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半导体/什么是半导体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书籍,开放世界

半导体是介于正常导体(允许电流通过的材料,例如铝)和绝缘体(阻止电流的材料,例如硫)之间的材料。

半导体分为两大类。首先是本征半导体。它们仅由一种材料组成。是两个例子。它们也被称为“未掺杂半导体”或“i型半导体”。

外延半导体是由添加了其他物质以改变其特性的本征半导体制成的。

本征半导体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每个原子都包含一个由多个电子包围的原子核。只有电子参与电子过程。电子只能存在于原子周围的特定电子层中。每个原子都有许多层。

将电子从靠近原子核的层转移到更远的层需要能量,如果原子的电子处于非最低能量位置(即它们处于更高的(远离原子核)层,并且较低的层有空间),能量就会释放,因此电子“掉入”内层。因此,最靠近原子核的层首先填满,然后是下一个最靠近的层,依此类推。与外层电子填充内层相比,内层电子填充外层需要更多的能量,因此内层首先被填充。

我们将认为我们的材料以晶格的形式排列,晶格是一种规则的排列,就像晶体一样。这有助于描述和解释原理。在晶格中,每个电子都可以“看到”整个晶格中的所有原子,因此它不仅受其自身原子中电子的存在影响,而且受材料中所有其他原子的影响。巨大的原子数(通常在一立方毫米的立方体中大于一万亿亿个)意味着每个原子每个层中的电子数量并不重要——这些层“合并”成能带。所有重要的是,该能带是满的,部分满的还是空的。能带的大小及其之间的间隙由材料的性质决定。

图 2:绝缘体或半导体的电子能带结构。
图 3: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的能带隙比较。

在晶格中,将有一组填充带,其中包含完整数量的电子,以及没有电子的未填充带(因为它们处于较低能量的填充带中)。具有电子的最高能带被称为价带,来自化学家的术语“价电子”,指的是原子最外层参与化学反应的电子。导带是价带之上的能带。导带中的电子可以自由地在晶格中移动,因此可以导电。价带和导带之间的能隙称为能带隙

每种材料都与一个费米能级相关。想象一下能带从底部向上“填充”,就像往容器里倒水一样。填充的连续性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有大量的电子,它们基本上是无限的。这种行为不会发生在单个原子中,因为少量的电子意味着能量的量是高度量子化的。费米能级是形成的“海洋”顶部的能级。这在绝对零度时定义,此时没有热能允许电子在海面上形成“波纹”。

在绝缘体中,费米能级位于价带和导带之间,在电子无法存在的“禁带”之一中。因此晶格中的所有电子都处于价带或价带之下的能带中。为了到达导带,电子必须获得足够的能量来跨越能带隙。完成此操作后,它可以导电。但是,绝缘体的能带隙很大(超过 3 eV),因此很少有电子可以跨越能带隙。因此,电流不能轻易地在绝缘体中流动。

在金属中,导带和价带重叠,或者价带只是部分填充,并且费米能级位于两者内部。这意味着金属始终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因此始终可以承载电流。

在半导体中,费米能级位于价带和导带之间,但能带隙较小,允许电子相当容易地跨越能带隙,只要有能量。在绝对零度时,半导体是完美的绝缘体,但在室温下,存在足够的热能,允许偶尔的电子跃迁,因为半导体具有有限的导电性,即使它应该是一个绝缘体。

如果半导体导带中没有电子,它就不会导电。为了将电子从价带移到导带,需要给它们能量。这可能是通过热量、入射光或高电场实现的。由于大多数半导体在非零温度下运行,因此导带中通常会有一些电子。这也意味着如果半导体变得太热(硅为 125°C),导带中将存在多余的电子,因此半导体将更像导体。

由于本征半导体不像外延半导体那样不含来自杂质的“额外”电子,因此每次电子跨越能带隙时,它都会留下一个空穴。这个空穴代表一个正电荷,因为它缺少一个电子。本征半导体具有完全相等的空穴和电子数量,因此,其中n是电子数量,p是空穴数量,

直接和间接半导体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图 4:硅的能带隙

电子的总能量由其动量和势能决定。为了将电子从导带移到价带,它可能需要经历势能变化和动量变化。存在两种基本材料类型,间接能带隙材料和直接能带隙材料。在间接能带隙材料(例如硅,如图 4 所示)中,为了移入价带,电子必须经历动量和能量变化[1]。这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通常,此过程是通过多个步骤实现的。电子将首先移动到禁带中的陷阱位点,然后再移动到价带中。势能变化将导致光子的释放,而动量变化将产生声子(声子是一种机械振动,使晶格升温)。

图 5:GaAs 的能带隙,一种直接半导体

在直接能带隙材料(例如 GaAs)中,只需要能量变化,如图 5 所示。因此,GaAs 在产生光方面非常有效,尽管是在红外光谱中。


外延半导体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还可以掺杂半导体材料。半导体材料掺杂了选定的杂质,以赋予材料特殊的特性。人们可能希望添加额外的电子或移除电子。

图 6:N 型,掺杂了
图 7:P 型,掺杂了

掺杂原子是从元素周期表[1] 的 III 族或 V 族中选择的,它们的大小与硅原子相似。因此,可以将单个本征半导体原子替换为掺杂原子,以形成外延半导体。

杂质添加的外层电子的结合能很弱。这表示为将多余的电子放置在导带下方。因此,将这些电子移到导带所需的能量非常少。因此,在室温下运行的外延半导体将具有大多数这些“额外”电子存在于导带中。因此,在正常工作温度下,

,

其中 是导带电子数, 是掺杂原子数。


费米能级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导带中能级数由 [2] 给出。

其中 是电子的有效质量。

价带中能级数由 给出。

其中 是空穴的有效质量。

对于本征半导体,导带电子数必须等于导带空穴数。因此


其中 是导带中的电子数, 是价带中的导带空穴数,由以下给出

对于 n 型外延半导体,导带电子数 必须等于导带空穴数加上电离施主原子数,

其中

Carrier density for doped semiconductor
图 8:掺杂半导体的载流子密度

图 8 显示了这种关系随温度的变化。在工作温度下,可用于导电的电子数量相对恒定,因为大多数施主电子都存在于导带中。对于高温,来自价带的电子开始填充导带,显著增加了载流子密度。现在,导带中的电子主要是来自本征半导体的电子,因此被认为是本征的。对于非常低的温度,施主电子不再填充导带,半导体被称为“冻结”。

电子迁移率:当电场施加到半导体上时,电子受到力的作用,并被加速到与电场方向相反的方向。这种加速受到我们称为“碰撞”[1]的阻碍。当发生碰撞时,电子的速度降至零,然后再次加速。碰撞之间的平均时间由给出。

对于 n 型半导体,其结果是恒定的漂移速度,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是迁移率。它的推导比较复杂,因为速度具有麦克斯韦分布。

电流密度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是单位体积中的电子数量,是它们的电荷。也可以用电导率来表示电流密度。

其中是电导率,单位为西门子每米,是电场。

载流子的扩散进一步加剧了导电性。半导体上的电压降是逐渐发生的,因此会形成电子密度梯度。电子密度较高的区域会受到力,使其向密度较低的区域移动。因此,定义了扩散系数 以及电子密度梯度 .

其中

对于p型半导体,同样的方程也适用,只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John Allison. 电子工程半导体和器件。McGraw-Hill Book Company,Shoppenhangers Rd Maidenhead Berkshire England,1971。
  2. S. M. Sze. 半导体器件物理学。Wiley-Interscience,纽约,1969。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