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丹麦和挪威的沦陷
阿道夫·希特勒阅读的关于海军战略的少数书籍之一是沃尔夫冈·韦格纳(Wolfgang Wegener)的《世界大战的海上战略》(1929),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帝国海军的退役海军中将。在这本书中,作者自信地断言,德国海军在世界大战中已被证明是一支毫无灵感可言的被围困部队,一直处于海军封锁之下,如果德意志帝国在战争初期迅速占领中立的挪威,该国港口将暴露英国海军防御的北翼,那么德国海军就可以大幅改善与英国竞争对手的立场。[1]:34
尽管如此,德国的军事力量仍然以双极性为主,而不是三极性;与陆军和空军相比,海军被列为次要优先事项,德国军事和政治规划者认为,在任何陆地冲突中,陆军和空军的联合行动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德国海军司令埃里希·雷德尔不断试图引起希特勒的注意,并为更具决定性的海军扩张计划赢得他的支持,例如,他在1937年2月2日关于“关于海军作战指挥的基本思想”的演讲中所做的努力。[2]:191
北欧可能暴露在英国海军再次进攻的风险之中,这让德国海军和经济规划者感到担忧,尤其是考虑到从瑞典进口铁矿石的问题。经济总代表处的办公室计算出,德国在1937年的铁矿石进口量约为20,620,000吨,其中约9,076,000吨产自瑞典。在这其中,约4,889,000吨从瑞典北部铁矿石矿山向西跨越挪威边境运输,然后从挪威的纳尔维克海港运往德国。因此,铁矿石运输船沿着挪威海岸航行,仅依靠挪威中立的微妙外交关系来避免英国在德国与英国之间发生战争时可能进行的袭击。[2]:194f.
随着1939年9月战争的爆发,西方盟国开始计算攻击德国的路线。在英国参谋长于9月4日的一份草案文件中,张伯伦内阁被警告称,尽管可能性不大,但德国先发制人地占领挪威是一个明显的可能性。在英国规划者的脑海中,德国人可以采取这种行动,以防止英国对挪威进行干预,从而切断德国的铁矿石供应。[3]:20
温斯顿·丘吉尔是英国部长中特别热衷于进行军事实验的人之一。丘吉尔尚未担任首相,他在张伯伦领导下担任第一海军大臣,即海军事务的民政部长。早在1939年9月19日,丘吉尔就紧急建议,英国皇家海军应积极在挪威的中立水域布设水雷,以迫使德国船只离开挪威的中立区,在那里它们可以更容易地受到皇家海军的攻击。这一举动在当时被英国内阁否决,因为他们担心,如果英国开始在中立水域布雷,可能会在中立国家之间引起政治反响。丘吉尔后来继续赢得了一项在国际上引起争议较小的计划,他于11月19日提出了一项在挪威水域和奥克尼群岛之间设置水雷屏障的计划,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做的那样。[4]:198
1939年10月10日,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再次向希特勒谈到了北欧的安全问题;在向独裁者的一次演讲中,雷德尔强调了德国对通过挪威水域进口瑞典铁矿石的严重依赖,他还提出了挪威海港可能作为潜艇基地,用于对英国海军进口进行拦截战争的想法。在当时,快速击败法国的可能性似乎很小,这使得挪威港口成为法国港口的一种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可以为德国潜艇战提供支持。雷德尔个人受到德国军队内部竞争的激励;而陆军和空军受到高度重视,海军军官经常感到被德国政治领导层忽视。因此,雷德尔希望,如果希特勒决定对挪威采取行动,他就能为他的海军赢得政治影响力和额外的资金。[5]:145
1939年11月30日,苏联与芬兰之间的冬季战争爆发,北欧的重要性急剧增加。[6]:45
与此同时,德国人积极地与挪威的潜在合作者建立联系。挪威职业军人维德孔·昆西格,领导着挪威的一个纳粹党派“民族团结党”,于12月11日与雷德尔会面。[3]:79 这是纳粹首席意识形态家阿尔弗雷德·罗森堡向雷德尔提出的建议,罗森堡在雷德尔试图说服希特勒进行德国在挪威的先发制人行动的另一次尝试后,向雷德尔提出了这一建议。[1]:35 昆西格将自己定位为在德国入侵挪威的情况下,德国支持政府的领导人,他警告说,英国可能会对挪威进行先发制人的攻击。[3]:79 尽管雷德尔对昆西格这个人和潜在的德国支持的挪威领导人印象不佳,但他仍然对昆西格的建议感到震惊,即挪威政府可能选择不抵抗英国在挪威的登陆,从而有效地加入盟国而不战而胜,并剥夺德国的铁矿石供应。[7]:7
昆西格随后于1939年12月14日和18日两次与希特勒会面,再次讨论了英国对挪威的潜在威胁。[3]:79
大约在同一时间,丘吉尔继续敦促英国内阁对挪威采取海军行动。他于12月16日重申了对在挪威水域布雷的支持。[8]:29 并在12月18日向内阁辩称,英国只能从挪威和瑞典卷入战争中获益。[3]:25 1940年1月2日,丘吉尔提出,英国在挪威水域的海军行动可能会引发德国对该国的大规模入侵,这将迫使挪威站在盟国一边,从而有利于英国。[3]:33 最终,在1月6日,战争内阁屈服于丘吉尔的催促,并下令高级海军指挥官确保英国对挪威任务的战斗准备。[3]:36 然而,战争内阁于1月12日否决了丘吉尔自己最喜欢的针对纳尔维克的行动计划。[3]:36 这导致了在1940年1月19日关于潜在的三路攻击的长时间讨论,其中“艾文茅斯行动”的目标是纳尔维克,“斯塔福德行动”的目标是特隆赫姆、卑尔根和斯塔万格,“普利茅斯行动”的目标是特隆赫姆,后者旨在将足够的力量带到挪威大陆,从而也可能将瑞典卷入战争。然而,与之相关的巨大资源分配——80,000名士兵、10,000辆汽车和一项为期60天的登陆行动,涉及12艘客轮和39艘货船,在战争内阁的成员中引起了严重的怀疑。[3]:47
就在战时内阁讨论埃文茅斯-斯塔福德-普利茅斯三方行动的第二天,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OKW)完成了对挪威入侵的初步草案,简称为《Studie Nord》,意为“北部研究”。[1]:36
在波兰战线毫无廉耻的灾难之后,以及对苏联入侵芬兰的公众抗议声浪过后,盟国领导人所面临的政治压力仍然很大。由于芬兰守军的非凡韧性,这场入侵仍在持续。1940年2月5日,盟军最高战争委员会在巴黎会议上决定,通过对挪威和瑞典的联合打击来解决铁矿石问题和公共关系危机。英法军队将在挪威海岸登陆,然后进军瑞典,占领瑞典的铁矿,最终开辟通往芬兰北部的供应路线,以便西方盟国能够派遣志愿部队增援赫尔辛基岌岌可危的局势。[4]:199f.
1940年2月16日,“奥尔特马克号事件”加速了德国对挪威的攻击准备。德国油轮“奥尔特马克号”载着299名英国战俘,[9]:40在挪威水域被英国“无敌号”驱逐舰袭击并被迫投降。[7]:8
希特勒现在痴迷于这样一个想法,即挪威的中立,显然没有得到英国皇家海军的尊重,对德国来说已经不再是一种政治保障。[span>3]:80 他随后下令加速德国的行动,现在称为“威悉演习”,于2月19日,并与OKW负责人威廉·凯特尔一致同意陆军上将尼古拉·冯·福尔肯霍斯特为领导这次行动的可行人选。[span>3]:80 福尔肯霍斯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波罗的海战区担任作战军官的经验是其被提名的重要论据。[span>7]:15 福尔肯霍斯特被召到帝国总理府,在那里他于2月20日被希特勒告知了威悉演习。根据希特勒的命令,他迅速制定了一项初步作战计划,计划的基础是他在柏林购买的一本旅游指南,并于当天晚些时候向希特勒展示,希特勒对此表示认可。[span>3]:81f.
福尔肯霍斯特于2月26日接管了他的参谋部,即后来的第21军,并在29日向希特勒提交了更为详细的计划。福尔肯霍斯特提出的一个关键创新是占领丹麦北部,丹麦北部在德国和英国规划者之前考虑的各种方案中一直扮演着次要角色。希特勒批准了这一修正案,并迅速将其扩展到包括整个丹麦。这位独裁者还明确规定,维德孔·昆西格在入侵中不会有任何作用,尽管昆西格后来会重新出现。[span>3]:82
希特勒在战争期间通过一些关键指令引导德国的战争行动,他在1940年3月1日发布了一项名为“11号”的“元首指令”(Führerweisung)。[span>10]:22ff. 该计划还没有具体的时间表,[5]:146 但将空军部队置于福尔肯霍斯特的指挥之下。这将激怒德国空军(Luftwaffe)总司令赫尔曼·戈林,他在3月5日的一次会议上设法改变了希特勒的想法,从而将空军重新置于自己的指挥之下。随后,福尔肯霍斯特被迫于7日访问戈林的私人庄园(“卡林霍尔”)非正式地讨论德国空军在挪威的部署。[span>3]:82–84
1940年3月,双方之间的互不信任达到顶峰。德国海军最高指挥部警告称,英国军队在斯卡帕湾集结,准备在3月8日入侵挪威,这导致德国在3月11日进入全面军事紧急状态。然而,随着冬季战争以协商解决和芬兰的条件性失败而结束,这种威胁的紧迫性在3月12日有所降低。[span>2]:199 尽管发生了这一战略挫折,丘吉尔在1940年3月14日的战时内阁会议上继续辩称,英国皇家海军应该在挪威水域进行布雷行动。法国大使的压力让英国政府更加焦虑,他带来了法国总理达拉第的沮丧信,达拉第后来因法国公众的不满被迫辞职,信中敦促对德国通过挪威海域的铁矿石供应路线采取军事行动。尽管在议会下议院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内维尔·张伯伦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立场,并说服内阁放弃入侵挪威的计划。相反,英国人实施了“皇家海军行动”,希望通过让海军水雷从法国边界流入德国工业中心莱茵河来对德国造成破坏。[span>3]:87–91
在德国方面,雷德尔急于让威悉演习开始,他在3月26日与希特勒讨论时辩称,德国武装部队无法同时对挪威和法国进行行动。他指出,月球周期是夜间行动可见度的关键先决条件,并将其首选的入侵日期定为4月7日的朔月,并断然拒绝了4月15日之后的任何日期。[11]:212
3月28日,盟军最高战争委员会举行会议,决定进行“政治马交易”,用英国的“皇家海军行动”(布雷莱茵河)交换法国想要的“威尔弗雷德行动”(布雷挪威水域)。这一协议主要是为了让新任法国总理保罗·雷诺获得重要的国内政治胜利,而对德国的计划或反应几乎没有关注。虽然英国海军将领开始询问海军射程和法国军队可用性,[span>3]:93f. 但德国人正在准备最终的会议以准备入侵。[span>5]:146
希特勒在4月1日的最后一次会议上与所有主要指挥官讨论了威悉演习。[5]:146 在第二天,收到三军作战准备就绪的确认后,[4]:200f. 他将入侵日期定为1940年4月9日(也被称为“威悉日”),作战开始时间定为凌晨4:15(被称为“威悉时”)。[12]:47 威悉演习也最终被分成两个子行动,威悉演习北部(Weserübung Nord)针对挪威,而威悉演习南部(Weserübung Süd)的部队将攻击丹麦。[4]:201
虽然张伯伦在4月5日公开嘲讽说“希特勒错过了巴士”,[13]:52 但英国皇家海军现在正在加紧部署部队,以便及时进行布雷行动。[span>14]:35 虽然英国的布雷行动从4月8日凌晨5:00开始,[span>7]:32 但11支德国海军战舰编队已经在7日离开了港口,并前往他们的集合点。[15]:35f. 4月8/9日午夜过后,入侵部队的运输船离开威廉港和库克斯港,前往挪威和丹麦。[span>7]:33
德国入侵
[edit | edit source]盟军反攻
[edit | edit source]- ↑ a b c Mann, Chris (2002). 希特勒的北极战争:德国在挪威、芬兰和苏联的战役,1940-1945. Ian Allan 出版社. ISBN 0711028990.
- ↑ a b c Maier, Klaus A. (1979). "Die deutsche Strategie". In Maier, Klaus A. (ed.). Die Errichtung der Hegemonie auf dem Europäischen Kontinent. Das Deutsche Reich und der Zweite Weltkrieg (德语). Vol. 2. 斯图加特:德国出版社. pp. 189–202. ISBN 0198228856.
- ↑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Kiszely, John (2017). 战役剖析:英国在挪威的惨败,1940年. 剑桥大学出版社. ISBN 9781107194595.
- ↑ a b c d Maier, Klaus A. (1979). "Die alliierte Strategie". In Maier, Klaus A. (ed.). Die Errichtung der Hegemonie auf dem Europäischen Kontinent. Das Deutsche Reich und der Zweite Weltkrieg (德语). Vol. 2. 斯图加特:德国出版社. pp. 203–211. ISBN 0198228856.
- ↑ a b c d Bird, Keith W. (2006). 埃里希·雷德尔:第三帝国的海军上将. 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出版社. ISBN 1557500479.
- ↑ Lambert, Andrew (2013). "The Only British Advantage: Sea Power and Strategy, September 1939 — June 1940". In Clemmesen, Michael H. (ed.). 北欧战争序曲,1939-1941:从梅美尔到巴巴罗萨. 布里尔. pp. 45–74. ISBN 9789004249097.
- ↑ a b c d e Dildy, Douglas C. (2007). 丹麦和挪威 1940:希特勒最大胆的行动. 牛津:奥斯普雷出版社. ISBN 9781846031175.
- ↑ Corum, James S. (2021). 挪威 1940:德国空军的斯堪的纳维亚闪电战. 牛津:奥斯普雷出版社. ISBN 9781472847423.
- ↑ Moll, Martin (2014). "Altmark Seizure (February 16, 1940)". In Zabecki, David T. (ed.). 战争中的德国:400 年的军事史. Vol. 1. 圣巴巴拉(美国加州):ABC 克利奥出版社. pp. 39–40. ISBN 9781598849806.
- ↑ Trevor-Roper, Hugh, ed. (1964). 希特勒的战争指令,1939–1945. 伦敦:西德格威克和杰克逊出版社.
- ↑ Stegemann, Bernd (1979). "Das Unternehmen „Weserübung"". 在 Maier, Klaus A. (编). Die Errichtung der Hegemonie auf dem Europäischen Kontinent. Das Deutsche Reich und der Zweite Weltkrieg (德语). 第 2 卷. 斯图加特: 德国出版公司. pp. 212–225. ISBN 0198228856.
- ↑ Elting, John R. (1981). Battles for Scandinavia. Time-Life Books. ISBN 0809433974.
- ↑ Gilbert, Martin (1989). The Second World War: A Complete History. H. Holt. ISBN 9780805005349.
- ↑ Mawdsley, Evan (2019). The War for the Seas: A Maritime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190199.
- ↑ Rohwer, Jürgen; Hümmelchen, Gerhard (1968). Chronik des Seekrieges 1939–45. Herrsching: Manfred Pawlak Verlagsgesellschaft. ISBN 388199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