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身份
外观
< 社会心理学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对我来说,拥有自我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在许多理论中都得到探讨的问题。
- 哲学方法。哲学家大卫·休谟认为自我是一个人体验的连续性感觉,大致类似于意识。他的理论可以被视为后现代身份理论的早期序曲(格尔根,哈雷),因为它们都以非常简化的术语谈论了自我的概念。对本质主义的普遍拒绝依赖于这样的观点:自我是一种处于不断变化状态的东西,而不是一个固定的特征。
- 心理动力学方法。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认为自我是由许多不同的自我组成的,每一个自我都是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独特需求而量身定制的。这些“自我”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则不是。
- 社会行为主义。这是由乔治·赫伯特·米德发展的一种理论,它强调学习环境的相关社会背景。
- 社会行为主义受达尔文的理论、威廉·冯特以及芝加哥学派的实用主义哲学(詹姆斯,杜威,皮尔斯,涩谷等)的影响。然而,社会行为主义在一个重要的方面与认知心理学和达尔文主义理论形成对比。社会行为主义不认为心灵是先于互动而存在的。
…我们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意识作为某种东西先于存在,它会导致一个有机体产生某种行为,这种行为足以引起另一个有机体的适应性反应,而自身并不依赖于这种行为。我们反而被迫得出结论,意识是从这种行为中产生的;它与其说是社会行为的先决条件,不如说是社会行为的先决条件。(米德,1934)
从广义上讲,行为主义仅仅是一种从个体的行为角度研究个人体验的方法,特别是,但不仅限于他人可以观察到的行为。(米德,1934)
- 其他社会文化理论。社会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类似于列夫·维果茨基的作品,后者将学习置于社会互动的背景下。
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是人格心理学。它是一个子领域,致力于研究人们以及他们与自己相关的意义。这个领域感兴趣的问题包括:“我的个人身份是什么?”以及“是什么因素和影响使我成为我?”。在本文中,以及根据当前研究的标准,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们的个人身份,既包括自我感知,也包括他人感知(科特和莱文)。它是一种意义。
- 意义和自我概念。一些研究人员使用从象征互动论传统中借用的工具,例如自我概念、镜中自我和理想自我的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人们对一个人的实际想法,而镜中自我是指行动者认为他人对他们的想法和判断。理想自我是人们渴望成为的样子,通常受榜样的影响。
- 应用。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是,人们由于其性格的某些方面而容易成为支配者或受害者。为了帮助解释人格可能在强迫和暴力行为中产生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创造了社会支配取向的概念。这个概念也已被用于促进批判性政治工具,例如右翼威权主义。
- 隐性人格判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别人以他们看到的方式看待我?”。一个答案来自“隐性人格理论。这套理论假设人们对性格特质有抽象的想法,他们将其归类为积极和消极的集合,并将其用于隐式地评价他人。例如,一个人(鲍勃)可能会从另一个人(乔)那里获得一些暗示,这些暗示反映了他们(乔)的积极或消极特征。如果判断者鲍勃对另一个人(乔)做出判断而没有思考他们做出判断的原因,那么这通常会导致对其他未见到的性格特质的假设和真实的推断。例如,一个浪费的人也可能被视为笨拙、不聪明或不负责任;而一个熟练的人可能会被认为是坚决的、勤奋的和聪明的。因此,这个模型预测,鲍勃会隐式地假设任何具有一个消极特质的人也具有许多其他消极特质。
- 社会身份。一个人的社会身份是他们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位置。该领域的一种解释尝试是社会认同理论,它认为人们会将自己和他人归类到有意义的群体中。相关概念包括角色,它表示一个人在特定组织中的具体位置,以及刻板印象,它是一组归因于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的特质。
- 场所依恋。行动者对某个地方产生了一种依恋感,通常是通过与之广泛的互动。通过对特定环境的足够接触,行动者可能会开始将他们的社会和个人身份与该场所联系起来。
- 身份形成策略。人们如何发展自己的身份?有哪些类型的身份?在什么时候,身份在人的一生中会更具韧性?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 在精神动力学传统的量化分支中写作的是詹姆斯·马西亚,身份状态范式的作者。他认为,一个人的终生身份可以归因于两个要素:他们对身份的承诺,以及他们有意识的选择(涉及对替代方案的探索)。从这两个变量中,可以建立四种身份状态,描述处于不同身份巩固状态中的个体。
- 身份扩散,当一个人既没有选择也没有承诺任何身份时;
- 身份提前确定,当一个人承诺了一个从未选择过的身份时;
- 身份延缓,当一个人考虑许多身份选择,但没有表达任何承诺时;以及
- 身份成就,当一个人承诺了一个自己选择的身份时。
- 个人和社会身份的形成和发展既取决于生物条件也取决于环境条件。有时,这些条件并不理想;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有一些功能性障碍和倾向,或者他们在不良的社会环境中长大。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身份的畸形。有三种人持有畸形的身份策略
- 拒绝者,他们断然拒绝进入成年期,并回避任何将他们置于社会体系中的行为;
- 漂泊者,他们同样无法融入社会体系,并且不强调特定的身份特征,但似乎以一种不连续的方式获取和利用他们的技能;以及
- 探索者,他们愿意融入社会体系,但要么找不到合适的社群,要么自卑导致他们看不到现有的社群。
- 还有另外两种身份形成策略,至少在表面上是功能性的
- 守护者,他们成功地融入了一个社会体系,但没有经过自己的反思或同意;
- 解决者,他们既成功地融入了一个社会体系,而且是出于自己的意志和认知。(Cote 和 Levine)
- 后现代主义者肯尼斯·格尔根提出了另一套身份策略。他识别出
- 策略性操纵者,他们感到与之前身份来源疏离,并且背负着不得不与他人保持不真实、虚假印象的负担;
- 拼贴人格,他们完全不顾身份,将身份视为一种工具,而是在世界上持续体验中生活;以及
- 关系自我,其中行动者被视为更大社会整体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