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应用史/争议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发展,以及它遵循什么样的轨迹? 发展理论家们已经思考和争论了这些问题几十年。为了解释人类发展复杂性,心理学家(如上面讨论的那些)多年来提出了和测试了理论;然而,关于发展真正原因和轨迹的共识尚未建立(Shaffer,1999)。
在整个心理学史上,以及在今天,三个关键问题依然存在,发展理论家们往往对此意见不一。特别是,早期经验对后期发展的影响与当前行为反映当前经验的作用经常受到争议——即被动与主动问题。同样,发展是否应该被视为分阶段发生,还是应该被视为一个逐渐累积的改变过程,传统上一直是争论的话题——这是连续与不连续性的问题。此外,遗传和环境在塑造人类发展中的作用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讨论话题——也被称为先天与后天之争。
主动/被动问题
发展理论家之间的一个关键争论话题围绕着“主动”或“被动”发展的议题(Shaffer,1999)。人们感兴趣的是,孩子是否应该被视为对自己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即影响他人如何对待他们),还是被视为被他人和环境所影响的被动接受者。
就在一代人之前,大多数人,包括心理学家,都相信“我们基因和早期经历的足迹被凝固在水泥里”(Myers,1998,p. 143)。他们相信,作为对这些事件的反应,一个人的发展将遵循一条稳定的生活轨迹。例如,弗洛伊德等早期的精神动力学理论家认为,孩子是被父母塑造的被动存在。
另一方面,像埃里克森这样的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是作为对他们适应环境和社会/文化影响的反应而发展的。直到 1960 年代,才出现了一些新发现,表明性格和发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并且经常经历令人惊讶和不可预测的变化。例如,让·马卡法兰(1964)进行的纵向研究,跟踪了 166 人从婴儿期到 30 岁,发现许多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有严重问题的研究参与者后来被评为研究中最“成熟和称职”的成年人。托马斯和切斯(1986)的研究报告了类似的结果。
因此,正如伯尼斯·诺伊加滕(1980)在反思她关于生命周期中变化的工作时所说,“我们发现的主要一致性是缺乏一致性”。
连续/不连续性问题
关于发展变化是稳定地随着时间推移发生,还是突然地,也许是分阶段发生,理论家们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并且推动了许多发展思维和研究。
连续性理论家将人类发展视为“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逐步持续地发生,没有任何突然的变化”(Shaffer,1999,p. 40)。而不连续性理论家则将发展增长描述为通过一系列突然的变化而发生的,每一次变化都“将孩子提升到一个新的、可能更高级的功能水平”(p. 40)。
在我们对杰出的历史发展研究者的描述中,已经考虑了几个阶段或不连续性理论家: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埃里克森关于社会发展和弗洛伊德关于人格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一直在进行,以支持阶段发展可能在发展中某些时期是真实的这一观点。例如,撒切尔、沃克和吉迪斯(1987)发现,儿童期和青春期的大脑生长会加速,这与皮亚杰提出的阶段大致吻合。然而,尽管这些理论家的开创性工作,他们也面临着批评,证明生活可能并不总是像他们建议的那样,通过一系列固定的、可预测的步骤来进展(参见对每位理论家的批评)。相反,维果茨基等理论家,将变化描述为随着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文化影响而逐渐发生的。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长期争论的一个最重要的、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问题是,我们作为个体的发展是由于我们从父母那里获得的生物学贡献(遗传学)还是出生后获得的环境经验(Myers,1998)。
以下是几位最杰出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 在 17 世纪,约翰·洛克使用“白板”一词来描述出生时心灵的状态,就像一块“空白的石板”。洛克认为,只有通过我们的感官(经验),我们才能发展出感知世界并最终理解世界的方式(Myers,1998)。这种经验主义者的观点与先验论者的观点形成对比,先验论者认为,某些基本真理是人类思想固有的,无需通过经验获得。
- G. 斯坦利·霍尔是最早提出青春期发展理论的心理学家之一。他认为,所有个人都经历了相同的四个发展阶段,并且通过这些阶段的进展是基于生理因素(遗传学)。发展被描述为一种“不可改变的、普遍的模式,而环境的影响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Dacey & Travers,1996,284)。
- 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认为“天赋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遗传传递的”(Galton,1865,157)。作为对这一主张的支持,高尔顿认为,最理想的人类特征,如身高或智力,往往在家族中遗传。高尔顿将这一概念更进一步,认为我们作为一个社会可以努力通过让那些拥有最理想特征的人进行交配来改善人类,因为他们会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并可能产生最有利的后代。正是这种信念奠定了优生学运动的基础。
如今,人们普遍认为,决定我们作为个体如何发展的不是遗传学或环境本身,而是遗传学、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三种因素都被认为在解释我们如何发展中起着作用。儿童发展领域的传统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然而,这些研究混淆了遗传学和环境的影响,因为父母既是基因的提供者,也是环境的提供者。为了区分遗传学和环境的影响,必须采用对遗传学敏感的设计(Jenkins,2006)。
双胞胎研究是帮助区分遗传学和环境影响的一种方法。使用这种设计,研究人员将分享 100% 基因的单卵双胞胎(MZ 双胞胎)与仅分享 50% 基因的异卵双胞胎(DZ 双胞胎)进行比较。了解双胞胎在遗传学上的相似程度,并比较他们在行为上的相似程度,研究人员就可以推断出基因和环境的相对重要性。如果发现单卵双胞胎(MZ)在某个特定特征或特征方面比异卵双胞胎(DZ)更相似,则表明该特征或特征具有很强的遗传成分。然而,如果发现单卵双胞胎(MZ)在某个特定特征或特征方面与异卵双胞胎(DZ)没有更相似,则表明该特征或特征具有很强的环境成分。
收养研究是另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解开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研究从小就被非亲生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Schaffer,1996)。可以将收养的孩子与他们的养父母进行比较,以确定他们在彼此之间有多相似或不同。如果发现养父母和孩子彼此相似,那么这很可能是支持环境影响的证据(因为他们没有共享遗传物质)。收养的孩子也可以与他们的亲生父母(他们没有被抚养长大的父母)进行比较。如果亲生父母和收养的孩子分享类似的特征,这将支持遗传影响的论点。然而,收养研究并非没有批评。很多时候 1)生物学父母无法或不愿意被定位/不愿接受测试,以及 2)将被收养的孩子通常被安置在与他们的生物学父母相似或共享特征的家庭中(Schaffer,1996)。
最后,分子遗传学领域最近的发展使得“研究基因-环境相互作用对行为的影响”成为可能(Jenkins,2006)。人们认为,特定基因上的多态性实际上可能使某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受到环境中负面影响的侵害(Caspi 等人,2002)。然后将个体内的症状或心理病理水平作为 1)遗传学、2)环境以及 3)遗传学和环境的综合影响(称为“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进行检查。
然而,有趣的是,检查双胞胎研究方法背后的历史和假设。经典的双胞胎研究受到弗朗西斯·高尔顿著作的启发,并建立在优生学家亚伯拉罕·迈尔森(1925)的家族谱系研究的基础上。在过去,家族研究表明,特定特征或所谓的精神障碍存在聚集现象,被视为“证明”了遗传论点。对罪魁祸首基因的寻找以及对心理特征和障碍的可遗传性的证明仍在继续。对某些被认为不受欢迎的心理特征遗传的信念是 20 世纪上半叶数千人未经同意被强制绝育的原因之一。
双生子研究的一个主要理论假设是“平等环境假设”。在经典的双生子研究中,研究人员考察了在相似环境中长大的同卵双生子 (MZ) 和异卵双生子 (DZ),认为 MZ 在心理特质或状况上的一致性率高于 DZ,表明这些特质或状况具有遗传基础和遗传性。然而,MZ 的产前和围产期环境比 DZ 更相似。DZ 共享同一个胎盘,受到更相似的待遇,更常被视为一个整体来抚养,并且比 MZ 更多地在一起度过时间。因此,无法完全分离环境与遗传的影响或它们的相互作用。例如,如果某种疾病与环境中接触毒素有关,那么 DZ 双生子比 MZ 双生子更容易共享相似的暴露水平。因此,根据 MZ 与 DZ 双生子之间较高的符合率得出遗传结论是有问题的。
分开抚养的双生子研究也存在问题,至少在产前环境方面。考虑到早期纽带和依恋经历对心理功能的影响,还需要考虑他们在分开之前所经历的早期纽带和依恋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