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维基少年:太阳系/太阳系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太阳系

介绍
我们的太阳系
太阳
水星
金星
地球
月球
火星
小行星带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彗星
柯伊伯带
奥尔特云
词汇表
测试

哈勃太空望远镜。这个望远镜在太空中。它拍摄了用普通望远镜看不到的遥远物体。

你有没有想过天空中的东西——太阳、月亮、星星?人们已经观察天空很长时间了,试图弄清楚那里有什么。我们不断想出新的方法来了解更多关于外太空的信息。

行星是围绕恒星运行的巨大的岩石或气体球体。我们生活在一个叫做地球的行星上,它围绕着一颗叫做太阳的恒星运行。还有至少七颗其他行星绕太阳运行,以及许多其他较小的物体。所有这些东西加在一起被称为系统。太阳的拉丁语是Sol,所以我们称这个系统为太阳系。在我们的太阳系之外还有恒星,它们像太阳一样,但有些情况下更大。

太阳系的八颗行星和太阳。尺寸按比例显示,但距离不是。

几千年前,一个名叫阿利斯塔克斯的人说太阳系围绕太阳运行。有些人认为他是对的,但许多人相信相反:太阳系围绕地球运行,包括太阳(甚至其他恒星)。这似乎是合理的,因为地球并不像在移动,对吗?大约 500 年前,另一个名叫哥白尼的人说的话与阿利斯塔克斯一样: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行,而恒星是固定在空间中的。[1] 这次,更多人同意,但仍然有些人持相反观点。然后,大约 100 年后,一个名叫伽利略·伽利雷的人开始用一种新发明——望远镜观察天空。他证明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行的可能性很大。这次,更多人认为伽利略可能是对的,地球确实围绕太阳运行。很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望远镜来研究天空。然而,仍然有些人认为伽利略错了,他甚至因撒谎而被捕并被送上法庭。所有相信他的人开始学习行星和其他太阳系物体是如何运行的,以便他们可以证明他并没有撒谎。在阿利斯塔克斯之后几千年,人们终于说“好吧,地球确实围绕太阳运行”。伽利略不能再被称为骗子了。[2]

我们可以使用非常大的望远镜来观察其他恒星发生了什么。我们可以将遥远恒星的照片与我们自己的恒星太阳的照片进行比较。我们生活在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因为我们第一次将人类送入太空,而且我们在太空中也有望远镜。这些太空望远镜拍摄了成千上万张行星、我们的太阳和遥远恒星的照片。在地球上,人们使用这些照片来了解太阳系中所有不同的东西,并试图解释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我们甚至在红色的火星上有一台移动的机器人,地球上的人告诉它去哪里以及拍摄什么。我们还想了解地球和太阳系将来会发生什么。

太阳系里有什么?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太阳系,展示了太阳、内行星、小行星带、外行星、一颗外矮行星和一颗彗星。(不成比例!)

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它是一颗恒星,就像天空中的数十亿颗其他恒星一样。其他恒星非常非常遥远,所以它们看起来很小。太阳对我们很重要,因为它为我们提供热量和能量,使生命得以存在。没有太阳,地球上的任何生命都无法存在。 [3]

太阳系中的其他物体(围绕)太阳运行。行星是这些物体中最大的。每个行星都与地球有点类似。但行星也彼此非常不同。

许多行星都有卫星。卫星绕行星运行。水星没有卫星,[4]金星也没有。地球只有一颗。土星有 80 多颗![5]

最靠近太阳的行星被称为内行星。它们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然后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环,比行星小的岩石块。这个环被称为小行星带。在小行星带内,有一颗名为谷神星的矮行星(比普通行星小)。然后是外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更远的地方有两颗矮行星,冥王星和阋神星。

行星的名字来自几千年前人们崇拜的罗马神,尽管现在没有人再相信它们了。你知道一周中的某些日子也是古代神灵的名字吗?星期六意思是“土星日”。星期四意思是“雷神日”。雷神是维京神奥丁的儿子。星期一和星期天仅仅意思是“月球日”和“太阳日”。一些月份也是以罗马神灵命名的。“三月”这个月是以罗马神“火星”命名的——他是战争之神!

海王星轨道之外是另一个与小行星类似的巨大环,被称为柯伊伯带。柯伊伯(发音为“KYE-per”)是第一个写下它的那位的姓氏。柯伊伯带中的大多数物体很难用望远镜看到。

在柯伊伯带之后是奥尔特云。科学家认为这里是彗星的来源。它非常遥远,比冥王星到太阳的距离远得多(超过一千倍)。它位于太阳系的边缘。 [6](是的,“奥尔特”是第一个写下它的那位的姓氏。)

黄道光。

在所有其他物体之间是尘埃。尘埃颗粒彼此相距很远,但它们在阳光下闪耀。黎明前,在九月或十月,它们在东方发光。我们称之为黄道光黄道光[7]

当太空尘埃颗粒撞击地球大气层时,它们会燃烧发光。我们称它们为流星或流星。

太阳产生太阳风——一种从太阳吹向太空的气体。这种气体向外传播,经过行星进入外太空。太阳风与来自其他恒星的风相遇的边缘被称为日球层顶。它距离我们大约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 100 倍。 [8] 在那之外,有很多空旷的空间。离我们的太阳最近的恒星比整个太阳系的尺寸远几千倍。宇宙真是一个巨大而空旷的地方![9]

是什么让它凝聚在一起?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艾萨克·牛顿爵士,万有引力的发现者。据说他在一个苹果掉到头上时想出了万有引力的概念。

为什么所有行星都绕太阳运行?为什么卫星绕行星运行?为什么太阳不会移开,留下行星?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与万有引力有关。万有引力是一种力,是质量的属性。它将事物拉在一起。

我们没有注意到来自太阳的拉力,因为太阳也以相同的力拉地球。但太阳的引力足够强大,可以阻止地球飞走。尽管地球运行速度很快,但它会不断转向绕太阳运行。就像它们被一条无形的绳子绑在一起一样。同样,卫星绕许多行星运行。它们被万有引力束缚在那里。太阳本身并不停留在太空中。整个太阳系绕着我们银河系的中心运行。整个系统之所以能保持在一起,是因为万有引力的作用。 [10]


关于质量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万物皆由物质构成。物质的数量被称为质量。两个苹果的质量是单个苹果的两倍。物体质量越大,受到的引力就越大,它对其他物体的引力也越大。我们感觉不到苹果的引力,因为它远远小于地球的引力。如果你站在地上放开一个苹果,引力会把它拉向地球中心。它会落到地面。如果你能以正确的角度用力地抛出苹果,它就会绕地球运行。这就是火箭将宇航员送入轨道的方式。如果你真的、真的非常用力地以正确的方向抛出苹果,它会飞离地球,永远不会回来,但我们的手臂没有那么强壮。

任何物体的引力在靠近它时最强,距离越远越弱。科学家用“重量”来表示引力对我们的拉力。宇航员在月球上重量较轻,因为月球质量较小。它的拉力较弱。实际上,我们在高山顶部的重量会比在低处略轻。这是因为我们离地球的大部分更远。[11]

谁发现了太阳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任何足够抬头仰望天空的人都能看到七个明亮的物体。它们分别是太阳、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人们很早就知道它们了。古代人认为它们与神灵有关。在巴比伦,他们用这些天体来命名一周中的日子。几乎所有人都确信,所有这些天体都在围绕地球运行。他们不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太阳**系中。

大约在 1500 年,尼古拉·哥白尼发现行星绕太阳运行。只有月球绕地球运行。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害怕说出这一点,直到 1543 年,也就是他去世的那一年,才发表了他全部想法的完整论述。[12] 然后伽利略·伽利雷将望远镜指向天空。他发现了围绕木星运行的卫星。他确信哥白尼是对的,他因为说了出来而惹上了麻烦。花了 70 年才说服科学家相信行星绕太阳运行。[13] 现在,地球上几乎所有人都明白我们生活在一个太阳系中。人们制造了更好的望远镜,并在天空中发现了更多的东西——卫星,[14] 新行星,[15] 和小行星。[16] 今天,还有更多的东西,比如矮行星厄里斯,被发现。[17]

我们是如何探索太阳系的?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旅行者 2 号”宇宙飞船。
艺术家对“勇气号”的印象。

在望远镜出现之前,人们用肉眼探索天空。他们观察到行星是如何在天空“漫游”的。他们学会了预测太阳、月亮和行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他们建造了一些*天文台*——用来观测天空的地方。*观测*是一个更科学的词语,比*观看*更具科学性。他们观测太阳和恒星来确定一年中的时间。在中国,他们甚至知道月球何时会遮挡太阳。[18]。大多数人认为,*天体*可能会导致地球上的战争或和平。[19]

在 17 世纪初望远镜首次被发明之后,人们不断改进望远镜。天文学家看到行星不像恒星。它们是世界,就像地球一样。他们可以看到有些行星有卫星。[20]。他们开始思考这些世界是什么样的。起初,有些人认为其他行星和卫星上有生物或动物居住。他们思考住在这些其他世界上的感觉会是什么。[21]。然后他们制造了更好的望远镜,并发射了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发现月球[22] 或火星上没有植物或动物。[23]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前往其他一些世界来探索。大约 35 年前,12 位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他们带回了岩石和土壤到地球。[24]。宇宙飞船飞过金星、火星和外行星。他们拍摄的照片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关于这些世界的知识。[25]。机器人于 1971 年、1976 年和 1997 年登陆火星。他们拍摄了数千张行星的照片。他们将照片和电影发送回地球。他们还检查岩石以了解它们的组成。[26]

到目前为止,除了地球之外,我们没有发现任何生命。也许曾经在火星上存在过微小的单细胞生物。也许在木星的卫星木卫二的冰层下有生命。新的宇宙飞船正在计划,以寻找这些世界上的生命。[27]

我们的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我们的太阳系是银河*星系*的一部分。星系是尘埃、气体、恒星和其他物质的巨大混合物。在银河系内部,存在着尘埃和气体云,在那里诞生了恒星。我们的太阳系是在这种云中诞生的。云的一部分开始缩小,变得不那么分散。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旋转的气体和微小尘埃颗粒的圆盘。这个圆盘在中间最厚。中间慢慢坍塌,最终形成了太阳。我们仍在努力了解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它们是由剩余的气体和尘埃形成的。

艺术家对太阳系起源的插图。

这就是它可能发生的方式。圆盘的其余部分继续绕太阳旋转。微小的尘埃颗粒相互碰撞,其中一些粘在一起。然后,尘埃颗粒慢慢地聚集成颗粒,颗粒又聚集形成砾石大小的团块,然后是卵石,最后是岩石。岩石相互撞击形成山脉。山脉相互撞击形成更大的物体。这些巨大的物体吞噬了圆盘中大多数剩余的物质,形成了行星、卫星和小行星。[28]

太阳在坍塌时变得更热。它开始发光。中心温度达到一百万摄氏度。太阳开始产生大量的热量和光线。这些热量和光线带走了内行星之间的大多数剩余尘埃和气体。这些热量和光线就是我们每天在地球上看到和感受到的阳光。[29]

太阳系将会发生什么?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再过 50 亿年,太阳将消耗完大部分氢燃料。它将进入生命的最后阶段。太阳的中心会收缩,变得更加炽热。太阳的外层会比现在膨胀得多。它将形成一个*红巨星*。

它会变得非常巨大,水星和金星,很可能是地球,甚至可能是火星,都会在它内部。这些行星将会燃烧殆尽。哪些行星会被摧毁将取决于太阳剩余的质量。[30]。一股强大的太阳风会将太阳外层的一些气体吹走。太阳的质量会减少。太阳的引力会减弱。所有行星都将离太阳更远。[31]

巨大的、快速老化的恒星*海山二*喷射出一个巨大的气体云,形成了一个*行星状星云*。

在成为红巨星一段时间后,太阳将开始燃烧*氦*。它会收缩,不再是红巨星。它将在大约 10 亿年内用完氦。然后它会再次变成红巨星。更多的气体将在几十万年内被吹走。

将形成一个行星状星云[注 1]。星云可能持续数千年到数万年。它将在太阳的光线下发光。[32]

在中心,太阳可能会缩成一颗叫做白矮星的小恒星。这种恒星大约有地球那么大。大约需要 100 颗这样的白矮星首尾相接才能与现在的太阳一样宽。太阳将不再有燃料可以燃烧。它将保留大量的余热,并不断变冷变暗。然后它的光将在 1000 亿年后消失。[33]

下一个主题:太阳

  1. 行星星云之所以被称为这个名字,是因为通过最早的望远镜,天文学家认为它们看起来像行星。这个名字保留了下来——但它们实际上与行星无关。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http://www-spof.gsfc.nasa.gov/stargaze/Ssolsys.htm#q21
  2. http://www-spof.gsfc.nasa.gov/stargaze/Ssolsys.htm#galileo
    另见 Drake, Stillman (translator) (1957). Discoveries and Opinions of Galileo (1610 Letter to the Grand Duchess Christina). Anchor, NY. ISBN 0385092393. {{cite book}}: |first= has generic name (help)
  3. http://imagine.gsfc.nasa.gov/docs/science/know_l1/sun.html
  4. http://solarsystem.nasa.gov/planets/profile.cfm?Object=Mercury&Display=Moons
  5. https://solarsystem.nasa.gov/moons/saturn-moons/overview/?page=0&per_page=40&order=name+asc&search=&placeholder=Enter+moon+name&condition_1=38%3Aparent_id&condition_2=moon%3Abody_type%3Ailike
  6. http://solarsystem.nasa.gov/index.cfm
  7. http://www.gsfc.nasa.gov/scienceques2001/20020301.htm
  8. http://antwrp.gsfc.nasa.gov/apod/ap020624.html
  9. "太阳系之外" 在 http://vathena.arc.nasa.gov/curric/space/spacover.html
  10. "重力是使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力量。" 来自宇宙粘合剂,http://imagine.gsfc.nasa.gov/docs/ask_astro/answers/970108b.html
  11. 质量、重力和重量的定义来自 http://ksnn.larc.nasa.gov/webtext.cfm?unit=float
  12. http://www-spof.gsfc.nasa.gov/stargaze/Ssolsys.htm#q21
  13. http://www-spof.gsfc.nasa.gov/stargaze/Ssolsys.htm#galileo
  14. Calinger, Ronald S. "Huygens, Christiaan." World Book Online Reference Center. 2004. World Book, Inc. http://www.worldbookonline.com/wb/Article?id=ar268300.;
    http://www.nasa.gov/worldbook/huygens_worldbook.html
  15. http://solarsystem.nasa.gov/planets/profile.cfm?Object=Uranus
  16. http://solarsystem.nasa.gov/planetselector.cfm?Object=Asteroids
  17. http://www.space.com/scienceastronomy/050729_new_planet.html;
    http://science.nasa.gov/headlines/y2005/29jul_planetx.xml;
    http://www.jpl.nasa.gov/news/news.cfm?release=2005-126
  18. 日食 2001 博物馆 http://museumeclipse.org/about/history.html
  19. Raman, Varadaraja V. (2000). Glimpses of Ancient Science and Scientists. Xlibris Corporation. ISBN 073881363X.
    第 339 页 "迦勒底人……也第一个怀疑……太阳、月亮、行星和星座都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命运……这些信仰逐渐传播到……埃及、中国、希腊、印度和罗马,例如……占星术仍然非常流行。"
  20. http://www-spof.gsfc.nasa.gov/stargaze/Ssolsys.htm#galileo
  21. http://vesuvius.jsc.nasa.gov/er/seh/mars.html;
    Sagan, Carl (1973). Mars and the Mind of Man. Harper and Row. ISBN 0060104430.;
    Verne, Jules (1995). 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 North Books. ISBN 1582871035.;
    从地球到月球在古腾堡计划中——http://www.gutenberg.org/etext/83;
  22. http://www.space.com/reference/mars/history.html
  23. http://www.hq.nasa.gov/office/pao/History/SP-350/ch-15-4.html (页面底部)
  24. http://spaceflight.nasa.gov/history/apollo/index.html
  25. http://www.solarviews.com/eng/sc_hist.htm
  26. http://marsrovers.jpl.nasa.gov/home/
  27. http://www.nasa.gov/missions/solarsystem/Why_We_12.html; http://www.infoplease.com/spot/astronomy1.html
  28. http://planetquest.jpl.nasa.gov/science/origins.html
  29. http://rst.gsfc.nasa.gov/Sect19/Sect19_2a.html
  30. 哪些行星可能会被摧毁 http://www.public.iastate.edu/~lwillson/FuturSun.pdf
  31. 太阳死亡的概述 http://www-astronomy.mps.ohio-state.edu/~pogge/Lectures/vistas97.html
  32. 行星状星云 http://www.seds.org/messier/planetar.html
  33. 包含有关白矮星的信息 http://math.ucr.edu/home/baez/RelWWW/tests.html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