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性能
这本维基教科书是关于抗震性能(或地震可持续性),它代表建筑或土木工程结构在将地震风险限制在可接受水平的情况下,执行其基本运营功能的能力。抗震性能可以被认为是地震工程的首要目标[1],它关注于保护社会、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免受地震灾害。[2]
对于任何特定的结构物和地震强度,抗震性能并非普遍适用。它取决于特定类型的挑战:例如,土壤条件、地震的3D方向、海啸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强度等。
从技术上讲,地震工程是研究建筑物和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行为。为了提供它们的抗震性能,结构工程师应该
一个抗震性能良好的结构不必非常坚固或昂贵。它只需要能够承受地震影响,同时保持可接受的损伤程度。
提高建筑物和结构抗震性能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手段是振动控制技术,特别是基础隔震。[5]
地震荷载是地震工程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指的是地震产生的震动作用于建筑物或其他结构。它发生在结构与地面[6],或与相邻结构[7],或与海啸产生的重力波[8]的接触表面。地震荷载是抗震性能的主要挑战,它主要取决于
- 预计的地震在现场的参数
- 现场的地质参数
- 结构的参数
- 预计的海啸产生的重力波的特征(如果适用)。
古代建筑师认为地震是神灵愤怒的结果(例如,在希腊神话中,主要的“地震者”是波塞冬),因此人类无法抵抗。然而,随着工程知识的进步,建筑师和工程师在建造具有适当抗震性能的结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地震模拟是指具有真实地震事件基本特征的振动输入。最早的地震模拟是通过在建筑物的数学模型上静态施加一些基于标称峰值地面加速度的水平惯性力来实现的。随着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静态方法开始让位于动态方法。
对建筑物和非建筑物结构的动态实验可以是物理的,如振动台测试,或虚拟的,或混合的。在所有情况下,为了验证结构的预期抗震性能,研究人员更喜欢处理所谓的“实时时程”,尽管后者对于由建筑物或某些特定研究要求定义的假设地震来说不可能是“真实的”。
因此,有强烈的动力去进行地震模拟,例如,左侧所示的地震模拟位移时程锥[10]。
地震模拟已广泛应用于由乔治·E·布朗地震工程模拟网络 (NEES) 支持的研究中[11]。
有时,地震模拟被理解为强地面震动[12]局部影响的再现。
抗震性能是指结构在特定地震暴露期间和之后维持其应有功能(例如,安全性和适用性)的能力。通常,如果结构没有因部分或完全倒塌而危及结构内或周围人员的生命和安全,则认为该结构是安全的。如果结构能够执行其设计的功能,则认为它是可用的。
地震工程的基本概念,在主要建筑规范中得到实施,假定建筑物应该能够在地震中幸存下来(最强大的预期地震),尽管会部分损坏。与人体进行类比,它将发生关节脱位、肋骨骨折、脊柱损伤和牙齿脱落,但仍然存活,因此根据规范性建筑规范,情况尚可。这种情况是地震工程技术中应用任何结构创新,特别是应用最有效的基础隔震品牌的主要障碍。
然而,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已经存在并应用于地震工程研究。其中一些方法,用于评估或比较预期地震性能或进行地震性能分析,使用层级性能评级R作为主要标准[14],而地震性能比(SPR)则用于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相当准确的预测,直至其达到严重损伤状态[15]。
无论如何,用未来的性能规范取代现行的规定性设计标准并非易事:大多数设计师会不愿意接受任何额外的法律义务。
地震性能评估
[edit | edit source]地震或抗震性能评估是一种正式程序,用于量化与特定地面震动下单个建筑物直接损伤相关的实际或预期抗震性能。
最好的方法是将模拟建筑结构的模型放在模拟地震的振动台上,并观察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你没有时间站在外面等待真实地震发生,这被称为现场测试)。这种类型的实验早在百年前就已经开始进行了。另一种方法是分析评估地震性能。
最早的地震模拟是通过基于比例峰值地面加速度,将一些水平惯性力静态地应用于建筑物的数学模型来进行的。随着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静态方法开始让位于动态方法。
传统上,数值模拟和物理测试是分离进行的。所谓的混合测试系统利用物理测试和计算测试相结合的快速并行分析[18]。
并发性能测试
[edit | edit source]并发性能测试是一种有效且令人信服的验证新抗震建筑技术的方法[19]。它可能包括两个或多个结构物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物理[20]和虚拟测试,模拟地震类型的激励。例如,请参见下面所示的图像。
-
并发计算机模型动画的屏幕截图。
-
两个模型的比较振动台测试[21]。
地震性能模拟
[edit | edit source]地震或抗震性能模拟旨在研究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是一种无需实际发生就能看到事情发生的实用方法。一些研究机构专门致力于地震性能模拟,例如乔治·E·布朗二世地震工程模拟网络或NEES。
物理地震性能模拟
[edit | edit source]最好的方法是将结构放在模拟地震荷载的振动台上,并观察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当然,如果你没有时间站在外面等待真实地震发生)。最早的这类实验是在一个多世纪前进行的[22]
计算地震性能模拟
[edit | edit source]另一种方法是分析评估抗震性能。最早的地震模拟是通过基于比例峰值地面加速度,将一些水平惯性力静态地应用于建筑物的数学模型来进行的。随着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静态方法开始让位于动态方法[23]。
地震性能分析
[edit | edit source]地震性能分析是地震工程的一种智力工具,它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更小的部分,以便更好地了解建筑物和非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作为正式概念,该技术是最近才发展起来的。一般来说,抗震分析基于结构动力学方法。几十年来,抗震分析最突出的工具一直是地震反应谱方法,它也为当今提出的建筑规范概念做出了贡献[24]。
然而,这些反应谱主要适用于单自由度结构系统。应用于抗震性能图表[25]的数值逐步积分被证明是多自由度结构系统更有效的方法,该系统具有严重的非线性,并且在地震类型的运动学激励或地震模拟[26][27]下经历了实质性的瞬态过程。
地震工程研究
[edit | edit source]地震工程研究是指旨在发现和科学解释地震工程相关事实、根据新发现修订传统概念以及将已发展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现场和分析调查或实验。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是美国政府主要支持地震工程所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教育的机构。它特别关注结构系统设计和性能提升的实验、分析和计算研究。
乔治·E·布朗二世地震工程模拟网络或NEES是由国家科学基金会创建的[29],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工具,让他们了解地震和海啸如何影响建筑物、桥梁、公用事业系统以及民用基础设施的其他关键组成部分[30]。
美国地震工程研究院 (EERI) 是地震工程研究相关信息传播的领导者,在美国和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影响力。
在世界各地地震工程模拟实验设施中可以找到世界各地地震工程研究相关振动台的完整列表。其中最著名的是日本的E-Defense振动台[31]。
世界各地主要的地震工程研究活动主要与以下中心相关联
- 地震工程研究院 (wikiversity:EERI|EERI)
- 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 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PEER)
- 约翰·A·布鲁姆地震工程中心
- 地震工程研究大学联盟 (CUREE)
- 多学科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MCEER)
- 加州州立北岭大学地震工程研究项目
- 乔治·E·布朗,Jr. 地震工程模拟网络 (NEES)
- 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灾害计划
- 加州交通部地震工程办公室
- 冰岛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 新西兰地震工程
- 地震工程研究 - 研究计划 由美国陆军
- 加拿大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和研究小组
- 兵库县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 雅典国立理工大学地震工程实验室
- 国会图书馆中的地震和地震工程
- 国际地震工程与地震学研究所
- 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抗震振动控制是指旨在减轻建筑物和非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的一系列技术手段[32],以实现其目标的抗震性能[33]。所有抗震振动控制装置都可以分为被动、主动或混合[34],其中
- 被动控制装置在装置、结构构件和地面之间没有反馈能力;
- 主动控制装置包含在地面上的实时记录仪器,并与结构中的地震输入处理设备和执行机构集成在一起;
- 混合控制装置结合了主动和被动控制系统的特性。[35]
当地面地震波向上到达建筑物的基础并开始穿透时,由于反射,它们的能量流密度会急剧下降:通常下降到 90%。但是,在强震期间,入射波的剩余部分仍然具有巨大的破坏潜力。
地震波进入上部结构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其进行控制,以减轻其破坏性影响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例如
- 在垂直传播过程中,借助高架建筑基础反射、衍射和消散地震波;
- 利用所谓的调谐质量阻尼器[40]来吸收整个波频率带的共振部分。
最后一种装置分别缩写为 TMD(针对调谐(被动))、AMD(针对主动)和 HMD(针对混合质量阻尼器),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里,一直在高层建筑中(主要是在日本)进行了研究和安装。
为了扩大屏蔽的强迫频率范围,开发了多频静音建筑系统 (MFQBS) 概念[41]。
然而,还有另一种方法:部分抑制地震能量流入上部结构,称为地震隔离或基础隔震。
为此,在建筑物基础的所有主要承重构件中或下方插入一些垫子,这些垫子应该能够有效地将上部结构与其位于震动地面上的下部结构分离。使用基础隔震原理来保护地震的第一份证据是在帕萨加德发现的,这是古代波斯(现在的伊朗)的一个城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6 世纪[42]。
基础隔震或抗震隔震是指在建筑物的基础上安装的一系列特殊装置,以实现建筑物与震动地面的分离,从而提高其抗震性能[43]。
从一开始,基础隔震理论就建立在两个支柱上:重阻尼和频率分离。不幸的是,没有人注意到重阻尼实际上是下部结构和上部结构之间的一种强连接,并且使用这种连接来分离它们的思想毫无用处[44]。无论如何,现在可以获得一些在线帮助来虚拟测试任何基础隔震设计概念[45]。
基础隔震系统包括隔震单元(有或没有隔震构件),其中
1. 隔震单元是基础隔震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对建筑结构提供了上述的分离效果。
2. 隔震构件是隔震单元与建筑物其他部分之间的连接,自身没有分离效果。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基础隔震建筑
-
美国加州帕萨迪纳市政厅
-
美国加州旧金山市政厅
-
美国犹他州盐湖城/县政府大楼
-
美国加州洛杉矶天使圣母主教座堂
抗摩擦和多级基础隔震 (AF&MS BI),也称为冲击避震器,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抗震振动控制类型。尽管几千年前就进行了第一次尝试将建筑物与潜在震动的地面隔离开来,但抗震隔震的现代概念(柔性安装 + 阻尼)对于地震工程来说是陌生的:它不是继承的,而是从机械工程中借鉴来的[46]。
]尽管该概念在各种车辆中都能完美运作,但在抗震隔震中,一切并不顺利,因为这两种情况下的条件非常不同。
例如,在汽车中,汽车零件的工作应力远低于其极限承载能力。因此,与重阻尼相关的某些超载在这里并不重要。另一个问题是建筑结构:在强震期间,它旨在以接近坍塌的水平进行,因此任何额外的东西都可能对其安全至关重要。
但是,这些基础隔震器的矛盾阻尼机制存在一种替代方案。可以在最大程度地减小阻尼并将它的积极的减轻质量替代为任何满足以下要求的调谐消除机制中找到它
- 让地球以它自己的方式移动。
- 防止共振放大。
- 将结构恢复到其在地基上的震前位置。
如果建筑物支撑在理想的隔震系统上,那么震动的是地球,而不是建筑物本身。任何试图减少上部结构相对于基础的相对位移的尝试都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更多的地震能量传到建筑物中。
这个新概念体现在冲击避震器中,或者,它也是抗摩擦和多级基础隔震 (AF&MS BI) 的体现,它融合了传统柔性安装的优点,但没有其缺点 - 强制阻尼机制[47]。
地震防护器是一种基础隔震装置,旨在保护建筑物和非建筑结构免受强震可能造成的破坏性横向冲击[48]。
有时在振动控制技术中(特别是在基础隔震装置中)采用的重阻尼机制可以被视为抑制振动并增强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宝贵来源。但是,对于像基础隔震结构这样非常柔性的系统,它具有相对低的承载刚度,但阻尼很高,所谓的“阻尼力”可能会在强震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49]。这一发现为地震工程中的一种无阻尼基础隔震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该技术被称为地震防护器[50]。
两个相同且运动学上等效于其 12 层原型建筑模型的并发振动台实验的振动台视频在[51]中呈现。那里的右侧模型位于抗震保护装置上,而左侧模型在坠毁时被固定在振动台平台上。
称为EPET或地震性能评估工具的分析软件,可在相同的建筑模型上进行并发虚拟实验,包括任何类型的滑移式基础隔震,包括抗震保护装置,以及不包括。
高架建筑基础
[edit | edit source]高架建筑基础 (EBF) 是一种抗震基础隔震技术,它构成了建筑上部结构的主要部分[53]。它旨在保护建筑的上部结构免受地震引起的震动造成的损坏。
可以通过合适的建筑材料、尺寸和 EBF 设置,以及建筑工地和当地土壤条件来实现这一目标。
由于多次波反射和衍射,以及地震波向上穿过 EBF 时能量的耗散,进入建筑上部结构的任何地震波能量运动都会减少,从而降低地震荷载并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54]。
换句话说,因为建筑物坐落在高架建筑基础上,所以它不会震动太多,并且可能会受到地震的破坏更少。
摩擦摆支座
[edit | edit source]摩擦摆支座 (FPB)[56] 是摩擦摆系统 (FPS) 的另一个名称。它基于三个概念支柱[57]
- 铰接摩擦滑块;
- 球形凹形滑动面;
- 用于横向位移约束的封闭圆柱体。
右侧显示了支持刚性建筑模型的 FPB 系统的振动台测试的视频剪辑链接的快照。
简单滚珠轴承
[edit | edit source]简单滚珠轴承或抗震建筑缓冲器 [59] 是一种简化的基础隔震装置,称为抗震保护装置,旨在保护各种建筑和非建筑结构免受强震横向冲击的潜在破坏[60]。
这种金属轴承支撑可以在采取某些预防措施的情况下,作为抗震隔震器,用于摩天大楼和软土地基上的建筑物。最近,它被用于日本东京的一个住宅综合体(17 层)的金属滚珠轴承[61]。
干砌石墙控制
[edit | edit source]印加文明的人民是抛光干砌石墙的大师,称为石砌,其中石块被切割成紧密地拼合在一起,没有任何砂浆。印加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石匠之一[62],他们的石工中的许多连接非常完美,甚至草叶也无法插入石头之间。
秘鲁是一个高度地震的地区,几个世纪以来,无砂浆的建筑显然比使用砂浆更抗震。印加人建造的干砌石墙的石头可以稍微移动并重新安置,而不会倒塌,这应该被认为是一种巧妙的被动振动控制技术,它同时运用了能量耗散原理和抑制共振放大原理[63]。
建筑物高程控制
[edit | edit source]建筑高程控制是地震荷载振动控制的宝贵来源。因此,金字塔形摩天大楼继续吸引着建筑师和工程师的注意,因为这种结构承诺具有更好的抗地震和抗风稳定性。
此外,由于高程配置可以将剪切波能量分散到很宽的频率范围内,因此可以防止建筑物的共振放大。
高程配置的抗震或抗风能力是由垂直传播的剪切波的多次反射和透射的特定模式提供的,这些波是由层层不均匀的分解和锥度产生的。任何传播波速度的突然变化都会导致能量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发生相当大的分散,从而防止建筑物发生共振位移放大。
建筑物的锥形轮廓不是这种结构控制方法的强制性特征。通过对建筑结构的其他特性(即质量和刚度)进行适当的锥度,也可以获得类似的防止共振效应[65]。因此,建筑高程配置技术允许既美观又实用的建筑设计。
地震阻尼
[edit | edit source]当地震波开始穿透建筑结构的底部时,地震阻尼器可以减轻其破坏作用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35]。
滞后阻尼器
[edit | edit source]滞后阻尼器旨在以地震荷载能量耗散为代价,提供比传统结构更好的更可靠的抗震性能[66]。用于此目的的滞后阻尼器主要分为四类,即
- 流体粘性阻尼器 (FVDs)
- 金属屈服阻尼器 (MYDs)
- 粘弹性阻尼器 (VEDs)
- 摩擦阻尼器 (FDs)
每种阻尼器都具有特定的特性、优点和缺点,适用于结构应用。
铅橡胶支座
[edit | edit source]铅橡胶支座或LRB是采用重型地震阻尼器特性的基础隔震混合体。它是由新西兰人威廉·罗宾逊发明的。[67] 重型阻尼机制被纳入振动控制技术,特别是在基础隔震装置中,通常被认为是抑制振动的宝贵来源,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然而,对于诸如基础隔震结构之类的相当柔软的系统,其承载刚度较低,但阻尼较高,所谓的“阻尼力”可能会在强地震时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视频[68]展示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Caltrans-SRMD设施中对铅橡胶支座的测试。支座由带有铅芯的橡胶制成。这是一项单轴测试,其中支座也承受着全部结构荷载。在新西兰和其他地方,许多建筑物和桥梁都受到铅阻尼器以及铅橡胶支座的保护。[67]
带阻尼器弹簧基础隔震器
[edit | edit source]带阻尼器弹簧基础隔震器安装在加州圣莫尼卡一座三层联排别墅的下方,这是1994年北岭地震发生前拍摄的照片。它是一种基础隔震装置,在概念上类似于铅橡胶支座。
这两座三层联排别墅中的一座,其楼层和地面都配备了用于记录垂直和水平加速度的仪器,在1994年北岭地震中遭受了强烈震动,但幸存下来,并留下了宝贵的记录信息,供进一步研究。[69] 就平均峰值加速度而言,该建筑当时比其未隔震的理论对应物表现差了21%。
调谐质量阻尼器
[edit | edit source]通常,调谐质量阻尼器是一种地震振动控制技术[70],它们是安装在摩天大楼或其他结构上的巨大混凝土块,通过某种弹簧机构,与结构的共振频率振动相反运动。
左侧图示的台北101摩天大楼[71]需要抵御其亚太地区常见的台风和地震。为此,在结构顶部设计并安装了一个重达660公吨的钢制摆锤,用作调谐质量阻尼器。该摆锤悬挂在92层到88层之间,摆动以减少地震和强阵风引起的建筑物横向位移的共振放大。
抗震设计
[edit | edit source]抗震设计基于经授权的工程程序、原则和标准,旨在为遭受地震的结构提供抗震性能。[72] 这些标准仅与当代关于结构抗震性能的知识相一致。[73] 因此,完全按照抗震规范进行的建筑设计并不能保证安全,无法防止倒塌或严重损坏。[74]
抗震设计不佳的代价可能是巨大的。然而,抗震设计始终是一个尝试和错误的过程,无论它是基于物理定律还是基于对不同形状和材料的[wikiversity:[seismic performance|structural performance]]的经验知识。
为了进行抗震设计、抗震分析或对新建和现有土木工程项目的抗震评估,工程师通常需要通过抗震原理考试[75],在加州,考试内容包括
- 地震数据和抗震设计标准
- 工程系统的抗震特性
- 地震力
- 地震分析程序
- 抗震细部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
为了构建复杂的结构系统,[76] 抗震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使用与任何非抗震设计项目相同的相对较少的几种基本结构元素(更不用说振动控制装置了)。
通常,根据建筑规范,结构被设计为“承受”其所在位置可能发生的特定概率范围内最大地震。这意味着应通过防止建筑物倒塌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抗震设计是通过了解结构可能存在的破坏模式,并为结构提供适当的强度、刚度、延性,以及配置[77],以确保这些模式不会发生。
抗震设计要求
[edit | edit source]抗震设计要求取决于结构类型、项目所在地及其主管部门,这些部门规定了适用的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例如,加州交通部的要求被称为抗震设计标准(SDC),旨在对加州新建桥梁进行设计,其中包含一种创新的基于抗震性能的方法。
SDC设计理念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从基于力的评估地震需求转变为基于位移的评估需求和能力。因此,新采用的位移方法是基于将弹性位移需求与主要结构构件的非弹性位移能力进行比较,同时确保所有潜在塑性铰位置处的非弹性能力都达到最小水平。
除了设计结构本身之外,抗震设计要求可能还包括对结构下方进行地面稳定:有时,受到强烈震动的地面会破裂,导致位于其上的结构倒塌。[78] 以下主题应引起高度重视:液化;挡土墙上的动态侧向土压力;地震斜坡稳定性;地震诱发沉降。[span>79]
核设施在发生地震或其他敌对外部事件的情况下不应危及安全。因此,其抗震设计应基于比非核设施[80]更为严格的标准。
抗震建筑
[edit | edit source]抗震建筑是指实施抗震设计,使建筑和非建筑结构能够在预期地震情况下,根据预期要求并遵守适用的建筑规范而存活下来。
设计和施工密切相关。为了实现良好的施工质量,构件及其连接的细部设计应尽可能简单。与一般施工一样,抗震施工是一个根据可用建筑材料对基础设施进行建造、改造或组装的过程。[81]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可能是直接的(地面的地震运动)或间接的(地震引起的滑坡、土壤液化和海啸波浪)。
一个结构可能具有稳定的外观,但在发生地震时却毫无用处,只有危险。[82] 关键的事实是,为了安全起见,抗震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和使用正确的材料一样重要。抗震承包商应在项目所在地的州注册,并提供担保和保险。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的损失,建筑施工过程应考虑到地震可能在施工结束前的任何时间发生。
每个建筑项目都需要一支合格的专业团队,他们需要了解不同结构抗震性能的基本特征以及施工管理。
层间位移性能评级 R [83] 可以用作抗震性能的基本指标:R = v/ve,其中 v 是实际或计算出的层间位移,ve 是假定弹性变形极限时的位移 [84]。R 的最终允许值发生在 R = Rw = vu/ve 时,其中 质量因子 Rw 被理解为结构在不发生倒塌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终允许层间位移 vu 与最大弹性层间位移 ve 的比率。
称为 抗震性能比率 的比率 R/Rw 控制着预计的地震造成的损失。它不是唯一可能的衡量抗震性能的指标。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最重要的指标,它决定着 破坏率 D.R.。
如何将物质损害与经济损失联系起来可能是一个单独的话题。与此同时,作为第一级的近似值,以下公式可能适用:D.R. = 0.3 (R/Rw) 100 %。该公式表明,当 R/Rw(当前建筑标准的真实时刻:需求 等于 极限承载力)时,D.R. = 30%。当 R 值达到 1.5 Rw 时,建筑物的损失接近其重置价值。
此外,还有 破坏率图表法,该方法基于一致的定量分析,目标是预测 破坏率,并采用数量有限的、易于理解的结构和地震相关参数。 [85] 它在标准结构设计程序和保险公司要求的预期损坏特征之间建立了直接的理论关系。
EPETO 或 地震性能评估在线工具 [5] 是一个教育性地震工程互联网网站,旨在促进潜在用户的使用并扩展各种建筑物、地震暴露和抗震控制装置的类型,以便确定这些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它已于 2010 年 7 月至 8 月成功测试,现已准备好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供公众使用。可以通过点击EPETO:运行场景访问该项目。
该网站是最近研究(NSF 授予编号:CMS-0618183)的延续 [6],该研究催生了名为 地震性能评估工具 或 EPET 的创新软件的非商业发布 [7]。
- Valentin Shustov (2011),"地震性能评估在线工具",https://nees.org/resources/epeto。
- ↑ Valentin Shustov (2012),"抗震性能:关于地震工程的一些特征",http://nees.org/resources/4469/download/Seismic_fitness.pdf。
- ↑ Bozorgnia, Yousef; Bertero, Vitelmo V. (2004). 地震工程:从工程地震学到基于性能的工程. CRC 出版社. ISBN 978-0849314391.
- ↑ 地震保护器:振动台碰撞测试
- ↑ Berg, Glen V. (1983). 抗震设计规范和程序. EERI. ISBN 0943198259.
- ↑ 通过地震保护器实现抗震可持续性
- ↑ 岩土地震工程门户网站
- ↑ 相邻建筑结构之间的地震撞击
- ↑ 海啸波传播
- ↑ Valentin Shustov (1993),"基础隔震:新见解",提交给 NSF 的技术报告编号 BCS-9214754。
- ↑ Valentin Shustov (2010),"新型抗震基础隔震器测试",https://nees.org/resources/770。
- ↑ NEES:特别报告
- ↑ 国家预防中心的抗震模拟。
- ↑ 1994 年北岭地震
- ↑ 抗震性能设计规范的新概念
- ↑ SGER:新型抗震基础隔震器测试
- ↑ 日本坍塌视频
- ↑ EPET
- ↑ Valentin Shustov (2011),"地震性能评估在线工具"
- ↑ SGER:新型抗震基础隔震器测试
- ↑ 同时振动台测试
- ↑ 抗震保护基础
- ↑ Omori, F. (1900). 关于柱体断裂和倾覆的地震实验. 公布的地震调查委员会,外文版,N.4,东京。
- ↑ Clough, Ray W.; Penzien, Joseph (1993). 结构动力学. 麦格劳-希尔. ISBN 0070113947.
{{cite book}}
: CS1 maint: multiple names: authors list (link) - ↑ 抗震性能设计规范的概念
- ↑ 动态结构控制项目的性能图表
- ↑ Valentin Shustov (2010),"新型抗震基础隔震器测试",https://nees.org/resources/770。
- ↑ Valentin Shustov (2011),"地震性能评估工具一",https://nees.org/resources/epet1
- ↑ NEEShub - 现在有一个中心
- ↑ 关于 NEES:特别报告
- ↑ 地震工程模拟网络
- ↑ "NIED 'E-Defence' 实验室在三木市". 检索于 2008 年 3 月 3 日.
- ↑ 振动控制视频
- ↑ 结构振动控制的基准
- ↑ http://physics-animations.com/Physics/English/spri_txt.htm
- ↑ a b Chu, S.Y.;Soong, T.T.;Reinhorn, A.M. (2005)。主动、混合和半主动结构控制。John Wiley & Sons。 ISBN 0470013524.
{{cite book}}
: CS1 maint: multiple names: authors list (link) - ↑ 多频地震/风静音建筑系统
- ↑ 滞后阻尼器
- ↑ 建筑高度作为结构控制
- ↑ 地震工程:垂直配置控制
- ↑ 调谐质量阻尼器如何工作
- ↑ 多频地震/风静音建筑系统
- ↑ Pasagradae to achieve the targeted
- ↑ 结构振动控制的基准
- ↑ 基础隔震:承诺、设计和性能
- ↑ 地震性能评估工具在线
- ↑ 机械工程
- ↑ [1]
- ↑ Valentin Shustov (2010),"新型抗震基础隔震器测试"。
- ↑ [2]
- ↑ SGER:新型抗震基础隔震器测试
- ↑ 地震保护器:震动台碰撞测试
- ↑ 格伦代尔的市政服务大楼
- ↑ 用于建筑结构抗震保护的架空基础
- ↑ 架空建筑基础和地震保护器:被动结构控制的新功能。
-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fl-VueWTGE&feature=PlayList&p=660C7AFD70E81C12&index=27
-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fl-VueWTGE&feature=PlayList&p=660C7AFD70E81C12&index=27
- ↑ Zayas, Victor A.;等(1990)。一种简单的摆锤技术来实现抗震隔震。地震频谱。第 317 页,第 6 卷,第 2 号。 ISBN 0087552930.
{{cite book}}
: Explicit use of et al. in:|author=
(help) - ↑ 抗震保护基础
- ↑ 抗震保护建筑缓冲
- ↑ 奥村公司实施的抗震隔离系统
- ↑ http://www.okumuragumi.co.jp/en/technology/building.html
- ↑ NOVA 直播活动。
- ↑ 复活节岛的先驱
- ↑ 垂直建筑配置控制
- ↑ 建筑高度作为结构控制
- ↑ http://www.structuremag.org/OldArchives/2004/july/Structural%20Practices.pdf 抗震阻尼器:应用现状
- ↑ a b http://www.teara.govt.nz/en/earthquakes/4
-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yXgu4aS8HE
- ↑ 1994 年基础隔震三层联排别墅建筑的性能总结
- ↑ 调谐质量阻尼器
- ↑ 台北世界金融中心
- ↑ Lindeburg, Michael R.;Baradar, Majid (200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专业出版物。 ISBN 0943198232.
{{cite book}}
: CS1 maint: multiple names: authors list (link) - ↑ Housner, George W.;Jennings, Paul C. (1982). 地震设计标准. EERI. ISBN 1888577525.
{{cite book}}
: CS1 maint: multiple names: authors list (link) - ↑ http://nisee.berkeley.edu/bertero/html/earthquake-resistant_construction.html
- ↑ http://www.pels.ca.gov/applicants/plan_civseism.pdf
- ↑ Farzad Naeim 主编 (1989). 地震设计手册. VNR. ISBN 0442269226.
{{cite book}}
:|author=
has generic name (help) - ↑ Arnold, Christopher;Reitherman, Robert (1982). 建筑配置与抗震设计. 约翰·威立父子出版公司。 ISBN 0471861383.
{{cite book}}
: CS1 maint: multiple names: authors list (link) - ↑ http://es.youtube.com/watch?v=d316Wdgf16Y&feature=PlayList&p=F297EF2ADDEAD86C&index=63
- ↑ Robert W. Day (2007). 岩土地震工程手册. 麦格劳-希尔. ISBN 0713778294.
{{cite book}}
: Check|isbn=
value: checksum (help) - ↑ 核电站和地震
- ↑ Robert Lark 博士主编 (2007). 桥梁设计、建造和维护. 托马斯·泰尔福德. ISBN 0727735934.
{{cite book}}
:|author=
has generic name (help) - ↑ http://www.msnbc.msn.com/id/24993357/
- ↑ 抗震性能设计规范的概念
- ↑ 建筑设计规范和地震保险
- ↑ Shustov, V. (1997). 未来地震规范和地震保险,第 66 届 SEAOC 年会论文集,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 SEA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