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专业精神/阿彻·布拉德和血电报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为一个开放的世界
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地图

1947年印度分治之后,巴基斯坦成为一个独立国家。该国被分为西巴基斯坦东巴基斯坦,两者之间相隔数百英里。1970年,由于巴基斯坦人口之间日益加剧的不满,该国举行了首次民主选举。西巴基斯坦政权输掉了选举,但拒绝将权力移交给当选的政党。随着西巴基斯坦军队进入东巴基斯坦,政治紧张局势和暴力事件加剧。在没有美国政府干预的情况下,美国驻东巴基斯坦总法律顾问阿彻·布拉德向白宫发送了两份电报。他批评了政府表现出的缺乏政策,现在被认为是外交官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最强烈拒绝。

起源与背景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伯拉风暴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70年11月,孟加拉国遭受伯拉风暴袭击,袭击了东巴基斯坦。伯拉风暴是世界上最致命的飓风之一,也是有记录以来最致命的自然灾害之一,造成约50万人死亡。[1]当时,巴基斯坦由亚希亚·汗领导的军事政权控制,他在1969年实施了戒严令。风暴过后,亚希亚因其对救灾行动的处理而受到广泛批评。政治领导人和媒体称,亚希亚在最初的反应中行动迟缓,并不断淡化事态的严重性。11名东巴基斯坦领导人指责政府及其行动极度疏忽和冷漠,还说他们严重淡化了新闻报道。[2]驻扎在受灾最严重地区的《巴基斯坦观察家报》的记者也评论说,救济机构提供的帐篷都没有用来安置幸存者,而且为新建房屋提供的补助金也不够。观察家报经常刊登批评政府及其缺乏协调的标题。尽管如此,巴基斯坦政府还是不断发表声明,称“救灾行动正在顺利进行”。[3]亚希亚·汗承认了这一点,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确实存在错误,也确实存在延误,但总的来说,我对目前和未来一切都在进行感到非常满意。”[4]

1970年大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这种情况在12月变得政治化,当时巴基斯坦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选。西巴基斯坦政治家指责人民联盟利用围绕风暴的危机来推动他们的政治事业。[5]然而,由谢赫·穆吉布·拉赫曼领导的人民联盟赢得了压倒性胜利,在国民议会中获得了160个席位中的绝对多数。[6]这场胜利是在布托家族的巴基斯坦人民党(PPP)之上取得的。然而,选举结束后,布托拒绝接受拉赫曼和人民联盟作为他们的执政机构。此外,汗拒绝放弃戒严令的权力,这引起了双方的愤怒。[7]随着汗继续掌握权力,紧张局势不断加剧,拉赫曼宣布在东巴基斯坦省开始一场公民不服从运动。在他的3月7日讲话中,拉赫曼呼吁独立,使这场运动达到顶峰:“现在的斗争是我们解放的斗争;现在的斗争是我们独立的斗争……既然我们已经流了血,我们还会流更多的血。上帝保佑,这个国家的人民将获得解放……把每一栋房子都变成堡垒。用你们拥有的任何东西去面对(敌人)。”[8]这番讲话激励孟加拉人做好准备,迎接孟加拉国独立战争

1971年孟加拉国种族灭绝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东巴基斯坦的公民不服从和独立呼声之后,叶海亚·汗发动了由巴基斯坦军队执行的 “搜捕行动”。这场军事行动针对孟加拉民族主义运动,对孟加拉平民、情报人员、学生、政治人物和武装人员进行镇压。[9] 这包括以叛国罪逮捕拉赫曼和布托,这是孟加拉国解放战争的第一幕。[10] 这演变成对任何被认为发表反巴基斯坦言论的人的极端暴力行为。3月25日晚上,美国记者罗伯特·佩恩估计有7000多人被杀,3000多人被捕,包括34名学生在宿舍中被杀。[11] 巴基斯坦记者安东尼·马斯卡雷纳斯在随巴基斯坦第9师总部旅行六天后,写了一篇名为“种族灭绝”的长篇报道。[12] 在这篇报道中,他写道:“我看到印度教徒被追捕,从村庄到村庄,从门到门,在草率的‘短臂检查’显示他们未受割礼后,被当场射杀。我听到了在科米拉巡回法院(民事行政总部)院子里人们被棍棒打死的惨叫声。我看到卡车装满了其他人类目标,以及那些试图帮助他们的人,在黑暗和宵禁的掩护下被拉走‘处理’。”[13] 在现在的 孟加拉国种族灭绝事件中,一份来自《泰晤士报》的报道证实了这一说法,报道中写道:“在达卡,士兵用火焰喷射器点燃了老城区的某些区域,然后用机枪扫射试图逃离火线封锁的数千人,近25个街区被推土机夷为平地,留下了与拥挤的贫民窟形成鲜明对比的空旷区域……这是自纳粹在波兰时期以来最不可思议、最精心策划的事情。”[14][15]

美国的态度

[edit | edit source]

尼克松和汗

[edit | edit source]

叶海亚·汗与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关系密切。尼克松希望利用叶海亚·汗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因为巴基斯坦与中国有牢固的外交渠道,目的是为了更容易地从越南撤出美军。这也将允许美国利用巴基斯坦作为抵御苏联和印度的堡垒。因此,汗对尼克松和美国至关重要,因此他们允许西巴基斯坦为所欲为,以保持关系良好。尼克松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和弹药,据信这些武器和弹药被用来在东巴基斯坦进行种族灭绝。尼克松拒绝谴责巴基斯坦的行动,并试图确保他政府中的任何人都不会这样做。白宫录音系统记录了尼克松和他的国家安全顾问亨利·基辛格之间的多次对话。在其中一盘磁带上,尼克松总统试图向基辛格确认,国务卿威廉·罗杰斯不会因为杀害孟加拉人而谴责汗:“现在,还有一件事。我想知道关于叶海亚和巴基斯坦的事情。我想确保我们不会陷入困境,让国务院发表一大堆他们做过的事情。现在,比尔(威廉·罗杰斯)没有说过他想对巴基斯坦说些什么,是吗?”[16]

印度的作用

[edit | edit source]

随着数百万巴基斯坦难民不断逃往印度,印度政府呼吁国际干预。在国际社会没有介入的情况下,印度于1971年8月与苏联签署了《和平、友好与合作条约》。

12月,难民问题对印度来说变得无法承受,他们决定对巴基斯坦进行军事干预。4天后,美国驻联合国代表乔治·布什确认印度是冲突中的主要侵略者:“侵略是相当明显的。显然是相当明显的。”[17] 美国继续淡化巴基斯坦犯下的暴行,为了阻止印度,美国冻结了8760万美元的开发援助。[17] 为了继续支持汗,尼克松依赖美国民众对这个问题的漠不关心,他说:“比亚夫拉激怒了一些天主教徒。但你知道,我认为比亚夫拉比巴基斯坦更能激怒人们,因为巴基斯坦只是一群棕色可恶的穆斯林。”[18] 这也归功于世界大多数人对东巴基斯坦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因为巴基斯坦实施了新闻封锁。

阿奇博尔德·布拉德发表的“血腥电报”

阿奇博尔德·布拉德和“血腥电报”

[edit | edit source]

阿奇博尔德·布拉德是冲突发生时美国驻东巴基斯坦的总法律顾问。随着汗、他的追随者和东巴基斯坦公民之间的冲突开始,布拉德和领事馆的其他成员开始定期向白宫发送关于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告。然而,白宫从未对这些报告做出回应,也从未承认东巴基斯坦有任何问题,这很可能是因为尼克松总统希望与汗保持良好关系。布拉德对白宫的沉默越来越感到沮丧。他认为东巴基斯坦的独立是不可避免的。

这个想法,加上他所观察到的暴力,促使阿奇博尔德·布拉德和他的同事起草了“血腥电报”,这是一份发给白宫的异议信息,详细说明了领事馆对美国在孟加拉国外交政策的蔑视。电报详细说明了领事馆对正在执行的政策的“强烈异议”,并宣布白宫在面对种族灭绝时表现出“道德破产”。[19] 这份电报被认为是外交官对美国外交政策最强烈的一次拒绝。在电报事件之后,布拉德原定要再次在东巴基斯坦任职,但被尼克松召回,大概是由于他的反对意见,并被重新分配到美国国务院的人事办公室。人们普遍认为,这份电报严重损害了布拉德的职业形象。[20] 这份电报为异议渠道奠定了基础,外交官可以通过该渠道正式表达他们对美国外交政策的看法。

道德、职业操守和电报

[edit | edit source]

阿奇博尔德·布拉德的电报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它说明了某人如何将他们的职业义务置于他们的职业生涯之上。布拉德作为外交官的道德标准与白宫处理孟加拉国局势的方式相冲突。他无法忍受正在发生的暴行,并向不愿干预的政府表达了他的担忧,因为担心会破坏关键关系。最后的一根稻草是“血腥电报”,他在其中表达了对政府所做所为的极度厌恶。这一行为对他的总法律顾问职业生涯来说非常危险,因为他直接谴责了他的上司。布拉德的电报确实最终损害了他的职业生涯。他从外国领事馆被调到国务院,并且由于他的行为,他在当时的名声受到了损害。布拉德知道,他的所作所为不会让他的上司满意,但他还是表达了他对所见所闻的担忧,因为他把道德放在了职业生涯之上。

另一方面,尼克松总统和白宫其他人员将自己的职业生涯置于美国官员的道德标准之上,也置于他们被选举出来服务的人民的福祉之上。他们关心的是与叶海亚·汗建立良好关系,希望他能允许他们与中国结盟,尽管他们亲眼目睹了他犯下的暴行。因此,他们主导了现代史上最严重的种族灭绝事件之一。

阿奇·布拉德和白宫行为的对比表明了职业生活中道德所处的位置。一个人必须始终在职业道德和职业发展之间做出选择。选择道德胜过职业生涯可能会损害职业生涯,但选择职业生涯往往会导致灾难。这种情况可以作为未来领导者的教训,让他们在面对上述选择时做出明智的决策,并阻止他们将自己置于他们被选举出来服务的人民之上。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索默,阿尔弗雷德;莫斯利,怀利(1972年5月13日)。"1970年11月东孟加拉飓风:灾害评估的流行病学方法"(PDF)。柳叶刀。
  2. 特约撰稿人(1970年11月23日)。“东巴基斯坦领导人抨击叶海亚关于飓风救灾”。《纽约时报》。路透社。
  3. 扎特林,阿诺德(1971年1月13日)。"巴基斯坦飓风救灾仍然混乱且不足"。《长滩新闻电报》。美联社。
  4. 尚伯格,西德尼(1970年11月22日)。“叶海亚承认救灾行动‘失误’”。《纽约时报》。
  5. 海茨曼,詹姆斯;沃登,罗伯特,编。 (1989). "1966–1970年出现的民怨"。孟加拉国:国情研究。华盛顿特区:国会联邦研究部。
  6. 格罗茨,弗洛里安;哈特曼,克里斯托夫;诺伦,迪特(2001)亚洲选举:数据手册,第一卷,第686页 ISBN 0-19-924958-X
  7. 艾哈迈德,萨拉赫丁(2004)。孟加拉国:过去和现在。APH 出版社。第 63 页。ISBN 978-81-7648-469-5。
  8. "孟加拉国总理:孟加拉国人民的崛起灵感来自于谢赫·穆吉布·拉赫曼 3 月 7 日的讲话"。《每日星报》。2013年3月11日。
  9. 阿布·穆罕默德·德尔瓦尔·侯赛因 (2012). "“搜查行动””。载于:西拉朱尔·伊斯兰和艾哈迈德·A·贾马尔 (编). 《孟加拉国百科全书:孟加拉国国家百科全书》(第二版)。孟加拉国亚洲协会。
  10. 纳亚尔,库尔迪普(2006)。“独家新闻!从印巴分治到现在的内幕故事”。印度哈珀柯林斯出版社。
  11. "仍然笼罩着这个国家的黑暗之夜"。《每日星报》。2016年3月25日。
  12. "孟加拉国战争:改变历史的文章"。《BBC 新闻》。2011年12月16日。
  13. 阿南,塔希米玛(2013年12月26日)。"巴基斯坦的否认状态"。《纽约时报》。ISSN 0362-4331。
  14. 塔鲁尔,伊尚。 "血腥独立40年后,孟加拉国回顾过去,寻求未来"。《时代周刊》。ISSN 0040-781X。
  15. "世界:巴基斯坦:黄金孟加拉的蹂躏"。《时代周刊》。1971年8月2日。ISSN 0040-781X。
  16. 巴斯,加里(2013)。“血腥电报:尼克松、基辛格和被遗忘的种族灭绝”。
  17. a b 库克斯,D. (2001). “美国与巴基斯坦:幻灭的盟友”。
  18. 米什拉,P. (2013). “不洁的联盟”。《纽约客》。
  19. 乔治·华盛顿大学 (1971年4月6日). 对美国东巴基斯坦政策的异议。于 2019年5月6日检索。
  20. 霍利,乔 (2004年9月23日). “阿奇·K·布拉德;持不同意见的外交官”。《华盛顿邮报》。于 2019年5月6日检索。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