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中国职场/酒文化

来自Wikibooks,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2010年11月,新华社发布了三名身着西装革履的年轻男子昏倒在地的照片。[1] 文章称,其中一名学生孙红还是一名大四学生。第二天,他被送往急诊室,随后清醒并转入观察室,向记者解释了发生的事情。

他说他明年(2011年)就要毕业了,对市场营销工作很感兴趣。他顺利通过了笔试和面试。这四名醉酒的学生是从20名竞争者中选出的。随后,孙被选中参加公司的第二轮测试。公司将第二轮测试安排在一家高档餐厅举行。孙认为这是一个挑战。他在采访中说:“我不抽烟也不喝酒,但这次我必须展现出良好的酒量。”他不记得那天晚上喝了多少酒。在急诊室,其中一名年轻男子用英语喃喃自语着他的简历。他呕吐了几次,但一直都在喃喃自语。另一名年轻男子被声音吵醒,开始抽搐。有时这两个年轻人会互相交谈并哭泣。[1]

中国酒文化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中国人为了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而喝酒。[2] 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吸引商业投资已成为许多政府部门最重要的任务。许多区政府官员不得不举办晚宴来“改善关系”,以吸引上级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大多数私营企业也是如此。许多部门聘用公关人员,这些人通常擅长喝酒。他们与客人交谈和娱乐,帮助公司获得新合同和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善于抓住法律政策的灰色地带,喝酒就是一个例子,因为法律禁止工作时间饮酒,但从未限制下班时间饮酒。

负面影响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适度饮酒是一种爱好和乐趣,但商务饮酒却远远超出了限度。每晚几瓶白酒,每周大部分时间都在应酬,这是常见的情况。晚上外出太多,喝醉回家已成为导致家庭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更不用说不可挽回的健康问题了。公款用于饮酒可以被精心掩盖在未公开的预算中,增加了行贿的机会。

财务问题

  • 强制性饮酒消费。衡南县委发布了一份“红头文件”(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但被冠以“红头文件”的名称,是上级政府部门以红色抬头发给下级政府的文件),要求下级部门在欣泉餐厅至少消费一定金额。109个下级部门必须花费1700万元人民币,这笔费用由县政府公款支付。[3]
  • 天津市河东区劳动局原副局长14个月内就花费了500万元。他平均每两天就举办一次晚宴,每次花费2000元。他说:“只要我不把钱装进口袋,吃喝就没什么大不了的。”[4]
  • 信阳新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书记因过度饮酒在治疗中去世。随后,该县追授其“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和三等功。400名政府官员参加了他的追悼会。[5]

一项调查显示,1989年公款吃喝支出达370亿元,1990年为400亿元,1992年为800亿元,1994年为1000亿元,2002年为2000亿元,2004年为3700亿元,最终在2005年达到6000亿元,是国防费用的3倍。[6] 这些数据从未被官方承认,但根据人们的经验,中国人可以感受到在商务宴请上花费了巨额资金。

伦理或现状陷阱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饮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三国时期(公元200年)的一句古语说:“温酒论英雄”。用美酒款待客人是表示尊重和友谊的一种方式。唐代一位著名的诗人在他的诗中写道,当他的朋友离开时,“请再喝一杯,因为当你离开时,你将再也见不到这样的朋友了”。

饮酒的善意被扭曲了。在谈论饮酒的意义时,我们不能不提到中国的等级和秩序伦理。中国人相信一切都有其位置,每条规则都应该遵守,下级应该对上级表示充分的尊重。学习饮酒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座位安排、谁先敬酒、敬酒时说什么、玩什么游戏,最重要的是选择什么酒,都非常重要。一个错误的动作很容易带来尴尬,会被视为不尊重。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国伦理是“祖宗之法不可违”。虽然饮酒对许多商人来说是一个问题,但几乎没有人会问这种习惯为什么存在,也没有人尝试改变现状。每个人都遵守着这条不成文的饮酒规则。因此,有趣的是,现状陷阱实际上源于中国的伦理。

喝还是不喝?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中国的许多公司在招聘人员时都有隐性的要求,包括酒量。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营销和销售等涉及人际交往的职位,而且令人惊讶地也存在于工程等职位。人们被迫喝酒来签合同或改善与老板或同事的“关系”。否则,他们面临被解雇或失去合同的风险。

在汉阳一家汽车公司担任行政部门主管的何女士说,她在公司工作了一个月后就被解雇了。她和她的助理参加了公司举办的晚宴,两人都点了软饮料而不是酒。在敬酒给老板时,她们没有换成酒,老板对此似乎很不高兴,告诉她们不善于“营造气氛”。她们没有理会,并向老板解释说她们真的“不会喝酒”。第二天在办公室,她们被告知被解雇了,因为老板认为她们在晚宴上无法营造饮酒氛围,因此无法在该部门工作。[7]

拒绝饮酒失败的原因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尽管人们知道过度饮酒有害健康,但如果不遵守中国的饮酒文化,可能会失去工作。为什么拒绝饮酒如此困难呢?

思维定势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一项心理学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中,对研究参与者在服从权威人物的指令方面意愿进行了测量,这些指令要求他们执行与个人良知相冲突的行为。受试者被分配为假记忆测试的老师,他们坐在一个房间里与实验助理一起。如果实际上是另一个房间里的演员的“学生”无法通过测试,他们就会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个假的电击,而老师认为电击是真实的。助理告诉受试者,每次“学生”未能通过测试时,都要增加电击的电压。一些老师拒绝了,但一些人服从并继续进行。继续进行测试的老师认为,那些看起来像科学家的助理是电力专家,如果他们说电流无害,那么它就不会有害。这个实验表明,人们在做决定时可能会陷入思维定势。

与米尔格拉姆实验中的老师一样,商界人士被教导饮酒是正确的,他们陷入了一种思维定势,即饮酒是事业成功的唯一途径。因此,他们不会拒绝饮酒。有趣的是,研究表明,在商务宴请中敦促他人饮酒的人往往不是他们的直接上司。因此,很多时候,被敦促饮酒的人实际上并没有从他们的顺从行为中获益。[8]

对上级权力的恐惧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的例子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不经常说“不”的另一个原因。罗德尼·罗查是负责分析2003年1月和2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运行期间航天飞机撞击损伤的碎片评估小组负责人。在航天飞机发射时,他发现了潜在的损坏,并要求美国宇航局提供航天飞机外部结构的高分辨率图像,但没有得到回应。他给上司写了另一封电子邮件,说明了这个问题,但由于害怕不服从而没有发送出去。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重返大气层时在德克萨斯州上空解体,导致9名宇航员丧生。

同样,为什么中国人认为他们“没有机会”并且被迫喝酒?因为他们相信,拒绝喝酒会惹恼他们的上司,这根本不是一个选择。“官本位”是一个中文词,意思是政府标准意识。社会价值观以一个人的职位为基础。职位越高,这个人就越有价值。因此,不像西方世界,恐惧不仅仅是受到惩罚,他们还从道德上害怕社会观念——他们不应该冒犯上级权力。

饮酒文化根植于中国社会。许多人,尽管知道过度饮酒有害健康并浪费金钱,但仍然遵守这种文化以实现他们的目标或避免严重的后果。

很多人普遍认为,如果一个人无法改变世界,他最好改变自己以适应这个世界。然而,作为非专业社会中的专业人士,我们常常必须坚持自己的规则。我们应该始终努力避免陷入思维定势,并有勇气与众不同,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结论。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a b 2010年11月12日,新华社
  2. 丁敏;徐洁 (2014年8月7日). "酒文化". 中国之道. 罗特里奇. pp. 41–47. ISBN 978-1-317-81830-4.
  3. 2003年4月8日,新华社
  4. 1998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5. 2008年3月12日,人民日报
  6. http://old.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902/04/342942.shtml
  7. 2012年8月7日,苏州人才网
  8. http://blog.lehu.shu.edu.cn/lca/A248904.html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