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精神/傀儡账号
傀儡账号 是指创建虚假的在线账户,这些账户似乎与他们支持或反对的某个事业、公司或组织无关。它不同于使用化名,因为傀儡账号故意掩盖意图,而化名通常用于隐私目的。它也与标准的网络水军不同,因为傀儡账号的行动动机超出了在网上制造混乱的愿望。傀儡账号出现在个人、公司和政府层面。了解这种做法很重要,因为它在引导在线讨论和歪曲公众舆论方面具有强大的力量。鉴于我们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作为信息来源,这个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亚马逊 提供其所有商品的客户评论。这些评论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宝贵的资源,可以帮助他们区分产品,并应该提供对商品的诚实评价。然而,在写作界出现了几个丑闻,这些丑闻应该让消费者质疑这些评论背后的动机。
R.J. 埃洛里 是一位英国虚构小说作家,他获得了许多奖项,例如巴里奖(最佳英国犯罪小说奖)、美国独立优秀奖(最佳悬疑小说奖)和魁北克书商奖(他的小说)。[1] 尽管取得了职业上的成功,埃洛里还是寻求更大的商业和经济成功。他以“尼科德姆斯·琼斯”和“果冻豆”的名字创建了亚马逊账户,并撰写了他所在领域的作品评论。利用这些傀儡账号,他评论了自己的作品,写道:“这真是本杰作。忽略所有反对者(sic)和唱反调的人,这本书除了想讲述一个伟大的故事,并以精彩的方式讲述之外,没有其他企图。”[2] 他还在竞争对手的书上发表批评评论,例如写道:“幽默一点也不幽默。紧张感一点也不紧张。”[2] 2012 年,一位作家调查了这些评论,并公开揭露了埃洛里,埃洛里承认:“最近在我亚马逊账户上发布的评论——无论正面还是负面——都是我个人的责任。”[3][4]
埃洛里被公开揭露的消息传出不久后,历史作家奥兰多·菲格斯就承认,他曾发布了自己作品的赞美亚马逊评论。[4] 英国犯罪作家史蒂芬·莱瑟也承认,他曾使用傀儡账号来为自己的书籍制造炒作。[5] 随着傀儡账号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为创建正面亚马逊评论的公司也应运而生。约翰·洛克是一位已售出超过 100 万本电子书的作家,他承认曾使用一家名为 GettingBookReviews.com 的公司来获得赞美亚马逊评论。[6] 为了对抗这种趋势,亚马逊删除了由与他们自己作品类型相同的书籍作者撰写的评论。[7] 然而,亚马逊无法跟上发布的数百万条评论,导致系统性偏差评论。
维基百科对傀儡账号有非常严格的政策,禁止个人出于欺骗目的拥有多个账户。[8] 社区会公开调查傀儡账号,并使用 CheckUser 工具来验证指控。[8]。最终,识别出的傀儡账号将被禁止访问维基百科。[8]
2012 年 8 月,维基百科上有关网络安全公司 CyberSafe 的页面被推荐删除,因为一位名为Doctree 的维基百科用户认为该公司不值得拥有自己的维基百科文章。[9] Doctree 查看了 CyberSafe 文章,首先注意到许多引用与 CyberSafe 无直接关系。[9] 编辑日志显示,许多不同的用户编辑了该页面,但几乎没有相互交流,仿佛是一个人拥有多个账户。[9] Doctree 随后注意到,许多用户账户以类似的方式反对删除该页面,这再次让他相信这些论点实际上来自同一个人。[9] 他举报了这些用户账户,并展开了调查。维基百科发现了一个拥有 300 个傀儡账号的网络,这些账号编辑了数百个页面。[9] 这是维基百科历史上发现的最大傀儡账号网络。维基百科封禁了这些用户账户,并删除了已编辑的页面。[9]
记者发现,这些用户账户与一家名为Wiki-PR 的公司有关。公司曾聘请 Wiki-PR 来创建和管理他们的维基百科页面,并收取费用。[9] 维基媒体基金会聘请 Cooley LLP 对该公司进行调查,之后该公司向 Wiki-PR 发出停止并终止函。该函件中写道:“代表 Wiki-PR.com 或其创始人,从编辑英语维基百科中获得经济利益的员工、承包商、所有者以及任何人均被禁止编辑英语维基百科。”[10] Wiki-PR 首席执行官乔丹·弗兰奇否认该公司的行为违反了维基百科的使用条款。[11] 然而,自收到停止并终止函件以来,该公司已转向向公司咨询如何有效地编辑维基百科以及如何处理诽谤。[11]
除了 Wiki-PR 的例子之外,维基百科还经历过其他傀儡账号丑闻。参与者包括作家、记者和政治人物。[12] 维基百科对每一次事件都非常重视,维基媒体基金会首席执行官苏·加德纳 的一句话很好地解释了原因。她说:“我们的读者知道维基百科并不完美,但他们也知道维基百科始终以他们的最佳利益为重,永远不会试图向他们推销产品或进行任何形式的宣传。”[13] 维基百科社区不仅编辑文章,还相互检查以确保可靠性。傀儡账号通过引入社区无法解释的偏差来破坏这种努力。因此,维基百科的目的受到了损害,用户被欺骗阅读了宣传,而不是他们期望的公正事实。
“五毛党”是民间对中国政府或共产党雇佣的网络评论员的非官方称呼,他们被雇用来引导网络上的舆论。[14] 这些网络评论员经过中国文化部的培训和认证。[14] 他们为地方和国家政府工作。即使像百度这样的大型中国网站也必须拥有自己经过培训的评论员队伍。[14] 虽然“五毛党”在中国的网站上最活跃,但他们偶尔也会在国外的网站上发表评论,例如赫芬顿邮报。[15]据估计,中国有大约30万名付费评论员;然而,一位匿名的“五毛党”成员认为,他在网上阅读的评论中有10%-20%来自评论员,这表明实际人数可能远不止此。[16][17]
根据一份泄露的通知,“五毛党”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以下方式引导舆论:(1) 指责美国;(2) 淡化台湾的存在;(3) 通过西方国家的例子说明民主制度不适合资本主义;(4) 指责美国及其盟友强迫其他国家接受西方价值观;(5) 强调积极的发展和政府维持社会稳定的能力;(6) 回顾过去的血腥事件以鼓励爱国支持。[18][19]
这些评论员每天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指示,告知他们应该对哪些新闻进行评论以及如何引导公众对这些主题的看法。[17] 网络评论员的一个典型策略是发布煽动性评论,以分散网民对政府的批评,并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单个评论上。然后,评论员会创建多个账号来谴责他们最初的帖子,并吸引更多注意力。[17]
虽然他们非官方的名称源于传言,即评论员每发布一条将讨论从反党情绪或敏感内容中引导出来的帖子就会获得50元人民币,但越来越愤世嫉俗的中国网民现在将这个贬义词用于任何在网上表达亲共思想的人。[20][21] 中国网民在漫画和博客文章中嘲笑“五毛党”,创作了讽刺的培训手册和模仿招聘广告。[15][22][23] 在瓮安事件期间,中国博主利用将文本从现代左右格式转换为传统上下格式的软件绕过“五毛党”的审查。[21]
从这些行为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公众对“五毛党”的看法与他们对中国其他网络审查做法的看法密切相关。事实上,草泥马(一种神话生物,被广泛视为“中国网民争取言论自由的吉祥物”,其名称“cǎonímǎ”是“cǎo ní mǎ”的谐音,意为“**你**妈**的**”)被放在了五毛钱的钞票上,作为互联网的“表情包”,意在“削弱那些复制和执行中国共产党专制政权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24]
法律后果
[edit | edit source]目前,美国没有关于傀儡账号的正式法律。但是,有一些案例显示傀儡账号导致了法律后果。2007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全食超市的首席执行官约翰·麦基进行调查,因为他使用傀儡账号登录雅虎留言板,并赞扬自己的公司以抬高股价。[25] 在类似的案例中,霍林格国际的首席执行官康拉德·布莱克试图说服投资者关系主管使用傀儡账号在聊天室里指责做空者导致公司股价表现不佳。[25] 这一事件被用作布莱克刑事欺诈案的证据,他被判犯有邮件欺诈罪和妨碍司法公正罪。[25]
2014年的一项判决可能会对未来对傀儡账号的处罚产生影响,弗吉尼亚州法院裁定Yelp必须交出7名据称的Yelp傀儡账号的身份。[26] 原告,一家地毯清洁公司的老板,声称Yelp用户对他的公司发表了负面评论。[26] 揭露这些评论者的身份为傀儡账号带来了具体的后果,并可能为对这种行为采取更严厉的制裁开创先例。
一些法律专家认为,根据英国法律,傀儡账号将是非法的。1981年《伪造和仿冒法》规定,“任何人如果制造伪造文件,意图让他自己或他人使用该文件,以诱使他人接受该文件为真,并因接受该文件而做或不做任何对自身或他人造成损害的行为,即构成伪造罪。” 这只适用于当网站或社交网络被证明因傀儡账号而存在偏见时。[span>27]
结论
[edit | edit source]这些例子表明,傀儡账号威胁着互联网作为言论自由和开放思想交流场所的作用。估计全世界有50%的人使用互联网,超过35亿人可能每天都以小规模的方式接触到这种有意的舆论操纵。[28] 如今,互联网可以被视为一种公共资源,就像国家努力保护水资源一样,必须采取措施保护互联网。傀儡账号会破坏这种资源,尽管互联网用户可以努力质疑网络上出现的每种观点的偏见,但中国网民和维基百科等受人尊敬的组织的反应表明,互联网的未来可能在于所有网民对道德标准的执行和认同。
参考资料
[edit | edit source]- ↑ 传记。 (2014)。R.J. Ellory。检索自http://www.rjellory.com/about/biography/
- ↑ a b Brooke, C. (2012, 9月2日). 作者被发现自己赞扬自己的书... 并在亚马逊上发表了对其竞争对手作品的贬低评论。 每日邮报在线。 2014年5月6日检索自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197294/The-author-caught-praising-books-Amazon--writing-disparaging-reviews-rivals-works.html
- ↑ Duns, J. (无日期). Jeremy Duns 谈论 R.J. Ellory (附推文。 Storify。 2014年5月6日检索自https://storify.com/stevemosby/jeremy-duns-on-r-j-ellory
- ↑ a b Hough, A. (2012, 9月2日). R.J. Ellory:被发现,伪造自己好评的犯罪作家。 检索自http://www.telegraph.co.uk/culture/books/booknews/9515593/RJ-Ellory-detected-crime-writer-who-faked-his-own-glowing-reviews.html
- ↑ Owen, L. H. (2012, 9月6日). “傀儡账号”丑闻:如何阻止在线假书评。 Gigaom。 检索自http://gigaom.com/2012/09/06/sock-puppets-scandals-and-how-to-fix-online-book-reviews/
- ↑ Streitfeld, D. (2012, 8月25日). 钱能买到的最佳书评。 纽约时报。 检索自http://www.nytimes.com/2012/08/26/business/book-reviewers-for-hire-meet-a-demand-for-online-raves.html
- ↑ Dugdale, J. (2013, 1月25日). 为什么亚马逊在书评方面无法取胜。 卫报。 检索自http://www.theguardian.com/books/booksblog/2013/jan/25/why-amazon-just-cant-win
- ↑ a b c 维基百科:傀儡账号。 (2006年4月8日). 在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检索于 2014年5月5日18:00,来自 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Wikipedia:Sockpuppetry&oldid=47591539
- ↑ a b c d e f g Owens, S., 2013. 摧毁维基百科最大傀儡账号军团的战斗。每日点滴 http://www.dailydot.com/lifestyle/wikipedia-sockpuppet-investigation-largest-network-history-wiki-pr/
- ↑ Roth, M., 2013. 维基媒体基金会向WikiPR发出停止令。维基媒体博客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3/11/19/wikimedia-foundation-sends-cease-and-desist-letter-to-wikipr/
- ↑ a b Bort, J., 2014. 公关公司称其被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百科全书妖魔化了。商业内幕人士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wiki-pr-ceo-says-wikipedia-ban-was-unfair-2014-1#!IYKUl
- ↑ 美联社,2014. 维基百科争议:重新编辑历史。频道4新闻 http://www.channel4.com/news/wikipedia-hillsborough-hari-shapps-umunna-ryan
- ↑ Gardner, S., 2013. 维基媒体基金会执行董事苏·加德纳对有偿宣传编辑和傀儡账号的回应。维基媒体博客 http://blog.wikimedia.org/2013/10/21/sue-gardner-response-paid-advocacy-editing/
- ↑ a b c Bandurski, David (2008年7月). “中国网络游击战”.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存档 于2009年1月22日。
- ↑ a b Haley, U. (2010年10月4日). 中国的“五毛党”网络宣传。赫芬顿邮报。 检索于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usha-haley/chinas-fifty-cent-party-f_1_b_749989.html
- ↑ Fareed, M. (2008年9月21日). 中国加入领土争夺战。卫报。 检索于 http://www.theguardian.com/media/2008/sep/22/chinathemedia.marketingandpr
- ↑ a b c Ai, W. (2012年10月17日). 中国的网络水军:认识“五毛党”。 检索于 2014年5月5日,来自 http://www.newstatesman.com/politics/politics/2012/10/china%E2%80%99s-paid-trolls-meet-50-cent-party
- ↑ Elsner, K. (2013年11月27日). 中国利用傀儡账号军队控制公众舆论——美国也会这样做。卫报自由之声。 检索于 2014年5月5日,来自 http://guardianlv.com/2013/11/china-uses-an-army-of-sockpuppets-to-control-public-opinion-and-the-us-will-too/
- ↑ Xiao, Q. (2011年6月24日). 泄露的宣传指令和被禁的“未来”——中国数字时代(CDT)。中国数字时代(CDT)。 检索于 2014年5月5日,来自 http://chinadigitaltimes.net/2011/06/future-banned-on-sina-weibo-search/
- ↑ 中国雇佣“网民”军队进行网络思想控制——西藏评论。 (2009年1月3日). 西藏评论。 检索于 http://www.tibetanreview.net/news.php?cat=2&&id=1846
- ↑ a b Vembu, V. (2009年1月2日). 老大哥2.0来了。dna。 检索于 2014年5月5日,来自 http://www.dnaindia.com/analysis/column-big-brother-20-is-here-1218190
- ↑ “五毛党”培训手册——中国数字时代(CDT)。 (2010年2月17日). 检索于 2014年5月5日,来自 http://chinadigitaltimes.net/2010/02/the-fifty-cents-party-training-manual/
- ↑ Xiao, Q. (译). (2010年8月4日). 一窥“五毛党”会议内幕——中国数字时代(CDT)。中国数字时代(CDT)。 检索于 2014年5月5日,来自 http://chinadigitaltimes.net/2010/08/an-inside-look-at-a-50-cent-party-meeting/
- ↑ Xiao, Q. “草泥马”词典——中国数字空间。中国数字时代(CDT)。 检索于 2014年5月5日,来自 http://chinadigitaltimes.net/space/Introduction_to_the_Grass-Mud_Horse_Lexicon
- ↑ a b c Stone, B., Richtel M., 2007. 控制傀儡账号的手可能会被拍打。纽约时报 http://www.nytimes.com/2007/07/16/technology/16blog.html?pagewanted=1&_r=1
- ↑ a b Howell, K., & Swarts, P. (2014年1月8日). 法院裁决YELP评论者必须被识别,这一改变互联网格局的裁决。 来自 http://www.washingtontimes.com/news/2014/jan/8/court-rules-yelp-website-must-identify-seven-negat/?page=all
- ↑ Fielding, N., Cobain I, 2011. 揭秘:美国操纵社交媒体的间谍行动。卫报 http://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1/mar/17/us-spy-operation-social-networks
- ↑ 国际电信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