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越南
越南战争(越南语:Chiến tranh Việt Nam),也被称为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在越南也被称为抗美救国战争(越南语:Kháng chiến chống Mỹ)或简称为美国战争,是冷战时期发生在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的代理人战争,从1955年11月1日持续到1975年4月30日西贡陷落。这场战争紧随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1946-1954)之后,在北越(得到苏联、中国和其他共产主义盟友的支持)和南越政府(得到美国和其他反共盟友的支持)之间进行。越共(也称为民族解放阵线或NLF),一个得到北方支持的南越共产党统一战线,对该地区的反共力量进行游击战。越南人民军(也称为北越军队)参与了更传统的战争,有时会投入大规模部队作战。
随着战争的持续,越共在战斗中的作用随着越军作用的增长而减小。美军和南越军队依靠空中优势和压倒性的火力进行搜索和摧毁行动,包括地面部队、炮兵和空袭。在战争过程中,美国对北越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随着时间的推移,北越领空成为世界上防御最严密的领空。
美国政府将美国参与战争视为阻止共产主义接管南越的一种方式。这是更广泛的遏制战略的一部分,其明确目标是阻止共产主义的蔓延。根据美国的“多米诺骨牌理论”,如果一个国家沦为共产主义,该地区的其他国家将随之效仿,因此美国政策认为共产主义统治整个越南是不可接受的。北越政府和越共正在为统一越南并在共产党统治下进行斗争。他们将这场冲突视为殖民战争,最初是针对来自法国的军队,然后是美国(因为法国得到了美国的支援),后来是针对南越,他们认为南越是美国的傀儡政权。
从1950年开始,美国军事顾问抵达当时的法属印度支那。美国在1960年代初加大了介入程度,1961年和1962年的部队规模都翻了一番。1964年北部湾事件后,美国的介入进一步升级,在此事件中,美国驱逐舰与北越快艇发生冲突,随后是北部湾决议,该决议授权美国总统增加美国军队的存在。常规的美军作战部队从1965年开始部署。行动越过国界:老挝和柬埔寨的边境地区遭到美军的猛烈轰炸,因为美国对战争的参与在1968年达到顶峰,同年,共产党一方发动了春节攻势。春节攻势未能实现推翻南越政府的目标,但成为战争的转折点,因为说服了美国民众中很大一部分人,他们政府关于赢得战争取得进展的说法是虚幻的,尽管美国对南越提供了多年的巨额军事援助。
美国对战争的幻灭导致美国地面部队逐渐撤出,这是越南化政策的一部分,该政策旨在结束美国在战争中的参与,同时将与共产党作战的任务交给南越人自己。尽管1973年1月所有各方签署了巴黎和平协定,但战斗仍在继续。在美国和西方世界,反越南战争运动蓬勃发展。这场运动是1960年代更大规模的反文化运动的一部分。
由于美国国会通过了凯斯-丘奇修正案,美国直接军事介入在1973年8月15日结束。1975年4月北越军队占领西贡标志着战争的结束,南北越于次年统一。战争在人员伤亡方面造成了巨大的代价(参见越南战争伤亡)。越南军人和平民死亡人数估计从80万到310万不等。冲突中还有大约20万到30万柬埔寨人、2万到20万老挝人和58220名美军士兵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