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Web 2.0 和新兴学习技术/数字鸿沟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开放书籍

克服数字鸿沟(例如,每孩一笔记本计划、全球文本项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促进美国和其他国家技术使用的项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技术发展呈指数级增长,特别是互联网使用及其相关应用的兴起。多年来,世界各大陆和每个国家政策制定者和社会研究人员越来越担心社会在有权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人和没有权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人之间出现分化,或者说“有”和“没有”。然而,虽然数字鸿沟通常以技术的角度来讨论,随着互联网可访问性的提高和技术的普及,数字鸿沟正越来越成为一个知识问题。似乎每当有迹象表明差距正在缩小(例如,存储和电信成本降低,用于扫盲的廉价 MP3 播放器,免费的语言课程在线播客等),就有一些迹象表明差距正在扩大(例如,乡村学校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教师缺乏有效整合技术的培训,而其他教师能够使用这些培训,数十种新兴学习工具仅对有互联网接入的人可用,第三世界政府对为学童获取廉价技术的犹豫等)。美国国家电信和信息管理局推广了“数字鸿沟”一词来描述富人和穷人之间技术获取上的差距 (Warschauer, 2003)。这句话也已用于国际背景下,描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技术现状。

数字鸿沟已成为一个比喻,用来描述那些要么无法使用或选择不使用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人所感受到的劣势。这种技术获取方面的差距值得我们关注,因为人们认为,这些技术中包含的信息和学习资源,对学习者和教育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益处。21 世纪的任何公民都不应该没有互联网接入,尤其是发达或快速发展地区的公民 (Cullen, 2001)。随着信息通信技术 (ICT) 创造的快速市场增长和技术颠覆机遇,没有 ICT 接入和知识的人将无法在新全球“知识经济”中竞争。在这个新经济中,竞争优势的来源是高知识密度和快速采用新技术 (Wong, 2002)。

数字鸿沟的定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数字鸿沟的定义主要关注社会中人们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差异化获取。通常与新信息社会获取相关联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地位、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和地理位置。通常被认为在技术获取或知识方面处于劣势的人包括低收入者、教育程度低或文化水平低的人、失业者、老年人、农村地区的人、残疾人、单亲父母、妇女和年轻女孩 (Cullen, 2001)。

2001 年,白人家庭仍然比黑人或西班牙裔美国人更有可能拥有计算机并在家里使用互联网。但黑人和西班牙裔计算机和互联网用户的比例增长速度快于白人用户 (NTIA, 2002)。在地域位置方面,城市居民比他们的同类更有可能使用计算机服务 (Wilson, Wallin, & Reiser, 2003)。研究还发现,尽管 1998 年至 2001 年期间男性和女性使用技术存在差距,但在那段时间里,女性增加了她们的互联网使用并缩小了差距。2001 年,53.9% 的男性和 53.8% 的女性正在使用互联网 (NTIA, 2002)。

2007 年,根据皮尤互联网与美国生活项目 (2007) 在 2007 年 2 月 15 日至 3 月 7 日进行的调查,数字鸿沟的大小似乎对许多群体来说正在缩小。71% 的男性上网,70% 的女性上网。老年人是使用互联网可能性最低的群体之一;只有 32% 的老年人使用互联网,而 18-29 岁的人则为 87%。78% 的讲英语的西班牙裔人使用互联网,而 73% 的非西班牙裔白人和 62% 的非西班牙裔黑人使用互联网。据报道,城市和郊区地区的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略高于农村地区的人。年收入低于 30,000 美元的群体是获取和使用互联网可能性最低的群体之一。十分之七的年收入在 30,000 美元到 49,999 美元之间的人上网。

使用互联网百分比
所有成年人71%
女性70%
男性71%
年龄
18-2987%
30-4983%
50-6465%
65+32%
种族/民族
白人,非西班牙裔73%
黑人,非西班牙裔62%
讲英语的西班牙裔人78%
地理位置
城市73%
郊区73%
农村60%
家庭收入
低于 30,000 美元/年55%
$30,000-$49,99969%
$50,000-$74,99982%

表格改编自皮尤互联网与美国生活项目 (2007) 在 2007 年 2 月 15 日至 3 月 7 日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

重新定义数字鸿沟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显然,数字鸿沟的定义似乎强调了家庭中计算机和互联网可用性的二元描述。Warschauer (2003) 建议,这种二元定义无法公正地反映各种人对技术的不同获取的复杂现实。Warschauer 以一个美国人每月在当地图书馆的计算机上浏览互联网为例,将他们视为“没有”,而发展中国家拥有相同特征的人可能会被视为“有”。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在讨论数字鸿沟的定义时,缺乏对技术使用背景的考虑。Warschauer (2003) 进一步解释说,这种理解导致人们认为数字鸿沟问题可以通过提供更多计算机和互联网接入来轻松解决。克里斯托弗·迪德 (Christopher Dede) 也将这种想法称为“火”模型,因为它暗示了仅仅存在计算机就会产生学习或发展,就像火会带来温暖一样 (如 Warschauer, 2003 所述)。

Warschauer (2002, 2003) 进一步阐述了将设备提供作为复杂社会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的 problematic 概念。他调查了世界各地的一些社区科技项目,发现许多善意的项目往往面临意想不到的问题,阻碍了科技有效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因此,在将新技术引入缺乏技术的环境中,考虑人们如何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至关重要。

Warschauer (2002) 认为,关于数字鸿沟存在一些误解。例如,在美国,非洲裔美国人经常被描绘成技术落后,而实际上,黑人和少数族裔的互联网接入情况受收入群体影响很大,随着收入增加,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此外,数字鸿沟框架未能促进社会发展,因为它过分强调计算机的物理存在。他建议,将信息通信技术用于边缘群体,目标不是克服数字鸿沟,而是促进社会包容。因此,他重新定义了数字鸿沟,以考虑与物理、数字、人力和社会资源相关的各种因素,以便通过将信息通信技术有效地整合到社区中来增强社会发展。

重新定义的数字鸿沟总结

传统定义的数字鸿沟是一个比喻,用来描述那些无法或不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技术的人所感知到的劣势。通常被认为在获取或了解技术方面处于劣势的人包括低收入人群、受教育程度低或文化水平低的人、失业人员、老年人、农村地区的人、残疾人、单亲父母、妇女和年轻女孩 (Cullen, 2001)。
重新定义的数字鸿沟由 Warschauer (2002)提出,他建议数字鸿沟应考虑与物理、数字、人力和社会资源相关的各种因素,以便通过将信息通信技术有效地整合到社区中来增强社会发展。

你可能可以更多地解释数字鸿沟在教育、企业等不同领域的影响。

全球背景下的数字鸿沟

[edit | edit source]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获取信息通信技术的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富裕的西方国家,包括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位于连续谱的一端,而贫困的亚洲、南美洲和非洲国家则位于另一端。来自日本教育实践研究与支持中心 (CRSEP) 的资料显示,全球只有 6% 的人口可以使用互联网 (Cabanatan, 2002)。


地区人口主要电话线手机用户互联网用户
非洲13%2%1%1%
美洲14%30%30%49%
亚太地区59%32%36%23%
欧洲14%36%33%27%

表格改编自互联网接入报告 (Cabanatan, 2002)。


全球背景下的数字鸿沟远远超出了普通人获取互联网接入的问题。它还包括获取更必要的信息资源,例如全文数据库和在线期刊,导致缺乏此类资源的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人员被排除在可能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知识之外。目前,一些项目和倡议 (例如,全球文本项目) 正在采用免费和开源资源以及在线书籍和期刊的免费访问,以直接解决这个问题。

数字鸿沟似乎比最初看起来更复杂。在每个全球区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鸿沟。例如,在亚洲,日本、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与马来西亚、泰国、越南、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差距。在性别方面,亚洲 4800 万互联网用户中只有 22% 是女性,即使她们占该地区人口的一半 (Wong, 2002)。因此,数字鸿沟只部分与接入有关,它可能更准确地反映了世界社会的分层:性别、城市/农村和收入。亚洲是这种分层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它拥有处于发展连续谱各个点的国家和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亚洲 4800 万互联网用户中只有 22% 的数据可能在过去五年中发生了变化。

克服数字鸿沟

[edit | edit source]

各种组织已尝试克服数字鸿沟。全球文本项目和人人有电脑项目等项目体现了美国等科技发达国家的努力,他们想要帮助数字鸿沟下端的其他国家。然而,也有人担心,西方观点和知识资源被输出到东方文化。

国际组织也试图在世界许多地区克服数字鸿沟。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亚洲,联合国和东南亚国家联盟 (东盟) 等国际和区域组织建立了区域计划,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区域和国家内部的数字差距。不仅国际组织,许多国家政府也致力于克服数字鸿沟。是否有案例可以说明联邦或州政府如何帮助克服这种劣势?


随着教科书价格越来越高,许多美国学生都在努力应对教育成本。某些学科的教科书,包括商业和科学,比英语等其他领域贵得多。该项目旨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教科书,使他们有机会从商业和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教科书中受益。这些教科书将以开放内容电子教科书的形式提供,可从网站上免费获取。全球文本项目不仅试图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教科书,还试图让全球学生和教师参与到开发和提高书籍质量的活动中。例如,创建以当地环境为基础的案例和练习,而不是像当前教科书中的关键示例那样仅仅关注北美情况。这种内容本地化应该会提高这些书籍内容的采用率和满意度。全球文本组织计划开发两本新书,一本是商业基础知识教材,另一本是信息系统导论教材。这些书籍将用英语编写,并翻译成阿拉伯语、汉语和西班牙语。

该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试图促进教科书用户和创作者之间的协作。鼓励用户提供反馈,并为未来课堂使用提供一些建议或练习。因此,用户不仅要使用文本,还需要考虑如何改进它。此外,学生可以访问整本教科书,而不是像许多开放式课程材料那样只提供部分内容。因此,学生可以花时间以自己的节奏阅读和消化信息。

人人有电脑计划旨在向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分发 XO 笔记本电脑。该非营利组织由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联合创始人兼主任 Nicholas Negroponte 创立。XO 笔记本电脑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强调“情境学习”是基本教育体验。计算机通过让儿童能够“思考思考”,以其他方式无法实现的方式,独特地促进学习。XO 将让儿童探索世界,让他们接触到无限的知识以及他们自身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组织计划向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分发 XO 笔记本电脑,这是一种灵活、超低成本、节能、响应迅速且耐用的机器。为了实现其高度宣传的低成本,XO 采用免费和开源软件构建。该基金会目前尚未接受特殊笔记本电脑计划的资助申请。他们希望在 2007 年底之前启动该计划。但是,在 2007 年 11 月的两个星期内,启动了一个名为“捐赠一台获得一台”的项目,以促进在北美捐赠 XO 笔记本电脑。任何人都可以以 399 美元的价格购买两台 XO 笔记本电脑,并将其中一台捐赠给发展中国家的儿童,而自己保留一台。2007 年初,XO 的 B2 版本已准备好亮相。B3 于 2007 年 5 月推出,B4 机器托盘于 2007 年 7 月 6 日抵达 OLPC 办公室。

David Pogue (2007) 是《纽约时报》的一位知名记者和 K-12 主题演讲者,他评论了 XO 笔记本电脑的最新版本(目前处于最终测试阶段),发现 XO 笔记本电脑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尽管与标准的 Mac 或 Windows 笔记本电脑无法比拟,但 XO 笔记本电脑展现了许多技术突破,其中一些技术突破在其他笔记本电脑上可能无法使用。例如,它使用磷酸铁锂电池,更换成本为 10 美元,可以充电 2000 次,而普通笔记本电脑电池只能充电 500 次。此外,它的功耗为 2 瓦,而普通笔记本电脑的功耗则为 60 瓦或更多。重要的是,XO 的屏幕明亮锐利(1200 x 900 像素),在阳光直射下会切换到黑白模式,从而使用户能够阅读屏幕。XO 提供常规的无线互联网连接和网状网络。网状网络允许所有笔记本电脑立即相互看到,无需任何设置,也无需互联网连接。使用网状网络,如果网状网络中的某个人拥有互联网连接,则一台笔记本电脑可以上网。用户还可以与网状网络中的人共享文档、图片、音乐或书籍。

在 Pogue (2007) 的评论中,他认为 XO 成功最大的障碍不是技术,而是恐惧。这些担忧包括教育部长们害怕如果他们改变学校的现状,他们可能会失去工作。其他担忧还包括那些担心 XO 会抢占他们 20 亿人笔记本电脑市场的知名制造商。最后,一些批评人士认为,最贫穷的国家需要食物和药物,而不是电脑。

(OLPC 的概念是理想的,它还可以缩小数字鸿沟。低价电脑将成为一种趋势,让几乎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电脑,并用它来学习和获取信息。但一些上述批评,例如一些发展中国家或第三世界国家没有足够的食物、水和电力,以及战火纷飞的地区,为什么那里的孩子需要笔记本电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国际层面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组织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亚太地区提供信息和通信技术培训,以缩小数字鸿沟。他们建立了一个名为“下一代教师项目”的项目,旨在为亚太地区的中等后教育教师提供信息和通信技术培训和支持。微软和思科系统也是该项目的主要合作伙伴。

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一个名为“缩小中国国内教育数字鸿沟”的项目,旨在缩小中国欠发达西部地区与发达东部地区之间的教育数字鸿沟。西部地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 50% 以上,但人口仅占 3%。在中国的 4500 万互联网用户中,只有极少数在西部地区。例如,甘肃省是西部地区三个主要省份之一,该省的互联网用户仅占 0.5%。因此,该项目试图通过提供在职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以及创新现代教材的开发来促进西部地区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使用。将重点关注寻找创新、实用且经济高效的政策和模式,最终消除这个庞大而快速发展的国家内部的数字差距。

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 (SEAMEO)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同样,亚洲次区域组织,如东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 和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 (SEAMEO),也一直在努力制定计划以促进信息和通信技术教育。例如,SEAMO 实现了 IT 计划,该计划将建立专门从事教育创新和技术的 SEAMO INNOTECH,以培训教师和校长使用技术。东盟电子商务工作组制定了旨在创造共同的信息技术市场、加强物理基础设施、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促进电子商务以及支持电子政务的活动 (Cabanatan, 2002)。这些例子表明,次区域组织正在努力提高其公民在区域和全球层面的竞争力,并缩小亚太地区的数字鸿沟。

显然,如今有许多组织、倡议和项目正在解决数字鸿沟问题。虽然在每次缩小差距的尝试中似乎都存在问题和担忧,但这些项目中的每一个都提供了独特的内容,帮助世界各地的人们获得 21 世纪学习所需的在线资源。未来几十年,随着当今的学习者成为明天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领导者,我们希望看到由此带来的好处。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问问自己,“我能做些什么来帮助?”

网络资源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计划

http://laptop.org/en/vision/index.shtml

  • 全球文本项目

http://globaltext.org/

  • 下一代教师项目

http://www.unescobkk.org/index.php?id=3430

  • 缩小中国西部地区国内教育数字鸿沟项目

http://www.unescobkk.org/index.php?id=1231

  • 数字鸿沟网络

http://www.digitaldividenetwork.org/

  • Digital Divide.org

http://www.digitaldivide.org/dd/index.html

  • 科技青年基金会

http://www.youthfortechnology.org/frames.html

  • 美国国家电信和信息管理局

http://www.ntia.doc.gov/reports/anol/index.html

  • 数字鸿沟:资源列表 (UCLA)

http://www.gseis.ucla.edu/faculty/chu/digdiv/

  • 维基百科关于数字鸿沟的章节

http://en.wikipedia.org/wiki/Digital_divide

  • 维基百科关于全球数字鸿沟的章节

http://en.wikipedia.org/wiki/Global_digital_divide

关于全球数字鸿沟的有趣文章

  • 全球数字鸿沟正在缩小

http://news.bbc.co.uk/2/hi/technology/4296919.stm

  • 关于全球数字鸿沟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fandd/2001/09/ishaq.htm

  • 全球数字鸿沟 WebQuest

http://www.marymount.k12.ny.us/marynet/StudentResources/technology/clVIII/webquest/wqddintro.html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Cabanatan, P. G. (2002)。数字鸿沟和信息通信技术教育:东南亚视角。 _SEAMEO INNOTECH。_ 于 2007 年 12 月 1 日从 http://unpan1.un.org/intradoc/groups/public/documents/APCITY/UNPAN011290.pdf 检索

Cullen, R. (2001)。解决数字鸿沟。 _在线信息评论_ , _25_ ,第 311-320 页。

美国国家电信和信息管理局。(2002)。 _一个在线的国家:美国人如何扩大他们对互联网的使用_ 。于 2007 年 11 月 15 日从 http://www.ntia.doc.gov/ntiahome/dn/index.html 检索

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于 2007 年 10 月 9 日从 http://laptop.org/en/index.shtml 检索

Pogue, D. (2007 年 10 月 4 日)。100 美元笔记本电脑,200 美元就能买到便宜货。 _纽约时报_ 。

全球文本项目。于 2007 年 10 月 9 日从 http://www.globaltext.org/team.html 检索

皮尤互联网与美国生活项目。(2007)。 _互联网用户的统计数据_ 。于 2007 年 11 月 21 日从 http://www.pewinternet.org/trends/User_Demo_6.15.07.htm 检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缩小国内教育数字鸿沟:通过创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改善中国西部地区的教育。于 2007 年 10 月 31 日从 http://www.unescobkk.org/index.php?id=1231 检索

Warschauer, M. (2002)。重新概念化数字鸿沟。 _第一个星期一_ , _7_ (7)。于 2007 年 10 月 8 日从 http://firstmonday.org/issues/issue7_7/warschauer/index.html 检索

Warschauer, M. (2003)。消除数字鸿沟的神秘面纱。 _科学美国人_ , _289_ ,第 42-47 页。

Wilson, K. R.、Wallin, J. S. 和 Reiser, C. (2003)。社会分层和数字鸿沟。 _社会科学计算机评论_ , _21_ ,第 133-143 页。

Wong, P. (2002)。亚洲的信息通信技术生产和传播:数字红利还是数字鸿沟? _信息经济学与政策_ , _14_ ,第 167-187 页。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