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临床治疗史
本节并不试图涵盖过去 100 年的所有治疗类型。然而,它确实概括了九种重要学派的概貌。在这样做的时候,作者承认他们的偏见,无论是对特定类型疗法的个人喜爱,还是在一种形式上的经验多于另一种形式。下面介绍的九种疗法学派之间的共同点包括它们在当今心理学实践方式中的不可动摇的力量。读者还应该注意,本节中概述的九种方法中只有三种起源于欧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疗法和格式塔疗法),而其他方法则起源于美国。因此,在阅读本节时,请思考以下问题
- 弗洛伊德作为维也纳的犹太少数民族的经历如何影响精神分析?
- 弗兰克尔作为犹太少数民族的经历如何影响存在主义疗法,以及这与精神分析有何对比?
- 美国方法与欧洲方法有何不同,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在所有九种方法演变成我们今天所实践的内容时表现出来?
- 当前的文化趋势如何影响这些疗法在当今的实践方式?
弗洛伊德于 1856 年出生在摩拉维亚的弗莱贝格镇,现在的捷克斯洛伐克,他的家人搬到了奥地利的维也纳,他在那里生活和工作了大部分时间(Rychlak,1981)。他获得了维也纳大学的医学学位,并在维也纳开了一家神经科医生的诊所,专门研究神经系统(Rychlak,1981)。弗洛伊德一生都极具创造力和生产力,他的著作集共 24 卷(Corey,2005)。他与朋友威廉·弗利斯(Wilhelm Fliess)的通信中揭示了一个非凡的事实,即弗洛伊德几乎所有的理论思想都在 1887 年到二十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草拟出来,而他一生中最具创造力的时期是 1896 年他父亲去世后不久(Rychlak,1981)。这段时期是弗洛伊德生命中的一个决定性时刻,因为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发展了俄狄浦斯情结理论。
弗洛伊德父亲的去世似乎加剧了他许多身心疾病,他过度害怕死亡和其他恐惧症,这些恐惧症困扰了弗洛伊德一生(Rychlak,1981)。在那段情感上困难的时期,弗洛伊德开始自我分析,使用了一种他为研究和治疗神经症而制定的通用方法(Rychlak,1981)。这对弗洛伊德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因为从这次自我分析中,人们可以追溯到现在被称为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程序的起源。在自我分析的过程中,弗洛伊德探索着自己的梦的意义,并审视了自己的童年记忆,他意识到,在他童年时期,他对自己的母亲怀有性感情,他的母亲很有吸引力、富有爱心、有保护欲,而且对他的父亲怀有强烈的敌意(Corey,2005)。从分析自己的经验以及观察他的病人如何在精神分析中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中,他从临床角度制定了他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Corey,2005)。
根据俄狄浦斯情结理论,母亲成为儿童性本能的第一个“爱之客体”(弗洛伊德,1920)。据弗洛伊德 (1920) 称,这种对母亲的依恋的色情性质是在小男孩想在晚上和母亲一起睡觉、坚持要在她穿衣服时和她待在同一个房间里,甚至试图进行身体上的引诱行为时建立起来的。弗洛伊德 (1920) 写道
- 不难看出,小男孩想要独占他的母亲,觉得他的父亲碍事,当父亲抚摸母亲时,他会表现出不满,而当父亲离开或缺席时,他会表现出满意。他经常用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并承诺要娶他的母亲(第 90 页)。
在青春期,一个人必须从父母的控制中解脱出来,因为儿子必须释放他对自己母亲的性欲,并与他的父亲和解,或者从父亲的控制中解脱出来(弗洛伊德,1920)。然而,弗洛伊德 (1920) 強调,这项任务很少以令人满意的方式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弗洛伊德也发展了女性俄狄浦斯情结理论,但有人认为弗洛伊德对女性性行为的理论存在着不确定性,这使得精神分析更像是一种男性化的性格理论,而不是女性化的性格理论(Rychlak,1981)。这再次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是他自己的自我分析严重影响了他的理论发展。
考虑到弗洛伊德被认为是现代人格理论之父(Rychlak,1981),人们需要认识到俄狄浦斯情结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重要性。弗洛伊德 (1920) 认为,在“神经症患者”身上,在青春期必须发生的从父母身上分离是根本没有完成的。换句话说,儿子仍然受到父亲的控制,无法将他的性欲从母亲转移到新的性客体上,这会导致神经症(弗洛伊德,1920)。因此,弗洛伊德 (1920) 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神经症的核心”(第 91 页)。
由此可见,弗洛伊德对童年经历的自我分析是他一生工作的决定性时刻。弗洛伊德本人也意识到他的自我分析对他形成俄狄浦斯情结理论的程度,这一点可以从他与朋友威廉·弗利斯的通信中看出来。在他写给弗利斯的一封信中,他写于 1897 年 10 月 15 日,弗洛伊德说道
- 我的自我分析实际上是我目前最本质的东西,如果它能达到目的,它将对我来说具有最大的价值……。对自己完全诚实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一个具有普遍价值的念头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发现在我自己身上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即爱上我的母亲,并嫉妒我的父亲,我现在认为这是童年早期的一种普遍事件,即使不像在那些变得歇斯底里的儿童身上那样早。(弗洛伊德,引自 Masson,1984,第 272 页)。
从这段摘录中可以看出,尽管弗洛伊德看到了他的自我分析与他所发展的理论之间的联系,但他仍然认为他对自己的发现是普遍的,认为所有的小男孩都会经历爱上母亲和嫉妒父亲的经历,而未能解决这一问题会导致他们以后的生活中出现神经症。
由此可见,弗洛伊德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他的父亲去世以及随后对梦境和童年记忆的自我分析,导致了俄狄浦斯情结理论的形成,而俄狄浦斯情结理论是弗洛伊德对“神经症”的形成的核心。他一生中经历了父亲去世后的情感和身心困难,他找到了力量进行自我分析,最终发展出了他著名的性格理论,而这正是现代性格理论的前身。
介绍
在 1950 年代和 1960 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诞生了。弗洛伊德之前对人性的概念化,吸引了人们对潜意识的黑暗力量的关注,而斯金纳则考察了强化对可观察行为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诞生于试图理解意识、动机、人类尊严、自我反省和成长能力的尝试。人本主义心理学被认为是“第三力量”,作为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替代方案。
人本主义运动由卡尔·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领导。马斯洛认为,所有人都有满足需求层次的动机。马斯洛理论认为,一旦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包括饥饿、口渴、睡眠、安全、保障、爱和尊重,他们就会追求 *自我实现*,这是个人成就的终极状态。马斯洛解释道:“我认为,自我实现的人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加上了一些东西,而是一个没有被剥夺任何东西的普通人”(霍夫曼,174)。罗杰斯认为,所有人生来就有一种驱动力去实现这种“自我实现”或充分发挥潜能,治疗师的作用是促进这种成长。
以人为本的疗法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领域。卡尔·罗杰斯被称为以人为本疗法的创始人。部分为了应对强调解释或操纵的心理分析和行为学派,罗杰斯发展了一种非指导性的疗法,专注于为个人创造一个反思空间,以实现他们的潜能。他后来将这种疗法的名称改为“以人为本的疗法”。
在卡尔·罗杰斯(1979)撰写的一篇论文中,他简要回顾了他以人为本的疗法的主要假设。他认为,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实现自我理解的资源,以及改变我们的自我概念、基本态度和自我导向行为的能力。罗杰斯(1979)认为,这些资源只有在一种非常特殊的环境中才能被开发出来,这种环境的特征是,他称之为“促进条件”。
根据罗杰斯(1979),有三种条件可以促进这种成长:1)真诚/真实/一致;2)接纳/关爱/无条件积极关注;3)移情理解。
一致是指治疗师对来访者透明,不摆出专业的架势。这意味着治疗师要展示出他们内心体验、意识中存在的东西以及他们表达给来访者东西之间的一致性。根据罗杰斯(1979),治疗师在治疗环境中越能展现一致性,来访者就越有可能以积极的方式改变和成长。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第二个促进条件,它意味着治疗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陪伴着来访者,接纳来访者,无论他们在哪个阶段,无论他们正在经历什么感受。罗杰斯(1979)认为,来访者被无条件地珍视越多,他们就越有可能成长和进步。
罗杰斯(1979)提出的最后一个促进条件是移情。移情在治疗中是研究最多的促进条件之一。移情指的是治疗师能够敏感而准确地捕捉来访者正在体验的意义和个人感受。此外,移情还意味着治疗师能够成功地将这些感受以及它们所具有的意义传递给来访者。在移情理解的最高层次,治疗师不仅能够澄清来访者意识中事物的意义,而且能够澄清那些仅仅处于来访者意识边缘的事物。罗杰斯(1979)认为,移情理解越多,治疗中的改善和成长就越大。
以人为本疗法的發展
羅傑斯疗法/理論的四个阶段
罗杰斯的疗法/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许多变化。重要的是,有四个主要时期,其特点是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科里(2005)中被简要提及,并且由齐默林和拉斯金(1992)以及博扎斯、齐默林和陶施(2002)进行了更详细的阐述和讨论。
在 1940 年代,罗杰斯发展了一种被称为 **非指导性咨询** 的方法。这是对当时传统的指导性精神分析方法的回应。以下是罗杰斯在其理论的第一阶段提出的重要贡献列表:
- 强调治疗师要营造一个宽容和非指导性的氛围。
- 挑战了“咨询师最了解”的概念。
- 挑战了许多治疗师使用的传统程序,如建议、暗示、指导、说服、教育和解释。
- 挑战了诊断程序的使用,因为他认为诊断程序往往不准确、有偏见并且被滥用。
- 避免分享有关自己的信息,而是专注于反映和澄清来访者的言语/非言语交流。
- 旨在洞察来访者表达的感受。
在 1950 年代,罗杰斯将他的咨询方法重新命名为 **以人为本的疗法**。这个改变有两个特点。首先,当然是指“以人为本”的概念。其次,同样重要的是,从使用“咨询”一词转变为使用“治疗”一词。这种变化标志着从一个提供建议的模式(即一个人被“咨询”以采取某种行动)转变为一个更开放的模式(即来访者不被咨询去做或感受任何事,而是探索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任何事物)。在这个时期,罗杰斯出版了一本非常重要的书《以人为本的疗法》(罗杰斯,1951),这本书开始反映出对来访者的重视,而不是治疗师使用指导性方法。
- 从澄清感受转变为更深入地考察来访者的现象学世界。
- 强烈关注来访者的内部参照系,以便了解人们的行为方式。
- 强烈关注实现趋势,作为导致来访者改变的基本驱动力。
从 1950 年代后期开始,一直持续到 1970 年代,罗杰斯开始讨论被称为 **治疗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的问题。在这个时期,除了其他书籍之外,罗杰斯还出版了他的国家知名书籍《成为一个人》(1961)。在这个时期,有以下几个重要之处:
- 他假设促进条件与心理治疗的改善有关。这一预测引发了心理学和相关领域数十年的研究。
- 强烈强调成为自己的体验,这包括对体验的开放性、对体验的信任、内部评估的中心以及愿意处于过程之中。
- 罗杰斯的思想开始扩展到教育领域,被称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在 1980 年代和 1990 年代的最后阶段,罗杰斯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涵盖了生活的许多方面。因此,罗杰斯将他的方法重新命名为 **以人为本的疗法**。这段历史意义重大,因为它涉及:
- 扩展到教育、工业、冲突解决和行政管理。
- 对家庭、医疗保健以及跨文化和种族活动的影響。
- 参与政治,特别是寻求世界和平,这使罗杰斯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至今,许多研究人员仍然受到卡尔·罗杰斯进行的开创性工作的影響。最后,下面列出了当前的一些研究人员,他们的工作根源是罗杰斯的思想(参见科里,2005 年,第 183-184 页)。
- 弗吉尼亚·阿克斯莱恩利用罗杰斯的思想,开始使用非指导性游戏疗法模式与儿童合作。
- 尤金·根德林开发了一种被称为“聚焦”的技术,以促进来访者在治疗中的体验。
- 劳拉·赖斯发起了一种被称为“系统性引发展开”的技术,作为重新创造并可能更好地理解特定令人困扰的体验的一种方法。
- 约克大学的莱斯利·格林伯格及其同事鼓励治疗师在治疗中促进情感变化,并且还将他的以情感为中心的疗法应用于夫妻和家庭。
- 来自 OISE/UT 的珍妮·沃森证明了移情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利用移情来挖掘治疗中的认知、情感和人际关系问题。
关键人物
卡尔·罗杰斯
- **1902 年:** 出生于伊利诺伊州奥克帕克。
- **1924 年:** 获威斯康星大学文学士学位。
- **1928 年:** 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 **1931 年:** 获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心理治疗。
- **1940 年:** 哥伦布市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 **1944 年:** 美国应用心理学协会主席。
- **1945 年:** 芝加哥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兼咨询中心执行秘书。
- **1946 年:** 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 **1955 年:** 获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银质奖章。
- **1956 年:** 美国心理治疗师学院首任院长,并获美国心理学会特殊贡献奖。
- **1957 年:** 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系和精神病学系教授。
- **1960 年:** 威斯康星大学执行委员会成员。
- **1962 年:** 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
- **1964 年:** 被美国人文主义协会评选为年度人文主义者。
- **1968 年:** 获冈萨加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 **1971 年:** 获圣克拉拉大学荣誉人文博士学位。
- **1972 年:** 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专业贡献奖。
- **1974 年:** 获辛辛那提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 **1975 年:** 获汉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和莱顿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 **1978 年:** 获西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 **1984 年:** 辛辛那提大学实验性学院和大学联盟成员。
- **1987 年:** 因髋骨骨折手术并发症心脏病发作,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去世。
来源:http://www.muskingum.edu/~psych/psycweb/history/rogers.htm(已进行了一些修正)
卡尔·罗杰斯最著名和最有影响力的书籍是《成为一个人》。
在这本书中,卡尔·罗杰斯强调了他与个人痛苦的人相处数千小时后积累的一些重要经验。这些特殊的经验在一个名为“这就是我”的章节中突出显示。罗杰斯 (1961) 报告说,这些经验对他(在他生命/职业生涯的这一点上)具有重要意义,但他承认他绝不试图将这些经验作为他人的指南。简要描述每个经验有助于其他人更深入地了解卡尔·罗杰斯,这位研究员、临床医生和人。每个摘录都直接来自他的著作“成为一个人”(罗杰斯,1961)。
- 在我与人们交往的过程中,我发现,从长远来看,假装自己不是自己并没有帮助。
- 我发现,当我能够坦然地倾听自己,并做自己时,我更有效率。
- 我发现,当我能够允许自己理解另一个人时,这具有巨大的价值。
- 我发现,打开通道,让其他人向我表达他们的感受,他们的私人感知世界,这是令人富足的。
- 我发现,当我能够接受另一个人时,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 我越是敞开心扉接受我自身和对方现实,我越是发现自己不愿急于“解决问题”。
- 我可以相信我的经验。
- 对别人的评价不是我的指南。
- 经验对我来说是最高权威。
- 我喜欢在经验中发现秩序。
- 事实是友好的。
- 最私人的东西是最普遍的。
- 我的经验告诉我,人天生具有积极的方向。
- 生命在最好的状态下,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什么是固定的。
罗杰斯将这些经验描述为不完整、零散和不断变化的。他还报告说,他一直在学习和重新学习这些经验,有时也会忘记应用它们。然而,他提到它们对他都非常重要,并且已经成为他内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罗杰斯另一个重要但经常被忽视的贡献是他在心理治疗研究方面的进步。他是最早系统研究治疗的人之一。他率先在治疗中使用录音磁带,他认为,提高治疗技巧的最佳方法之一是详细记录和收听治疗过程。在这方面,他最著名的言论之一是“事实是友好的”(罗杰斯,1961,第 25 页)。
认知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
[edit | edit source]原则
贝克提出的认知治疗是一种与其他形式(如精神动力学或行为治疗)截然不同的心理治疗,因为它基于人类行为和心理病理学的 信息处理模型,而不是动机或本能模型。然而,应该注意的是,自从艾伦·贝克和同时代人(如艾伯特·艾利斯)开创性的工作以来,出现了许多认知/认知行为疗法 (CT/CBT),这些疗法在对现实、知识(我们知道什么,以及我们意识到我们知道什么)和因果机制的本质的假设方面有所不同(例如,马霍尼,1988 年)。认知/认知行为疗法的共同特点包括 (i) 治疗师和病人之间协作关系,(ii) 强调认知过程的紊乱是心理困扰的关键因素,(iii) 相信自己的认知活动可以被获取、监控和报告,(iv) 相信认知会影响行为,行为和情感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来进行治疗性改变,最后,(v) 一种时间有限、以问题为中心、基于心理教育的格式,根据不同疾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多布森和布洛克,1988 年)。
技术特点
贝克的认知治疗过程(他是在 1960 年代初期制定的 - 见贝克,1963 年,1964 年,1967 年)可以用层次结构的方式来理解(布莱克本,1992 年),治疗阶段的最初重点放在将客户带到治疗的可观察行为和症状上(历史上这是行为方法的范围)。这导致在后面的阶段中检查客户的自动思维(有意识的或潜意识的,但与精神分析家对潜意识的概念完全不同),阐明这些自动思维背后的认知过程,最后对客户持有的核心信念体系和模式进行治疗工作(这些后三个概念层级与贝克在发展其思想时获得动力的实验和理论认知心理学运动大体一致)。
CT 的目标是改变客户对信息类型的习惯处理方式,减少客户对特定解释和归因(无论与抑郁症、恐惧症或其他功能障碍思维相关)的总体偏见,并鼓励重新评估客户对自我、未来和世界的基本信念(或“模式”)。这是通过深入讨论(和苏格拉底式提问)客户与当前问题相关的经历以及客户对这些经历的主观解释来实现的。治疗收益还在治疗之间通过共同商定的家庭作业来寻求,家庭作业涉及广泛的焦点和活动,从记录“思想”和“感觉”日记到进行体内实验来检验客户与问题相关的信念。只有在他最近针对人格障碍的治疗模型的改编(贝克、弗里曼、戴维斯和合著者,2004 年)中,才明确地将童年经历作为适应不良模式的最终来源,认知治疗才超越了客户的近期和现在经历。在这个针对人格障碍的改编中,发展经历被确定为治疗磨坊的重要原料,在这方面,它与更常与精神分析治疗相关的更广泛的时间范围共享一个共同点。
关注认知机制以实现行为改变是认知行为方法与行为治疗方法之间的主要区别,后者基于刺激-反应(非中介)模型。事实上,认知中介可以被认为是认知行为心理病理学和治疗理论的定义特征。然而,揭示了它们在行为治疗中的共同基础,许多 CBT 模型依赖于行为治疗技术和行为评估程序来确定客户的进展。他们还保持了行为治疗中对结果数据的重视,力求 (i) 纠正客户提出的特定预定义问题,以及 (ii) 凭经验记录治疗努力。这些特点在精神分析治疗学派中并不那么典型。正是行为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的这种共同关注极大地促进了治疗评估文献的增长,并允许直接对比这些方法以及它们对不同临床问题的相对有效性。贝克的认知治疗模型与这些特点相一致。贝克从一开始就刻意地寻求证明一个经验基础,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这已经产生了相当多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测试了心理病理学的认知中介模型(贝克,1992 年,2005 年;莱希和多德,2002 年)以及 CT/CBT 的有效性(巴特勒、查普曼、福尔曼和贝克,2006 年)。
心理教育元素也清楚地将 CBT 与许多其他心理治疗学派(如精神分析,它通过治疗师向客户提供解释 [布兰克,1976 年;布朗和佩德,1996 年],或策略性和系统性家庭治疗,使用悖论方法 [米努钦和费什曼,1981 年;瓦茨拉维克、威克兰和菲什,1974 年)区分开来。贝克的认知治疗模型是这种“教育过程”的典型代表;客户在治疗早期就清楚地了解了模型和基本原理,以及所涉及的治疗技术和过程。在 20 世纪 60 年代,这标志着心理治疗从治疗师的专家角色(无论是基于精神分析家的洞察力还是基于行为治疗师的程序性指导)发生了重要转变。然而,它并没有像罗杰斯以客户为中心(后来是人本)的方法(罗杰斯,1979 年)那样,基于完全不同的原理,拥抱治疗师和客户之间的平等。至少在 CT/CBT 内的教育重点中隐含的是,客户将了解他们的问题以及治疗工作的途径,以便他们能够在之后或在遇到问题复发时以预防的方式应用这种知识和在治疗过程中习得的技能(例如,贝克等人,1979 年)。事实上,结果数据表明,与接受抗抑郁药物的客户相比,接受认知治疗的客户复发率更低(格洛阿根、科特罗、库切拉特和布莱克本,1998 年)。
历史背景
认知行为适应从行为心理治疗方法中发展而来,可以看出它是各种历史因素融合的结果,其中一些值得在此注意。第一个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出现的认识,即非中介模型无法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例如,罗特 [1954 年] 关于归因的内部和外部焦点的概念,凯利 [1955 年] 关于个人建构的心理学,班杜拉 [1969 年,1971 年] 关于替代性学习的工作,以及米歇尔 [米歇尔、埃伯森和蔡斯,1972 年] 关于延迟满足的工作)。第二个值得注意的影响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在实验室认知心理学中对中介模型进行的理论和经验进步(奈瑟,1967 年;佩维奥,1971 年),这些进步引发了临床应用(例如,拉扎勒斯和他的同事 [1966 年,拉扎勒斯和阿尔弗特,1964 年] 的工作)。第三个影响是帮助心理治疗中“认知演变”(布莱克本,1992 年)的因素,是对越来越多的关于精神分析理论和治疗有效性的科学研究得出的负面结论(见艾森克,1969 年,1985 年;克莱恩,1981 年;卢博斯基、辛格和卢博斯基,1975 年;以及拉赫曼和威尔逊,1971 年)。这种缺乏经验证据导致一些从业者转向并发展出可行的替代方案,艾利斯和贝克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事实上,这里要讨论的认知行为疗法出现的最后一个主要历史影响是贝克 (1963, 1964, 1967) 和埃利斯 (1962, 1970) 的工作。值得历史记录的是,尽管心理治疗中的 CT/CBT 运动被普遍认为是源于传统的行为疗法 (Dobson & Block, 1988),但我们不能忽视贝克和埃利斯来自精神分析的背景。他们对精神分析的拒绝尤其重要,因为当时它是北美和欧洲精神科医生中心理健康护理的主流范式(尽管生物模型和药物治疗的复兴在同一时期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冲击着精神分析在精神病学中的主导地位,参见 Shorter, 1997)。更具历史意义的是,贝克和埃利斯并非第一个从精神分析内部跳脱出来,并提出先见之明的认知想法的知名人士。在他们之前,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已经树立了先例(例如,参见弗洛伊德 [1914] 对阿德勒被认为是异端的描述),并且明确地将对外部现实的个人表征与精神病理学联系在一起(Adler, 1931),预示着贝克理论的核心内容。
当然,精神分析和埃利斯和贝克所代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间可以找到平行之处;在解释行为时,两者都涉及记忆、注意力和决策(事实上,弗洛伊德早期的工作被认为是试图建立认知神经心理学 [Pribram & Gill, 1976])。但是,贝克和埃利斯在精神分析方面遇到的临床和经验上的挫折,迫使他们从他们接受过训练的以动机为基础的精神分析中彻底分离出来。
虽然埃利斯和贝克都了解记录行为疗法实践的文献(传统上是心理学家的领域),但他们在精神分析中的根基使他们很难简单地接受行为主义对可观察行为的独占关注,或者将心理活动视为科学无法触及的范围。作为前精神分析师,他们对心理活动的兴趣仍然至关重要。埃利斯和贝克在精神分析方面的背景实际上为他们提供了某种抵御形而上学行为主义的智力保护 (Mahoney, 1974)。事实上,这两位个人的思想都没有受到行为疗法理论基础的束缚。与倾向于认知的行为主义者(例如 Goldfried & Merbaum, 1973 和 Rachlin, 1974)不同,他们觉得有必要重新定义行为疗法以适应支持认知中介理论的越来越多的数据,贝克和埃利斯对行为矫正的原则没有任何忠诚度(也没有获得任何偏见)。相反,埃利斯的思想中可以找到埃皮克特图斯(希腊斯多葛派)和斯宾诺莎(17 世纪荷兰理性主义者和伦理学家)等哲学家的影响。事实上,埃皮克特图斯经常被引用的名言,“我们不是因为事件而感到不安,而是因为我们对事件的看法而感到不安”,有效地捕捉到了 CT/CBT 模型发展而来的基本前提。
相比之下,贝克更明确地借鉴了心理学文献(包括皮亚杰、凯利和后来的班杜拉的工作),并有选择地采用了他在发展自己模型时发现有用的行为疗法元素(尤其是强调实验方法来研究理论和实践)。因此,贝克和埃利斯都拥有共同的精神分析培训,但他们都拒绝了这种培训,通过互补而非相似的智力路径,最终成为 CT/CBT 的鼻祖。
在结束这篇简要概述时,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埃利斯和贝克留下的个人遗产外,CT/CBT 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的开拓性努力,在心理治疗领域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最近一项针对美国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的当前实践和取向的全国调查中,大多数受访者赞同 CBT(或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的 CBT)作为他们的主要方法(Psychotherapy Networker, 2007)。正念(实际上已被用来修改更传统的 CT 模型,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例如,参见 Kenny & Williams, 2007 和 Teesdale, Segal, & Williams, 1995)以及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是据报道也广泛应用的其他模型。此外,在最近一项关于心理治疗专家预测的该领域趋势的调查中,预计未来十年,更多的心理治疗师将赞同 CBT 取向,而不是任何其他心理治疗模型,作为他们的主要方法 (Norcross, Hedges, & Prochaska, 2002)。根据同一项调查,行为疗法的从业人数也预计会增加,但预计从事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人数会下降。考虑到他们自己对精神分析的回避,贝克和埃利斯很可能会欢迎这种发展。CT/CBT 作为一个思想学派和一种应用实践的出现,其重要历史影响来自精神分析内部,来自特立独行的埃利斯和贝克,这使得这种发展几乎令人感慨。
关键人物
亚伦·贝克于 1921 年 7 月 18 日出生于美国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父母是俄罗斯犹太移民。贝克作为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出生在一个充满悲剧的家庭;一个兄弟在婴儿时期就去世了,一个姐妹在 1919 年的流感大流行期间去世。这些事件的后果之一是贝克的母亲在贝克的童年时期经历过严重抑郁,这使他第一次接触到他未来职业生涯的主要关注点。贝克认为自己是一个替代孩子,有效地缓解了母亲的失落感。贝克的到来似乎至少部分治愈了他母亲的抑郁症,这让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踏上了人生的道路。
贝克童年时发生的一起手臂骨折并感染的意外事件是另一个重要事件,我们可以从中追溯到贝克后来对精神病理学的兴趣和理解。贝克的情况非常严重,他在医院的康复过程漫长而艰辛;结果他患上了许多恐惧症和焦虑症,他长时间缺课让他认为自己愚蠢无能(这种信念被他严厉的一年级老师加剧,这位老师把他留级了)。但通过自助和努力,贝克最终赶上了同龄人。Weishaar (1993) 引用贝克对“回归”的回忆,“从心理上来说,这确实表明我能够做一些事情,如果我掉进了一个洞,我能够把自己挖出来”(第 10 页)。他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取得的学业成功让年轻的贝克意识到,面对消极的想法和对自己的信念,反证证据的力量是多么强大,这种认识成为他后来治疗模型的基石。此外,贝克认为这位老师的愤怒和母亲的情绪波动,对他敏感地察觉他人情绪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技能在多年后被他的学生和同事观察到,是贝克治疗工作的关键特征(尽管在他的治疗著作中不那么明显)。
直到许多年后,贝克与大卫·巴洛(著名行为治疗师和焦虑专家)的谈话以及他 1985 年对焦虑症和恐惧症治疗模型的改编,贝克才完全理解了他童年事故和康复后产生的恐惧症(对被遗弃的恐惧、对血液的恐惧和对手术的恐惧)。事实上,他与这些恐惧症作斗争多年,将自己进入医学领域的原因部分归因于试图克服它们,并利用他在外科和内科轮转实习的经历来反驳支撑这些恐惧症的信念。贝克借鉴了他亲身经历的恐惧症和焦虑症,以及他自己的轻度抑郁症发作(资金限制和校园办公室的损失是他 1960 年代中期的一段艰难时期),作为宝贵的经验,从中获得了洞察力,在他撰写关于这些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书籍时(第一本书于 1967 年出版)。
贝克于 1942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布朗大学,并于 1946 年在耶鲁大学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虽然最初对精神病学感兴趣,但贝克无法接受精神病学的克拉普林式方法,他认为这种方法是虚无主义的。他也对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学派认为的软弱和玄奥的方法感到不舒服。他最初对精神分析学派的拒绝揭示了贝克的另一个关键特征,为他自己在精神病理学和心理治疗方面开创性理论的探索奠定了基础。Weishaar (1993) 引用他回忆的话,“这是胡说八道。我无法理解它是否真的适合。我总有一种叛逆的东西……[但是]这可能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它”(第 14 页)。他在内科接受的基于证据的培训促使他转而追求神经学,因为神经学具有精确性和经验性,但必须进行精神病学轮转,这意味着他与精神分析思想和治疗的斗争才刚刚开始。然而,在规定的六个月后,他仍然留在精神病学领域,慢慢地被精神分析师对所有事情的解释和解释方式以及精神分析作为大多数疾病治疗方法的承诺所“吸引”。在马萨诸塞州奥斯汀·里格斯中心的两年精神病学研究员期间,贝克甚至接受了著名德国精神分析师埃里克·埃里克森的指导。
贝克于 1953 年获得精神病学委员会认证,并于 1954 年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精神病学。在完成费城精神分析研究所的分析训练后,他于 1959 年在宾大担任精神病学助理教授。在那时,他开始研究精神分析理论的实证基础,目标是说服“顽固的心理学家”——贝克认为他们有影响力但拒绝精神分析——承认精神分析的科学有效性。贝克专注于抑郁症患者的梦境,因为他认为精神分析关于抑郁症的理论既完善又可检验(而且他手边就有可以研究的抑郁症患者群体)。然而,利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从西摩·费什巴赫等心理学同事那里学来的),这些研究的综合证据(与精神分析理论预测的向内攻击性、受苦需求和追求失败完全相反),导致贝克认为抑郁症患者反而持有扭曲的自我和现实观。他的研究结果与他在治疗中与患者的经验相吻合。贝克指出,缺乏实证支持是他放弃精神分析思维的动机基础和相关结构的原因。但据他的合作者露丝·格林伯格所说,他的个性,尤其是前面提到的叛逆性,会让他很难长时间留在精神分析的范围内(Weishaar,1993)。贝克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的数据,而不是当时的精神分析权威。格林伯格回忆说,贝克还喜欢掌控一切,而他在接受分析时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他的认知疗法明确地让患者与治疗师合作,并让患者成为自己的权威,这可能并非巧合。
在发展认知疗法时,贝克借鉴了心理学家(如乔治·凯利和让·皮亚杰在他最初的理论中)的著作,在 20 世纪 70 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包括阿尔伯特·班杜拉等人的工作)中找到了支持,后来与包括阿尔伯特·埃利斯和唐纳德·迈克恩巴姆在内的其他以认知为导向的理论家和治疗师进行了交流。但有趣的是,他与精神分析思想和治疗的断裂,以及他制定替代的心理病理学和治疗模型的速度之快和完整性。正如他回忆的那样,“在短短几年内,我真正地为后来发生的一切奠定了框架。自从 1963 年以来,我所参与的任何事情,其种子都播撒在 1962 年到 1964 年的文章中”(Weishaar,1993,p. 21)。
在提出认知疗法时,贝克将这一过程描述为:首先,观察他的患者并开发方法来衡量他的观察结果;其次,提出理论来解释这些观察结果;第三,设计干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第四,设计研究来确认或否定整个过程。在心理治疗中开发和使用测量工具(其中最著名的有贝克抑郁量表、贝克焦虑量表和自杀意念量表),代表了贝克的开创性工作对该领域更广泛地做出巨大而有影响力的贡献的一个领域。贝克贡献明显的第二个领域是评价研究工作。从一开始,贝克就强调对治疗进行实证评估的重要性,他的认知疗法的第一项研究于 1977 年由贝克的亲密合作者肖发表,最近一项由贝克及其同事于 2006 年发表的关于 16 项荟萃分析的综述。第三个领域代表了他的另一个主要贡献,体现在贝克于 1979 年出版的一本书,它本质上是治疗师关于抑郁症治疗的“操作手册”。这本书基于贝克在招募和培训他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团队进行临床和研究工作时使用早期培训手册及其修订版。治疗方法的手册化极大地促进了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并且自贝克最初的努力以来,已经成为当今治疗方案评估研究的支柱(Woody & Sanderson,1998),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手段来引入和监控治疗的完整性和忠实度,从而辨别模型和方法之间真正的差异。
然而,应该指出,贝克的思想和疗法并非唯一削弱精神分析思想在精神病学领域主导地位的发展。生物学模型的心理病理学和药物治疗也在 20 世纪 60 年代(重新)出现。事实上,值得注意的是,贝克在 1963 年和 1964 年发表在《普通精神病学档案》杂志上的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是他首次提出关于抑郁症的理论、他支持该理论的临床观察和证据,以及它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与众多关于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和评估的文章并列出现(例如,Gibbons,1964;Kurland,1964;Wechsler 等人,1963)。当然,贝克并不是唯一渴望更好地理解和治疗抑郁症的人,但他与其他人截然不同,因为他在当时北美精神病学正被一场正在进行的范式转变分散注意力的时候,提出了关于认知作用的观点(将患者的内部体验,特别是他们可获得的思想和感受,与精神分析思想强调的潜意识动机结合起来,并强调从行为疗法中借鉴的实证主义)。与贝克不同,他在精神病学方面的“激进”同事(以及他们 20 世纪 60 年代围绕贝克文章的书籍)正在努力让自然回归,从现象学转向生物学模型和药物治疗。有趣的是,这些努力最终在 20 世纪 70 年代迎来了生物精神病学的复兴(Shorter,1997),而贝克的工作在心理学认知革命的背景下显得更加贴切,而这场革命也发生在那个时期。
以我们开始的方式结束对贝克的传记和贡献的这种选择性考虑似乎很合适,即回顾贝克的家庭。贝克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都面临着来自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学派对其思想的巨大阻力。尽管有这种阻力,以及他自己曾经历过各种恐惧症和抑郁症,贝克显然是一个坚强而坚定的人,能够在相对孤立的环境中工作多年(尽管他显然更喜欢合作努力(例如,他的一些重要出版物))。在贝克的父母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特性的来源。首先,看看贝克的母亲丽兹·特姆金,我们可以看到她最小的儿子后来表现出的同样的决心和自主性。贝克的祖母早逝,这意味着丽兹作为九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个,不得不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她一生都保持着家长身份。尽管她的三个兄弟都从大学毕业,但她自己想成为医生的愿望却未能实现。但她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且直言不讳的方式,一定在某种程度上鼓舞了贝克,让他在后来坚持开发和传播他的研究成果和心理治疗方法。
贝克的父亲哈里·贝克,一个印刷工人,身上也体现了贝克某些特性的基础。哈里不够虔诚,无法赢得丽兹父亲在他们结婚时的好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哈里积极参与社会主义运动(在他土生土长的俄罗斯,他曾是反布尔什维克分子)。哈里也是他们在罗德岛社区中的一位知识分子,他经常主持会议,讨论政治、哲学和文学,后来还在他儿子未来的母校布朗大学学习文学和心理学课程。他的所有儿子都继承了父亲的求知欲;贝克以阅读兴趣广泛而闻名。同样,有趣的是,正如他的父亲经常向儿子们征求诗歌的反馈一样,贝克后来也经常向同事和学生征求他对想法和手稿的反馈。在这些评论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哈里是一个自由思想家,而不是一个无条件地认同主流观点和做法的人,正如他的小儿子多年后作为心理治疗领域的先驱所证明的那样。
还必须简要提及贝克的丰硕成果(据认知疗法与研究贝克研究所网站报道,他发表了 500 多篇文章,并撰写或合著了 17 本书),以及贝克一生获得的众多重要奖项(贝克研究所网站记录了 41 个奖项)。这些证明了他的工作具有非凡的重要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于 1989 年从美国心理学会和 2006 年从美国精神病学协会获得的奖项,但也包括更早的,也许在历史上更重要的,1979 年的奖项,当时美国精神分析学派强烈抵制其在 DSM 中的影响力的清除(参见 Bayer & Spitzer,1985),并且其拥护者不会欢迎对认知疗法的任何认可。事实上,贝克是唯一一位同时获得这两个协会认可的人。
存在主义疗法
[edit | edit source]存在主义疗法被描述为一种哲学方法(Corey,2001),它不同于其他疗法,例如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包含明确定义的技术。存在主义疗法的基础是思想和主题,它强调人类存在的基本条件,例如选择、塑造人生的自由和责任,以及自我决定。治疗关系的质量非常重要。治疗师的作用是“鼓励来访者探索他们创造有意义生存的选择。我们可以从认识到我们不必被动地成为我们处境下的受害者开始,而是有意识地成为我们生活的设计师”(Corey,2001,p. 143)。
存在主义疗法眼中的基本的人类状况维度
- **自我意识的能力:** 随着自我意识的提高,我们的自由可能性就越大。治疗的目标是通过提高来访者充分生活的能力来扩展他们的意识。扩大或限制意识被视为一种选择。扩大意识的决定被视为人类成长的必要条件。
- **自由与责任:** 在生活中选择备选方案的自由塑造着来访者的命运。因此,鼓励来访者承担引导自己生活的责任。
- 追求身份和与他人的关系: 考察来访者是如何失去对自身身份的感知非常重要。这可以通过考察勇气、体验孤独、体验关联性和一般性的身份挣扎来实现。
- 意义的追求: 在生活中寻找意义和目标至关重要。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包括考察抛弃旧价值观(例如,传统强加的价值观)的问题、体验无意义和创造新的意义。
- 焦虑作为生存状态: 焦虑体验被视为成长和改变动力的必要条件。人们认为焦虑源于意识。治疗的目标不是消除焦虑,而是鼓励来访者采取立场、做出决定或采取行动。
- 对死亡和虚无的意识: 从对死亡的意识出发,鼓励来访者认真思考生命,并评估他们生活的质量。
存在主义治疗并非由任何个人或团体创造。相反,在 20 世纪 40 年代和 50 年代,这种哲学理念在整个欧洲的不同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流派中自发涌现。重点是理解作为人的独特体验。
关键人物
维克多·弗兰克尔(1905-1997) 维克多·弗兰克尔最著名的著作是《人性的意义》,该书出版于 1946 年。在德语版本中,他的书名为《从集中营到存在主义》。他通过在维也纳创办精神治疗学派以及创立意义疗法,为存在主义心理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奉献给了意义研究,从世界各地的大学获得了 28 个荣誉博士学位,并在其一生中出版了 32 本著作(Harvey,1998)。
他于 1905 年 3 月 26 日出生于维也纳。弗兰克尔描述了他 3 岁时宣布要成为一名医生的计划。在很小的时候,弗兰克尔就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产生了兴趣,并且在高中毕业前,他曾在《国际精神分析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并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进行了多次通信(Boeree,1998)。他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主修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特别关注抑郁症和自杀(Harvey,1998)。1924 年,弗兰克尔被任命为奥地利社会主义中学学生会主席,这促使他在学年期间学生需要接受成绩评定的时间内,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咨询项目。该咨询项目被认为非常成功,因为在弗兰克尔任职期间,没有发生维也纳学生自杀事件。1930 年,弗兰克尔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49 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两项学位均来自维也纳大学。他成为维也纳大学副教授,并在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多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1938 年,德国控制奥地利后,弗兰克尔因其犹太血统被禁止治疗雅利安人患者,迫使他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私下从事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工作(Boeree,1998)。两年后,即 1940 年,弗兰克尔成为罗斯柴尔德医院神经科主任,该医院是纳粹统治时期维也纳唯一的一家犹太人医院。弗兰克尔正是在这里,通过做出虚假诊断来避免当时强制执行的对精神病患者实施安乐死的政策,从而拯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Boeree,1998)。
从 1942 年到 1945 年,弗兰克尔被囚禁在纳粹集中营奥斯维辛和达豪。在这三年里,他失去了许多在纳粹手中遇害的家人和朋友。在他的家人中,他经历了父母、兄弟和妻子在集中营暴行中遇害的痛苦。
弗兰克尔在成为集中营囚犯之前就开始发展治疗理论和存在主义方法。然而,这段经历巩固了他的观点,并成为意义疗法的基础。“弗兰克尔观察并亲身体验了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作家表达的真理,包括爱是人类可以追求的最高目标,而我们的救赎在于爱”(Corey,2001,p. 141)。弗兰克尔认为,无论情况多么糟糕,我们总是有选择权。没有什么可以剥夺人的精神自由和独立。他指出,我们总是有能力选择自己的态度,而使我们成为人的体验就是对意义和目标的追求。这些理念成为意义疗法的基础。
罗洛·梅(1909-1994) 罗洛·梅被誉为“欧洲存在主义思想在美国应用于心理治疗的主要代言人”(Corey,2001,p. 142)。罗洛·梅回忆起他童年的家庭生活并不幸福,这使他对心理学和咨询产生了兴趣(Corey)。他曾在维也纳师从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并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生病。他被诊断出患有肺结核,因此在疗养院住了两年。在这两年里,他大部分时间都在阅读。他开始试图理解焦虑,因为焦虑是他当时正在经历的一个问题。他在一生中出版了许多书籍。他最受欢迎的两本书包括《焦虑的意义》(1950 年)和《爱与意志》(1969 年)。
罗洛·梅认为,心理治疗应该以发现来访者生活意义为目标。他建议通过帮助来访者解决存在问题,而不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来实现这一目标。梅将存在问题描述为包括学习应对性爱和亲密关系、衰老和面对死亡等问题。他建议,在治疗中,更高的价值观(例如,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应该处于首要地位。他认为,如果所有心理治疗都具有这种治疗重点,那么就没有必要进行治疗。
欧文·亚隆
请参见下面的团体治疗。
团体治疗
[edit | edit source]欧文·亚隆,1951 年 -
居住地: 纽约市
流派: 人际关系取向,具有精神动力学背景 - 尽管他采用“当下焦点”。亚隆可能会自称为存在主义者,因为他的治疗涉及“存在因素”,但他并不采用现象学治疗方法。他曾在斯坦福大学接受教育,深受精神动力学和现象学思想以及其他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如社会工作者)的影响。他对团体心理治疗的实践影响巨大,并出版了许多书籍,包括《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1996 年)和“存在主义心理学”。亚隆还写过一本关于尼采的书。
影响: 亚隆最受哈里·斯塔克·沙利文的影响,沙利文认为病理源于人际感知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亚隆与沙利文不同,他试图在团体环境中,采用“当下焦点”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种焦点中,治疗师促进团体互动,而问题则发生在团体中。成员被鼓励不要谈论他们过去的经历或发生在团体之外的事件。当团体中的某位成员表达一些互动问题时,他们被要求在当前的团体中找到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打交道的人相似的人。冲突和其他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解决。
在互动过程中,亚隆要求来访者观察自己。他试图在这里创造他所说的自我反思循环。当他们观察自己“现在”在做什么、感觉、说和做时,他们可能会了解到自己在团体之外的真实行为。
在亚隆看来,团体是其他社会群体(如家庭,甚至社会本身)的缩影。为了加强团体的影响,亚隆认为治疗应该成为来访者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即暂时,在治疗期间)。
在亚隆的团体治疗中,强调治疗互动中的新颖性和实验性。成员在尝试新的行为时收集反馈。
亚隆概述了他团体治疗的潜在过程,称之为团体治疗中的治愈因素。这些因素将在下面列出。
团体治疗中的治愈因素
- 希望的灌输: 在团体成员中建立一种信念,即改变和解决问题是可能的。
- 普遍性: 团体成员体验到类似的痛苦和挣扎。
- 信息传播: 团体成员分享有关康复、策略、资源和行为的信息(例如,该怎么做)。
- 利他主义: 治疗的本质是团体成员互相帮助(同时获得帮助),这是相互的。这种互惠让位于利他主义的感受 - 利他主义本身就有能力让人感觉更好。
- 原生家庭团体的矫正重演: 团体环境模仿原生家庭,因此团体成员可以体验到在一个更有支持性的环境中是什么感觉(如果他们的家庭经历是负面的)。
- 社交技巧的发展: 治疗是一个与他人在一起、倾听和与他人交谈的地方。因此,亚隆认为,社交行为本身就是治疗的。
- 模仿行为: 治疗是一个可以尝试他人成功行为的地方。这一过程与上述利他主义过程有关,因为团体成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尝试他们从他人那里学到的建议。
- 人际学习: 学习如何接纳和接受他人观点 - 而不是自己的观点。
- 团体凝聚力: 成为团体中的一员会让人产生归属感,这本身就包括一种相互重要的感觉。
- 宣泄: 治疗应该是一个宣泄、探索感受并从感受中解脱的地方。
在亚隆看来,两个过程共同作用产生改变:团体凝聚力和宣泄。凝聚力是导致成员对团体产生情感依赖的原因 - 也就是说,它让成员的反馈在情感上具有激励作用 - 因此成为改变的动力。当成员对团体产生情感依赖时,他们便有动力改变对团体不可接受的行为。当团体对个人很重要时,个人变得更像团体,从而发生改变。因此,如果要建立凝聚力,那么团体必须对所有成员变得重要。
格式塔治疗
[edit | edit source]格式塔治疗是一种体验式治疗,专注于意识和整合。这种治疗取向由弗里茨·佩尔斯及其妻子劳拉在 20 世纪 40 年代发展起来。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整合身体和心理的功能。这种方法被描述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Corey,2001)。治疗的现象学方面是它关注来访者对现实的感知。存在主义理念体现在来访者始终处于“成为、重塑和重新发现自我”的过程中的信念中(Corey,2001,p. 195)。格式塔治疗以其使用治疗师设计的实验来提高来访者自我意识而闻名。
治疗目标(Zinker,1978)
- 朝着更深入地了解自己迈进
- 逐渐承担起对自身经历的责任(而不是让其他人对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负责)
- 培养技能并习得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在不侵犯他人权利的情况下满足自身需求。
- 提高对所有感官的意识。
- 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包括接受自己行为的后果。
- 从外部支持转向增加内部支持。
- 能够向他人寻求帮助并获得帮助,并能够给予他人帮助。
治疗师在与客户合作时,会关注客户的语言使用。治疗师需要关注的语言方面包括“它”式语言、“你”式语言、问题、否认力量的语言、倾听客户的隐喻以及倾听揭示故事的语言。
格式塔治疗中使用的技巧
- 内部对话练习:为了整合客户的个性,治疗师会处理人格功能的分裂(即“顶尖狗”和“下层狗”)。可以使用空椅子技巧来解决个性中两个对立极点之间的冲突。内部对话练习的目的是通过探索客户内心存在的冲突来学会接受两极。
- 轮流交流:这种技巧在小组环境中进行。每个人都需要与组内的每个人交谈,通过面对、冒险、披露、尝试新的行为,最终实现成长和改变。
- 逆转技巧:这种技巧用于触及客户之前被否定的部分。要求他们以与平时不同的方式行事(例如,让那些过度胆小的人扮演展览狂的角色)。
- 排练练习:这涉及到客户与治疗师讨论“排练”,即客户希望如何表现。这种技巧的目的是帮助客户了解他们如何试图满足他人的期望、获得认可和获得认可。
- 夸张练习:为了让客户更清楚地意识到通过肢体语言传达的微妙线索,要求客户反复夸张肢体语言。这将有助于澄清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增强行为背后的情感。
- 坚持感受:当客户谈论不愉快的感觉时,在关键时刻要求他们坚持这种感觉。鼓励他们更深入地探索这种感觉,从而提高对处理不愉快感觉的耐受性,为成长铺平道路。
- 梦境工作:梦境不会被分析和解释。相反,它们会被重新体验,就像它们正在当下发生一样。人们相信梦境是一种投射,通过处理这种投射,客户将更好地了解自己。
关键人物
弗里茨·佩尔斯(1893–1970) 弗里茨·佩尔斯是格式塔治疗的主要创始人。他出生于柏林,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专攻精神病学。1916年,他作为德国陆军医务人员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他在维也纳开始了精神分析训练。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这段时间里接受了卡伦·霍妮的指导。1946年,他移民到美国,并脱离了精神分析传统。1952年,他创立了纽约格式塔治疗研究所。
劳拉·佩尔斯(1905–1990) 劳拉·佩尔斯出生于德国普福尔茨海姆。她是一位音乐会钢琴家,除了获得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生学位外,还曾在法学院学习。她于1926年遇到了弗里茨,他们开始共同合作,创造了格式塔治疗。
正念疗法
[edit | edit source]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正念干预在行为医学和临床心理学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普及(卡巴金,2003)。研究文献对专门关注正念练习和技能发展干预的疗效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且该研究文献仍在不断增长(贝尔,2003;格罗斯曼,尼曼,施密特和瓦拉赫,2004)。本节关于正念疗法的历史首先追溯了正念在不同文化和历史中的根源。然后,简要回顾了研究文献,探讨了正念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最近的发展。
承认多种根源
正念在心理学和行为医学中被呈现为一种世俗的实践,它具有佛教根源(卡巴金,2003)。被认为是佛陀教义最早的现存记录的是巴利文大藏经(Tipitaka)。这些教义最初是口头传承,直到公元前100年左右才被记录成文本(罗宾逊,约翰逊和比库,2005)。到公元前250年,文本被组织成三套教义:经藏包括僧侣和尼姑的生活准则和指导;律藏包括佛陀的演讲;阿毗达摩包括七卷关于心灵和意识运作的书籍。由于对佛陀教义的不同解释,出现了许多佛教传统。最常见的两个学派是上座部佛教(Theravada)或长老之道和大乘佛教(Mahayana)或大乘佛教。佛陀的第一个教义包括四圣谛,它关注人类经验以及通过觉醒摆脱苦难。1)有苦(dukkha),2)苦的根源是贪欲(tanha),3)为了停止苦难,一个人必须放弃这种贪欲,4)通往停止苦难的道路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据说佛陀在接下来的45年里都以这个基础为基础进行教学。佛教中有许多形式的冥想练习。正念冥想是指培养对当下时刻的觉知。培养正念可以让人认识到所有经验(例如,思想、情绪、感觉)的瞬息万变本质,并发展与这些经验的不同关系(例如,不是对痛苦的感觉感到紧张,从而加剧疼痛,而是允许自己探索这些感觉)。
正念练习的根源并不局限于佛教。有趣的是,在其他文化和宗教中,也有一些关于类似于正念练习的精神修行的描述。例如,澳大利亚土著长老米里亚姆·罗斯·翁古梅尔·鲍曼(2002)以以下方式谈论 Dadirri:我想谈谈我族人的一种特殊品质。我相信这是最重要的。这是我们最独特的礼物。也许是我们能给予我们澳大利亚同胞的最大的礼物。在我们语言中,这种品质被称为 Dadirri。Dadirri是一种内在的、深层的聆听和安静、静止的觉知。Dadirri认识到我们内心的深泉。我们呼唤它,它也呼唤我们。这是澳大利亚渴望得到的礼物。这有点像你们所说的“沉思”。Dadirri 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聆听(引自阿特金森,2002)。
时间线 - 从东方到西方
东方的哲学和宗教起源
- 公元前6世纪:印度圣贤卡皮拉创立了吠陀哲学中的数论派。这种哲学教导说,我们有一个真我(purusha)和一个假我;真我是自由的,不受苦难、欲望、思想、观念等的困扰,而假我则处于这种不幸的状态。这些教义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入内心,认识并意识到他们痛苦的根源(即自我,它使我们被困在假我之中),然后与真我(purusha)合一。(阿姆斯特朗,2007)
- 公元前5世纪末:悉达多·乔达摩开始了他的内心之旅,并发现了中道。正念(sati)的教义开始出现,事实上,佛陀认为正念是冥想的先驱。他教导说,内省练习使人们能够看到自己思想、欲望、感觉等的起伏,从而看到它们的无常和短暂的本质。(阿姆斯特朗,2007)
- 公元前472年:埃斯库罗斯创作了剧本《波斯人》,迫使雅典观众在酒神节上从波斯人的角度看待萨拉米斯海战,向他们展示他们不仅是敌人,而且也是悲痛的人。这反映了埃斯库罗斯有意识地试图唤起同理心,换句话说,走出自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这也是正念的本质。
- 公元前420-399年:苏格拉底运用他严谨的对话辩证法,引导个人反省,发现自己的错误。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将实现 ekstasis,即走出自我,超越自我,从而超越正常的体验。
向西方的过渡
- 1775年:美国革命爆发;神秘基督教教派开始出现,独立宣言和宪法的早期起草者受到神秘苏菲派和犹太卡巴拉教义的影响,他们参与了玫瑰十字会等组织。(泰勒,2005)
- 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80年代:在超验主义时代(美国文学运动,教导人们需要回归自然),亚洲思想开始渗透到西方,例如亨利·戴维·梭罗和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他们都研究过吠檀多经文。同样在这个时期,海伦娜·P·布拉瓦茨基(国际神智学会的创始人)因将印度教文本翻译成英语而被誉为将印度教文本带入西方。(阿姆斯特朗,2007)
- 1893年:在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宗教议会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首次将东方的修行者带到西方,公开谈论冥想。
- 1890年:来自新罕布什尔州朴茨茅斯的莎拉·法默一直在格林艾克尔比较宗教学校教授冥想理念。
- 1900年:由F.麦克斯·穆勒编辑的《东方圣典》系列,包括关于上座部佛教的巴利文文本。
- 1904年:阿那伽利迦·达摩巴拉在哈佛大学发表了关于上座部佛教冥想的演讲。
- 1907年:宗演绍久在美国进行巡回演讲,教授禅宗和大乘佛教的原则。
- 1920年代:帕拉马罕萨·瑜伽南达向美国流行文化介绍了冥想,教授了克里亚瑜伽,并制定了非常广泛的冥想练习课程或手册,此外,日本的森田昭翁还发展了一种基于禅宗佛教的心理治疗。
- 1924年:格鲁吉亚神秘主义者乔治·伊万诺维奇·古尔杰耶夫也传播了冥想。
- 1940年代:克里希那穆提与几位英国作家和冥想实践者(奥尔德斯·赫胥黎、杰拉尔德·赫德、克里斯托弗·艾舍伍德)逃到美国。
- 1941 年: 印度学家兼梵文学者亨利希·齐默(卡尔·荣格的朋友和知己)向波林根基金会介绍了比较神话学和民间传说学,并带来了年轻的约瑟夫·坎贝尔。该基金会翻译了荣格的著作集以及齐默的书籍,由坎贝尔编辑。最具影响力的书籍是易经。(泰勒,2005 年)
- 1950 年: 是亚洲哲学和冥想兴趣的转折点;斯坦福大学比较神话学教授弗雷德里克·斯皮尔伯格创办了加州亚洲研究学院。禅宗学生兼前圣公会牧师艾伦·沃茨很快加入了教职工队伍,并从此出版了《东西方心理治疗与禅的意义》。(泰勒,2005 年)
同样在 1950 年代,米歇尔·墨菲首次受到斯皮尔伯格的影响,开始练习冥想。在亚伯拉罕·马斯洛、艾伦·沃茨和其他墨菲的协助下,墨菲与理查德·普莱斯合作创办了艾萨伦学院:一个研究学术各个方面的理论和研究中心。这里还有一个工读项目,该项目“旨在探索和应用人类价值观和潜力”。它还拥有最大的冥想文章集(10,000 篇),其中 1253 篇是关于冥想的科学和文学研究。
由于沃茨和铃木大拙,禅宗佛教在同一时期也开始在美国流行起来。
其他间接影响东方思想传入西方的因素
- 中国共产党的崛起(1921 年)以及他们对西藏和蒙古的占领(1950 年代),苏联对印度的影响(1960 年代),使许多东方精神导师迁往西方。
- 这些人物中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是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他将正念定义为“……一种警觉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思维不会陷入思想或感觉中,而是任其来去,就像观看河流流动一样。”(嘉措,2003 年)。
- 1960 年代,扩张意识的药物在战后婴儿潮一代(约 4000 万人)中得到了广泛使用。“这导致许多青少年和二十多岁的人开始探索内在感知、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并质疑既定的文化规范。”(泰勒,2005 年)。
- 东方精神导师的涌入以及迷幻药物的使用和实验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因此,1960 年代迷幻药物消退,1970 年代冥想成为那一代人的持久部分。由此,西方开始兴起对东方思想的研究。
- 1958 年: 艾伯特·艾利斯提出了理性心理治疗法,其中他主张相对接受症状、自我接纳等。他的疗法现在被称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
- 1980 年代 - 1990 年代: 正念开始真正以两种不同的方向渗透到心理治疗中
- 1. 更具认知性和科学性的应用(例如艾伦·朗格对正念的使用)
- 2. 人本主义的方法,鼓励个人整体福祉(例如乔恩·卡巴金)
东方世界的古老教诲一直都在谈论“合一”的实现。这可以定义为一种精神成就的顶峰,它将有修行者或菩萨(寻求佛陀或开悟的人)的神圣本质永久地与所有创造的源泉、绝对、道或上帝合而为一。在佛教中,这种开悟或真正自由(即获得涅槃、三摩地等)只能通过菩提心来实现,菩提心字面意思是“开悟的心”。
- “清空你的思想。
- 让你的心平静下来。
- …
- 回归本源。
- 回归本源就是宁静。”(摘自《道德经》第十六章)。
心不仅是佛教的核心主题,而且可以追溯到雅利安人最早的东方文本《吠陀经》。在这些文本中最著名的《摩诃婆罗多》(大战争)中,阿周那在即将爆发的 18 天战争中,与杀死亲人的行为作斗争。起初,他耐心地听取了奎师那神的圣洁教诲,但最终必须深入内心去理解达摩义的真谛。这就是正念的精髓,将我们的全部注意力和感知转向内在的神秘,最终我们将在那里找到答案。
在《摩诃婆罗多》中,阿周那所经历的事情并没有明确被称为正念。直到一些早期的佛教文本,我们才开始看到这个词的出现,特别是在《经》中(德莱顿和斯蒂尔,2006 年)。正是巴利语(早期佛教文本的语言)中的《sati》被翻译成我们今天所说的“正念”。关于《sati》的翻译存在争议,一些译文包括“自我控制”、“集中”或“心智发展”(德莱顿和斯蒂尔,2006 年)。为了使问题更加复杂,《sati》经常与另一个巴利语词《sampajanna》结合在一起。“《sampajanna》有时被翻译为“觉察”,因此《sati-sampajanna》就变成了“正念和觉察”,就好像觉察不是正念的一部分自动包括在内。”(德莱顿和斯蒂尔,2006 年,第 19 页)。一位佛教僧侣那那维拉·特拉这样区分“觉察”和“正念”
- “正念是一般的忆念,不散乱;而觉察则更精确地指时刻观察自己,不让自己任何行为(或思想、或感受等)而不被察觉。”(德莱顿和斯蒂尔,2006 年,第 19 页)。
“正念”一词的起源,虽然存在争议,但并不像这种和其他东方概念传入西方思想那样模糊。东方关于冥想和其他形式的内省精神工作的思想开始在西方(主要是美国)兴起,“……在超验主义者时代,特别是在 1840 年代到 1880 年代之间,对美国灵性主义、神智学和精神疗愈传统产生了很大影响。”(泰勒,2004 年,第 1 页)。它真正扎根于国际神智学会的联合创始人海伦娜·P·布拉瓦茨基的著作和作品中。她开始将印度教文本翻译成英文,使北美读者更容易接触到这些东方思想。
此外,一些在其工作中使用过正念概念的人承认他们的工作没有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而另一些人则承认有影响(斯蒂尔,2005 年)。
当前的概念化
正念指的是对一个人体验的慈悲和不带评判的时刻意识。正念不同于冥想,但与冥想有关。冥想形式多种多样,通常分为两大类:接受式练习和专注式练习(戈尔曼,1976 年)。接受式冥想练习包括扩展我们的感知范围,以更多地觉察我们的体验,包括身体感觉、情绪、想法和我们的五感感知。专注式冥想练习包括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物体上(例如呼吸或蜡烛的火焰),缩小注意力范围,以达到喜悦的状态。在实践中,正念训练包括正式的冥想练习,包括专注式练习(例如,专注于呼吸的静坐正念)和接受式练习(例如,觉察出现在意识范围内的任何物体)。结构化的正念训练项目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鼓励参与者将他们的正念练习融入日常生活,以便他们在工作、个人护理和人际关系中都保持这种注意力质量。
正念与治疗
关于将正念整合到心理治疗中的讨论最早可以追溯到 1960 年代,当时有著名的著作《东西方心理治疗》(沃茨,1960 年)和《精神分析与禅宗佛教》(铃木,弗洛姆和德马里诺,1960 年)。正念是哈科米(参考文献)、感觉运动心理治疗法(参考文献)、核心过程心理治疗法(参考文献)、辩证行为疗法(参考文献),以及接受和承诺疗法(参考文献)的核心,仅举几例。
还有一些专门针对正念练习的项目,其中最受欢迎、研究最充分的干预措施是乔恩·卡巴金(1982 年;1990 年)的正念减压项目(MBSR)。基于正念的疗法在过去三十年中获得了巨大的普及。
传统的 MBSR 项目包括 8 周的每周 2 小时的小组会议,以及一天的静坐闭关。在训练期间,参与者学习正式的正念练习,并被期望每周 6 天,每天留出 45 分钟的时间练习。这些练习旨在帮助参与者增强他们对当下体验的意识,包括感觉、情绪、思想,同时培养慈悲和爱。除了正念练习之外,小组领导还会邀请参与者反思如何加深他们的正念练习,使其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可以支持更健康、更能改善生活的选择,特别是在面对挑战时。
该项目开发的最初动力是乔恩·卡巴金观察到许多慢性病患者没有从西医的干预中获益。卡巴金建议一群医生将这些患者转介到他创建的减压项目,他开始收集数据来研究干预的效果,并发现了持久的效果(卡巴金 1982 年;卡巴金、利普沃斯、伯尼和塞勒斯,1987 年)。
参加 MBSR 项目的好处已在许多身心健康问题中得到证明,包括癌症、慢性疼痛、纤维肌痛、抑郁症、焦虑症和进食障碍(关于综述,请参阅贝尔,2003 年和格罗斯曼等,2004 年)。
近年来,开发了两个类似的项目:基于正念的认知疗法 (MBCT) 和基于正念的健康教育 (MBWE)。
MBCT 是为有复发性重度抑郁症史的个人设计的。西格尔、威廉姆斯和蒂斯代尔 (2001) 发现参加 MBCT 可以预防抑郁症复发。
哲学基础
在心理治疗中使用正念是为了让患者实现自我接纳、觉察、不评判自己或他人,以及整体的心理福祉。其背后的理念是,实施这种练习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更多选择和控制。
艾伦·朗格对正念的使用的原则概括了实施这种练习希望实现的大部分目标。
- “自我接纳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不能无条件地接纳自己会导致各种情绪问题,包括无法控制的愤怒和抑郁。那些沉迷于自我评价而不是自我接纳的人也可能非常需要,他们可能将大量注意力和个人资源用于自我吹嘘,以弥补感知到的个人缺陷。减少自我评价并用接纳代替它的最简单、最自然的方法之一是,将思维模式从无意识转变为正念(朗格,1989 年)。”(卡森和朗格,2006 年)
因此,正念是关于实现一种灵活的认知状态,这种状态源于对情境和环境进行新的区分。(Carson & Langer, 2006)。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是意识到并积极参与到当下,对语境和视角都很敏感,因此总是在注意到新事物。朗格认为,正念的标志性特征是:(1)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物体和情境;(2)能够根据情境转换视角。(Carson & Langer, 2006)。与正念相反,无心智会将一个人通过僵化的规则、规范、先前的建构,将一个人体验模式化,最重要的是,它不允许一个人看到自己的个人体验之外的事物,并从另一种角度看待事物。
即使是乔恩·卡巴金,他从更佛教的视角使用正念,也把朗格的许多目标放在心上。然而,卡巴金真正寻找的是一种方法,它不仅能帮助个人克服痛苦等,还能帮助他们实现整体福祉。卡巴金使用的正念冥想帮助个人关注自己的思维,观察它并分析它,这正是佛陀在最初教诲中谈到的。这种每天的正念练习将使人能够看到内心的缺陷,以及正是他们思维中的缺陷、欲望等导致了他们的痛苦。
原则
关键人物
乔恩·卡巴金
乔恩·卡巴金是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压力缓解诊所的创始人兼主任,也是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正念医学、医疗保健和社会中心执行主任。他还是该校预防和行为医学系的副教授。
他的教育背景包括麻省理工学院(MIT)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1971年)。从1979年到2002年,他的研究集中在正念冥想训练对患有压力导致或加重的疾病患者的各种应用。
以下是他的部分获奖经历:
- 1998年,加州太平洋医疗中心健康与疗愈研究所颁发的艺术、科学与疗愈灵魂奖
- 2001年,斯克里普斯综合医学中心颁发的第二届年度开拓者奖,以表彰他在“整合医学领域的开创性工作”。
他的工作曾在公共广播服务台(PBS)的比尔·莫伊尔系列节目《治愈与心灵》(1993年)中播出。
乔恩·卡巴金是多个协会的领导人,包括行为医学学会、学术健康中心整合医学联盟和心灵与生命研究所。
其他感兴趣网站的链接
以情绪为中心的疗法 (EFT)
[edit | edit source]以情绪为中心的疗法 (EFT) 已经被证明是治疗各种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例如,在一项关于抑郁症的研究中,格林伯格和帕维奥(1995)报告称,大多数接受过程体验疗法(一种 EFT)治疗的患者都取得了临床意义上的、稳定的进步,并且这些进步与心理教育组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此外,Nieuwenhuis 和 Paivio (2001) 对 20 次 EFT 进行了研究,该疗法应用于因未解决的童年虐待问题而患有 PTSD 症状的成年人。将治疗组与等待名单对照组进行比较。EFT 患者在一般焦虑和 PTSD 症状、全局人际交往问题、自我归属感以及与虐待者的关系问题解决方面,比等待名单对照组表现出明显更大的进步。其他一些研究也表明 EFT 对治疗 PTSD 症状有效(Soulier, 1995; Clarke, 1993; Davis, Elliott & Slatick, 1998)。EFT 对处理各种问题的患者非常有效,因为人们往往没有发展出处理情绪的必要技能,这源于过去的创伤和/或早期的依恋经历。EFT 可以帮助提高患者的情商,改善他们的情绪处理能力,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Watson, 2006)。随着患者学习意识到、标记、表达和反思自己的情绪,他们能够更有效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目标,从而在生活中走向治愈和完整(Watson, 2006)。
以解决方案为中心的简短疗法
[edit | edit source]以解决方案为中心的简短疗法 (SFBT) 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疗方法,在过去 30 年中发展起来。实践 SFBT 要求治疗师不要病态化,也不要花太多时间关注患者问题的细节。相反,治疗师应该要求患者在他们自己对健康的定义内工作,认为患者天生了解自己,知道什么对自己最好。这种疗法的核心原则是,每个人都有可以调动起来改善生活质量的力量。
疗法持续的次数取决于患者的决定,通常包括两次或更多次疗程。治疗师在第一次疗程结束时询问患者什么时候想回来,然后在后续疗程中询问患者是否认为再回来接受治疗会有帮助,如果有,什么时候回来。治疗师在倾听时要充满同理心和支持,并且以非评判的方式倾听。治疗师在关注患者重要的事情时,始终走在患者后面。
在考虑促进改变时,患者被认为属于以下一个或多个类别:访客、抱怨者或顾客。改变最有可能发生在顾客层面上,在那里患者对他们自身对问题的影响承担责任。SFBT 建议根据患者所属的类别,集中关注不同的策略。
SFBT 的技术
- 奇迹问题:奇迹问题用于帮助患者制定自己的目标,并放大患者想要的东西。奇迹问题的例子如下:“现在,我想问你一个奇怪的问题。假设你今晚睡觉时,整个房子都很安静,发生了奇迹。奇迹就是让你来到这里的问题解决了。然而,因为你睡着了,你不知道奇迹已经发生了。所以,当你明天早上醒来时,会有什么不同的事情告诉你奇迹已经发生了,让你来到这里的问题已经解决了?(de Shazer, 1988, p. 5)。
- 量表问题:使用量表问题帮助患者详细说明将他们更接近目标的步骤。要求患者在 1 到 10 的量表上进行评分,其中 10 代表问题已解决,1 代表问题最严重,以此表示他们在每次疗程中的感受。与他们探讨要达到量表上更高一级,需要做些什么。
- 寻找例外问题:通过询问患者在事情稍微好转时他们在做什么,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人在做什么,来帮助患者识别和增加例外的发生率。
- 强调优势:帮助患者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通过在整个疗程中突出患者的优势,并在疗程结束时的反馈中总结他们的优势,来增加患者对自身优势的认知。
- 放大解决方案谈话:通过关注解决方案而不是患者问题的细节,患者开始探索新的可能性。他们能够专注于他们想要改变什么,而不是迷失在他们的问题中。
关键人物
史蒂夫·德·沙泽尔 (1940- ) 于 1971 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获得社会工作硕士学位。他是简短家庭治疗中心的联合创始人兼高级研究员,也是以解决方案为中心的简短疗法模型的共同开发者。他是以下书籍的作者:简短疗法的模式、简短疗法中的解决方案的关键、线索:在简短疗法中调查解决方案以及将差异付诸行动。
金苏伯格出生于韩国。她于 1969 年从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获得了社会工作硕士学位。她从事临床实践,并教授 SFBT 模型。她是密尔沃基简短家庭治疗中心执行主任。她在过去十年中出版了几本书,包括解决方案的故事(2001 年)、在儿童保护服务中构建解决方案(2000 年)以及解决方案面试(1997 年和 2001 年,第二版)。
治疗效果
[edit | edit source]研究发现
历史上,人们感兴趣的问题是心理治疗/咨询是否有效。迄今为止,研究已经令人信服地证明心理治疗确实有效,因为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了许多类型的心理治疗的有效性和有效性,包括人本主义、认知/行为/认知行为和精神动力学疗法(参见 Lambert, 2004 的综述)。
然后,这个研究领域开始调查哪些疗法效果最好。自这项研究开始以来,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这些研究表明,许多不同类型的心理治疗都被证明是有效的。例如,史密斯和格拉斯(1977)对这一主题进行了首次荟萃分析(也是首次“荟萃分析”),分析发现心理治疗是有效的。有争议的部分是,尽管理论基础大不相同,但所有疗法的效果都相同。
因此,许多研究人员已经缩小了研究领域,着眼于:每种疗法的共同因素,以及心理治疗中导致改善的过程。
仅仅为了说明被认为会影响治疗效果的许多变量,研究表明,治疗联盟、治疗师的同理心、合作和对目标的共识、患者的期望、症状严重程度、心理治疗技术、治疗师的能力以及团体治疗的凝聚力都与治疗结果相关(参见 Lambert, 2004 & Norcross, 2002 的综述)。
许多其他治疗师和患者变量,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变量,都被证明会影响治疗环境,因此,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上面提到的两本书,了解更多细节。
一些简短的补充评论,包括提及将这些变量置于历史背景中的早期研究,说明了心理治疗在许多关键特征和特点方面具有共性,尽管这些特征通常起源于特定学派或方法的明确关注点。值得注意的例子包括上面提到的治疗联盟和使用家庭作业。后者通常指的是患者在治疗课程之间进行的活动或任务。任务的重点通常在治疗过程中达成一致,旨在让患者练习或发展技能、探索或检验想法或信念,或准备与问题相关的材料,这些工作将在下一次治疗课程中进行回顾。
正如卡明斯 (2006) 指出,“早在 70 多年前,行为治疗师就认识到利用治疗外时间来提高治疗效果的价值和力量”(第 189 页)。到了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家庭作业已成为许多行为 (Shelton & Ackerman, 1974) 和认知 (Beck, Rush, Shaw, & Emery, 1979) 治疗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谢尔顿和莱维 (1981) 报告说,他们回顾的 1970 年代早期发表的 500 多项评估研究中有 68% 涉及使用家庭作业。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家庭作业与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关系最为密切,强调信念检验和技能培养 (Startup & Edmonds, 1994)。然而,家庭作业也分配给参与当代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形式的患者,尤其是这种方法的简短形式 (Badgio, Halperin, & Barber, 1999; Stricker, 2006),行为治疗 (Cox, Tisdelle, & Culbert, 1988),婚姻和家庭治疗 (Carr, 1997; Dattilo, 2002),以及更以解决为中心的方案 (Beyebach, Morejon, Palenzuela, & Rodriguez-Arias, 1996)。在最近对 200 多名新西兰心理学家的调查中(其中 43% 的人将他们的主要理论倾向描述为精神动力学、人本主义、人际关系或家庭系统,而 57% 的人认可 CBT 方法),据报道,在 57% 的治疗课程中都采用了家庭作业 (Kazantzis & Deane, 1999)。事实上,许多心理治疗师现在似乎将家庭作业视为改变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Kamins, 2006)。
心理治疗评估研究当然支持这种观点,尽管这种经验基础很大程度上是针对 CBT 的。以下是近期发现的简要选择。在一项对 40 项评估儿童和青少年愤怒的 CBT 计划(技能训练、问题解决和多模式干预)进行的荟萃分析中,使用家庭作业技术与效应量的大小呈正相关 (Sukhodolsky, Kassinove, & Gorman, 2004)。在一项对 24 项评估社会恐惧症的认知行为治疗进行的荟萃分析中,只有认知重构与治疗内和家庭作业暴露练习相结合的效应量明显大于安慰剂效应量 (Taylor, 1996)。在对 31 项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中,家庭作业(无论是在治疗中分配与否)也是一项调节变量,该分析证明了问题解决治疗的积极影响 (Malouff, Thorsteinsson, & Schutte, 2007)。在一项针对肠易激综合征的 CBT 计划中,治疗后 3 个月的症状改善与完成的家庭作业数量和质量呈正相关 (Bogalo & Moss-Morris, 2006)。最后,冈萨雷斯、施密茨和德洛恩 (2006) 发现,在针对可卡因依赖的 CBT 计划的早期阶段,家庭作业的依从性与更低的脱落率相关,尽管家庭作业依从性对治疗后可卡因使用的总体影响受到患者改变意愿的调节,这强调了在心理治疗评估研究中将其他过程变量与家庭作业一起考虑的重要性。
经验支持/经验证实的治疗
1993 年,美国心理学会 (APA) 第 12 分部(临床心理学)公布了一份针对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经验证实的”治疗清单。使用的术语后来改为“经验支持的”治疗,并且在心理学界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心理治疗程序推广和传播工作组的最初报告旨在确定研究的特征,这些特征使我们能够将其视为“有效”。该报告还包括一项符合这些标准的干预措施示例清单。
工作组(最初由黛安·钱布利斯领导)最初打算将这份报告用于指导未来的研究和培训计划,以确保学生在研究生培训计划中接受经验支持的治疗。最初的报告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保险公司很快就只为清单上的那些治疗提供资金,而那些从事和/或研究清单上没有的治疗的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则感到非常冒犯。
关于使用该清单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首先,根据工作组的指南,被视为支持所需的研究所需类型。其次,某些类型的治疗由于其研究历史和风格(即认知行为治疗)而始终符合给定的标准,而另一些类型则不符合(即精神动力学治疗)。
这两个问题密切相关,某些类型的治疗更容易“手册化”,而考虑到时间跨度较短,简短的治疗更容易遵循。该清单也已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被认为有效的治疗有资格获得更多资金,而那些没有进入清单的治疗则很难获得资金来进行必要的研究所需的资金,以便进入清单。
另一个问题是,虽然没有“无效治疗清单”,但有些人认为,对于不在清单上的治疗,已经成为这种情况,它们被认为是无效的,而不是“尚未得到支持”。
精神药理学
[edit | edit source]精神药理学是治疗与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症状的不断发展的行业。虽然药物只能由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开具,但由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接待的客户数量似乎越来越多,他们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服用药物。以下简要描述了精神药物的四种类别
精神药物的四种类别
- 抗焦虑药/催眠药:这些药物用于诱导睡眠、作为手术麻醉剂以及治疗焦虑症。常见的抗焦虑药/催眠药包括地西泮和硝西泮。
- 抗精神病药:也称为神经抑制剂或强镇静剂。它们通常用于治疗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或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常见的抗精神病药包括氯丙嗪、硫利达嗪和利培酮。
- 情绪稳定剂:它们通常用于治疗被诊断患有情绪障碍,如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常见的情绪稳定剂包括碳酸锂和卡马西平。
- 抗抑郁药:也称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抗抑郁药用于治疗临床抑郁症。常见的抗抑郁药包括氟西汀(百忧解)和舍曲林(左洛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