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数字文化视角/自生产者社会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面向开放的世界

‘自生产者’一词最早由 阿尔文·托夫勒 在其 1980 年的著作《第三次浪潮》中提出,探讨了当社会向后工业化时代转变时,生产者和消费者融合成自生产者的想法。自生产者积极参与生产他们购买和消费的服务和商品。例如:超市自助结账、宜家的 DIY 家具、火车站的自动售票机,或者像“eBay”或“亚马逊”这样的在线订购和送货服务。有趣的是,“自生产者”一词如何帮助模糊了城市空间中传统上独立使用的界限。曾经,杂货商或店主会住在他们商店上面的空间,但自 20 世纪 50 年代商业主义蓬勃发展以来,区域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区别(例如,居民区与工厂区)。自生产的引入导致工作和家庭生活开始和结束的地方之间的区别消失。这让人不禁思考技术将在未来几年对城市景观产生什么影响。

自生产者是一个复合词,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词组成。要理解自生产者的概念,我们首先要理解构成该词的两个词。生产者是指个人或群体,他们利用可支配的资源创造出某种东西,目的是让其他人使用或消费。在以前几代人中,媒体行业的生产工具很少见,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真正接触到制作媒体内容的设备和资源。数字相机、公开可用的视频编辑软件等技术创新意味着生产工具在人口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1]消费者是指使用由生产者创造的服务或商品的人。在生产工具更加普及之前,消费者对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没有真正的发言权,也无法对生产过程做出任何贡献,他们唯一的选择是个人喜好,例如他们更喜欢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BBC 还是 ITV?[2]在那段时间里,消费者被认为是被动的,因为他们无法改变生产过程,只能依靠其他人创造的东西,尽管这些产品和服务不一定能满足他们所有的需求。

当生产工具更容易获得时,自生产者开始变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在媒体领域。自生产者有能力创造出符合他们需求的东西。消费者不再受大型生产公司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束缚。技术创新赋予自生产者生成符合他们兴趣的内容或软件的能力,并填补传统生产方式未能满足的空白。

同样重要的是要注意,尽管自生产似乎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 个人自愿成为自生产者,一切都是为了繁荣的社会 - 但它长期以来对某些个人至关重要。与个人在闲暇时间选择做的事情不同,例如 DIY。从历史上看,战后工人阶级不得不重建他们的生活,在当今社会,世界某些地区比其他地区更加贫困,自生产是生存的合理途径(“必要的 DIY”)。自生产不能仅仅从新时代的积极角度看待,而需要在它所在的社会背景下看待。[3]

自生产者社会的历史

[edit | edit source]

自生产者社会的出现

[edit | edit source]

尽管自生产者社会的概念似乎是当代的,但它实际上在过去三十四十年来一直存在于各种学术界,并且自一万二千年前的农业时代起就存在于社会中,农民吃他们种植的东西,妻子用卵石和贝壳制作首饰。阿尔文·托夫勒将当今自生产者的出现归因于历史上的不同阶段,他称之为 三次浪潮

托夫勒在他题为《第三次浪潮》的书中指出,消费者只是工业时代才出现的现象。他担心,随着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纯粹的消费者数量将减少。

第一波

[edit | edit source]

第一波浪潮将农业视为支配社会体系。大多数人都是生产者,因为他们自己种植或狩猎食物,自己制作衣服并创造自己的娱乐形式。社会中的一些少数群体专门从事某种手工艺或特定形式的生产,例如铁匠和木匠。在这种情况下,少数人的生存将来自用他们提供的服务来交换其他人生产的东西,并将他们归类为消费者。[4]

三波浪潮也可以从社会更大层面的角度来看,例如起作用的主导过程,不断变化的规范和社会关系。这使得能够更全面地总结每一种浪潮。托夫勒认为,在第一波浪潮社会中,垄断过程是自我生产,规范是基本生存,而重要的社会关系则围绕着亲属关系、友谊和部落关系。

第二波浪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托夫勒的第二波浪潮持续了 18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和 19 世纪早期,可以定义为整合浪潮,因为社会接受了大规模生产和廉价消费品的组装这一理念。第二波浪潮以工业革命为中心,因为工业革命带来了一项改变商品制造和分配方式的技术:发动机。发动机的引入使得大规模商品流通能够遍布全国,为生产者创造了更大的市场。

发动机还使工业社会制造商能够引进能够比普通人力在更短的时间内生产出大量商品的机器,从而降低成本。这种机器也有助于支持农民维持当今大都市需求所需的较高产量。

第二波浪潮社会以建立和发展一个处理贸易和交换的系统为特征。从第一波浪潮社会到第二波浪潮社会,我们看到了一种从生存向放纵和效率之间分裂的转变。效率规范适用于生产,而放纵规范适用于消费。在起作用的社会关系方面,友谊仍然存在,尽管由于交换网络的发展,现在出现了新的商业交易和合同互动。

托夫勒在他的著作《第三次浪潮》中指出,第二波浪潮改变了社会生产者/消费者的功能关系,并导致了某些形式的个人疏离,因为他们不再生产他们消费的东西。大多数人离开农业,在现在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车间和办公室工作,第二波浪潮的工作现在已经掩盖了第一波浪潮的旧工作方式,并带来了更高水平的相互依赖和劳动分工。这使得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因为他们无法从他们制造的产品中获益,而是利用他们获得的收入从市场上购买商品。直到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初,计算机技术变得更加实惠,并开始进入我们的家庭,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才开始。

第三波浪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托夫勒认为,第三波浪潮发生的主要过程是去市场化和生产消费的增加。社会不再追求大规模消费,而是更注重个性化。托夫勒指出,生产消费的增加是由于每周 40 小时的工作时间减少所致,相比之下,工业革命期间平均工作时间为 80-90 小时。由于工作岗位减少,工作时间的进一步缩短和工作场所的共享将进一步促进生产消费,并导致更多闲暇时间。这段时间可以用来生产东西;因此,工作时间较短的人也可以节省原本用于增加服务费用的钱。主导机构不再像第二波浪潮那样是工业,而是家庭,家庭比工作场所更重要,因为人们在那里花费更多的时间。它也是生产发生和个性化得以实现的空间。家庭和邻居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他们取代了同事,个性化取代了效率。

第三波浪潮处于工业时代之后,将生产消费融入传统的家庭。[4] 这也可以归因于世界大战的影响(尤其是在西方世界),人们在他们自己的家庭中有自己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生产消费在战时是工人阶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二战后发展成为一种休闲活动。[3]

Web 2.0 的兴起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搜索“DIY”大约有 15,600,000 个结果。

Web 2.0 技术的发展导致互联网就绪的移动设备数量大幅增加。Wi-Fi 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使用创造了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在线交流已经成为全世界大量人口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些发展使 Web 2.0 技术成为生产消费的主要领域。[5] 有许多网站允许人们上传自己的内容,例如 YouTube。维基百科等其他网站允许修改已经存在的内容。制作内容可能是为维基百科页面撰写文章或将视频上传到 YouTube。诸如音频和视频制作之类的活动,在以前,只有那些能够接触到生产手段的专业人士才能进行。技术的进步意味着基本上任何拥有智能手机的人现在都可以制作电影,使用手机上的摄像头,然后可以直接从手机上上传并分享到网上。对 Web 2.0 技术的消费取决于在该网站上生成的内容类型。因此,消费可能是收听 SoundCloud 上的歌曲或阅读博客文章。生产消费存在不同的程度,从简单的点赞或评论到在网上上传的复杂文本。个人出于多种原因参与在线内容的制作,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喜欢创建自己的博客、歌曲、视频或 Facebook 帖子,并且他们喜欢与该网站上的社区分享。[4] 这些网站成为一个社区,因为所有参与内容生产和消费的人都可以通过评论区或社交媒体进行交流。有人会制作一个视频并将其发布在 YouTube 上。然后,他们可能会观看其他人上传的视频并评论该视频,提供建议或可能的批评。这可能会导致用户之间进行某种形式的合作,他们可以一起创作一些内容,然后将其上传到他们的在线社区以供欣赏,这将使这些生产者产生归属感。[4] 与前几代人相比,在线生产消费的不同之处在于,生产者通常不会消费他们自己制作的内容,而是会消费与他们在同一在线社区内创建的内容类似的内容。Web 2.0 技术上的生产消费通常是协作工作的一部分。用户将生成内容的一小部分,然后能够完整地消费内容。[5]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历史意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众所周知,自19世纪后期以来,人们的注意力已经从以奴隶为中心的强制劳动(这种劳动模式具有明显的资助者和劳动者等级结构)转移到随着资本主义兴起而出现的更加现代的职业道德。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人物,也是最广为人知的人物。通过考察这些历史和社会学影响,我们可以理解现代世界中的“生产消费”。马克思主义指出,人们被迫工作以赚取他们需要购买所需或渴望的东西的钱。在劳动力中,资本家关注的是资产负债表,而不是血肉之躯的人,这暗示着缺乏个性,并将“人当作工具”。

为了打破这种剥削循环,生产消费提供了完美的替代方案。在爱德华·科莫尔的《情境化与批判奇特的生产消费者:权力、异化与霸权》(2010)一文中,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他们作为生产消费者的行为充分表达自己。它促使现状稳固,因为曾经是体力劳动者的人现在负责他们自己的商业决策。

近年来,信息与通信技术和技术的进步使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界限突破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然而,这会导致许多问题。依赖免费公众贡献运营的学术网站与资本主义理念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些生产消费者可能因其参与而获得认可,但没有获得经济补偿。由于互联网上的这些知识任何人都可以访问,其他人可能会重复使用这些信息并将其转移到其他媒体平台以牟利。为了使生产消费取得成功并对现有的资本主义社会构成挑战,个人生产消费者本身需要以个人、社会需求为主,而不是以交换或盈利为主进行工作和创造。科莫写道:“无论生产/共同创造的东西是否对个人或群体有利,如果生产消费者劳动的目的和结果是促进交换价值或利润,现状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不变”,强调了这一点。

资本主义体系

资本主义导向型企业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网站如果没有生产消费者就无法以当前的方式运行。正因为如此,资本家非常青睐那些在互联网上进行生产消费的人,因为他们是以低成本获取信息的来源。这种低成本策略因此促使资本主义企业将利润最大化。据说,生产消费者由于承担了大部分工作而没有报酬,因此获得了最大的“物质利益”(Ritzer 等人,2012)。生产消费者经常在亚马逊等网站上这样做,亚马逊的书价可能比水石书店等商店便宜。亚马逊的价格略低于水石书店,因为生产消费者(即消费产品的人)为亚马逊做了大部分工作。因此,这些生产消费者使亚马逊能够通过削减研究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通过社交网络网站,生产消费者经常受到来自网站的广告轰炸,这些广告鼓励生产消费者点击它们。这样做时,除了被说服购买他们可能不需要的产品外,生产消费者还向网站提供他们的个人数据,使网站能够进一步针对其他广告。eBay 和 Google 也是资本主义导向型企业的网站。这种对资本主义企业的利用可能突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生产消费者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剥削。

生产消费与异化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科莫尔的《情境化与批判奇特的生产消费者:权力、异化与霸权》(2010)一文中,[6]他指出,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生活中的一个主要部分是异化。由于人的天性,人们开始崇拜社会产品,这反过来又使人成为自己创造物的奴隶,并因此“失去了对自己的所有权”(Fromm,1955:115)。[7]

社会与生产消费者概念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生产消费者概念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生产消费者”的概念是由文化理论家阿尔文·托夫勒在 1980 年首次提出的。这个词与混合模型相关,该模型结合了消费者和生产者这两个独立的二元性。这是这个词第一次使用,但生产消费社会论证的历史要长得多,其中包括著名理论家卡尔·马克思等人的作品。这个概念与我们在社会中如何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以及这对其他因素的影响有关。最好不要将这两者视为两个独立的事物,而应将其视为二者之间的平衡。在社会中,通常其中一个因素占主导地位,我们既会经历以消费者为主导的社会,也会经历以生产者为主导的社会。当这两个因素都达到平衡时,这被称为“纯粹的生产消费”。[8]

生产消费理论与社会的关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就生产消费理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看到了物质产业的衰落和非物质产业的兴起。这伴随着工业的碎片化,生产越来越脱离体力劳动,越来越集中在产品背后的思想和知识上。考虑到对广告和营销等事物的重视,我们在社会中越来越参与到我们所消费的东西,以及我们所生产的东西。

在社会中,生产消费每天都会影响我们所有人。例如,在大型超市中,我们总是被鼓励“自助扫描”或最近的“购物时扫描”,这使得对人工收银员的需求变得过时,并将购物者投入工作。生产消费者的角色正如其字面意思:一个在社会中既消费又生产的实体。这可能是通过劳动力或获得的知识进行生产,以及消费他们协助生产的相同产品。

托夫勒的生产消费理论在社会中的意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托夫勒的大部分主要理论和哲学思想都可以在他的三本书中找到:《未来冲击》(1970 年)、《第三次浪潮》(1980 年)和《权力转移》(1990 年)。这三本书共同构成了一个三部曲,以一种无缝对话的方式发展了托夫勒关于变化的思想。托夫勒对当整个社会发生变化,转变为新的、意想不到的东西时,人们会发生什么感兴趣。他的《未来冲击》一书深入探讨了这种变化过程,以及变化如何影响人和组织。《第三次浪潮》侧重于这些变化将我们带往的方向,《权力转移》则探讨了未来变化的控制权,谁将塑造这些变化以及如何塑造这些变化。托夫勒预言了核心家庭的解体、基因革命、“一次性”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复苏以及知识在社会中日益重要的地位。[9]

在托夫勒看来,当代社会正在摆脱将生产和消费视为独立力量的观念,并朝着第三次浪潮迈进。这预示着“消费生产者”兴起的重新整合。 [10] 第三波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机构是家庭,大多数人都在家庭中进行自己的生产和消费。 由于人们现在越来越多地生产和消费自己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它们的存在是为了满足那些大多数生产是为了交换的社会中的交换需求。 [11]

社会变革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传统生产的衰落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根据里泽的说法,传统上在社会中被视为生产的重要性及其参与度的普遍下降,导致发达世界的大多数经济体将重点放在消费而非生产上。 [12] 物质劳动是这种生产的关键方面之一,在当代生产中已经不再那么突出,取而代之的是非物质生产的不断涌现。 [13] 这种下降可以被认为是里泽列举的几项社会变革中,导致消费生产在实际和学术领域中扩展的第一个变革。

现代消费者生产的体验有两个特定的极端。在一个极端中,消费者为特定产品提供理由和增加价值,这可能包括公司互动,这也是非物质劳动的一种形式,旅游业就是一个例子。而在另一个极端中,消费者实际上成为公司生产的共同生产者,某些时尚品牌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14] 此外,参与公司的消费者愿意为特定类型的产品支付更多费用,弗兰克和皮勒在推出手表工具包案例时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15] 正是这种极端表明,近年来,消费者在传统生产的衰落中变得多么重要。 [16] 马诺利斯的研究揭示了增强客户-公司协作的重要性,在本质上,消费者成为了生产者。 [17] 对现代生产的新方法的主要方面包括由于非物质劳动增加了生产的社会经济价值而导致的非物质劳动的兴起。 [18] 这甚至导致公司参与消费者的活动,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市场价值,并在市场中产生竞争。 [19] 传统生产的衰落实际上为新的消费生产过程铺平了道路,该过程不可避免地引入了重要的变化,将消费者视为工人,这增加了消费生产社会中生产的价值。

非物质生产的兴起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里泽将社会从物质生产到非物质生产的转变视为导致消费生产在实践和学术领域中兴起的第二个社会变革。 [12] 如今,对现有方法的改进、新产品的设

还可以注意到,在非物质生产的背景下,消费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开源计算机软件的生产依赖于消费生产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因为新软件是由软件本身的用户开发和测试的。例如,Linux是一个免费的开源操作系统,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并且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为它做出贡献。 [21]

品牌和消费生产者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品牌及其与消费者的关系,已经以一种既适应又鼓励消费者参与的方式发展。体现品牌的共享意义受到消费生产者的贡献,他们与品牌的互动本质上创造了品牌的标识。这些创造的意义被阿维德森称为“一种社会关系,一种共享意义,一种以前不存在的情感参与”。[22] 品牌对消费生产者的利用也可以被认为有助于与特定品牌密不可分的某些共享体验和价值观。

这些共享体验和价值观的想法可以在许多不同品牌的案例中看到。例如,在eBay用户之间存在着信任度,这种信任度源于这些用户之间成功的互动,从而导致了这种品牌范围的信任度。 [22] 另一个案例是流行的电子游戏《军团要塞 2》。这款游戏最初是由游戏开发者 Valve 公司开发的,但在消费生产者的广泛支持下,用户以内容贡献的形式参与其中。这种支持导致了完全由用户生成的内容组成的整个游戏更新,例如 2014 年 12 月的“终点线”更新。 “终点线”更新包含许多游戏内功能,包括化妆品物品和多人地图,以及一个 15 分钟长的动画短片,所有这些都是由用户创建的。 [23] 为此更新生成的内容已添加到 Valve 的用户生成内容中心:Steam 创意工坊。 [24]

总而言之,在一个重视品牌和时尚等符号产品的经济和社会中,自称为消费者的消费者与他们购买产品和服务的自称为生产者的生产者一样富有成效。 [25]

社会的麦当劳化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乔根森提出了一个理论,即个人正在导致社会消费理性化的增加,因此,承认里泽关于“社会的麦当劳化”的著作变得非常重要。 [26] 这是他用来解释消费者在生产中重要性上升的术语。 这与韦伯首次提出的理性化概念相关联并扩展了该概念,韦伯认为,正是官僚主义导致了理性化的范式。 [26] 但是,里泽的著作指出,消费者在企业的最终结果中更重要。 麦当劳化是里泽对快餐店进行观察并认识到它们所经历的过程的方式。 特别是,自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来发生的改变,即快餐店引入了顾客自己取饮料甚至食物的技术,最近,顾客能够自己制作食物(例如,三明治店)也得到了强调。 里泽甚至注意到,快餐店和其他行业(如航空公司)引入了这些特定技术,其中还包括让消费者自己清理。 [27] 这提供了对消费生产社会正在生效的洞察。

里泽指出,这是消费生产者兴起和雇主衰落的开始。这种让消费生产者工作的新方式,正是塔普斯科特和威廉姆斯所说的“维基经济”模式,塔普斯科特发展了这种模式,并认为它是企业理性化的主要部分,就消费者成为生产者的新过程而言。 这与 Web 2.0 的引入有关,以及 Web 2.0 如何在消费生产社会中占据更主导地位,这被比尔和伯罗斯认可,因为 Web 2.0 允许用户生成内容。 [28] 因此,里泽的著作在消费生产社会如何影响企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互联网,因为它提供了对消费生产者为何在消费生产社会中保持重要性的见解。

体验经济的兴起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里兹指出,我们越来越生活在一个非物质体验比实体物质商品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也就是说,在任何社会环境中,视角都是关键。即使在存在已有文化或消费者将体验到的预期反应的情况下,尽管环境是受控制和结构化的,我们仍然帮助创造了整体体验。里兹以去迪士尼乐园为例。在迪士尼乐园预制、制造的世界中,我们显然应该与某种体验产生联系。然而,每个人对迪士尼乐园的访问都会有不同的说法,因为他们在将预期体验与自己的现实和独特经历融合 - 某些事物可能与某些人产生比与其他人更强烈的共鸣,因此增强了对整体事件的享受。

然而,与传统生产的衰退或非物质生产的兴起相反,里兹指出,我们一直都有这种体验。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不存在二元性,因为体验确实并且始终需要同时包含两者。虽然体验作为经济的想法可能很新,但所涉及的问题肯定不是新的。此外,体验本身始终是非物质的,因此可以更容易地从生产者传递给消费者。

技术发展的作用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随着不同技术的不断发展,它们以新方式使用是自然而然的,有时会取代人工劳动。在讨论超市自助结账通道的普及时,里兹提醒我们,人们过去需要在那里工作,并为消费者执行各种任务。然而,现在,消费者自己完成绝大多数工作,而剩下的工作人员往往比过去做更多的非物质工作,通过指导人们如何使用机器或在消费者遇到问题时提供帮助。正如里兹所说,这些自助服务机器现在已成为多个行业的常见设备 - 例如机场或电影院的自助值机终端。这些技术中的许多技术的关键是另一项技术本身的发展:信用卡/借记卡。不再需要有人总是清点硬币以确保消费者支付了正确的金额,技术为他们做这一切。

当代社会中消费者的现代相关性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当代社会看到了大量与消费实践相关的社会变化,这些变化正在不断扩展,并获得了理论家们的关注。然而,重大的社会变化可能与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网站有关,这些网站只是在过去十年左右通过使用 Web 2.0 平台建立起来的,消费者在这些平台上消费和生产用户生成的内容。例如,社交网络网站(如 Twitter 和 Facebook)、内容分享网站(如 YouTube、Instagram 和 Flickr)、博客圈(如 WordPress)和维基百科只是一些例子。但是,问题在于,在这些平台上,最难区分生产者和消费者。 [29]

里兹举的例子是使用“在物理空间中发生的活动中的数字 Twitter 后台”。 [30] 在手机和应用程序发明之前,你会在这些活动中找到“演讲者”,他们“制作”演讲,并有观众“消费”(例如收听)它们。观众成员做笔记,有时在演讲结束后提出问题,就会发生互动。

然而,如今,只有少数观众坚持这种传统方式,大多数人现在将其与更现代的方法相结合,方法是使用社交网络网站 Twitter,在这些网站上,观众成员现在会发布有关他们消费的演讲内容的“推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说观众现在在会议中扮演着最强大的角色,因为在 Twitter 上分享的关于该事件的内容现在可以在互联网上供全球观众观看和回应。因此,这突出了一个事实,即技术已成为现代世界的福音,会议观众现在不仅是演讲的消费者或其推文的生产者,而且还是同时消费会议并制作自己的在线内容的消费者。因此,很明显,为什么 Web 2.0 被描述为“在‘消费手段’的发展中至关重要”。 [31] 但是,很明显,消费也不是在 Web 2.0 上发明的。然而,鉴于其平台(如社交网络网站)的日益普及,可以说它是消费最丰富的地方,也是作为‘消费手段’的最重要推动者。

博客是另一个基于 Web 的平台,它展示了 Web 2.0 概念的基础。博客指的是一个简单的网页,包含段落信息、个人日记条目、粉丝写作或链接,按时间顺序排列,最新的信息排在最前面,以及供访问者留言的空间。这种发布和评论过程有助于博客的性质,允许主要作者和一群次要评论贡献者之间进行有分量的对话。过去,博客并不常见,许多博客从未被发现,或者只有很少的受众。人们将自己的观点和信息与全球受众分享的能力,以及人们参与其中的能力,创造了我们今天所知的博客圈,使他们能够在自己的环境中运作。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博客作者开始在其博客中加入多媒体内容,现在包括照片博客和视频博客(vlogs),并允许博客作者直接从他们的手机上传内容。这方面的例子就是博客作者“Zoella”,她将“vlogging”作为自己的全职工作,由于与广告商合作,她从中赚取了数十万英镑。因此,很明显,Web 2.0 通过互联网的增长和 Facebook、Twitter 和 YouTube 等社交平台的出现,对社会产生了多大影响,这些平台使许多人能够将其博客分享给更广泛的受众,从而使消费的影响更大。

媒体领域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如上所述,体验经济和技术变革的影响在媒体领域非常明显,对消费主义理念的研究有很大一部分与媒体有关。里兹提到了 Axel Bruns 的作品,其中否定了媒体中被动消费者的想法。相反,媒体的消费者正在积极地并将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的解释带入他们的体验中,这意味着他们正在生产自己的内容,就像他们消费一样。

尽管消费者的想法通常与经济相关,但里兹指出,它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概念范围。他举例说明了日常意识形态,例如政治和艺术,以及更抽象的概念,例如身份,消费主义可以应用于这些概念。

消费的作用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无论是由个人还是集体(如康纳所述)创造,当今社会中,协同消费(prosumption)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最有效的方式来交换利润、整体价值和信息。特别是在当今这个高度现代化且“计算机化”的社会,社交网络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旨在成为产品和服务的积极创造者和使用者。不只是被动消费者,更重要的是成为积极的协同消费者。例如,正如里泽和尤尔根森所言:在快餐店,我们 - 食客们需要自己把食物拿到餐桌或车上;或者在加油站自己加油;甚至参与业余色情(例如“疯狂女孩”系列视频)。然而,凭借互联网的巨大帮助,可以认为大部分协同消费都发生在网络世界。这里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维基百科本身,用户可以生成、编辑、更新和评论文章。另一个例子是使用社交网络网站,人们制作/发布图片、视频、状态和评论,相互互动,通过消费彼此的信息在网络世界中形成社区。[32]因此,协同消费者的普遍作用是共同创造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满足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需求。

协同消费在政治中的作用

[edit | edit source]

近年来,协同消费在政治中的作用变得更加突出。随着新技术的增长,展示协同消费如何成为现代政治的一部分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例如,如果政府试图通过一项法案,他们会制作该法案,然后如果该法案通过并成为新法律,那么他们就会与社会其他成员一起消费该法案,从而展示了法案的协同消费过程。对于像大卫·卡梅伦这样的政治家,他们会使用 Twitter 等媒体平台,政治可以,假设,直接与公众进行接触。政治阶层只需几句话和点击按钮就可以影响人们。他们为公众提供信息,公众在手机或电脑上接收信息,并且可以在公开且相对自由的空间内立即发表评论和批评。这使公众舆论能够反馈给政府,并直接进入首相的个人手机。此外,仅仅使用这种现代媒体平台可能会使这位候选人对年轻选民更有吸引力。

宣传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控制形式,但它可以被视为一种政治中的协同消费形式,因为当政府通过电视、报纸或网络等向公众发布信息时,他们发布的信息将有利于他们并获得更多选票。因此,可以很好地识别出生产信息和消费更多选民的循环。此外,民主早在社交媒体问世之前就已经成为政治协同消费的平台。追溯到古希腊文明时期,民主允许政治家向公众宣传他们自己及其政治理念和政策,公众利用这些信息分析这些信息并投票选择他们希望执政的人。这是一个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合作关系的例子,其中消费者会产生影响,并做出有意识的决定来决定生产者如何行事。

协同消费在工作场所的作用

[edit | edit source]

随着新技术的引入,协同消费者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回到消费者也成为当今社会生产者的想法,我们可以用杂货店为例,过去顾客填写订货单,杂货商会收集他们想要的物品,让顾客扮演消费者的角色,杂货商扮演生产者的角色。然而,由于超市越来越受欢迎,消费者也被迫成为生产者。这是由于顾客购物方式的变化,在超市的例子中;顾客现在在获取物品方面做了大部分物质工作。

使用 NCR Fastlane 机器进行自助结账

然而,关于新技术形式,我们可以利用自助结账的引入来有效地说明技术如何增强了协同消费的作用。自助结账变得越来越普遍,进一步增加了顾客的工作量,因为他们现在不仅要收集物品,还要扫描和打包。许多仍然受雇于超市的员工仍然留在那里,不是帮助进行物质劳动,而是帮助顾客使用自助结账的新技术。

新技术,特别是电脑和互联网的引入,创造了全新的协同消费方式。互联网上没有直接的员工,这意味着顾客在寻找所需物品时几乎完全靠自己来完成非物质工作。例如,协同消费者必须找到一个销售他们想要产品的网站,然后查看产品以确保它正是他们想要的,然后他们必须下订单并支付费用。由于许多人使用互联网作为他们主要的消费方式,很明显,协同消费是定义互联网的主要方式。[12]

协同消费在艺术中的作用

[edit | edit source]

从历史上看,以及如今,协同消费在艺术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斋藤清雄(Seio Nakajima)在他的文章《艺术中的协同消费》中解释说,艺术家使用/消费工具和材料来创作艺术,因此这是一种协同消费的关系。他们对其他艺术家(通过想法或风格)的影响也可以被定义为协同消费主义。斋藤清雄反对艺术是一种“浪漫神话”的普遍观点,他声称,事实上,艺术是一种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显然,艺术家仍然是“独立于观众的独特创意力量,他们创造和解释艺术。”[33]然而,艺术世界中很大一部分与协同消费理论以及生产者 - 艺术家和消费者 - 观众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他还提出,有不同形式的艺术以不同的方式描绘协同消费。

现成艺术→艺术家和观众被视为平等,他们都评估物体是否可以被视为艺术。“艺术家消费现有的产品来创作艺术,而观众消费艺术来产生对艺术的判断。”[33]

流行艺术→也“模糊了大众消费商品和原创艺术创作之间的界限”。[33]艺术中的协同消费者消费物品来创作艺术。艺术家使用不同的解读方式,如拼贴、戏仿、混音、采样等,来挑战他们原本的特权地位。他们构建新的意义,由/与公众观众进行评判和重新评估,通常基于已经存在(至少部分)的材料。

关系艺术→声称“艺术不是静态或独立的物体,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是在观众参与艺术解释社区的背景下产生的。”[33]意义是通过一种社会对话和围绕艺术主题/对象的讨论而产生的。艺术家(生产者)和观众/观看者(消费者)之间形成了关系。观众对艺术本身的看法、观点、反应和讨论,形成了一种催化剂,引发了更多的反思。


此外,凯瑟琳·陈(Katherine Chen)在她发表的文章《艺术协同消费:火人节的共同创造性破坏》中也强调了成为积极、有灵感和艺术表达的协同消费者,而不是仅仅成为艺术的被动消费者的重要性。她以“火人节”为例,展示了内部的“包容性社区逻辑”,重点关注扩大对艺术的获取,什么是艺术,以及如何消费艺术,并指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她还探索了艺术作为共同创造性破坏的方面。这意味着,首先,存在协同消费的共同创造过程,“所创造的不是为了持久,而是为了在当下享受,并在节日结束时被协同消费者摧毁。”[33]

因此,协同消费在艺术中的作用是专注于积极参与协同消费的过程,指出生产者(艺术家)和消费者(观众)两方同等重要。由于艺术现在被描绘成一种社会商业,双方在协同消费艺术时相互依赖。

协同消费在新闻中的作用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公民新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当今新闻行业中,公民记者的角色变得越来越突出,许多人现在都有机会既消费又生产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移动电话和数码相机的兴起,让普通人能够拍摄到专业记者无法参与的自发事件。在 2005 年伦敦爆炸事件期间,记者无法进入伦敦地铁站,而现场的普通伦敦人则承担起为媒体和新闻界提供所有媒体渴望的素材的任务。拍摄的照片和视频被许多人认为与公众产生共鸣,因为它们昏暗、颗粒状、摇晃,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记录了一个事件的实际发生角度。[34]

公民扮演专业记者角色的想法帮助新闻变得更加个性化,在像伦敦爆炸事件和 9/11 袭击这样的事件中,它们让新闻更加戏剧化和真实。但说没有经过任何正规培训的公众成员可以承担记者的角色,这极具争议。事实上,许多在线制作内容的业余爱好者并不宣称自己充当记者。一个更准确的词语是“专业业余”或“拥有媒体技能的业余爱好者”。[35] 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性,其质量和合法性受到高度质疑。在 2014 年后期,许多新闻公司使用了“叙利亚英雄男孩”在炮火中英勇救人的视频,直到最终被揭露这个视频实际上是由挪威电影制片人 Lars Klevberg 编造和拍摄的。这突出了公民新闻的许多弊端。公民记者如今被所有新闻媒体使用,因此,每个新闻编辑室都有可能使用虚假或人工素材,导致报道不准确。公民记者没有遵循新闻道德准则,可以创建可能存在的虚假视频等,无论这是否是一种不道德的新闻行为,因为他们本质上只是“专业业余”,而不是专业记者。

博客是否可以被视为一种新闻或新闻报道,这一点存在很大争议,但似乎像 BBC、卫报和天空新闻这样的主流媒体开始接受博客在该行业中的地位,并鼓励他们的记者写博客。记者 Felix Salmon 写道:“正在发生融合——新闻机构变得更加像博客,而博客变得更加像新闻——这个过程对双方都有利。”[36] 博客已成为消费生产者栖息的最受欢迎的平台之一,因为它为他们提供了在同一易于访问的环境中既创建内容又阅读内容的绝佳机会。但由于博客往往也是各种讨论的平台,因此出现了新闻与讨论(甚至谣言)之间界限模糊的问题。在社交媒体或网络上所有撰写时事报道并可能“写博客”的人,他们的信息和观点都不同,这使得观点和谣言讨论更容易被误认为是事实新闻。

学者的作用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学术界对消费生产领域的兴趣激增,但该术语一直隐含在卡尔·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以及后来麦卡锡和内维特等学者的著作中。

卡尔·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马克思通常被认为是生产的终极理论家,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初期,但他也清楚地认识到生产和消费必然、固有地、辩证地相互关联。他指出,人们在卖家(生产者)和买家(生产者)之间交替,并且这将在未来产生影响。

阿尔文·托夫勒

托夫勒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托夫勒首先指出,消费生产在工业化前的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他称之为“第一波”。随后是“第二波”市场化,它在“社会中打入了一个楔子,将这两个功能分离开来,从而产生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生产者和消费者”。[37][38] 在托夫勒 1980 年的研究中,他扩展了消费生产者的概念,并强调生产过程的力量最终将被消费生产者本身接管。这在第三波中有所讨论,托夫勒认为,消费生产者将直接定制和参与他们消费的产品。在他的著作中,托夫勒认为消费生产者是新文明的创造。

菲利普·科特勒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正如前文所述,消费生产一词是阿尔文·托夫勒在 1980 年的著作中创造的。菲利普·科特勒在 1986 年扩展了这一概念,创造了自己的术语“消费生产运动”,暗示着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和数字领域发生了转变。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著作中,很明显,这两位理论家都走在时代前沿,可以说他们在这一概念成为主流学术领域关注对象之前就“利用”了这一概念。

里策和尤尔根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乔治·里策

生产、消费、消费生产。里策和尤尔根森探讨了数字“消费生产者”时代资本主义的本质。他们认为,消费生产并不是新鲜事物,而是原始的。他们认为,早期的资本主义形式(生产者资本主义和消费者资本主义)本身就以消费生产为特征。由于最近在线用户生成内容的激增,消费生产变得越来越重要。[39]

其他有影响力的理论家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皮特·维德盖姆和谢尼亚·范·德·格拉夫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 Verdegem 和 van der Graff 的研究中,他们探讨了我们是如何从参与式文化转变为“消费生产者资本主义”形式的。第一个概念庆祝用户表达和公民参与,其中消费生产者积极参与内容的生产和分发。第二个概念指出了用户积极作用如何导致了一种新的资本主义形式,即消费生产者资本主义。[40]

Prahalad 和 Ramaswamy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他们从商业角度看待消费生产。他们将消费生产描述为“价值共创”。[41]

Tapscott 和 Williams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2006 年,Tapscott 和 Williams 认为消费生产者是新“维基经济学”模型的一部分,在这个模型中,消费者自愿且自动地为企业工作。[42]

Rey 关注社交媒体用户,并认为他们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被剥削,因为他们“为各种网站创造价值,但没有直接获得工资报酬。”[43]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新媒体:批判性导论(2008)Lister.M, Dovey. J, Giddings.S,Taylor 和 Francis,伦敦。
  2. 博客、维基百科、第二人生及其他(2008)Bruns. A,Peter Lang 出版社,纽约。
  3. a b Filippo Vescovo (2013), "消费生产者 & 互联网:关于如何使用内容的实证研究。" 未发表的博士论文,意大利帕维亚大学,帕维亚。
  4. a b c d Philip Kotler (1986) ,"消费生产者运动:对营销人员的新的挑战",在 NA - 消费者研究进展卷 13 中,Richard J. Lutz 编辑,普罗沃,犹他州:消费者研究协会,页码:510-513。
  5. a b Tabea Beyreuther, Christian Eismann, Sabine Hornung 和 Frank Kleemann (2013)'消费生产 2.0 中的社会背景' 在 工作中的客户 pp.223–252. [在线] 可在:http://www.palgraveconnect.com/pc/doifinder/10.1057/9781137293251.0019. (访问:2015 年 3 月 3 日)。
  6. Edward Comor (2010) '对梦幻般的消费生产者进行语境化和批判:权力、异化和霸权'。在批判社会学中。第 36 卷。编辑,David Fastenfest。sagepub.co.uk。页码 10-13
  7. Fromm E (1955) 理性的社会。纽约,纽约:Rinehart 和 Winston。
  8. 消费生产者的成年期 - http://abs.sagepub.com/content/56/4/379.full.pdf+html
  9. http://www.mbsportal.bl.uk/taster/subjareas/busmanhist/mgmtthinkers/toffler.aspx
  10. http://archive.org/stream/RitzerJurgenson2010/Ritzer_Jurgenson_2010_djvu.txt
  11. http://www.acrwebsite.org/search/view-conference-proceedings.aspx?Id=6542
  12. a b c d Ritzer, G. '消费生产者的成年期' (2012) http://abs.sagepub.com/content/56/4/379.full.pdf+html
  13. Lazzarato, M. (1996)。非物质劳动。在 M. Hardt & P. Virno (编辑),意大利的激进思想:潜在的政治(pp. 133-147)。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
  14. Cova, B. & Dalli, D. (2009) '工作消费者:营销理论的下一步?' http://mtq.sagepub.com/content/9/3/315.full.pdf+html pp, 318/329。
  15. Cova, B. & Dalli, D. (2009) '工作消费者:营销理论的下一步?' http://mtq.sagepub.com/content/9/3/315.full.pdf+html pp, 326/7
  16. Cova, B. & Dalli, D. (2009) '工作消费者:营销理论的下一步?' http://mtq.sagepub.com/content/9/3/315.full.pdf+html pp, 318。
  17. Cova, B. & Dalli, D. (2009) '工作消费者:营销理论的下一步?' http://mtq.sagepub.com/content/9/3/315.full.pdf+html pp 319。
  18. Cova, B. & Dalli, D. (2009) '工作消费者:营销理论的下一步?' http://mtq.sagepub.com/content/9/3/315.full.pdf+html pp, 329。
  19. Cova, B. & Dalli, D. (2009) '工作消费者:营销理论的下一步?' http://mtq.sagepub.com/content/9/3/315.full.pdf+html pp 326。
  20. 苹果 (2014) '苹果 - 2014 年 9 月发布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8IqQpwPe7s
  21. Dhanapalan, S. (2007) 'Linux、免费软件和开源软件简介' http://linux.org.au/introduction-linux-free-software-and-open-source#WhatIsLinux
  22. a b Arvidsson, A. (2005)。品牌:批判性视角。消费者文化杂志,5(2),235-258。
  23. Valve 公司 (2014) http://www.teamfortress.com/endoftheline/
  24. Valve 公司 (2014) http://steamcommunity.com/workshop/
  25. 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交叉角色:对共同生产、共同创造和消费生产的批判性视角(2008)。Humphreys. A 和 Grayson. K
  26. a b 技术社会:社会理论、麦当劳化和消费生产者。在“雅克·埃吕尔与 21 世纪的技术社会。工程与技术哲学”。第 13 卷,pp, 37。
  27. Jurgenson, N & Ritzer, G. (2010) 第 10 卷。(1)'生产、消费、消费生产。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在宜家餐厅,在那里,鼓励顾客收拾桌子并将托盘送回指定区域。数字“消费生产者”时代资本主义的本质'。Pp, 18。
  28. Jurgenson, N & Ritzer, G. (2010) 第 10 卷。(1)'生产、消费、消费生产。数字“消费生产者”时代资本主义的本质'。Pp, 17。
  29. Ritzer, G.,Dean, P. 和 Jurgenson, N. (2012)。消费生产者的成年期。《美国行为科学家》,56(4),pp.379-398。
  30. Ritzer, G.,Dean, P. 和 Jurgenson, N, (2012)。消费生产者的成年期。《美国行为科学家》,56(4),pp.379-398。
  31. Ritzer, G. 和 Jurgenson, N. (2010)。生产、消费、消费生产:数字“消费生产者”时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消费者文化杂志》,10(1),pp. 13-36。
  32. George Ritzer, Nathan Jurgenson (2010) "生产、消费、消费生产:数字“消费生产者”时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发表于《消费者文化杂志》。第 10 卷,第 1 期,页码 13-36。
  33. a b c d e Ritzer, G.,Dean, P. 和 Jurgenson, N. (2012)。消费生产者的成年期。《美国行为科学家》,56(4),pp.379-398。
  34. Allan, S. (2006) 在线新闻。伦敦:开放大学出版社,p. 152
  35. 希尔,S. & 拉什马,P. (2014) 网络新闻学:基本指南。伦敦:圣智学习出版公司,第 144-145 页
  36. 萨尔蒙,F. 2011. 博客现状,哥伦比亚新闻评论。来源:www.cjr.ord/the_audit/the_state_of_the_blog.php
  37. 托夫勒,A. (1980) 第三波。纽约:威廉·莫罗
  38. 里泽尔,G. 和 乔根森,N. (2010). 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数字“生产消费”时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消费者文化杂志,10(1),第 17 页
  39. 乔根森,N & 里泽尔,G. (2010) 第 10 卷 (1) “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数字“生产消费”时代资本主义的本质”。
  40. 皮特·弗德根 & 申亚·范德·格拉夫 (2014),从参与式“文化到生产消费资本主义:企业监控时代的透明度想象” - 社会媒体与公共空间转型,摘要。第 100-101 页
  41. 普拉哈拉德 C.K & 拉马斯瓦米,V. “共同创造体验:价值创造的下一种实践”,互动营销杂志第 18 卷/第 3 期/2004 年夏季
  42. 唐·塔普斯科特 和 安东尼·D·威廉姆斯,2007,维基经济学:大众协作如何改变一切,纽约:企鹅出版社
  43. 雷 P.J. “异化、剥削和社交媒体”,2012 年,收录于 “生产消费时代的来临” - 乔治·里泽尔 编辑

术语表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A

异化
人们由于生活在一个按社会阶层分层的社会中,而与他们人类本性的某些方面疏远了。[1]

B

品牌
品牌是任何企业(无论大小,零售或 B2B)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有效的品牌策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为您提供了重大优势。[2]

C

公民记者
收集、传播和分析新闻和信息的一般公众成员。

商业化
强调利润最大化。

消费
使用资源的行为。

资本主义
一种经济和政治制度,其特点是商品和服务的自由市场以及对生产和消费的私人控制。

D

DIY
它是“自己动手”的缩写。它指的是个人在没有专业人士的情况下自己生产东西,与生产消费相关的是个人在家庭中扮演生产消费者的角色。[3]

E

必要 DIY
阿特金森指的是出于需要而不是选择而产生的“自己动手”形式。[4]

F
G
H
I

非物质的
非物质劳动/生产,指的是没有实体形式的活动。(例如营销、广告等)

J
K
L
M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社会分析方法,它侧重于阶级关系和社会冲突,使用唯物主义解释历史发展,并对社会转型持辩证观点。[5]

物质的
物质劳动/生产指的是具有实体参与的活动(例如汽车的实体生产、在商店里走动以收集购物商品等)。

麦当劳化
该术语指的是社会学现象,这意味着将效率的过程合理化,用传统规则取代效率。由乔治·里泽尔在他的书“麦当劳化的社会”(1993 年)中提出。

N
O

开源软件
开源软件表示任何原始源代码可自由使用、重新分发和修改的软件。

P

生产消费者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混合体,由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他的书《第三波》(1980 年)中创造。[6]

原始的
存在于或从时间开始就存在的;原始的。

Q
R
S

社交媒体
网站用户聚集在平台上以创建和共享内容的场所。[7]

T

第三波浪潮
阿尔文·托夫勒概述为生产消费的时代。[8]

U

用户生成内容
在线系统或服务用户创建的任何形式的在线内容。例如数字图像和视频。

V
W

Web 2.0
用来描述万维网的第二代,其重点是人们在线协作和共享信息的能力。[9]

X
Y
Z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x%27s_theory_of_alienation
  2. 威廉姆斯,J. 品牌基础,http://www.entrepreneur.com/article/77408 检索时间:2015 年 3 月 4 日
  3. 自己动手 [定义 1]。 (n.d.)。在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在线,检索时间:2015 年 3 月 4 日,来自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do-it-yourself
  4. 无效的 <ref> 标签;未为名为“Filippo Vescovo 2013”的引用提供文本
  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xism
  6. 托夫勒,A. 1980,第三波,伦敦:潘书与柯林斯合作出版
  7. 社交媒体 [定义 1]。 (n.d.)。在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在线,检索时间:2015 年 3 月 5 日,来自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social%20media
  8. 无效的 <ref> 标签;未为名为“kotler1986”的引用提供文本
  9. 比尔,V. Web 2.0,http://www.webopedia.com/TERM/W/Web_2_point_0.html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