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社会学理论/符号互动论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为开放的世界

这种方法与它最初形成时(在 1920 年代和 1930 年代)流行的心理理论的严格行为主义形成对比,行为主义动物行为学,并且也与结构功能主义形成对比。根据符号互动论,人类不同于低等动物(低等动物)仅仅对环境做出反应(即,刺激引起反应或刺激->反应),而人类有能力打断这个过程(即,刺激->认知->反应)。此外,低等动物无法设想对姿态的替代反应。然而,人类可以。这种理解不应被理解为人类从未以严格的刺激->反应方式行事,而是人类有能力不以这种方式做出反应(而且确实经常这样做)。

这种观点也植根于现象学思想(参见社会建构主义现象学。根据符号互动论,客观世界对人类来说没有现实,只有主观定义的对象才有意义。意义不是赋予人类并通过习惯学习的实体。相反,意义可以通过人类的创造能力改变,个人可以影响形成其社会的众多意义(Herman 和 Reynolds 1994)。因此,人类社会是一种社会产物。

还应该注意的是,符号互动论者提倡一种特定的方法。因为他们将意义视为人类/社会互动基本组成部分,所以研究人类/社会互动需要获得这种意义。因此,符号互动论者倾向于在他们的研究中采用更多定性而不是定量方法。

其他概念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符号互动论思想中,低等动物社会和人类社会之间存在差异。在低等动物生活中,合作是由生理决定的。换句话说,它不是认知过程;它源于本能和生物编程,而不是有意识的思考。在人类社会中,合作是认知的和有意识的。人类合作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能实现

  • 每个行动个体都确定他人行为的意图
  • 每个行动个体根据该意图决定自己的反应

低等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另一个区别在于所采用的沟通类型。低等动物的交流是姿态性的;它立即发生,没有任何行为中断以进行解释或分配意义。与低等动物的交流相比,人类的交流是有意义的,因为姿态是象征性的,不会引起立即的反应 - 人类必须解释姿态并赋予它们意义。因为人类交流涉及解释和分配意义,所以只有在意义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符号的意义必须是共享的。

共享意义必然通过角色扮演来实现;为了完成一项行为,行动者必须把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行为被视为社会性的,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对其他人的反应,而是因为它包含了其他人的行为。人类把自己当作其他人对待自己一样来对待自己,并且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他们想象地分享了其他人的行为。

自我是指个体有意识的、反省的个性。它是个人在思考自己是谁时所设想的实体。为了理解自我的概念,重要的是要理解自我的发展只有通过角色扮演才有可能。为了审视你的自我,你必须能够扮演他人的角色,这反过来又让你可以反省你的自我。因为角色扮演是自我发展的一个必要部分,所以它与自我的发展同时进行。

根据米德 (1967) 的说法,自我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1. 准备阶段 - 婴儿的无意义模仿
  2. 游戏阶段 - 角色的实际扮演发生;但没有形成统一的自我概念
  3. 游戏阶段 - 这是自我发展的完成阶段;孩子找到了他或她的身份;孩子还必须对同时发生的多个角色做出反应;个人可以在各种情况下以一定的一致性行事,因为他/她根据他/她内化的泛化期望和定义行事

自我由两个部分组成,是个体的冲动倾向(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本我概念)。是人类存在中自发的、无组织的方面。是融入个体中的他人(参见泛化他人)。融入的或泛化的他人提供了一套有组织的态度和定义、理解和期望(或意义),这些态度和定义、理解和期望是个人所属群体所共有的(类似于弗洛伊德的超我概念)。

根据米德对的阐述,行动以的形式开始,以的形式结束;提供动力,而提供方向。此外,,具有创造性和自发性,为社会变革提供了可能。,具有调节性,致力于维护社会。因此,在自我的概念中,对人类如何在社会中运作以及社会如何运作(既通过改变又保持不变)有一个强大而全面的理解。这个概念还描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Meltzer 1978)。

根据梅尔策 (1978) 的说法,自我有三个含义

  1. 拥有自我使个人成为一个缩影的社会;人类可以让自己参与互动;他们可以以一种新的方式看待自己
  2. 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使人类能够进行一种内在的体验,这种体验不需要公开表达;人类可以拥有精神生活
  3. 一个有自我的个人可以指导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同样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自我和心灵是社会过程中的双重产物……

心灵或人类的精神成分源于人类交流。只有在使用有意义的符号(而不是没有意义而只是引起反应的姿态)进行交流时,心灵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灵是一个过程,每当个人使用有意义的符号(具有解释或意义的符号或姿态)与自己互动时,就会表现出来。

心灵也是个体中断对刺激的反应的组成部分。心灵试图通过在采取行动之前探索行动的可能结果来预见未来。在有思想的行为中,个人进行内部对话。

根据赫尔曼和雷诺兹 (1994) 的说法,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是

  1. 人类生活在一个学习的意义的符号世界中
  2. 符号出现在社会过程中并被共享
  3. 符号具有动机意义;意义和符号使个人能够执行独特的人类行为和互动
  4. 心灵是一个功能性、意志性、目的论实体,服务于个人的利益;人类不同于低等动物,拥有思考能力;思考能力是由社会互动塑造的
  5. 自我是一种社会建构;正如个人天生无思想一样,他们天生也无自我;我们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产生的
  6. 社会是一种语言或符号建构,源于社会过程;它由相互作用的个人组成
  7. 同理心反省是一种强制性的探究模式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Blumer, H. 1986. 象征互动论:视角与方法。加州大学出版社。 ISBN 0520056760
  • Herman, Nancy J. 和 Reynolds, Larry T. 1994. 象征互动:社会心理学导论。阿尔塔米拉出版社。 ISBN 1882289226
  • Mead, George Herbert. 1967. 心灵、自我与社会:从社会行为主义者的角度看。Morris, Charles W. 编辑。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ISBN 0226516687
  • Meltzer, Bernard N. 1978. 乔治·赫伯特·米德的社会心理学。 在象征互动:社会心理学读本中。Manis, Jerome 和 Meltzer, Bernard N. 编辑。艾林与贝肯。 ISBN 0205060625

本章也大量借鉴了以下维基百科文章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另请参阅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