔哥理工学院教育发展工作定义的开放教育资源和实践的因素。关于开放教育资源和实践的定义,存在不同的意见,因此读者不应将其视为“唯一途径”,而应将其视为众多途径中的一种。希望本文中的信息能激发其他人尝试这些想法,并为收集支持开放教育方法的证据和稳定模式做出贡献。收集到的证据和模型可在 发展章节中找到。

介绍和背景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奥塔哥理工学院是新西兰南部的一所小型公立教育和培训机构,学生参与率、保留率和完成率很高,根据年度报告,这些比率每年都在持续增长。[1]该机构在 2006 年至 2009 年期间,开始朝着开发开放教育资源和实践的新方法迈出初步步骤。他们开始开发开放资源,并使用社交网络化信息和通信技术来发布和传播这些资源,着眼于教育 3.0 的未来[2]。奥塔哥理工学院决定参与开放教育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些因素将在本文中概述。奥塔哥理工学院的案例为本指南奠定了基础,随后将对问题和发现进行描述和分析。

截至 2011 年 2 月,维基百科条目与 Jan Hylén 对 OER 的定义一致,即

“数字化材料免费公开提供给教育工作者、学生和自学者,供他们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3]

本书将此定义扩展到实践领域。

2007 年,Val Evans Consultants 为澳大利亚灵活学习框架编写了一份名为“网络、连接和社区:与社交软件一起学习”的报告。[4]该报告讨论了社交网络化软件在教育环境中的当前和未来用途;特别指出需要开放教育资源、多元化的专业网络和嵌入式新实践。

这些材料反映了教育领域日益增长的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维基媒体基金会项目、开源软件以及相关的社会和经济观点等社会正义驱动创新取得显著成功的回应[5]。互联网显然具有颠覆性的力量,博客、音频、视频和照片共享服务等广受欢迎的市场驱动型自助出版平台(也称为社交媒体)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机构实践,最终也会影响政策决策。但是,虽然互联网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并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依赖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部门需要更开放的实践[6],但版权法、不完整或不兼容的知识产权政策、文化敏感性、商业运营以及普遍的无知等问题都需要克服,才能使教育机构实现开放教育资源和实践的益处。

本文将描述奥塔哥理工学院的经验,以说明与 OER 相关的某些原则和实践。

奥塔哥理工学院的初步步骤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2006 年,教育发展中心获得了专门资源,以帮助该机构制定组织灵活学习战略。这包括在线学习,并扩展到包括一系列社交媒体和开放网络平台。结果,来自各个部门的少数早期 OER 采用者的工作不断增长,他们的工作通过奥塔哥理工学院的维基教育页面进行了记录。[7]

教育发展中心在维基上领导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合作开发。优先选择已经建立的平台(这些平台欢迎对开发教育资源感兴趣的人的开放参与),而不是在内部建立平台。当时,在 2006 年和 2007 年,有两个主要项目吸引了大量参与者——维基教科书(维基媒体基金会的一部分)和维基教育(当时由英联邦学习组织设立)。

  • 维基教科书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一个项目,顾名思义,是一个专注于教育(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内容空间。维基媒体基金会管理维基百科项目,以及其他一些项目,如维基文库、维基语录和维基新闻。
  • 维基教育是由英联邦学习组织发起的一项非常类似的计划,它使用与维基教科书相同的维基平台——Mediawiki。维基教育现在位于开放教育资源 (OER) 基金会,该基金会于 2009 年 9 月 17 日在奥塔哥理工学院正式启动。

所有这些倡议都发展成为主要的开放教育资源项目。与麻省理工学院等早期的开放课件项目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们使用维基平台,这扩展了访问、重用和参与的原则。奥塔哥理工学院的教育发展中心参与了维基媒体基金会和维基教育项目,考虑了每个项目活动质量,以及评估了奥塔哥理工学院教职工对这些项目空间的兴趣程度。对这两个计划的初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令人鼓舞的,一些教职工很快就认识到在维基环境中进行开放式协作写作的好处。

在内容开发中使用维基的益处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学术教职工发现使用维基有几个好处,包括

  • 开放访问资源,使其易于在其他平台上重用;
  • 信息易于编辑,使开发更具参与性,而不是依赖开发人员;
  • 标准化界面提供的更好的可用性有助于确保基线质量标准;
  • 版本控制和编辑历史记录始终可用;
  • 每个内容层面的沟通渠道,参与者可以在那里为合作者留言;
  • 组织中教职工分享内容和想法的方式发生变化,导致开放教育资源开发中的参与式文化。

除了使用维基平台的一般好处外,使用维基教科书、维基文库和维基教育还有具体的好处。例如,参与者立即可以访问现成的平台,并成为一个更大的实践社区的一部分,该社区随时准备以免费的方式协助开发、校对、编辑和翻译,此外还有机会与每个主题领域的国际实践社区建立联系。参与此类计划的教育机构的宣传一旦在互联网上公开内容就会得到扩展,这将为更广泛的受众提供服务。此外,使用不受竞争对手拥有视为中立的平台,有利于跨机构合作。此外,教职工的能力建设更符合互联网的当代发展,即社交媒体和 Web 2.0。

使用维基的问题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使用维基有一些顾虑。例如,内容开发的控制非常依赖于参与度,在开发的早期阶段最终看起来很“混乱”。有时主题区域会开始,但没有完成;并且可能表明正在进行初步测试。虽然这些维基平台为教育机构提供了建立强大存在感的機會,但编辑人员缺乏时间或投入,或缺乏组织支持和对早期采用人员的认可,成为一些使用维基人员的阻碍。此外,在新西兰教育领域,维基开发流程以及与 OER 相关的伦理规范并不主流;这影响了教职工的投入程度,以及资助机构对使用此类平台的认可。当教育机构对 OER 有明确的战略方向,并得到资助机构的认可支持时,这可能有助于解决其中一些顾虑。

开放教育实践与开放教育资源之间的关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带来的颠覆,教育机构需要发展能力和批判意识——即使只是为了了解其优势和局限性。使用 OER 可以促进这种能力发展,方法是将通用实践置于社会组织媒体中的数字信息格式中,并在开放原则下进行。

总的来说,开放教育实践将开放性、社区参与、透明度、责任感、共享和问责制置于教育实践的中心地位。这包括但不限于使用 OER。它包括 OER 的生产,以及在教育实践中发展更多的透明度。OER 侧重于内容和资源,而 OEP 代表教育的开放实践。OER 主要关注资源如何提供的問題,而 OEP 则询问如何在教育机构中践行开放性。

OER 通常是项目化资源(图片、文本、网站、视频)的存储库,而 OEP 则侧重于开放性指导和告知的学习和评估活动。

一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几年前,奥塔哥理工学院的一位教师使用模板创建了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演示文稿中包含许多动画功能和声音效果,并且有多个幻灯片。结果,文件非常大,难以在在线学习环境中使用。此外,幻灯片上使用的图像来自 Google 图片搜索结果中的示例,版权许可通常没有明确说明。每个图像的来源没有被引用,也没有任何关于图像相关版权的说明;也没有任何关于是否已获得使用这些图像的许可的记录。演示文稿文件自创建以来一直没有更新,创建者已不在该组织工作。因此,新教师正在使用它,他们仍在适应教学主题,并且不确定组织资源周围的协议。新教师找到教育发展中心寻求帮助,希望重新开发该资源。

这个例子清楚地表明,一个资源最初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创建,但由于没有采取适当的步骤来提供完全可访问、可重复使用和可移植的资源,即可以归类为 OER 的资源,因此它很快变得多余且无法使用。由于这种情况,需要进行一些更改。这个困境有一个解决方案,并向教师展示了开发过程。

首先,使用免费软件来创建演示文稿资源。重要的是,演示文稿必须保存为一种格式,以便可以使用自由可访问的编辑软件轻松编辑,而免费软件通常使用开放标准文件格式,有助于确保文件不需要特定软件平台来编辑。使用开放标准格式提高了跨更广泛软件的兼容性,并增加了无法访问 Microsoft 产品的用户可访问性。

其次,演示并使用了一些获取免费重用图像和其他开放教育资源的策略,并探讨了版权许可和授权的概念。演示文稿最终包含了明确允许重复使用的优质图表和图像,并且引用了这些图像的原始作者。

第三步是分享一系列缩减演示文稿文件大小的策略,这使得能够在在线环境中有效地使用演示文稿幻灯片。例如,PDF 过程缩小了文件的大小,使其能够作为电子邮件附件发送或放在博客上。

第四步是向教师展示如何访问和使用诸如 http://slideshare.nethttp://wordpress.com 等互联网发布网站,这些网站提供服务,可以获取原始文件,对其进行处理以实现高效的在线观看,发布它并在社交媒体网站中进行管理。由于演示文稿是用免费软件创作并保存为开放标准格式,因此利用这些平台是一个简单的步骤。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演示文稿的衍生效应之一是,其他教师和专家更容易发现该演示文稿并在自己的环境中使用它,或者只是提供反馈。

最后,教师学习了如何订阅教育媒体来源并建立资源库。最终,他们沉浸在发布平台的社交功能中,他们在与其他专业人士互动中的体验帮助了他们自己的工作。这种体验被转化为学生的作业活动,他们也学习了如何将社交媒体作为开放的学习环境。

这个例子代表了奥塔哥理工学院一些教师的经历。少数人开始有信心使用 OER 并将其贡献到社交媒体渠道。他们在开发章节中对其作品进行了评估。通过这种参与带来的网络机会和曝光度,提出了一种更可持续的专业发展实践,这种实践更直接地满足了持续和按需的具体学习需求。

战略支持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理工学院高级管理层在这些初期努力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他们允许员工探索和发布他们的作品,他们允许员工在学习管理系统之外工作,并且他们抵御了内部批评者和反动势力的反对。此外,他们积极研究 Web 2.0 和网络教学和学习的概念,并认识到潜在的好处和更广泛的问题。因此,他们制定了一项知识产权政策,该政策将采用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许可作为默认设置,向员工发出明确的鼓励采用开放实践的信息。政策中的这一简单功能使员工能够在必要时保留保护知识产权或限制复制和重复使用 的能力,但通过鼓励开发开放教育资源。

OER 运动中与奥塔哥理工学院经验密切相关的几个概念,将在以下部分概述。

开放课程和开放教育资源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2002 年,麻省理工学院 (MIT) 启动了一个名为 MIT OpenCourseWare 的项目,目标是逐步发布所有带有版权的教育资源和课程,并宣布

... 邀请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利用这些材料来制作他们自己的课程,并 ... 鼓励所有学习者使用这些材料进行自学。我们希望公开共享课程材料的想法将在许多机构中传播,并创建一个全球知识网络,以提高学习质量,从而提高世界范围内的生活质量。 查尔斯·M·韦斯特,麻省理工学院校长,2002 年 10 月

就这样,开放课程这个词被更广泛地使用。麻省理工学院的愿景最终实现,许多其他教育机构宣布了开放课程项目。

2005 年 7 月,David Wiley 开发了 开放课程资源搜索引擎(OpenCourseware Finder) - 一款专门用于从多个教育机构搜索开放课程资源的搜索引擎,同年,位于马萨诸塞州的 开放课程资源联盟(Open Courseware Consortium) 成立。目前,该联盟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 100 多个教育机构,发布开放课程资源。

在麻省理工学院发出邀请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开放教育资源之际,大名鼎鼎的维基百科(目前位居全球前 10 大网站[8])——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开放教育资源——已经运行了超过 12 个月。[9] 在此期间,维基百科从 2001 年 1 月的初始 8,000 篇文章发展到 2002 年 10 月的英文版 88,291 篇文章。如今,它拥有 251 种语言版本,仅英文版本就包含 1,778,031 篇文章。[10]

2003 年,维基媒体基金会(Wikimedia Foundation) 宣布成立,它是一个伞形组织,涵盖维基百科和其他开放协作创作计划,例如:维基语录(Wikiquote)维基教科书(Wikibooks)(包括维基少年);维基文库(Wikisource)维基共享资源(Wikimedia Commons)维基物种(Wikispecies)维基新闻(Wikinews)维基versity(Wikiversity);和 元维基(Meta-Wiki)。如果这些其他维基项目以维基百科的发展速度增长,维基媒体基金会将轻松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参考和开放教育资源库。

开放课程资源和开放教育资源之间存在一些重要差异,通过比较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资源和维基媒体基金会项目可以更清晰地说明这一点。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资源附带版权,限制其材料的商业使用。[11] 此外,从其发布的地方或发布的格式中调整或修改麻省理工学院课程资源并不简单或容易。另一方面,开放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在维基媒体基金会项目中找到的资源,不限制版权重用,并且用于发布和分发这些资源的平台本身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复制和调整资源。[12] 更简单地说,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资源完全可以复制和重用在维基媒体基金会项目中找到的任何内容,但维基媒体基金会项目却无法复制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资源内容。

[edit | edit source]
2005 年雅虎索引创意公用许可作品后,许可证的分布情况。

开放性概念是开放教育资源激增后最重大的成果。[13] 它们是范围从课程到参考材料和多媒体的资源。它们在可见性、访问和初始使用方面的开放性显然是关键,但要赋予人们无限制地重用、衍生或重新分发资源的自由,这对教育使用至关重要。分配给资源的版权许可最终控制着这种使用,在某些情况下,格式也会控制这种使用。

使用知识共享署名许可证可以实现资源最灵活和开放的共享和重用。非商业和禁止衍生限制了重用,知识共享相同方式共享也是如此。2007 年,奥塔哥理工学院采用了默认的知识共享署名许可证,这意味着教职工创建的资源可以自由使用、分发和修改,前提是必须注明原始作者。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消除人们可能存在的任何限制资源共享和协作的观念。

以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资源为例,其资源使用的版权许可证是知识共享许可证,带有知识共享相同方式共享和非商业限制。这些限制,尤其是非商业限制,因其限制了其他人对资源进行混音、改进和重新分发的能力而受到批评。[14] 其他机构在资源使用方面部分属于商业性质,部分受到限制,如何利用或参与带有非商业限制的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呢?

创建了自由文化作品定义[15],试图澄清围绕开放教育资源的版权混乱,并帮助开放教育项目在版权许可方面做出更好的选择。

学习对象、可重用性和互操作性

[edit | edit source]

开放教育资源需要三个关键属性:1. 可访问性 - 易于获取和使用;2. 可重用性 - 允许其他人使用资源的权限和格式,即可移植性;3. 互操作性 - 使不同系统之间能够交换信息。为了实现这一点,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1. 开放出版的前景确保了可访问性。如果资源具有元数据,并且元数据会根据其使用情况不断演进和更新,那么公开发布到互联网的资源可以被认为是可访问的。另一方面,仅对拥有用户名和密码的用户开放访问的资源,其元数据只在资源管理的各种原因下输入一次,并且不会维护,最终会变得不可访问。
  2. 开放教育资源的可重用性首先由版权许可证确保,该许可证使用有限的限制(如果有),其次由其格式确保。所有版权保留的教育资源,其发布者已经放弃了对该资源的管理,这使得该资源难以使用或无法重用。另一方面,拥有知识共享署名许可证的资源将永远保持可重用性。
  3. 互操作性是影响可重用性的一个功能要求,但学习对象(LO)和开放教育资源都没有完全满足。

开放和免费的教育资源似乎正在取代学习对象的开发和分发。许多学习对象项目应运而生,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教育和培训市场受到经济动力的驱动,追求与互联网上的分布式学习相关的全球商业机会”[16]。因此,学习对象的开发是为了在购买和销售理念下进行共享。例如,位于加州州立大学的 Merlot 和澳大利亚灵活框架 Toolboxes

值得注意的是,学习对象的功能要求往往使其相关性值得怀疑

  • 可访问性:LO 应该用元数据进行标记,以便将其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进行引用。
  • 可重用性:LO 创建后,应该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作用,但是,LO 越通用,在不同环境中的用处就越小。
  • 互操作性:LO 应该独立于交付媒介和知识管理系统。

与开放教育资源相比,学习对象开发倾向于关注生产能够在学习管理系统中运行的资源,因此忽略了可访问性问题,以及如果资源在学习管理系统之外可用,其有用性问题。另一方面,开放教育资源在学习管理系统之外可用,这使得它们在学习管理系统内部和外部都可访问且有用。此外,开放教育资源的开发往往侧重于使用免费和开放标准格式,这使得资源更容易被使用免费软件的人们访问和重用,而免费软件旨在操作标准化格式。维基百科和 YouTube 等流行内容库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断上升,以及人们对博客、维基和社交网络互联网的认识不断提高,已导致许多人质疑学习对象概念的相关性和完整性。[17]

社交网络媒体

[edit | edit source]

对于许多人来说,几乎每天都在使用社交媒体。例如,写电子邮件和回复电子邮件,通过聊天室和论坛进行交谈,发布和观看视频和音频,以及协作编辑文档和媒体,这些媒体同时被公开存储和存档,供其他人访问、学习和联系。通过这种社交媒体建立了信息和个人联系,所有这些都为学习创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机会。但到目前为止,教育机构在社交媒体时代难以定位自己,常常拒绝社交网络学习的概念,因为它被认为是非结构化的、无纪律的,并且不如制度化学习优秀。

社交网络媒体,也称为 Web 2.0 或社交媒体,与当代学习理论和受社会建构主义影响的教学实践有着明显的联系。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通过社交媒体获得实践经验和批判性意识,这种关系变得越来越明显。早在 1971 年,伊凡·伊里奇就在其开创性的著作《去学校社会》[18] 中预测了这种网络化学习的适用性,他设想了一个社会通过社区邮政服务促进的点对点交换磁带上的音频录音而赋能。在 1970 年代初期,伊里奇几乎无法想象我们今天可以享受的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录音的共享。如果他今天还活着,他无疑会公正地批评它只能为富裕社会的人们所用,而且互联网的很大一部分依赖于限制人们友谊的技术。 [19] 但社交媒体在富裕社会取得的成功应该被视为伊里奇将学习网络作为教育范式的愿景的成功。虽然格式和交付机制可能不同,但概念仍然相同——赋予许多人能够讲述自己的故事并向许多其他人提出自己的问题的能力,强大的社会建构学习便会随之产生。

与此同时,新的教育机构可能正在发展。维基媒体基金会添加了维基学院,以补充其参考资源套件,并且它正在快速发展其技术、内容和连接——其“近期更改”页面显示平均编辑间隔为 20 分钟,[20] 用户组继续讨论其与教育机构和认证的关系。 [21] 联邦学习建立了一个类似的项目,称为维基教育者,并一直在积极吸引教育专业人员和顾问来帮助其定位,并在 2010 年组建了开放教育资源大学,并在 2012 年开设了第一个评估在线课程。这些开放教育实践的在线社区正在不断发展,他们的努力将走向何方还有待观察。

可能伊里奇的愿景已经实现,尽管是通过使用复杂且仍然独占的技术。随着人们在与许多其他人建立联系和沟通的能力方面得到赋能,也许从这种社交媒体中将出现新的正式认可学习途径,并直接挑战那些观望的人。

参与式文化

[edit | edit source]

谈到社交媒体——参与是关键。有些人认为,就像学习对象一样,社交媒体是另一个过眼云烟,更糟糕的是,它将业余爱好带到了一切——包括教育。 [22]

基茨和施密特 (2007)[23] 对社交媒体(Web 2.0)的概念做了相当简洁的解释。

在过去的三四年里,互联网上出现了一套技术和社会现象,它们统称为 Web 2.0,表明万维网自成立以来(1.0 版)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使它从一种访问技术转变为一种参与技术。

正如 2008 年《参与文化兴起》报告中所述:[24]

这种互联网使用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是他们数字行为的核心,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参与。这种参与文化的普及被 皮尤互联网与美国生活项目 完美地概括为“网络就是新常态”。

但它究竟是什么?从技术上讲,它是博客、维基、视频、照片和音频共享网站、论坛、聊天甚至电子邮件的使用,这些都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更有趣的社交建构媒体。

迈克尔·霍特鲁姆在《打破 LMS 的墙》中:[25]

总而言之,这只是一块砖。总而言之,这都是墙上的砖。(平克·弗洛伊德,1979 年 11 月 30 日)
互联网独立于设备(硬件或平台)、距离和时间,非常适合开放、灵活和分布式学习。然而,传统的在线分布式学习方法却远非灵活、开放或动态。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帕金 (2004a, b) 认为,我们没有认识到互联网是将人们彼此联系在一起的工具。我们实施了 LMS 方法,这些方法强加了官僚控制,削弱了学习者的自主权,并提供静态信息。“在一个正朝着分布式互联网化飞速发展的世界上,电子学习仍然基于图书馆式的中心存储库概念。”帕金建议现在是探索电子学习的真正承诺,以及重新思考学习设计、交付和接收方式的时候了。现在是停止让 LMS 供应商告诉我们如何设计学习的时候了。现在是停止让尾巴摇动狗的时候了。

对于习惯于社交网络媒体和在线沟通的一代人来说,参与式文化可以说是常态,那么所谓的学习者生成内容自然会发展起来。这将教育机构置于一个潜在的危险境地。当大量学生开始将他们在学校发生的一切都记录在博客中,并开始与老师和其他学习者在课堂、LMS 或学校之外建立联系时,这对一个机构——或者机构内的课程来说意味着什么?嗯,这已经发生了,维基百科和 OER 只是其中的一些结果。

结论

[edit | edit source]

在本章中,概述了对该投资的一些理由,特别是开放教育和社交媒体在教育领域和整个社会中都是越来越流行的趋势,因此为教育机构参与 OER 的必要性提供了论据。在关于 开发 的章节中,提出了进行该投资的原因,包括详细说明了几个教育模型,并包括对传统目标和财务回报方面的投资回报率 (ROI) 的分析。投资是如何付诸实施的也进行了详细说明。

参考文献

[edit | edit source]
  1. 奥塔哥理工学院的年度报告
  2. = Keats 和 Schmidt (= 2007). [= http://firstmonday.org/htbin/cgiwrap/bin/ojs/index.php/fm/article/view/1625/1540 "= 教育 3.0 在高等教育中的起源和兴起及其对非洲的潜力"]. = First Monday (= 3). 检索于 = 2011-02-17. {{cite journal}}: 检查 |url= 值 (帮助); 检查 |accessdate=|year= 中的日期值 (帮助); 未知参数 |= 被忽略 (帮助)CS1 maint: extra punctuation (link)
  3. =Hylén, =Jan (= 2007). [= http://www.sourceoecd.org/education/9789264031746 = 免费提供知识:开放教育资源的兴起]. = 巴黎,法国: = OECD 出版社. p. = 30. doi:= 10.1787/9789264032125-en. 检索于 = 2010-12-03. {{cite book}}: 检查 |doi= 值 (帮助); 检查 |url= 值 (帮助); 检查 |accessdate=|year= 中的日期值 (帮助)CS1 maint: extra punctuation (link)
  4. = Evans, = Val (= 2007). [= http://www.flexiblelearning.net.au/flx/go/pid/377 "= 网络、连接和社区:使用社交软件进行学习"]. = 澳大利亚灵活学习框架:研究与政策建议. 检索于 = 2009. {{cite journal}}: 检查 |url= 值 (帮助); 检查 |accessdate=|year= 中的日期值 (帮助); 引用中有一个空的未知参数: |1= (帮助)CS1 maint: extra punctuation (link)
  5. n+1 编辑 (2010). 2010 网络主义 - 互联网作为社会运动. Changethis 2010. 检索于 2011-02-15
  6. Shirky, C. Napster、Udacity 和学术界. Clay Shirky 博客. 检索于 2012-11-21
  7. 奥塔哥理工学院的 Wikieducator 页面
  8. [Alexa 前 500 大网站. 检索于 2012-11-21
  9. 维基百科的历史. Wikipedia.org. 检索于 2012-11-21
  10. 维基百科统计
  11. MIT OCW 使用条款版权
  12. 维基媒体基金会决议:许可
  13. Kolowich, S. 2012. MOOC 有多“开放”?. Inside Higher Ed. 检索于 2012-11-21
  14. Möller, E. 2005. 知识共享 -NC 许可被认为有害. Kuro5hin. 检索于 2012-11-21
  15. http://freedomdefined.org/Definition
  16. Hamel & Jones, 2002. 使用学习对象设计教学, p. 1. 国际教育技术杂志. V3 N1. 检索于 2012-11-21
  17. Downes, 2005; Jache 等人,2005; Farmer, 2004;Seimens, 2004; Polsani, 2003; Wiley, 2001).
  18. Illich, I. 1971. 去学校化社会. Calder & Boyars.
  19. Illich, I. 1976. 共生工具. Consortium Book Sales & Dist, 1990
  20. http://en.wikiversity.org/wiki/Special:Recentchanges Wikiversity 最近更改] 检索于 2007 年 5 月
  21. Wikiversity 邮件列表存档,2007 年 5 月
  22. Keen, A. 2006. [http://www.weeklystandard.com/Content/Public/Articles/000/000/006/714fjczq.asp Web 2.0 互联网的第二代已经到来。它比你想象的更糟糕。] The Weekly Standard 2006 年 2 月 14 日
  23. Keats 和 Schmit. 2007. 教育 3.0 的起源和兴起及其对非洲的潜力. First Monday 第 12 期,第 3 号
  24. 参与文化的兴起 2008 年报告
  25. Hotrum, M. 2005. 打破 LMS 墙壁. IRRODL 2005 年 3 月

图 1. 检索于 http://creativecommons.org/weblog/entry/5293

图 2. 检索于 http://wiki.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_statistics

Alexa – 前 10 大网站 (2007). 检索于 http://www.alexa.com/site/ds/top_sites?ts_mode==global&lang==none

Blackall, L. (2007). 我对 Wikieducator 的愿景. 检索于 http://learnonline.wordpress.com/2007/03/15/my-vision-for-wikieducator/

连接点。(2006)。参与式文化的兴起。检索自 http://www.wsjb.com/RPC/V1/Home.html

知识共享署名许可证3.0。检索自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3.0/

Downes, S. (2005)。电子学习2.0 对你的意义。OLDaily 音频。渥太华高级学习转型大会。2005年9月检索。检索自 http://www.downes.ca/files/audio/what_el2_means.mp3

雄辩。(2005)。知识共享-NC许可证被认为有害。检索自 http://www.kuro5hin.org/story/2005/9/11/16331/0655

Evans, V. (2007)。网络、连接和社区:利用社交软件学习。检索自 http://www.flexiblelearning.net.au/flx/go/pid/377

Fountain, R. (2005)。维基教学法。检索自 http://www.profetic.org/dossiers/rubrique.php3?id_rubrique==110

Farmer, J. (2004)。超越LMS。IncSub。2005年9月检索,来自 http://incsub.org/blog/index.php?p==75

Hotrum, M. (2005)。打破LMS的围墙。检索自 http://www.irrodl.org/index.php/irrodl/article/view/212/295

Jarche, H. (2005)。小(学习)片段松散地连接在一起。Jarche咨询。2005年9月检索,来自 http://www.jarche.com/node/584

Keats, D. & Schmidt, J. 高等教育中教育3.0的起源和兴起及其对非洲的潜在影响:检索自 http://www.firstmonday.org/issues/issue12_3/keats/index.html

MediaWiki扩展矩阵。检索自 http://www.mediawiki.org/wiki/Extension_Matrix

Möller, E. & Mako Hill, B. (2007)。自由文化作品的定义。检索自 http://freedomdefined.org/Definition

Polsani , P. (2003)。可重复使用学习对象的运用和滥用。检索自 http://jodi.ecs.soton.ac.uk/Articles/v03/i04/Polsani/

Rainie, L. & Horrigan, J. (2005)。十年的采用:互联网如何融入美国人的生活。检索自 http://www.pewinternet.org/PPF/r/148/report_display.asp

Rawsthorne, P. (2006)。学习者故事的有效性。检索自 http://www.rawsthorne.org/bit/medit/ed6610/docs/PeterRawsthorne.IBRPresentation.pdf

Seimens, G. (2004)。学习管理系统:学习的错误起点。eLearnspace.org。2005年9月检索,来自 http://www.elearnspace.org/Articles/lms.htm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开放课程材料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影响论坛。检索自 http://portal.unesco.org/ci/en/ev.php-URL_ID==9110&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维基百科(2007年5月18日)。开放教育资源。检索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Open_educational_resources

维基百科(2007年5月17日)。学习对象项目。检索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Learning_Object#Learning_object_projects

维基学院,最近更改。检索自 http://en.wikiversity.org/wiki/Special:Recentchanges

维基学院列表(2007年5月)。免费学位?检索自 http://lists.wikimedia.org/pipermail/wikiversity-l/2007-May/thread.html

Wiley, D. (2001)。可重复使用悖论。最初为犹他州立大学撰写和托管。2005年9月通过互联网档案的WayBack Machine检索,来自 http://web.archive.org/web/20041019162710/http://rclt.usu.edu/whitepapers/paradox.html

Wiley, D. 开放课程材料查找器。检索自 http://opencontent.org/blog/archives/175

Vest, C. (2002)。麻省理工学院校长声明。检索自 http://web.archive.org/web/20021014163054/ocw.mit.edu/index.html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