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从历史和法律角度解读城市/城市意象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为开放的世界

城市意象 (1960) 是由凯文·林奇撰写的一本具有开创性的著作。这本书是作者对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进行的五年研究的结果,研究主题是如何观察者接收城市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构建心理地图。林奇报告说,使用者以一致且可预测的方式理解其周围环境,并形成了包含五个要素的心理地图。[1]

林奇的五个要素=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这些是街道、人行道、小径、运河、铁路以及人们旅行的其他通道;
  • 它们排列空间和空间之间的运动。
  • 边界;
  • 它们可以是真实的或感知到的;
  • 这些是墙壁、建筑物和海岸线、路边石、街道、天桥等。
  • 中等或大型的二维区域;
  • 个人进入和走出这些区域;
  • 具有共同的识别特征。
  • 你可以进入的大型区域,作为城市、街区、区域等的中心;
  • 为身处其中的人提供了对其他核心要素的多重视角。
  • 个人无法进入的参考点;
  • 这些是建筑物、标志、商店、山脉、公共艺术;
  • 移动点(如太阳)也可以用作地标。

在同一本书中,林奇还创造了“意象性”和“寻路”这两个词。城市意象城市规划环境心理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Lynch, Kevin (1960). 城市意象. 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ISBN 0-26-262001-4.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