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 和新兴学习技术/创新教学法
利用 Web 2.0 技术的创新教学法
1 技术在教学中作用的变化
1.1 内涵变化:从“内容传播”到“内容互动”
虽然“利用技术进行创新教学”几乎已经成为一句陈词滥调,但随着 Web 2.0 的出现以及各种应用工具的逐渐成熟,这句话可能有了新的含义。在 Web 2.0 发展初期,当交互式技术尚未被人们广泛使用时,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形式包括以下几种方式(如表 1 所示)。
表 1 Web 2.0 在早期教学中的应用形式(李振锋,2007 年总结)
|
||||||||||||||||||||||||||||||
|
从表 1 中,我们可以发现只有项目 3-3 和 3-4 被认为是高度互动的。 要融入互联网的交互性类似于建构主义提出的内容。 建构主义认为,社会群体智能对学习的影响和帮助非常重要。 也就是说,群体智能的实践,如合作学习,通常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本章是在台湾国立交通大学创建的 E-campus 3 学习平台(一种课程管理软件)上完成的。 在将本章上传到这个 Web 2.0 维基教科书之前,我一直被鼓励将草稿发布在讨论板上,以便征求老师和同伴的建议。 开放和公开的讨论可能反过来导致我的写作中发生了重大变化,因为它的友好协作功能。 因此,我的写作过程经历可以被看作是使用协作工具在有限时间内加速学习成果的最佳实践。
1.2 功能变化:从“内容展示工具”到“内容会议室”
如今,为了满足信息化社会对学习的需求,我们或许可以拓展社会建构主义的解释范围。 西门子(2007 年)提出了一种学习理念“在数字时代,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外部应用设备进行学习”(第 30-31 页)。 我们可以想象,外部群体智能就像由串联信息网络提供的知识或信息互联网络。 例如,我们可以从 Google Scholar 获取知识。 Google Scholar 是一个知识索引数据库,存在于 Google 公司的服务设备中。 但是,它的实体存在于互联网的其他服务设备中。 可以说,知识渊博的文章是由公众创造的群体智能。 过去,如果一个人想借助外部群体智能进行学习,就必须通过面对面的互动进行。 在数字时代,可以通过互联网借助外部群体智能进行学习。 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外部应用设备中 Web 2.0 概念下各种技术应用所展现的群体智能的真实展示,随时获取和更新他们所需的知识。 这个群体智能似乎是一个个体智能的集合地。 因此,对现代人来说,什么是学习? 我们能否说学习是维护和管理我们自身的内部和外部知识网络? 因此,为了促进高效的学习,如果教师在制定学习策略时能够引入体现 Web 2.0 概念的技术工具,将非常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
2 技术作用的变化加速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2.1 用户增加影响学习模式变化
由于其高度交互的特性,Web 2.0 技术的用户迅速增加——这些 Web 2.0 工具通常以博客、维基、播客互联网相册、视频博客、RSS 阅读器、备忘录等形式出现。 随着公众逐渐以这种交互方式使用 Web 2.0 工具。 它表明越来越多人通过交互式技术与他人交流。 当然,这些人也包括教师和学生。 外观可能会从某种氛围发展到日常生活的交流模式。 因此,具有 Web 2.0 的技术应用不仅是教师的信息收集器或可支配的教学辅助媒体,而且可能成为学习模式转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例如,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保存教学大纲并建立论坛。 我们知道今天的学生,那些被认为是数字时代的数字原住民,更喜欢或习惯于在互联网上进行匿名谈话。 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避免一些困扰。 这些困扰就像教师的权威、师生关系不协调等。 然而,在数字时代的教学活动中,毫无疑问,除了教师和学生之外,技术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2.2 交互式技术的哲学观点和特点
教师和学生都是古代课堂上的主要角色。 教学工具就像小黑板,只是教室角落里的次要角色。 如今,由于 Web 2.0 技术的出现,技术让教学工具成为了主要角色。 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技术的作用视为课堂上所有工具的统称,“从古代到今天”。 但技术不再仅仅是一个次要角色。 由于技术本身的进步,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逐渐被大多数人定位为学习伙伴。 例如,乔纳森(2000 年)提出学习者应该从“从计算机学习”转变为“与计算机学习”。 然而,技术的作用仍然像一个站在旁边的学习伙伴。 今天,由于技术在数字时代应用的演变,一种“以人为本”的哲学概念逐渐被“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范式所取代。 这种思维方式是基于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 技术本身的性能不再是重点。 技术只被看作是实现学习或教学目标的工具。 由于重点是实现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分享,技术通常以简洁的形式出现,以便用户能够轻松无障碍地使用它们。 所有这些变化使得技术成为教学活动中与教师和学生同等重要的元素。 技术不再仅仅是红花旁边绿叶的次要角色。
3 交互式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影响
3.1 利用交互式技术的学习结构和教学法
在本节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描述“交互式和共享技术”在新的教学理念中可以像教师和学生一样重要的理由。
- 对于教师来说,具有 Web 2.0 的技术可以作为教师的知识管理工具和多方对话的媒体。 在混合教学环境中,在线讨论可以转化为面对面的反思和讨论,从而实现集体的意义建构。
- 对于学生来说,Web 2.0 可以作为方便学习教师设计的课程的途径,以及同学和教师之间讨论的开放平台。
- 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Web 2.0 的特点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协调合作。 它不仅可以作为知识创新的新场所,还可以作为社会行动的基础(如圖 2 所示)。
3.2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交互式技术
在图 2 所示的学习架构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借助交互式技术将自己定位在中心的学习位置。 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位成员,无论是从学习方面还是信息共享方面,都将拥有参与的自由或平等机会。 这种学习的平等机会将肯定会优化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4 结论
德鲁克(1999 年)曾提出加速社会发展的因素。 他认为,不是技术,也不是信息技术,而是信息在快速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 只要让技术回到为人们有意义的使用或探究服务的职责。 人们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技术进行交流,无需付费。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教学法正在随着技术作用的变化而改变。 这些教学变化表现如下
- 借助技术,学习可以更有效率和效果。
- 教师、学生和技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
- 这种转变已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
这是一个关于 Web 2.0 技术改变教师和学生作用的非常简洁和有条理的陈述。 除了对未来教学和学习趋势的总体描述之外,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应用案例可能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技术背后的真实情况。
5 结束语
由于在教学中使用 Web 2.0 是为了更有效率和效果地实现学习目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在日常实践中也需要考虑以下方面,如本维基教科书后续部分所述。
- 学生生成内容,点对点学习,联结主义
- 教学设计模型和新兴学习技术
- 评估和评价 Web 2.0 和新兴学习技术的影响
- 关于 Web 2.0 和新兴学习技术影响和有效性的研究
- 专业发展和克服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协助
参考文献
Jonassen, D. H. (2000). Computers as mindtools for schools. Prentice Hall, Inc. New Jersey.
Siemens, G. (2006). Connectivism: Learning Theory or Pastime of the Self-Amused?
Drucker, P. (1999). 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Harper 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