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精神/诺伯特·维纳和专家对武器的责任
诺伯特·维纳 出生于 1894 年 11 月 26 日,父母是利奥和伯莎·维纳[1]。他的父亲是哈佛大学的讲师,从小就私下教维纳,他在 11 岁时高中毕业,被认为是神童。从塔夫茨学院毕业后,维纳在哈佛获得了数学博士学位,于 1913 年获得博士学位[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维纳试图参军,但由于视力不好而被拒绝。维纳无法在哈佛找到教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事各种工作,包括教学、写作和新闻工作。最终,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找到了一份职位,并在那里工作到 1964 年去世。在麻省理工学院期间,他的早期研究为随机过程和布朗运动奠定了基础[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维纳致力于开发第一批自动高射炮,但后来对科学家与军方的关系持批评态度。他的后期工作包括将控制论作为一个领域的基础,该领域在 1948 年出版了他的著作《控制论:或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与通信》后在科学界广受欢迎。维纳一生都在写有关科学家工作的伦理意义,并主张研究人员和知识分子考虑新技术带来的潜在危险以及它们带来的潜在新益处。
诺伯特·维纳是控制论领域最早也是最杰出的研究人员之一。 控制论是指计算和物理过程的集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维纳发现自己与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组科学家合作,研究自动瞄准高射炮[4]。
为了使枪支自动瞄准,他们不仅要考虑飞机的位置,还要考虑飞机在任何给定时刻将要到达的位置。为了做到这一点,该团队应用了“维纳滤波器”,通过该滤波器,他们使用傅里叶变换对系统收集的数据点执行平稳变换,然后可以确定发射枪支时飞机将位于何处[5]。如今,维纳滤波器已被 FFT(快速傅里叶变换)取代,后者是一种不太精确但更快的信号处理方法。鉴于高射炮的致命性,维纳发誓不再帮助任何军队参与冷战,并将余生致力于改进他的控制论研究[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维纳对军事研究感到非常失望。向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导致了科学界广泛的道德反省。许多研究人员,包括维纳,都反思了他们在自己设计武器带来的破坏中的作用。再加上战争的结束,导致许多科学家探索了其他领域。维纳更进一步,彻底切断了与国防承包商的联系,并成为军事和继续与军事合作的研究人员的批评者[7]。在不断的要求他加入一个武器项目,利用他在制导导弹方面的专业知识后,维纳在一封信中回复了一位军事承包商,并将这封信也发送给一家杂志以供发表。这篇文章名为“一位科学家叛逆”,很快就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在文章中,维纳痛斥了该承包商,同时质疑了知识应该对所有人开放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他断言,战争期间的军事行动,包括使用核武器,让他重新考虑了自己在促成破坏中的作用,得出的结论是,“提供科学信息不一定是无害的行为,可能会导致最严重的后果。”[8] 维纳发表这篇文章,不仅是为了抗议,也是为了号召其他科学家注意。他呼吁科学界批判性地思考他们研究的可用性以及他们选择与谁分享研究。他再次提到了自己对军方的特别不信任,谴责未来与“不负责任的军国主义者”合作。维纳强调指出,任何信息的分享或想法的分享都必须“在科学家成为生死仲裁者时受到一定限制。”维纳继续写这方面的文章,后来出版了《数学家的道德反思》[7] 以及其他关于伦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的作品。
J. 罗伯特·奥本海默 作为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而闻名,他负责研制第一枚核武器。经过多年的努力,三位一体核试验成功地首次引爆了原子弹。在目睹爆炸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后,奥本海默说道:“如今我已成为死神,世界的毁灭者。”这段话出自《薄伽梵歌》中描述世界末日的章节[9]。奥本海默为自己帮助制造的武器感到深深的悔恨,据悉,在原子弹被投放到日本之后,他一直承受着巨大的悔恨。像维纳一样,奥本海默成为了虔诚的和平主义者和核裁军的倡导者。他认为,他创造的武器最终会导致核末日,甚至要求与杜鲁门总统会面,以求得心灵的安宁。在会面中,奥本海默承认自己感到手上沾满了鲜血。杜鲁门总统则回答说,日本人死亡的任何罪责都是他自己的。然而,奥本海默指的是在发生全面核毁灭的情况下,未来将要死去的那些人的血[10]。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edit | edit source]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从未参与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但他仍然间接参与了它的诞生。在发现德国人试图制造自己的原子弹后,爱因斯坦支持了爱因斯坦-西拉德信,该信敦促罗斯福总统增加对核研究的资金投入,以便在德国人之前研制出原子弹。爱因斯坦从未被纳入曼哈顿计划,因为他的社会主义背景导致他被拒绝了安全许可。战后,爱因斯坦在一次采访中表示,他后悔自己早期的鼓励,他说:“如果我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我什么也不会做。”
艾伦·图灵
[edit | edit source]艾伦·图灵,一位英国数学家,发明了计算机,当时被称为“炸弹机”。这台机器被用来破译德国通过无线电传输的密码,以便盟军部队能够领先于他们。由于他的贡献,图灵获得了英国政府颁发的OBE勋章[11]。
然而,之后图灵因同性恋被英国政府逮捕,并被指控犯有“严重猥亵罪”。为了避免坐牢,图灵同意接受药物治疗,也就是所谓的“化学阉割”。两年后,图灵在家中被发现死于氰化物中毒,推测为自杀[12]。
图灵的故事让我们不禁质疑工程师在战争中的角色。如果他的战争发明一直与他相关联,那么英国政府不太可能在他获得高荣誉之后将他逼到自杀。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与奥本海默对其与死亡和毁灭装置的联系的厌恶不同,图灵与他发明用于拯救无数盟军部队生命的机器是分开的。
2013年,艾伦·图灵因其“严重猥亵罪”被追授赦免。2017年,英国通过了“艾伦·图灵法”,该法律规定,其他被指控犯有类似罪行的已故人士也将被赦免[13]。
其他作品和伦理倡导
[edit | edit source]随着其著作《控制论:或关于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与通信》的出版,维纳将控制论领域介绍给了世界[14]。控制论是“关于通信和控制理论的科学,特别关注自动控制系统的比较研究[15]”。在朋友和同事的建议下,维纳于1950年出版了续集《人对人的使用》,这本书面向非科学家,描述了控制论领域以及未来此类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在这本书中,维纳质疑了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声称新系统和技术的创造者也必须意识到他们可能对社会造成的损害。关于控制论,维纳预测,利润和政治动机的激励可能会使这个新领域偏离为人们打开新的沟通和信息传播途径,而转向控制信息和加剧困扰世界的各种问题。维纳还看到了机器和动物大脑之间的反馈回路和逻辑运作方式之间的相似之处,他写道:“我认为,生物个体的运作与某些新型通信机器的运作方式完全平行[16]。”维纳的思想催生了人工智能领域,他所担忧的问题与今天计算机科学家仍在争论的问题相呼应。
本页面未来的工作
[edit | edit source]本章未来的工作可以包括更多维纳在战时研究方面的成果,以及他所进行的其他研究。此外,还可以探讨关于工程师在战争中的角色的哲学思想,探讨诸如工程师是否对其发明负责等问题。由于历史往往重演,回顾更多当代科学家,而不仅仅是二战时期的科学家,以及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提供现代应用。
- ↑ "Norbert Wiener | American mathematician | Britannica". www.britannica.com. Retrieved 2023-05-07.
- ↑ Basu, Lex (2021-01-04). "Norbert Wiener - Complete Biography, History and Inventions". History-Computer. Retrieved 2023-05-07.
- ↑ "Norbert Wiener - Biography". Maths History. Retrieved 2023-05-07.
- ↑ Galison, Sina Najafi and Peter. "The Ontology of the Enemy: An Interview with Peter Galison | Sina Najafi and Peter Galison". cabinetmagazine.org. Retrieved 2023-05-09.
- ↑ "The Wiener filter". homepages.inf.ed.ac.uk. Retrieved 2023-05-09.
- ↑ Sack, Harald. "诺伯特·维纳和控制论科学 | SciHi 博客". 检索于 2023-05-09.
- ↑ a b Wiener, Norbert (1956). "一位数学家的道德反思". 原子科学家公报. 12 (2): 53–56 – 通过 Google 图书.
- ↑ Wiener, Norbert (1947-01-01). "一位科学家反叛". 大西洋月刊. 检索于 2023-05-09.
- ↑ Nast, Condé. "‘现在我已成为死神,世界的毁灭者’。奥本海默那句著名引言的故事" (in en-GB). Wired 英国版. ISSN 1357-0978. https://www.wired.co.uk/article/manhattan-project-robert-oppenheimer.
- ↑ Ham, Paul (2015-08-05). "当广岛冒烟时,我们的原子弹科学家们感到悔恨". 新闻周刊. 检索于 2023-05-09.
- ↑ Speed, Richard; McCarthy, Kieren. "据美国政府称,特工们在一个超级粉丝的科罗拉多州家中找到了阿兰·图灵的 OBE 勋章、博士证书和其他丢失物品". www.theregister.com. 检索于 2023-05-09.
- ↑ "阿兰·图灵:为什么这位密码破译者因其性取向而被定罪并赦免?". 独立报. 2019-07-15. 检索于 2023-05-09.
- ↑ "阿兰·图灵定律 | 皇家学会". royalsociety.org. 检索于 2023-05-09.
- ↑ Wiener, Norbert (1948). 控制论:或关于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与通信. 技术出版社.
- ↑ "控制论的定义". www.merriam-webster.com. 检索于 2023-05-07.
- ↑ Weiner, Norbert (1988). 人类对人类自身的利用:控制论与社会. DA CAPO 出版社. ISBN 978030680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