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专业精神/威廉·勒梅修里和花旗集团大厦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花旗集团大厦,纽约市

威廉·勒梅修里(发音为 Luh-MEASURE[1])是建筑师休·斯塔宾斯二世的结构顾问。在 20 世纪 70 年代,勒梅修里担任斯塔宾斯在纽约市的花旗集团中心项目的结构工程师。在建造时,花旗集团大厦是世界上第七大建筑[2]。它也是第一座包含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大型建筑,这是一种抵消建筑物因风力而产生的摇摆的装置[3]

威廉·勒梅修里和花旗集团大厦

[edit | edit source]

1978 年 6 月,勒梅修里接到了一位正在撰写有关花旗集团大厦论文的工程系学生的电话。该学生的教授说,大厦的柱子位置错误。勒梅修里解释说,在该地点的西北角有一座教堂,他们必须绕过这座教堂进行建造。因此,花旗集团大厦的柱子位于其侧面的中心而不是角落,所以角落悬挑在教堂上方。勒梅修里还解释说,柱子位于最有利的位置,可以抵抗季风载荷,但他仍然没有在项目开始时考虑到这一点,这使得建筑物在强劲的风力袭击时容易发生灾难性破坏。45 度风或来自对角线方向的风[2]

电话促使勒梅修里(他还在哈佛大学教授结构工程课程)教他的学生有关风载荷的知识。虽然纽约市建筑规范要求设计仅考虑垂直风力,但勒梅修里出于好奇,决定计算他建筑物的 45 度风载荷。令他惊讶的是,这种风力使某些区域的应力增加了 40%。这让勒梅修里感到担忧,因为几周前,他发现建筑公司使用了螺栓而不是焊接接头。螺栓更便宜,但不如焊接接头坚固。更糟糕的是,在决定螺栓间距时,只考虑了垂直风力,没有考虑更强的季风载荷[2]

勒梅修里感到担忧,飞往安大略省,在一个风洞中测试了他的预测。他不仅发现他的理论预测是正确的,而且实际风载荷可能要强得多。建筑物将在 16 年的风暴中倒塌。这意味着建筑物在一年内倒塌的几率是十六分之一。阻尼器会将几率降低到五十五分之一,但它依靠电力,在大型风暴中很容易停电。勒梅修里决定与斯塔宾斯一起前往纽约,向花旗集团的管理人员解释这个问题。在几个小时内,花旗集团购买了发电机和用于质量阻尼器的全天候技术支持。两家独立的气象预报机构提供了风力预测,美国红十字会开始制定紧急疏散计划[2]

花旗集团发布了一份新闻稿,称工程师向他们保证没有危险,但工程师建议通过额外的焊接来加强系统中的某些连接。花旗集团正在遵循他们的建议,称:“我们在这里既戴安全带又系悬挂带。那天,《纽约时报》给勒梅修里留了消息。他决定回电,但该地区的主要报纸都罢工了,公众没有意识到建筑物的结构不稳定[2]

8 月,焊工开始加固接头。为了保护建筑物内的住户免受刺鼻烟雾的危害,他们在晚上工作。9 月 1 日凌晨,焊工还没有完成工作,艾拉飓风出现在哈特拉斯角附近,正朝着纽约市前进。幸运的是,花旗集团没有启动疏散计划,因为飓风转向了远离城市的方向。所有接头在 10 月完成加固,这比城市报纸恢复出版早了几周[2]。即使没有阻尼器,这座建筑物现在也能承受高达 700 年一遇的风暴[1]

勒梅修里对工程伦理的看法

[edit | edit source]

威廉·勒梅修里于 2007 年去世。从 1978 年花旗集团大厦改造开始到他去世,勒梅修里利用他在花旗集团大厦的经验教育他人了解工程伦理。勒梅修里在他的哈佛大学建筑工程课程中讲述了他的故事,以此为例说明告发自己带来的好处。他强调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的重要性[1]


你负有社会义务。作为获得执照并受到尊重的回报,你应该自我牺牲,并将目光超越自身利益和客户利益,放到整个社会。我故事中最棒的部分是,当我这样做时,没有任何坏事发生。

威廉·勒梅修里


勒梅修里还在哈佛大学的一场讲座中强调了获得专业工程师执照所带来的尊重和责任[4]。因为专业工程师受到社会的尊重,所以社会也应该得到工程师的尊重。勒梅修里说,这应该成为工程师所有道德决定的驱动力。工程师必须愿意超越自我,努力实现最佳状态,不仅是为了客户,也是为了整个社会。


我掌握了世界上其他人都不知道的信息。我手里掌握着力量,可以引发只有我才能发起的非凡事件。我的意思是,16 年后才发生故障——非常简单,非常明确。我几乎说,感谢上帝,让这个问题变得如此清晰,以至于我别无选择。

威廉·勒梅修里




虽然勒梅修里认识到告发在这种情况下很重要,但他指出,他仍然难以做出决定。他觉得他有三个选择:沉默、自杀或解决问题。勒梅修里认为,保持沉默太冒险,他不愿意冒失去生命的风险。自杀是一种怯懦的行为,因此他认为这个选择对他来说已经定了。他必须做正确的事,纠正自己的错误[2]



这不是“我们抓住了你,你个臭虫”的案子。这一切都始于一个站起来说“我遇到了问题,是我造成的,我们来解决它”的人。如果你要杀死像勒梅修里这样的人,为什么还要有人说话呢?

亚瑟·努斯鲍姆




LeMessurier 也从公司官员的支持中受益。他们没有立即指责他导致大楼出现的问题,而是尊重了他的勇气。他们没有指责他,而是与他一起解决问题。


LeMessurier 担心这件事会毁了他的声誉。他认为他会被人看作是一个工作搞砸的工程师,不再被信任。他还担心他自己的公司 LeMessurier Consultants 的未来,以及解决问题的巨额成本。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最终的和解金额超过 400 万美元,由 CitiCorp 公司和 LeMessurier 的保险公司支付。由于这种情况,他的保险费反而降低了。总的来说,LeMessurier 被认为更加值得信赖。他因自己的行动获得了客户和其他工程师的尊重,被视为一位坦率而有能力的工程师[2]。LeMessurier Consultants 的业务并未受到 LeMessurier 参与 CitiCorp 大楼改造工程的影响,至今仍蓬勃发展。该公司的网站上列出了大量的客户和奖项。

信息公开权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如前所述,曾举行过一次关于 Citicorp 大楼维修的新闻发布会。发布的声明向公众保证没有危险。然而,考虑到大楼倒塌的可能性很高,新闻稿似乎低估了问题的严重性。直到 1995 年(在维修完成 15 年后)《纽约客》杂志的一篇文章发表,公众才获知了大楼不稳定的全部细节。


公众欺骗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我们不得不编造一些谎言,告诉你。在这种情况下,善意的谎言是完全合乎道德的。你不想让那些不需要恐慌的人陷入恐慌。毫无疑问,我们自己也陷入了恐慌。

威廉·勒梅修里

LeMessurier 认为,善意的谎言是完全必要的。他辩称,如果公众得知大楼存在的问题,就会引发恐慌。LeMessurier 相信,除了最恶劣的天气条件外,大楼对居住者来说是安全的。他认为,只要实施严格的安全措施和疏散计划,就没有理由发出警报[5]

可以说,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欺骗公众奏效了。如果像 LeMessurier 预言的那样发生恐慌,Citicorp 大楼可能需要关闭,直到维修完成。让大楼保持开放意味着 Citicorp 的员工可以继续工作,帮助公司避免因生产力下降而造成的损失。

LeMessurier 公众欺骗策略的成功可以归因于一切按计划进行。飓风从未到来,疏散计划无需实施,大楼也没有倒塌。如果运气没有站在 LeMessurier 这一边,这种情况的看法可能会截然不同。

工程师职业道德准则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工程师职业道德准则是由美国国家专业工程师协会发布的一份文件,为执业工程师设定了行为标准。关于向公众披露信息,该准则指出,“工程师发布的公开声明应客观真实”并指示工程师“避免一切欺骗公众的行为或做法”[6]。这与 LeMessurier 在 Citicorp 大楼事件中的行为直接冲突。如果将这一条例视为工程道德的绝对权威,LeMessurier 的行为是否应该受到谴责?考虑到已经采取的安全措施,公众欺骗是否可以接受?

建筑规范不能替代专业判断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规范不能替代工程中的专业判断。Citicorp 大楼是按照 1978 年纽约的规范设计和建造的。建筑规范只是建筑物合法建造和居住的最低要求,必须注意考虑环境中所有特殊情况。早些时候,同样是在 1978 年的纽约,C.W. Post 学院的礼堂因屋顶积雪和风力过大而倒塌,这在纽约是常见的恶劣天气情况[7]。尽管这座建筑是按照纽约的规范设计和建造的,但它仍然倒塌了。礼堂的屋顶面积很大,容易积雪,而 Citicorp 大楼地块角落的教堂迫使大楼的支撑柱位于侧面的中间而不是角落,这使得大楼容易在强烈的横风中倾倒。建筑规范并非总是能为复杂的环境因素提供充分的解决方案。

另一种视角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沉默被打破了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78 年,很少有人知道对结构进行修复的真正原因。1995 年 5 月 29 日,《纽约客》杂志撰稿人 Joe Morganstern 发表了一篇关于 Citicorp 危机的八页故事。LeMessurier 打破了沉默,与 Morganstern 坐下来,向公众讲述了 1978 年发生的事情。近 17 年来,Citicorp 的故事一直隐瞒着公众,这得益于 Citicorp 高管的保密以及当时媒体的封锁。

1995 年的故事毫不犹豫地称赞 LeMessurier,称他是一位“有远见,喜欢英雄式设计的”人物。这篇故事的发表让公众有机会称赞他的行动是英勇的。《纽约客》的故事对 LeMessurier 的说法几乎没有异议,并使用诸如“创造了英雄,但没有反派”之类的语言来描述这种情况。看来 LeMessurier 对故事的控制权比应有的要大,这解释了作者宽容的语气。Morganstern 并没有过分追问他不得不对员工和公众撒的谎,但作者和 LeMessurier 都认为,目的正当化手段[8]

尽管如此,许多工程学校和伦理教育工作者都使用这个故事作为工作场所职业道德和伦理的案例研究。他的故事体现了更广泛的问题:专业人士应该如何表现。1995 年的故事还谈到了 LeMessurier 如何向哈佛大学的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LeMessurier 自己也称赞自己是一位做对了事儿的工程师,“你应该自我牺牲,将目光超越自身利益和客户利益,放眼整个社会。”

学生询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2014 年,打电话给 William LeMessurier 的学生身份被揭露为 Diane Lee Hartley。1995 年,花旗集团大厦事件曝光时,Hartley 不相信自己是 LeMessurier 提到的那个本科生。LeMessurier 声称,他直接与一名男性本科生交谈,该学生正在撰写关于正在建设中的花旗集团大厦的毕业论文。事实上,Diane Hartley 与 LeMessurier 的初级工程师 Joel Weinstein 进行了交谈。[9] Weinstein 不记得与 Hartley 的电话,但他说,如果确实发生了,他会直接将她的问题转告 LeMessurier。[10]

Hartley 认为,一定还有另一个本科生研究了花旗集团大厦,她犹豫着是否要声称自己有功。她说:“我当时以为,一定还有其他同学比我做得更好。”然而,她对自己错过了错误感到沮丧,并声称:“哇!我怎么能错过这个?”[9]

在她的母校普林斯顿大学举办的一次活动中,Hartley 的导师 David Billington 解释说,她一定是 LeMessurier 的告密者。Billington 曾联系了新泽西州的其他几所工程学院,这些学院中没有一个导师知道当时有学生正在研究花旗集团大厦。[11]

Diane Hartley 并不声称自己是告密者。她说:“我不认为我发现了什么重大问题。我认为我错了,没有理解这些事情。”她只是在遵循她导师的建议,试图联系 LeMessurier 的工程公司,以试图理解他的四分之一风计算。[9] 即使是 Hartley 的导师 Billington 也不相信存在迫在眉睫的危险。Billington 说:“我认为我们当时都没有能力说:比尔,你必须做些什么!马上!”[11]

冲突的道德

[edit | edit source]

根据 LeMessurier 的说法,善意的谎言是完全必要的。他认为,如果公众发现了大厦存在的问题,就会引发恐慌。LeMessurier 相信,大厦在除最恶劣天气以外的所有情况下都是安全的。他认为,只要实施严格的安全措施和疏散计划,就没有理由拉响警报。

一旦问题变得明显,LeMessurier 面临着一个艰难的决定。他应该揭发自己吗?他知道,引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可能会毁掉他的职业生涯和声誉。LeMessurier 甚至承认,在这个困境中,自杀是可行的选择。他也知道,回避问题将置无数无辜的生命于危险之中。据估计,如果建筑物倒塌,可能有 200,000 人丧生。[1]

最后,我们应该关注那些与 LeMessurier 合作以确保大厦迅速修复的个人和团体。当 LeMessurier 将大厦不稳定性告知花旗集团高管时,他们的反应很积极。他们没有责怪 LeMessurier,也没有批评他犯了错误。相反,他们提供了支持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没有这种合作,LeMessurier 将很难对花旗集团大厦进行必要的维修。这个案例也说明了为什么揭发并非总是会产生负面结果,作为一名专业人士,永远不要让潜在的负面结果阻止你做正确的事情。

参考文献

[edit | edit source]
  1. a b c d Ramirez, A. (2007) William LeMessurier, 81, Structural Engineer, Dies. New York Times.
  2. a b c d e f g h Morgenstern, Joseph. City Perils, “THE FIFTY-NINE-STORY CRISIS,” The New Yorker, May 29, 1995, p. 45.
  3. PBS. (2000). Citicorp Center. Retrieved 5/25, 2011, from http://www.pbs.org/wgbh/buildingbig/wonder/structure/citicorp.html
  4.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2006) William LeMessurier-The Fifty-Nine-Story Crisis: A Lesson in Professional Behavior. Online Ethics Center for Engineering.
  5. Kremer, Eugene. “(RE)EXAMINING THE CITICORP CASE: Ethical Paragon or Chimera” Cross Currents, 2002, Vol. 52, No. 3.
  6. National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Engineers (2011). NSPE Code of Ethics for Engineers, http://www.nspe.org/Ethics/CodeofEthics/index.html
  7. [Levy, M. (2002). Why Buildings Fall Down: How Strucures Fail.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8. Joe Morganstern, "The Fifty-Nine Story Crisis", The New Yorker, May 29, 1995
  9. a b c [Hartley, D. (2014, April 15). Structural Integrity. 99% Invisible. (J. Werner, Interviewer)]
  10. [Werner, J. (2014, April 15). Structural Integrity. Retrieved from 99% Invisible]
  11. a b [Billington, D. (2014, April 15). Structual Integrity. 99% Invisible. (J. Werner, Interviewer)]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