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货币供应
外观
< 经济学原理
货币体系是对易货(以物易物)体系的重大改进,因为前者允许任何关心货币的人之间进行交易,而后者只能在双方对所有交易商品的边际收益几乎相等的情况下进行(否则,一方将不愿意进行交易)。货币有几个用途
- 交换媒介 - 作为一种普遍接受的支付形式,从而提高市场灵活性
- 记账单位 - 用于跟踪某物价值的方法(在易货体系中,很难看到交易的物品的价值在交易中是如何衡量的)
- 价值储存 - 可以持有并稍后用于交换商品和服务,价值大致(虽然缓慢变化)
货币有两种形式
- 货币 C - 流通货币
- 存款 D - 存放于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
- 准备金 R - 银行被要求持有的存款的一部分
货币供应量是经济中的 M1 总量(有效货币)。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决定;然后经济必须利用这笔设定的货币量。由于经济不影响货币数量,因此货币供应量被认为是完全垂直的(在模型中)。
- 由于增加货币供应量会影响 AD,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cp.),价格会同时发生通货膨胀,同时产量也会增加,这可以在任何供求图中显示出来。央行必须决定需求侧经济增长的益处是否超过潜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成本。
- 这种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相对于其他货币贬值,因为用相同的名义货币可以购买更少的商品和服务。这意味着汇率较低,增加了进口的价格,并提高了出口的竞争力,以及它们对经济的相关影响!
方程式MV = PY可以粗略地翻译为货币供应量乘以其在经济中循环的速度(在给定时间段内)等于经济的产出(在给定时间段内)乘以价格指数。方程两侧都反映了在一段时间内使用的货币量。货币供应量(M)的增加意味着经济将使用更多货币;货币流通速度(V)的增加意味着这笔货币在经济中流动得更快(更快地循环到不同手中),从而看似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产出(Y)是经济在一段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将此乘以价格指数(P),就可以得到所有生产商品的总价格。这必须等于该时期使用的货币量;否则,一些生产就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