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篮球

0% developed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篮球是一项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数百万人口喜爱的运动。许多国家的孩子和成年人都被这项运动的高速动作和周围的炒作所吸引。它起源于美国,但已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他们向我们展示了每个人都可以竞争。有高个子球员和矮个子球员,瘦削球员和强壮球员,以及来自许多国家的人们在打球。

如果他们能做到,你也可以。一些球员甚至来到美国参加 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比赛。这些球员中有一些是德克·诺维茨基(德国)、史蒂夫·纳什(加拿大)、姚明(中国,图 0.1)和马努·吉诺比利(阿根廷)。所以,加入炒作,学习篮球的历史、规则和运动吧!

美国大学篮球规则可以在 2008 NCAA 男子和女子篮球规则与解释 中找到

基本玩法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1 一个篮球。
1.2 一个篮球框。
1.3 篮球场

篮球的基本概念很容易理解。目标是让你的五人制球队将一个篮球(图 1.1)投进球场另一端的一个球框(图 1.2)。在试图投进这个球框的同时,你还要防守你这边球场的球框(图 1.3)。你必须运球或传球(不能带着球走)给你的队友,才能沿着球场前进(参见技能章节),并且必须在 24 秒内将球投进篮筐。

如果你没有投进,对方球队将获得球权。如果你的球队抢到篮板球,你可以重置 24 秒。投出的球必须触碰到篮筐,才能重置 24 秒的投篮计时器。有三种类型的投篮可以得分。

第一种是两分球。如果你在三分线内投球,就能得到两分。第二种是三分球,如果你在三分线外投球,你的球队就能得到三分。第三种是罚球,如果你在投篮时被犯规,你将根据你本来可能获得的得分,从罚球线投出相应的罚球。

例如,如果你正在投三分球,被犯规了,你将得到三次罚球。如果你正在投两分球,你将得到两次罚球。如果你投篮被犯规并投进,你将获得正常投进球的得分,外加一次罚球。罚球每次得一分。如果有人被犯规,犯规者将会得到一个 个人 犯规,并且该队将会得到一个 球队 犯规。当你的个人犯规达到 6 次时,你将被罚下场。

如果你在对方球员没有投篮时对其犯规,这也算一个个人犯规和球队犯规。如果你的球队犯规超过 3 次,被犯规的球员将得到两次罚球。比赛分四个节进行(每节 12 分钟),每个节结束时,球队的犯规次数将清零。你也不允许越过球场的边界线(图中黄色线),否则球权将归对方。另一个普遍规则是,一旦你越过中线,你就不能再越回来(这被称为 越线后场违例)。

不要在篮筐下方的区域内停留超过 3 秒钟,这被称为 三秒违例,会导致你的球队失去球权。你必须在 8 秒钟内越过中线,否则你将会发生失误(这 8 秒也计入投篮计时器)。出界、后场违例、三秒违例以及球被对方球队抢走(被对方球队抢走球)都是失误(将球权交给对方球队)的表现。在防守时,你不能触碰或击打其他球员(否则会造成犯规,导致罚球)。

小心不要在篮筐下方的区域内停留超过 3 秒(图中未标注)。这被称为 防守三秒,会导致对方球队获得一次罚球并获得球权。这是篮球的基本玩法,请确保你了解这些规则。一些内容(例如罚球)将在后面更详细地介绍。

既然你已经对比赛本身有了一些了解,你应该听听这项运动是如何诞生的。如果你必须为严酷的新英格兰冬季发明一项室内运动,你会怎么做?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图 2.1)在体育教育主管让他为 18 名男性学生设计一项游戏时,就面临着这样的困境。最初的游戏是 9 对 9 的篮球,使用安装在木棍上的桃篮作为球框,足球作为篮球。奈史密斯喜欢他的游戏,因为它更注重技巧,而不是蛮力,所以每个人都有机会,并且可以变得很擅长。他制定了以下 13 条规则

  1. 球可以用一只手或两只手向任何方向投掷。
  2. 球可以用一只手或两只手向任何方向击打,但不能用拳头击打。
  3. 球员不能带着球跑。球员必须在接到球的地方投出球。
  4. 球必须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握住。手臂或身体不能用来握球。
  5. 不能用肩膀撞击、抱住、推开、击打或绊倒对手。
  6. 用拳头击打球算犯规。
  7. 如果一方连续犯规三次,对手将获得一分。
  8. 当球从地面被投出或击入篮筐并留在篮筐内时,将算作进球。
  9. 当球出界时,应将其投回球场,由第一个触球的人进行比赛。
  10. 裁判将负责判断球员,并记录犯规,在出现连续三次犯规时通知记录员。
  11. 记录员将负责判断球,并决定球是否在球场内,球属于哪一方,并计时。
  12. 比赛时间为四节,每节 12 分钟,每节之间休息 5 分钟。
  13. 在该时间内得分最多的球队将被宣布为获胜者。

第一场比赛据信于 1891 年 12 月 21 日在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的 YMCA 体育馆举行,而第一场正式比赛则在 1892 年 1 月 20 日在同一地点举行。从 YMCA 体育馆的简陋开始,这项运动已经拥有了数亿观众,并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

贡献者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