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晶体学/辐射损伤
自第三代高亮度同步加速器出现以来,晶体(即使是低温冷却的晶体)的辐射损伤问题再次成为一个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蛋白质的辐射损伤很重要,1962年,Blake和Phillips发现损伤与晶体接收的剂量成正比,每个8keV光子能够破坏70个分子,并使90个分子无序化。
在12.7keV下,与晶体相互作用的X射线中,有2%通过光电效应相互作用(Murray J和Rudiño-Piñera E,2005)。每个X射线光子只能产生一个光电子,然而每个光电子会导致超过500个能量较低的次级电子(O'Neil等,2002)。
即使在低温条件下,电子在蛋白质内仍然可以移动,它们可以利用电子隧穿效应沿着蛋白质骨架链跳跃(Jones等,1987)。
初级辐射损伤与剂量有关,是由X射线束光子相互作用产生光电子引起的。这是X射线晶体学不可避免的结果。
来自初级辐射损伤的光电子可以通过产生自由基进一步损伤蛋白质,这个过程被称为次级辐射损伤,它既与时间相关又与温度相关。自由基在晶体中的扩散可以通过低温冷却减缓。
初级和次级辐射损伤都可以是直接的(直接改变蛋白质)或间接的(改变周围的溶剂)。间接效应仍然可能对蛋白质造成同样大的损伤,水的辐射分解可以产生OH、H、H+和水合电子,它们具有特别强的破坏性。
蛋白质的损伤以特定的方式发生。自由电子沿肽骨架隧穿的能力(Jones等,1987)为特定结构损伤的发生提供了一种机制。结构损伤的顺序遵循共价键强度的顺序(Garman和Owen,2006);
- 二硫键断裂。
- 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脱羧。
- 酪氨酸中OH基团的丢失。
- 蛋氨酸中C-S键断裂。
- (Burmeister,2000;Ravelli和McSweeny,2000;Weik等,2000)
蛋白质内的金属中心也会受到损伤(Carugo和Carugo,2005),导致还原。如果大多数PDB结构包含还原的(或部分还原的)金属中心,这就会造成问题。蛋白质的活性位点也很容易受到损伤,例如DNA光裂解酶中的FAD辅因子(Kort等,2004)。
众所周知,在衍射图样明显受损之前,会发生特定损伤(Ravelli和McSweeny,2000)。
- 晶胞尺寸的变化。
- 威尔逊B值的增加。
- 晶体衍射能力的下降。
- 高分辨率数据的丢失。
晶胞尺寸的变化也是辐射损伤的特征(Ravelli和McSweeny,2000),但是它们不能用作损伤的衡量标准,因为即使是相同蛋白质的晶体,其变化也很大(Murray和Garman,2002)。Weik等(2001)发现晶胞体积与温度有关,但是温度效应被认为对光束线的辐射损伤影响不大(Nicholson等,2001;Kuzay等,2001)。当你考虑到所有晶胞尺寸变化1/2%会导致一般反射强度变化15%时,晶胞体积的变化很重要(Crick和Magdoff,1957),尤其是在你只尝试测量反常色散实验的强度变化6-10%时(Hendrickson和Ogate,1997)。
损伤与剂量成正比
低温室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