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署案例集/2018/中国固定电话用户数
固定电话,也称为固定电话,是一种设备,允许用户通过铺设的电缆传输语音,以远程但立即的方式相互连接。典型的固定电话通常包括麦克风、耳机、线圈、铃声和拨号器或键盘。接收器将传入声音的振动转换为传统碳传声器的波动压力和现代驻极体传声器的电压。然后信号通过电线传输到另一个扬声器的接收器。接收器“将波动的电流转换为再现人声的声音波”。(Curley, 2012)电话让用户能够立即交换信息,几乎没有延迟。它再现扬声器声音的能力使交流比邮寄更亲密、更真实。使用这项技术的用户来自各行各业,但最初是从企业和清单开始。(NPS, 2018) 后来家庭也采用了它。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出现之前,电话是全球最常见的远程通信方式。
本文旨在调查中国从 1975 年到 2017 年的固定电话用户数,数据如附录所示。单位为每 100 人的用户数。
在固定电话出现之前,人们只能通过文字和符号进行远程交流。说话是最基本的交流方式之一。然而,它受到声音量级的限制,因此只在短距离内有效。在古代,烽火是战争中交换信息的工具。写信也是最古老的长途通信方式之一。鸽子被训练成“传输装置”,除了邮递员。邮寄的主要缺陷是速度慢,特别是在火车和汽车发明之前。邮件主要由政府运营的邮局处理。随后发明了电报。弗朗西斯·罗纳德斯于 1816 年成功地通过电力发送了第一条电报。(Appleyard, 1930) 它显着地加快了通信速度,到 1850 年代,仅在美国就有 23000 英里的电线。(Du Boff, 1980) 然而,与当今的智能手机等即时通信相比,它仍然是一种缓慢的通信模式,因为它的结构系统化。例如,用户必须亲自到办公室发送和检索消息,电报由人而不是机器解密。总而言之,在固定电话出现之前,通信方式要么缓慢,要么局限于短距离。
在中国,清政府在 19 世纪建造了第一条电报线路。到 1908 年,中国有 45448 公里的电报电缆。(Lee, 1997) 然而,这些仅用于军事目的,大多数人仍然依赖邮政邮件进行长途通信。由于语言障碍和中国与外界隔绝,电话在中国大部分人口中并未受到太多关注。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于 1876 年在美国发明了第一个说话电话。然而,他并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约翰·菲利普·赖斯早在 1861 年就创建了一种声音传输装置。伊莱沙·格雷在贝尔同一天前往专利局,但输掉了专利权。后来,托马斯·爱迪生改进了这项技术,产生了更强的信号,并使用了一个世纪。
当时的科学家、发明家和工程师在这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固定电话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电源、开关钩、拨号器、铃声、传声器、接收器和防侧音电路。该产品的发明结合了电气工程和机械工程的知识。例如,传统的铃声是机械式的。它由磁铁在电路通过时的运动驱动。后来,铃声升级为电子式铃声,其中晶体材料由于电路通过而振动。(Curley, 2012)
电话之间的连接最初基于手动交换系统,其中两个电话的电线必须在中央办公室进行物理连接。随着更多用户加入,该系统的缺陷暴露出来——手动交换变得过于复杂且耗时。作为结果,自动交换系统应运而生,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成本。(ibid.)
后来,无线固定电话问世,为用户提供了灵活性,但仅限于短距离。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问世,它们更加灵活。它们逐渐占据了全球远程通信市场的份额。
电话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第一个为大众提供即时信息交换的技术,为手机奠定了基础。电话以更快的速度传输信息。汽车/飞机/火车以更快的速度运输人员和货物。社会节奏深受影响。
世界上最初的几名用户是 1878 年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地区电话公司的客户。他们主要是企业和清单。(NPS, 2018) 然而,中国的第一条固定电话线路并非用于私人或商业目的。此外,中国固定电话用户数的诞生比世界其他地区晚,这是由于其“混乱的政治动荡”(Yan & Pitt, 2002),包括之前的战争、清朝的覆灭、内战、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与电报服务类似,外国公司首先在中国设立了电话服务。(Lee, 1997; Yan & Pitt, 2002) 中国随后对远程通信的管理由邮电部 (MPT) 负责,这是“过去 100 年来主导世界上大多数远程通信领域的国有邮政、电话和电报垄断的典型例子”。(Muller & Tan, 1997) 在 19 世纪下半叶,建造了几条军事电报线路,一些线路连接着总部和要塞以及武器工厂。(Yan & Pitt, 2002) 电话基础设施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而建造的。1908 年是国家电信产业的开始。在清朝的管理下,服务质量很差。(Lee, 1997) 此外,电信垄断的状况持续了几十年。
在 20 世纪 60 年代及以前,远程通信是“政府行政和国防的工具,而不是本身的商业实体”。(Yan & Pitt, 2002) 结果,这个中央计划经济中的网络只扩展到主要城市和战略重要地点。尽管规模很小(每 100 人不到 1 个用户),但从 1958 年到 1960 年,电话线路长度翻了一番。(Lee, 1997)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曾尝试实施一些收入和支出管理计划来促进该行业的发展,但都失败了。一个例子是“组织每 3 天或 5 天将收入交给 MPT,并追回其支出”。另一个是差额管理制度。由于只有第一个拨打电话的人会支付账单(而不是听到铃声并接听电话的人),北京等主要城市创造的收入多于西藏等农村地区。平衡不同地区的配额问题一直是反对非正式制度约束的持续斗争。(Yan & Pitt, 2002)
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开始了经济改革计划,始于 1978 年。远程通信服务从政治工具逐渐转变为商业业务。远程通信的权力下放也在进行,包括财政和行政方面。(Yan & Pitt, 2002)
与此同时,美国固定电话用户数市场正在稳定增长,但中国商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如图所示。(Yan & Pitt, 2002) 由于此原因,早期电话技术的进步并未影响中国市场。
仅在1994年,固定电话线路订阅量就增长了53%。 (Mueller & Tan, 1997) 这年可以被视为中国电信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转折点。(Yan & Pitt, 2002) 一家名为联通的公司获得了邮电部的批准和支持,并开始建设第二个全国固定电话网络,随后是吉通。这两家公司随后成为了竞争对手,最终打破了垄断。 “全国范围内正式批准电信行业的新进入者,这为新公司的发展、专用网络的建设以及中国网络环境中更大的多元化和分散决策提供了空间。” 然而,对于这两家公司来说,他们的政治力量也带来了组织上的弱点——决策缓慢,缺乏独立性。 尽管如此,电信服务正在以中国的方式逐步私有化。(Mueller & Tan, 1997) 邮电部只批准在其服务范围之外的新服务,以试图维持其垄断地位。 但进一步自由化的趋势不可阻挡。 首先,电子工业部启动了名为“金项目”的积极项目。 其次,出于军事通信安全的考虑,网络无法对公众开放。(Yan & Pitt, 2002) 1999年中期,中国电信被拆分为四家独立公司,同年成立了中国网通,标志着中国电信完全竞争时代的开始。
在这个阶段,中国固定电话订阅量快速增长,从1994年每百人2个订阅量增长到2005年的27个。 快速增长的原因可以归因于三个普遍因素:“技术变革、其他国家电信自由化经验的影响以及中国电信行业自由化的强大经济推动力”。(同上)
随着这种通信方式进入成熟期,增长速度放缓。 在图表上,S曲线的斜率变得不那么陡峭。 中国固定电话市场几乎没有经历过这个阶段,可能是由于手机的普及。 手机相对于固定电话的优势显而易见——更灵活的用户体验。 这一行业的大亨仍然是那些与政府始终保持联系的旧公司。
从2008年开始,中国的固定电话总订阅量开始下降。 随着全国经济的增长和手机价格的下降,一些固定电话被取消订阅。 与2006年的峰值相比,每百人的订阅量几乎减少了一半。
如上图所示,中国固定电话订阅的生命周期比全球平均水平更短。 它经历了更激烈的增长、短暂的成熟期以及急剧的下降。 中国的电信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得益于其他国家电信行业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