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研究应力,特别是研究一点处的应力以及旋转参考系的影响。使用之前各节中的工具,可以识别主应力和参考系相对于主轴的方向,从而确定任何方向上的应力状态。这还允许确定最大剪切力和法向力的方向和值,这对工程设计至关重要。如您所见,计算这些信息需要大量使用方程或几何/三角学。在本节中,将介绍张量,它为解决协调转换提供了更优雅的方法。
我们将从思考向量开始,例如
 
 
该向量使用  坐标表示,但也可以相对于另一组坐标表示,我们将其称为
 坐标表示,但也可以相对于另一组坐标表示,我们将其称为  。方向余弦,即两个坐标系所有轴之间的余弦,允许我们重写向量
。方向余弦,即两个坐标系所有轴之间的余弦,允许我们重写向量
 
 
其中  是
 是  和
 和  之间的余弦,可以改写为
 之间的余弦,可以改写为  ,它允许:
,它允许:
 [1] [1]
 
 [2] [2]
 
 [3] [3]
 
注意到对于角度的余弦, . 公式 1-3 可以用一种紧凑的形式写成,称为爱因斯坦记号
. 公式 1-3 可以用一种紧凑的形式写成,称为爱因斯坦记号
 [4] [4]
 
在爱因斯坦记号中,如果一个下标在一个等式的一侧出现两次或更多次,就会进行求和。在上面的例子中, 在等式的右侧出现了两次,但
 在等式的右侧出现了两次,但  只出现了一次。这意味着这个等式变成了
 只出现了一次。这意味着这个等式变成了
 
 
在这个等式中, 是一个哑变量;将值 1、2 或 3 代入
 是一个哑变量;将值 1、2 或 3 代入  将返回上面的等式。
 将返回上面的等式。
这里, 是一个将两个向量
 是一个将两个向量  和
 和  联系起来的二阶张量。张量是描述标量、向量和其他张量之间线性关系的几何对象。张量的阶数是指描述它所需的索引或方向的数量,它直接对应于相应数组的维度。因此,
 联系起来的二阶张量。张量是描述标量、向量和其他张量之间线性关系的几何对象。张量的阶数是指描述它所需的索引或方向的数量,它直接对应于相应数组的维度。因此, 是一个二阶张量,因为它需要
 是一个二阶张量,因为它需要  和
 和  (
 ( ) 来描述它,因此它由一个二维数组定义。其他文本可能会将阶数称为维度或阶,因为这些术语可以互换使用。下面的表格可能有助于理解阶数的概念。
) 来描述它,因此它由一个二维数组定义。其他文本可能会将阶数称为维度或阶,因为这些术语可以互换使用。下面的表格可能有助于理解阶数的概念。
- 
- 
| 名称 | 张量的阶数/维度/阶 | 示例 |  - 
| 标量 | 零 |   |  - 
| 向量 | 一 |  或  |  - 
| 矩阵 | 二 |   |  
 
 
向量  和
 和  是张量吗?虽然向量可以是张量,但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不是,因为
 是张量吗?虽然向量可以是张量,但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不是,因为  和
 和  不会将线性空间映射到彼此。
 不会将线性空间映射到彼此。
张量常用于表示材料的内在物理性质。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电导率, ,它是一个二阶张量,表示材料中的电流密度,
,它是一个二阶张量,表示材料中的电流密度, ,由施加的电场,
,由施加的电场, ,引起。
,引起。
 
 
 和
 和  都是矢量,因为它们既有大小也有方向。有趣的是,
 都是矢量,因为它们既有大小也有方向。有趣的是, 中的非轴项意味着矢量之间的交叉相互作用,例如,在
 中的非轴项意味着矢量之间的交叉相互作用,例如,在  方向上的电流响应受
 方向上的电流响应受  和
 和  方向上的电场的影响,这确实是正确的。
 方向上的电场的影响,这确实是正确的。
还有许多其他张量代表材料特性,包括热导率、扩散率、介电常数、介电极化率、磁导率和磁化率,仅举几例。我们将会看到,应力和应变也是张量。应力将任意假想表面的表面法线, ,与该点处的应力矢量,
,与该点处的应力矢量, ,相关联,正如前一节所讨论的。
,相关联,正如前一节所讨论的。
表示材料性质的矢量也必须能够变换。这对坐标变换很有用,坐标变换本质上是旋转。它还允许表示材料响应的张量根据晶体学对称性进行变换。这些可以包括旋转、镜像操作和反演。由于这些变换涉及线性的单射映射,变换本身是由变换张量实现的。
在公式4中,我们通过应用变换张量  将矢量
 将矢量  旋转到
 旋转到  。
。
 
 
如果我们想要反转这个呢?我们可以简单地反转方程
 [5] [5]
 
注意这里关于  的逆的隐含意义。因为
 的逆的隐含意义。因为
 
 
我们有  ,这意味着
,这意味着  的转置产生了
 的转置产生了  的逆,写作
 的逆,写作  .
.
现在考虑存在一个第二个向量,我们称之为  ,它通过二阶材料属性张量
,它通过二阶材料属性张量  与
 与  相关联
 相关联
 [6] [6]
 
在变换后的坐标系中,我们可以将此表示为
 [7] [7]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写
 
 
这告诉我们,将  转换为
 转换为  会导致从
 会导致从  到
 到  、
、 到
 到  ,以及
,以及  到
 到  的变换,其中向量变换由公式 4 & 5给出,张量变换由下式给出:
 的变换,其中向量变换由公式 4 & 5给出,张量变换由下式给出:
 [8] [8]
 
以及
 [9] [9]
 
注意,这些解实际上是对  和
 和  的双重求和,这是由于爱因斯坦求和约定。
 的双重求和,这是由于爱因斯坦求和约定。
由于求和顺序不重要,我们可以写成:
 [10] [10]
 
这是一个张量,它将  和
 和  联系起来。由于它是一个双重求和,所以
 联系起来。由于它是一个双重求和,所以  中的每一项都有九个元素,而将
 中的每一项都有九个元素,而将  和
 和  之间关系的总张量必须有
 之间关系的总张量必须有  项,因为
 项,因为  .
.
张量的性质由其应用决定。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对称性对张量进行分类。
对称张量具有如下结构:![{\displaystyle \left[{\begin{matrix}\alpha _{1}&\beta _{1}&\beta _{2}\\\beta _{1}&\alpha _{2}&\beta _{3}\\\beta _{2}&\beta _{3}&\alpha _{3}\end{matrix}}\right]}](https://wikimedia.org/api/rest_v1/media/math/render/svg/fdfbd37ababd571c7c0b9521f26566d09f4e5508) ,其中
,其中 
反对称张量具有如下结构:![{\displaystyle \left[{\begin{matrix}0&-\alpha &-\gamma \\\alpha &0&\beta \\\gamma &\beta &0\end{matrix}}\right]}](https://wikimedia.org/api/rest_v1/media/math/render/svg/dc7244c6a76015e63a4c214771d4bd8c5610c1ad) ,其中
,其中 
请注意,反对称张量的对角线必须为零,而整体对称性或反对称性取决于所选择的参考系。任何二阶张量都可以表示为对称张量和反对称张量的和,如:
 [11] [11]
 
我们将在下一节关于应变的讨论中发现这一点很有用。同时,任何对称张量都可以通过旋转变换使其与主轴对齐,使得:
![{\displaystyle \left[{\begin{matrix}{\text{T}}_{11}&0&0\\0&{\text{T}}_{22}&0\\0&0&{\text{T}}_{33}\end{matrix}}\right]}](https://wikimedia.org/api/rest_v1/media/math/render/svg/932f2361fc03afa02e099f7d1f3351cf0e3bb647) 
 
张量的性质与它们所代表的材料的晶体对称性密切相关。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晶体中两个由张量  相关的矢量属性
 相关的矢量属性  和
 和  。如果我们根据晶体的对称元素旋转参考系,那么
。如果我们根据晶体的对称元素旋转参考系,那么
 
 
 图 1:旋转一个简单的立方晶体。由于对称性,晶体将周期性地旋转,使其实际上处于与开始时相同的方位。
图 1:旋转一个简单的立方晶体。由于对称性,晶体将周期性地旋转,使其实际上处于与开始时相同的方位。
我们将通过观察像图 1 中的简单立方晶体来检验这一点。当旋转时,此晶体将周期性地旋转回自身,并且相关张量的性质也应该相同。通过将这种理论应用于每种可能的晶体形成,我们可以为每种晶体开发简化的张量,这些张量代表这种对称性。
- 
晶体张量
- 
| 晶体 形成 | 张量 | 数量 独立的 组件 |  - 
| 立方 | ![{\displaystyle \left[{\begin{matrix}{\text{S}}&0&0\\0&{\text{S}}&0\\0&0&{\text{S}}\end{matrix}}\right]}](https://wikimedia.org/api/rest_v1/media/math/render/svg/80969a122ceaa905b06d469a9514406fdef236c7)  | 1 |  - 
| 四方 六方 三方 | ![{\displaystyle \left[{\begin{matrix}{\text{S}}_{1}&0&0\\0&{\text{S}}_{1}&0\\0&0&{\text{S}}_{3}\end{matrix}}\right]}](https://wikimedia.org/api/rest_v1/media/math/render/svg/2b9f8ff8cdc024bfb7579a88420ac8ff647f68cd)  | 2 |  - 
| 正交 | ![{\displaystyle \left[{\begin{matrix}{\text{S}}_{1}&0&0\\0&{\text{S}}_{2}&0\\0&0&{\text{S}}_{3}\end{matrix}}\right]}](https://wikimedia.org/api/rest_v1/media/math/render/svg/3ab8d71ad732eedc251719feb91f5a4864618c2c)  | 3 |  - 
| 单斜 | ![{\displaystyle \left[{\begin{matrix}{\text{S}}_{11}&0&{\text{S}}_{13}\\0&{\text{S}}_{22}&0\\{\text{S}}_{13}&0&{\text{S}}_{33}\end{matrix}}\right]}](https://wikimedia.org/api/rest_v1/media/math/render/svg/116f75113cfef7dab9b3ddb1cafaaefc13c56ae9)  | 4 |  - 
| 三斜晶系 | ![{\displaystyle \left[{\begin{matrix}{\text{S}}_{11}&{\text{S}}_{12}&{\text{S}}_{13}\\{\text{S}}_{21}&{\text{S}}_{22}&{\text{S}}_{23}\\{\text{S}}_{31}&{\text{S}}_{32}&{\text{T}}_{33}\end{matrix}}\right]}](https://wikimedia.org/api/rest_v1/media/math/render/svg/4fab157d8946248b1f7da0f1e75d3e76b3577b44)  | 6 |  
 
 
本节讨论的大部分内容都与材料性质相关,但我们这里关注的是应力张量;一个对称张量,因此可以排列在主轴对齐。我们现在将使用张量重新推导出 3D 应力关系。斜面上的法向应力写为:
 [12] [12]
 
这里, 是斜面法线方向,是原始应力状态。如果斜面是主方向,法向应力为
 是斜面法线方向,是原始应力状态。如果斜面是主方向,法向应力为  ,则我们可以将方程写为:
,则我们可以将方程写为:
 [13] [13]
 
通过组合方程式12 和 13,我们得到:
 [14] [14]
 
此外,还有一个方便的表达式称为克罗内克德尔塔  ,它具有以下性质:
,它具有以下性质:
![{\displaystyle \delta _{ij}=\left[{\begin{matrix}1&0&0\\0&1&0\\0&0&1\end{matrix}}\right]={\begin{cases}1\ {\text{if}}\ i=j\\0\ {\text{if}}\ i\neq j\end{cases}}}](https://wikimedia.org/api/rest_v1/media/math/render/svg/385d2a41fb341383d3810fa97d3cd9e066e6a4fb) 
 
当应用于张量时,克罗内克德尔塔被称为“收缩”张量的秩,使其降低两个。这会将一个四阶张量转换为二阶张量,三阶张量转换为一阶张量,等等。出于本文的目的,我们不会经常使用这个表达式,但在将其应用于**方程** **14**  时,我们可以用二阶张量的收缩来替换标量
时,我们可以用二阶张量的收缩来替换标量 ,使得:
,使得:
 
 
这里的收缩规则是将 替换为
替换为 ,并移除克罗内克德尔塔项。
,并移除克罗内克德尔塔项。
回到**方程** **14**,我们将 替换为我们的克罗内克德尔塔展开,得到:
替换为我们的克罗内克德尔塔展开,得到:
 **[15]** **[15]**
 
这个方程可以完全对 求和,并且因为
求和,并且因为 垂直于平面,这使得
垂直于平面,这使得 等于
等于 ,我们的方程演变成:
,我们的方程演变成:
 **[16]** **[16]**
 
这给了我们一组三个方程,其中 。通过将方向余弦代入左项,并使用
。通过将方向余弦代入左项,并使用 ,
, ,
, 和
和 当
当 时,我们可以通过取以下行列式来求解非平凡(非零)解:
时,我们可以通过取以下行列式来求解非平凡(非零)解:
 
 
这与之前的结果相同。
我们还确定了不变量关系。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关系也可以从应力张量中得到。首先,让我们对 进行收缩:
进行收缩:
 
 
这是我们的第一个不变量。第二个不变量来自 的子式,可以用来展开行列式。
的子式,可以用来展开行列式。
 
 
第三个不变量是 的行列式,其中
的行列式,其中![{\displaystyle {\text{I}}_{3}=\det[{\boldsymbol {\sigma }}]}](https://wikimedia.org/api/rest_v1/media/math/render/svg/8ce64e87f89b1e7ae84a4195a56d4a716873e58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