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世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进程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书籍,开放世界

地图 | 资源 | 贡献者角落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法国、英国和美国在1919年实现了他们战争的目标。他们将德国降级为军事无足轻重者,并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方案重组了欧洲和世界。然而,在战后时期,法国和英国在政策上经常存在分歧,并且不确定他们是否有能力维护和平协议。对战争的幻灭导致了绥靖政策的盛行,即为了维护和平而屈服于侵略者的要求。美国由于欧洲人没有偿还战争债务而感到幻灭,退缩到孤立主义。凡尔赛条约使许多国家感到不满。不利条件,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赔偿和失业退伍军人,导致了新的、激进的思想和解决方案的传播,例如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正如墨索里尼所称,这个法西斯党后来成为希特勒在德国的榜样。

和平努力的失败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20世纪20年代,人们试图实现稳定的和平。第一个是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想法,即建立国际联盟(1920年)作为各国解决争端的论坛。国际联盟的权力仅限于说服力和各种程度的道德和经济制裁,成员国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的意愿执行。美国从未加入国际联盟,德国和苏联也从未成为成员。在1921-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主要的海军强国同意根据固定的比率限制其海军。洛迦诺会议(1925年)产生了德国-法国边界条约保证和德国与波兰之间的仲裁协议。在1928年的《凯洛格-布里昂条约》中,包括所有大国在内的63个国家,除了苏联,放弃了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并承诺以“和平手段”解决他们之间的所有争端。签署国事先已同意免除“自卫”战争。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者之一所宣称的目标是“使世界对民主安全”,战后德国采用了民主宪法,正如战争结束后恢复或创建的大多数其他国家一样。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未来的潮流似乎是一种民族主义的、军国主义的极权主义,以其意大利名称法西斯主义而闻名。它承诺比民主更有效地满足人民的需求,并将自己定位为抵抗共产主义的唯一可靠的防御力量。贝尼托·墨索里尼在1922年的意大利建立了第一个法西斯主义的、欧洲的独裁政权,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轴心国的形成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纳粹)党的领导人阿道夫·希特勒宣扬了一种种族主义的法西斯主义。希特勒承诺推翻凡尔赛条约,并为德国人民争取更多的Lebensraum(“生存空间”),他认为作为优等种族成员的德国人民应该得到更多。在20世纪30年代初,大萧条袭击了德国。温和的政党无法就如何应对达成一致,大量选民转向纳粹和共产主义者。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并在随后的系列行动中确立了自己为独裁者。日本没有正式采用法西斯主义,但军方在政府中的强大地位使他们能够实施类似的极权主义。作为世界现状的破坏者,日本人比希特勒更早地采取行动。他们利用1931年与中国军队在沈阳附近发生的一场小规模冲突,也称为九一八事变或满洲危机,作为借口占领整个满洲,在那里他们于1932年宣布了傀儡政权满洲国。在1937-1938年,他们占领了主要的中国港口。希特勒在废除凡尔赛条约的裁军条款、创建新的空军和重新实行征兵制后,在西班牙内战(1936-1939年)中,站在右翼军事叛军的一边试用了他的新型武器。这次冒险使他与墨索里尼合作,墨索里尼在1935-1936年通过一场小规模战争占领埃塞俄比亚后,也支持了西班牙叛乱。1936-1937年,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之间签署的条约形成了罗马-柏林-东京轴心国。例如,日本和德国在1936年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随后意大利在1937年加入。该协定谴责共产主义,并表明了他们在这一问题上的团结一致。此后,轴心国成为这些国家及其盟国的集体名称。

德国对欧洲的侵略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希特勒在1938年3月发动了他自己的扩张主义行动,吞并了奥地利。道路是畅通的:墨索里尼支持他;英国和法国由于德国的重新武装而感到畏惧,接受了希特勒的声明,即奥地利的地位是德国的内政。美国通过了一项中立法,禁止向外国冲突中的所有各方提供物质援助,这削弱了其采取行动反对侵略的能力。1938年9月,希特勒威胁发动战争以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西部边境地区苏台德地区及其350万民族德国人。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发起谈判,并在月末以慕尼黑协定告终,捷克斯洛伐克在英国和法国的敦促下,放弃了苏台德地区,以换取希特勒承诺不再占领任何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张伯伦认为他实现了“我们时代的和平”,但“慕尼黑”一词很快成为屈服和徒劳的绥靖政策的代名词。不到六个月后,在1939年3月,希特勒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剩余领土。英国政府对这种新的侵略以及希特勒对波兰的威胁感到震惊,承诺如果德国威胁波兰的独立,将援助波兰。当时流行的一个笑话是:“每天保证一次,可以防止希特勒入侵”。法国已经与波兰签署了互助条约。放弃绥靖政策将苏联推到了前台。苏联独裁者约瑟夫·斯大林在1938年的危机期间曾向捷克斯洛伐克提供军事援助,但被慕尼黑协定所有签署方所忽视。现在战争迫在眉睫,他受到了双方的拉拢,但希特勒提出了更有吸引力的条件。如果与英国和法国结盟,苏联很可能不得不参战,但德国只要求苏联保持中立。1939年8月23日晚,在莫斯科签署了纳粹-苏联条约。在第二天公布的部分内容中,德国和苏联同意不互相开战。一项秘密议定书给了斯大林在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波兰东部和罗马尼亚东部的自由行动权。

全球性大萧条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萧条导致世界范围内许多社会影响,为二战埋下伏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成本以及战后重建西欧的成本,导致西欧国家对美国负债累累。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强加的巨额赔款也加剧了债务问题。再加上许多欧洲国家(特别是魏玛共和国、墨索里尼统治前的意大利和社会主义法国)政府效率低下,导致重建缓慢,经济增长乏力。

1929年10月29日,纽约股市崩盘,美国在随后的几天内召回了所有外国贷款。由于无法偿还这些贷款,西方经济体崩溃,由此引发了大萧条。

欧洲战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德国进攻后的华沙。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根据国际联盟的官方法律,法国和英国有义务进行干预,但在被称为“假战”的时期,实际上他们并没有采取太多行动。然而,波兰已经开始了战斗。德国在这次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得益于他们新战略,即“闪电战”。这种战略利用坦克(当时一项相对新技术)快速攻占敌国,使其来不及建立防御。这种策略对德国来说非常有效,德国军队仅用7天就抵达了波兰首都华沙附近。在入侵前夕,德国和苏联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实际上是协议将东欧瓜分给这两个国家。这个协议最初让全世界震惊,因为这两个国家所奉行的意识形态是截然不同的。然而,这种脆弱的协议并没有持续很久。在此之前,苏联利用这个机会吞并了波罗的海国家、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并在芬兰战争中试图夺取芬兰领土,而这场战争对俄罗斯来说是一场灾难。德国随后占领了丹麦和挪威,以确保其在北海的地位。然后,德国将注意力转向法国。法国的战略依赖于马奇诺防线,这是一条从法国与德国边境延伸至整个边境的庞大堡垒线,利用相对较少的兵力保护边界,同时将精锐部队部署在与比利时的边境,因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是从比利时发起的进攻。然而,他们没有防守阿登森林,因为他们认为茂密的森林足以构成天然屏障。德国人了解这一点,便发起了一次大胆的进攻,派遣了50个坦克师穿过阿登森林。德国人突破了防线,并成功切断了盟军部队。那里的法国军队被消灭,但他们坚持防守,为英国军队从敦刻尔克撤离争取了足够的时间。但对法国来说,一切都已经结束了。他们的主力军队被消灭,仅仅几周后,法国就不得不投降。然而,这并不是法国抵抗的结束,因为除了民间抵抗力量之外,以“自由法国”为旗帜的部队在未来几年中在北非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欧洲,德国在南部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被称为维希法国,而北部则完全被德国吞并,用于防御目的。德国试图让局势尽可能有利于他们,以期迫使英国寻求和平,但新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拒绝放弃。为了征服不列颠群岛,德国首先必须在空中和海上控制英吉利海峡,才能将军队登陆岛屿。经过英格兰上空激烈的空战,导致英国主要城市遭到轰炸,英国阻止了任何可能的海上入侵。

太平洋战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请注意,这只是一份概要,需要根据情况进行修改。

九一八事变与入侵满洲(1931)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入侵期间的日本军队。

日本在1905年赢得日俄战争后,迅速成为该地区的主导力量。俄罗斯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撤出其在朝鲜和满洲(中国东北部人口稀少的地区)的所有军队。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鲜,几乎没有遭到抗议或抵抗。尽管如此,日本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无论是在人口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它于1906年在满洲建立了南满洲铁路公司,并通过该公司获得了对该地区的类似政府的控制权。

到1931年,大萧条已经对日本造成了沉重打击。政府对日本经济几乎没有提供任何帮助,在国民眼中,政府软弱无力。相反,公众更支持日本军队,很快民政政府就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对军队来说,满洲似乎是解决日本许多问题的明显方案。满洲幅员辽阔,人口稀少,将为人口过剩的日本提供极佳的活动空间。人们还认为满洲森林丰富,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日本人认为自己优于中国人,这加速了日本走向冲突。此外,满洲的军阀违背了日本的期望,宣布效忠于不断壮大的中国军事运动。因此,在1931年,日本军队在满洲的一座城市奉天附近的一段铁路附近制造了一起爆炸事件,作为入侵和吞并中国的借口。日本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尽管它没有得到自己政府的支持,并在年底前完全占领了满洲。日本随后建立了满洲国傀儡政权,负责管理新占领的地区。国际联盟强烈抗议日本的侵略行为,但日本随后退出了该组织。

日本入侵中国(1937)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武汉会战的场景。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政局动荡,十分脆弱。中国许多省份的军阀不断争斗,中央政府软弱无力,分散无力阻止冲突。1927年,蒋介石控制了国民党(中国政府)及其国民革命军。蒋介石率领远征军击败了中国南部和中部地区的军阀,并获得了北方军阀的支持。他取得了成功,并很快将注意力转向他认为比日本更严重的威胁,即共产主义。但在1937年,被废黜的满洲军阀将军绑架了蒋介石,拒绝释放他,除非他至少暂时与共产党联合起来抵抗日本的威胁。日本军队对此作出了反应,制造了卢沟桥事变,目的是挑起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公开战争。事变成功,中日战争爆发。冲突伊始,中国采用的是放弃土地以拖延日本的策略。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并没有完全占领中国,而是试图在关键地区建立傀儡政权,以保护和促进日本的利益。南京在冲突初期沦陷,标志着日本战争暴行的开始。在南京被占领后的六周内,有10万至30万人丧生。其他战争罪行包括大规模强奸、纵火和抢劫。

反共产国际协定和三国同盟条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这些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之间的条约。反共产国际协定是一项谴责共产主义的条约,最初由日本和德国签署。然而,后来,随着德国和意大利关系的改善,意大利也签署了该条约,并在 1938 年由罗马-柏林-东京轴心国进一步加强。三国协定也加强了联盟,基本上是对罗马-柏林-东京轴心国的确认。

珍珠港和同步入侵 (1941 年 12 月初)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攻击期间的珍珠港

1941 年 12 月 7 日,由海军中将南云忠一指挥的日本战机对太平洋最大的美国海军基地夏威夷珍珠港发动了突然袭击。日本军队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就摧毁了港口。这次袭击导致 8 艘战舰沉没或受损,3 艘轻巡洋舰和 3 艘驱逐舰沉没,以及一些辅助舰艇和 343 架飞机受损或被摧毁。2408 名美国人丧生,其中包括 68 名平民;1178 人受伤。日本只损失了 29 架飞机及其机组人员和 5 艘袖珍潜艇。然而,这次袭击未能打击可能造成美国太平洋舰队毁灭性损失的目标,例如当时在海上航行的航空母舰或基地的舰艇燃油储存和维修设施。这些资产的幸存使许多人认为这次袭击对日本来说是灾难性的长期战略失误。

第二天,美国对日本宣战。与对珍珠港的袭击同时,日本还袭击了菲律宾的美国空军基地。紧随其后,日本入侵了菲律宾,以及英国殖民地香港、马来亚、婆罗洲和缅甸,目的是夺取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油田。

继日本袭击珍珠港后,德国于 1941 年 12 月 11 日对美国宣战,尽管根据 1940 年的三国协定,它没有义务这样做。希特勒做出这一声明,希望日本通过攻击苏联来支持他。日本没有满足他的要求,这一外交行动证明是一个灾难性的失误,它给了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以美国全面参与欧洲战争的借口,并且没有来自国会的任何有意义的反对意见。一些历史学家将这一时刻标记为战争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希特勒激发了强大的国家联盟,最突出的是英国、美国和苏联,他们可以同时对东西方发动强大的攻势。

盟军在太平洋和亚洲的失败 (1941 年 12 月下旬 - 1942 年)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与对珍珠港的黎明袭击同时,日本对马来亚发动了入侵,在东海岸的哥打巴鲁登陆部队,并得到来自越南和台湾基地的陆基飞机的支持。英国试图通过派遣 Z 舰队来阻止登陆,该舰队包括战舰威尔士亲王号和战列巡洋舰反击号,以及它们的护航驱逐舰,从新加坡的海军基地出发,但该舰队在抵达目标之前就被轰炸机拦截并摧毁。

在穿过马来半岛的一系列快速机动中,英国人认为“无法通过”入侵部队从北部登陆,日本人在 1942 年 1 月之前向半岛最南端的柔佛海峡推进。日本人甚至使用坦克,而英国人错误地认为坦克无法穿透丛林。

在为期两周的短促战役中,日本军队通过两栖攻击越过柔佛海峡,并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战斗,最著名的是坚尼地山战役,当时马来皇家军团为遏制局势做出了英勇但徒劳的努力。新加坡于 1942 年 2 月 15 日沦陷,随着它的沦陷,日本现在能够控制从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的海上通道。马来半岛的自然资源,特别是橡胶种植园和锡矿,现在落入日本人手中。

其他盟军属地,尤其是在石油丰富的东印度群岛(印度尼西亚),也被迅速占领,所有有组织的抵抗都被有效地停止,注意力现在转移到更靠近中途岛、所罗门群岛、俾斯麦海和新几内亚的事件。

菲律宾的抵抗和巴丹死亡行军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扭转局势:珊瑚海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盟军重整旗鼓,中途岛战役 (1942 年)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袭击珍珠港后,美军试图反击日本,并制定了轰炸东京的计划。由于陆基轰炸机无法到达东京,因此决定使用航空母舰在靠近日本水域的地方发动攻击。杜立特空袭由詹姆斯·H·(吉米)杜立特及其 B-25 中型轰炸机中队执行,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起飞。这次空袭在战略上没有取得什么成果,但在 1942 年的黑暗日子里,却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它还促使日本军方决定攻击攻击者唯一合乎逻辑的基地,即中途岛这个小环礁。

一支强大的舰队,以四艘大型舰队航空母舰为核心(赤城号、加贺号、飞龙号和苍龙号),袭击了中途岛。美国海军在拦截并破译了日本信号的帮助下,做好了准备,并与“企业”号和“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发起了反攻,摧毁了所有四艘日本舰队航空母舰。这对日本人来说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被认为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日本人基本上在太平洋、南海、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上逍遥法外,从这四艘航空母舰上对这些地区的盟军基地发动袭击,包括达尔文、科伦坡以及印度东海岸沿线。随着这些航空母舰的损失,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可替代的核心训练有素的硬核海军飞行员的损失,日本人再也不能保持有效的进攻,从那时起基本上转入防御。

布纳、戈纳和拉包尔 (1943 年)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跳岛战 (1943 年 - 1944 年下半年)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跳岛战是指占领太平洋的关键岛屿,这些岛屿被用作通往下一个岛屿的先决条件或踏脚石,最终目标是日本,而不是试图占领日本控制下的每个岛屿。盟军通常先攻击较弱的岛屿,同时封锁日军据点,然后才对它们进行攻击。

原子弹 (1945 年 8 月)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第一次原子弹试验“三位一体”的爆炸。

1945 年 8 月 6 日,一架名为“埃诺拉·盖伊”的单引擎 B-29 轰炸机出现在广岛上空。全市响起防空警报,人们跑到避难所。然而,几分钟后,解除警报的信号发出。尽管这似乎是一次无害的飞行,但事实上,B-29 已经投下了一颗炸弹(这枚炸弹被称为“小男孩”)。这枚炸弹在广岛上空约 1,900 英尺处爆炸,在几千分之一秒内夷平了这座城市的大部分地区。数万人立即丧生,还有更多人最终死于辐射中毒。

然而,日本并没有向美国投降,因此三天后,1945 年 8 月 9 日,一架名为“箱车”的 B-29 轰炸机在长崎市投下了原子弹(这枚炸弹被称为“胖子”)。尽管这枚炸弹的威力实际上比广岛的炸弹更大,但长崎的雾蒙蒙天气和丘陵地形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该市的一部分免受最严重的影响。

这与影响战争局势的其他因素一起,导致了与日本停战,并在一个月后投降。

国内战线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不列颠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意大利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