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交通部署案例集/上海地铁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开放的世界

上海地铁介绍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上海地铁指的是上海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上海是中国大陆第三个拥有载客地铁线路的城市,仅次于北京和天津。[1] 上海地铁系统开始运营的时间并不长,但它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系统之一。截至 2012 年,共有 11 条地铁线路运营。截至 2011 年底,总里程达到 454.1 公里(282.2 英里)[2],使其成为世界上最长的系统。日均客流量也迅速增长,从 1995 年的约 240,000 人次增长到 2007 年的 223 万人次,以及 2011 年的 576 万人次。2010 年上海世博会期间,2010 年 10 月 22 日的日均客流量创下了 755 万人次的最高纪录。2011 年的年客流量超过 21 亿人次。[3]

上海地铁的诞生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上海地铁系统出现之前,城市公共交通方式包括公共汽车、机场班车、渡轮和出租车。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内交通需求的增加,它们的局限性开始显现。上海市占地面积 6,340.5 平方公里(2448.1 平方英里)[4]。总人口超过 2300 万,全市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 9,589 人。一半的人口居住在中心区,而中心区仅占总土地面积的 10%,这使得市中心人口高度集中,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16,828 人,是东京的 2.4 倍,伦敦的 3.5 倍,巴黎的 4.8 倍。[5]

这座城市面积庞大,即使没有交通拥堵,城市内部出行也很困难。例如,从一个区到另一个区旅行,即使没有交通拥堵,也可能需要一两个小时。相比之下,乘坐火车前往上海最近的另一个城市可能只需要 30-40 分钟。人口增长、汽车保有量以及市中心的高密度发展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挑战。交通拥堵十分严重,从市中心乘坐公共汽车前往该市最近的机场(距离市中心仅 10 公里),可能需要 2-3 个小时。拥挤的公共汽车和公共交通方式可靠性低的问题需要解决。除了限制汽车购买的规定外,地下公共交通系统也被提出来作为潜在的解决方案。

地铁建设的准备工作早在 1958 年就开始了[6]。上海位于饱和的软土地基上,这使得隧道建设非常困难。进行了一些试验来测试隧道建设的可行性。例如,1963 年的试验尝试了使用钢筋混凝土内衬的结构方法[7]。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使用地下隔板墙和混凝土结构(后来用于地铁 1 号线)建造了一条试验隧道。之后,盾构法被用于后续线路。1989 年 5 月,中国和德国正式签署了 4.6 亿马克地铁专项资金贷款协议。1990 年 3 月,中国国家部门正式批准了该项目[8]。第一条线路(地铁 1 号线)于 1995 年开通。

上海地铁的影响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关于地铁建设,曾有过支持和反对的讨论和争论。然而,由于该系统已经建成并且还在不断扩展,现在我们回顾一下,确实看到了它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极大地塑造了城市发展和人们的出行行为。

上海地铁线路促进了发展。规划和开发过程借鉴了东京等其他地方的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发展潜力。车站的规划旨在与现有建筑或未来建筑计划相结合。换乘枢纽和许多地铁站吸引了大量的乘客,并显示出巨大的商业活动潜力。房地产公司在沿线投资项目,并使用“紧邻 10 号线车站”等语言向公众推广其住房。许多居民也根据上海地铁规划做出住房决策。

上海地铁显著改善了该市的公共交通状况。对于拥挤的市中心,现有的地铁系统提供了高水平的服务。最多 700 米范围内就会有一个地铁站。乘客一旦进入车站,就可以轻松到达任何地方,并确信行程所需时间。除了高度可靠性外,地铁线路通常比地面交通更快。例如,从市中心乘坐公共汽车到火车站通常需要 40-60 分钟。使用地铁将时间缩短至 20 分钟。

地铁不仅使出行更快,而且更便捷。当您迷路时,地铁站是最佳去处。找到地铁站后,您可以轻松找到回家的路。许多上海旅游指南都以地铁线路为中心。

地铁系统也方便与其他交通方式相连接。每个车站通常都连接着几条或数十条公交线路。由于交通卡的应用,换乘十分方便,交通卡可用于出租车、磁悬浮列车、渡轮、轻轨、地铁和公交车。

在所有公共交通方式中,上海地铁的客流量份额不断增加。2006 年,上海地铁里程为 140.2 公里(87.1 英里)。共有 944 条公交线路、17,000 辆公交车和 48,000 辆出租车运营。所有公共交通的年客流量为 44.71 亿人次。上海地铁占 14.6%(6.56 亿人次)。

上海地铁的出行份额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所有公共交通方式中,上海地铁的客流量份额不断增加。2006 年,上海地铁里程为 140.2 公里(87.1 英里)。共有 944 条公交线路、17,000 辆公交车和 48,000 辆出租车运营。所有公共交通的年客流量为 44.71 亿人次。上海地铁占 14.6%(6.56 亿人次)[9]。2011 年,地铁里程增加至 454.1 公里(282.2 英里)。所有公共交通的年客流量为 60.9 亿人次,上海地铁占 34.5%(21.01 亿人次)[10]。相比之下,公交车数量从 2006 年到 2011 年有所下降,公交车客流量绝对值略有增加,公交车出行份额从 61.3% 下降至 46.2%。

资金和政策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整个系统的建设成本为 300-500 亿元/公里。截至 2010 年,总建设成本为 2380 亿元(约合 380 亿美元)。到 2020 年,要实现 880 公里的计划里程,还需要 2100 亿元[11]

资金来源有两个。40% 的资金由政府提供,其余 60% 来自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变现剩余资产等[12]。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正在发生变化,从主要投资者(分别投资 1 号线和 2 号线的 95% 和 96%)转变为在组建项目公司和促进商业融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13]

作为城市中相对较新的交通方式,地铁的建设和运营借鉴了现有交通模式。建设和管理方面借鉴了铁路的经验,例如列车、轨道和资本投资。更重要的是,它借鉴了公交运营的经验,公交是另一种城市内部的交通方式。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心负责整个网络运营,而11条线路则由4家运营公司运营,每家公司负责各自的线路和设施。[14] 管理模式与公交运营类似。地铁票价也根据乘坐的站点数量计算,这与过去公交票价类似(现在大多数公交线路收取单程固定票价)。

上海地铁生命周期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上海地铁的每日客运量数据从1995年到2011年的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获取。利用现有数据开发S型曲线模型,以检验系统的诞生、增长并估计其成熟度。数据如以下表格所示

表1:上海地铁里程 1995-2011

利用该数据估计一个三参数逻辑函数

S(t) = K/[1+exp(-b(t-t0)],其中:S(t) 是估计的里程,t 是时间(年),t0 是拐点时间(达到 1/2 K 的年份),K 是饱和状态水平,b 是系数(回归的斜率)

为此,需要估计 K 和 b。K 设置为 500、600、700 等。对于每个 K 值,利用以下公式对每一年进行计算:Y=LN(Length/(K-length))

表2:估计 K 值

然后,执行 Y 和年份之间的回归,以确定哪个 K 值最适合真实数据。最大的 R 平方值意味着该模型最能解释真实数据。从下表可以看出,当 K=1200 公里时,R 平方值最大。因此,估计 K 值为 1200。

表3:确定 K 值

下表显示了 K=1200 的回归结果。结果表明,b=0.2537,截距为 -510.57。因此,t0(达到 1/2 K 的年份)为 2012.49507,这意味着饱和状态下年客运量的半数是在几个月前达成的。

表4:回归结果

由于现在已经知道 K 和 b 值,可以使用该模型估计每年的日客运量。下图显示了估计数据和真实数据之间的关系。

表5:S 型曲线

S 型曲线与真实数据吻合得很好。1995 年之前,没有地铁线路运营。在 1995 年到 2011 年期间,网络里程以不断增加的速度增长。根据 S 型曲线模型,2012 年是达到 1/2 K 的年份,这意味着系统将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可能会放缓。到 2030 年左右,里程将开始稳定在 1200 公里左右。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这条 S 型曲线。到目前为止,上海地铁网络的增长与地铁规划相当一致。根据下一阶段的规划,到 2020 年里程将增加到 880 公里。但在 S 型曲线上,2020 年的估计里程已经超过 1000 公里。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