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教科书/解离性障碍/绪论
解离性障碍是一组引人入胜的疾病,有些人认为它是一种神话,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是现实。 解离被定义为意识、记忆、身份和环境感知的通常整合功能的破坏(Mulder 等人,1998 年),导致自我意识的连贯性、统一性和连续性的碎片化。 解离性障碍首次在 DSM-III 中被正式分类为一个独立的诊断组(Tutkun 等人,1998 年)。 除了解离本身是一种疾病外,它还可能作为一种混杂因素或合并症伴随几种精神疾病(Evren 等人,2007 年)。 解离性障碍可能伴随几种精神疾病(Sar & Ross,2006 年),包括边缘性人格障碍(Sar 等人,2003 年;Sar、Akyuz、Kugu、Ozturk 和 Ertem-Vehid,2006 年)、强迫症(Lochner 等人,2004 年)、创伤后应激障碍(Briere、Scott 和 Weathers,2005 年)、急性应激障碍(Spiegel、Classen 和 Cardena,2000 年)、进食障碍(Farrington 等人,2002 年)、病态赌博(Grant 和 Kim,2003 年)、偷窃癖(Grant,2004 年)和精神分裂症(Ross 和 Keyes,2004 年)。 童年创伤经历在解离性障碍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Tutkun 等人,1998 年;Kluft,1991 年;Spiegel,1991 年)。 一项研究的回归分析表明,青年期的解离与观察到的婴儿期父母无反应性显着相关,而童年言语虐待是唯一一种增加解离预测的创伤类型(Dutra 等人,2009 年)。 研究表明,物质使用是解离性障碍患者的一个重要问题(Evren 等人,2007 年;Ellason 等人,1996 年)。
其他可能模拟解离性障碍相似症状的疾病包括痴呆、物质诱导、某些医疗状况,如多发性硬化症、颞叶癫痫、头部外伤和其他精神疾病,如创伤后应激障碍、躯体化障碍、情感性疾病、焦虑症以及诈病(Chu 等人,2005 年)。
本章概述了解离性障碍,包括临床症状和分类、发病机制和管理(评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