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圣经研究/新约注释/马可福音/第15章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的开放书籍

注意:除非另有说明,所有经文引用均取自新国际版© 1973,1978, 1984 国际圣经协会。

叙事概要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马可福音第十五章记述了马可关于耶稣在彼拉多面前显现、鞭打和羞辱、钉十字架和埋葬的故事。本章绝大部分内容几乎逐字出现在马太的记述中,因此有助于支持“两源假说”,该假说认为马可被用作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写作的资料来源。

1至14节记述了耶稣在彼拉多面前显现。在马可的记述中,宗教领袖们将被绑的耶稣带到彼拉多面前,彼拉多审问了他。祭司长们控告耶稣,但让彼拉多惊讶的是,耶稣保持沉默,没有为自己辩护。彼拉多试图通过一个节日习俗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习俗中,他会释放民众要求释放的囚犯。宗教领袖们煽动民众反对耶稣,并说服他们要求释放巴拉巴,一个叛乱者和杀人犯。民众要求处死耶稣,彼拉多在试图劝阻民众未果后,便同意了。

15至20节记述了耶稣被鞭打和士兵的嘲弄。耶稣被鞭打后,士兵们给他穿上紫袍,并在他的头上戴上荆棘冠冕。士兵们用棍子打他,嘲笑他,向他吐口水,跪在地上假装向他致敬。士兵们玩够了,便给他穿上衣服,带他去钉十字架。

21至32节讲述了耶稣被钉十字架。一个名叫古利奈人西门的路过,被迫背起耶稣的十字架。耶稣被带到刑场,恰如其分地命名为各各他,或“髑髅地”,并被提供了一种麻醉剂,但他拒绝服用。然后,士兵们将耶稣钉在两个强盗之间。在耶稣头上,他们立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犹太人的王”。那些看到耶稣的人嘲笑他,他两边的强盗也嘲笑他。

33至41节详细描述了耶稣的死亡。在十字架上大约三个小时后,耶稣向神呼喊。人们等着看是否会发生奇迹般的拯救。耶稣再次呼喊,然后死去。他死的时候,圣殿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动作。负责处决的百夫长对耶稣的戏剧性死亡做出了评论,宣称耶稣一定是神的儿子。

42至47节讲述了耶稣被埋葬的故事。一位名叫亚利马太人约瑟的犹太议会成员去见彼拉多,请求耶稣的尸体。彼拉多对耶稣已经死了感到惊讶,但在确认处决的最终性后,彼拉多将耶稣的尸体给了约瑟。约瑟用细麻布裹住耶稣的尸体,把他放在一块岩石里凿出的坟墓里,并滚来一块石头封住坟墓的入口。

政治背景说明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罗马统治下的犹太地区被划分为11个行政区域,或称“乡”。每个乡的司法由犹太公议会负责。公议会处理所有轻微的法律诉讼。由于地方政府仍由犹太当局管理,因此仍可以执行摩西律法。重大案件则提交耶路撒冷的公议会。然而,耶路撒冷公议会的权力也受到限制。学者们对公议会所能行使的权力范围存在分歧。一些学者认为,根据帝国其他地方的证据,任何可能涉及死刑的案件都必须提交罗马总督的法院。然而,《使徒行传》中出现了两个独立的例子(司提反和雅各),其中处决没有得到罗马当局的批准。这使得其他学者认为,公议会确实拥有死刑权,但是,学者们也指出,司提反的死似乎更像是某种私刑,而不是预先决定的处决。[1]

在马可福音15章中,耶稣被处决时,罗马总督是本丢·彼拉多。彼拉多早些时候曾试图在耶路撒冷建造一个输水道系统,引发了几起暴动,彼拉多毫不留情地镇压了这些暴动。因此,他处理耶稣(一个潜在的煽动者)的行为更有道理。耶稣被视为一个需要迅速而果断处理的潜在问题。

当时,在罗马统治下的处决方式通常因犯罪而异,从尊贵且相对无痛的(例如在监狱中悄无声息地勒死)到残酷且虐待狂式的(例如钉十字架或火刑)不等。钉十字架通常是针对残暴的战俘或奴隶,尽管有时也会对公民施以这种刑罚。[2]

文学背景说明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马可福音中,一个常见的主题是关于耶稣真实身份的保密性,通常被称为“弥赛亚秘密”。在马可福音中,每当耶稣做了一些可能揭示他身份的事情时,他都会告诫与他同在的人不要告诉任何人他是谁。“弥赛亚秘密”在马可福音15章39节得到了实现和揭示,当时负责钉十字架的罗马百夫长成为马可记述中第一个公开宣称耶稣是神儿子的的人。

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清晨,祭司长和长老,并文士和公议会,都聚集在一起,捆绑耶稣,把他解到彼拉多,就是巡抚那里。
2 彼拉多问耶稣说:“你是犹太人的王吗?”
耶稣回答说:“你说我是。”
3 祭司长们控告耶稣许多事。4 彼拉多又问他说:“你听见他们控告你的事,都不回答吗?5 耶稣却一言不答,叫彼拉多甚为惊讶。”
6 巡抚因为节期,惯常释放一个囚犯给众人。7 当时,有一个名叫巴拉巴的人,和那些一同作乱的,犯了命案。8 众人上来,求彼拉多照常给他们释放一个人。
9 彼拉多对他们说:“你们要我释放给你们犹太人的王吗?”10 (因为他知道祭司长是出于嫉妒,把耶稣解了来。)11 祭司长挑唆众人,宁可释放巴拉巴,不要释放耶稣。12 彼拉多对他们说:“这样,你们所称的犹太人的王,我该拿他怎么样呢?”
13 他们又喊着说:“把他钉十字架!”
14 彼拉多说:“他做了什么事呢?”他们越发喊着说:“把他钉十字架!”
众人喊得更大声,说:“把他钉十字架!”

15 为了平息日益激增的暴民,彼拉多释放了巴拉巴。然后,他下令鞭打耶稣,并把他交给士兵钉十字架。

士兵嘲笑耶稣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6 士兵们把耶稣带到总督府(称为彼拉多官邸),召集了整个军队。17 他们给他穿上紫袍,编织荆棘做成冠冕戴在他的头上。18 然后他们向他行礼,嘲笑他说:“万岁!犹太人的王!”19 他们用棍子击打他的头,向他吐唾沫,并跪在地上假装敬拜他。20 他们嘲笑完后,脱下紫袍,给他穿上自己的衣服,把他带出去钉十字架。

钉十字架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21 当时,有一个叫西门的古利奈人,是从乡下进城来的,士兵强逼他替耶稣背着十字架。(这个西门是亚历山大和鲁弗斯的父亲。)22 士兵们把耶稣带到一个地方,名叫各各他,希伯来话就是“髑髅地”。23 士兵们给耶稣掺了没药的酒,要他喝,但他不肯喝。24 士兵们就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并且拈阄分他的衣服。
25 他们钉他在十字架上的时候,是早上九点钟。26 士兵们在十字架上写了一块牌子,说明他的罪状,上面写着:“犹太人的王”。27 他们又把两个强盗和他一同钉在十字架上,一个在他左边,一个在他右边。28 从那里经过的人讥笑他,摇着头说:“你这位拆毁圣殿、三日重建圣殿的人,30 你下来救自己吧!”
31 祭司长和文士们也这样讥笑他,说:“他救了别人,却不能救自己!”32 “让这位以色列的王基督从十字架上下来,我们就信他!”和他同钉十字架的两个强盗也讥笑他。

耶稣的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33 中午,遍地黑暗,直到下午三点钟。34 下午三点钟的时候,耶稣大声喊叫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就是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35 站在旁边的人听见了,就说:“看哪,他呼叫以利亚。”
36 有人跑去,拿海绵蘸满了醋,绑在棍子上,给他喝,说:“且等着,看以利亚来不来救他。”
37 耶稣大声喊叫了一声,就气绝了。
38 圣殿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39 站在耶稣面前的百夫长看见耶稣这样气绝,就说:“这个人真是神的儿子!”
40 有一些妇女远远地站着观看,其中有抹大拉的马利亚、小雅各和约西的母亲马利亚、还有撒罗米。41 这些人跟随耶稣在加利利的时候,服侍过他。还有许多别的妇女,一同上耶路撒冷去,也跟着耶稣。

耶稣的埋葬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42 那日是预备日,就是安息日的前一日。43 到了晚上,亚利马太的约瑟,是个尊贵的议员,他也是等候神的国的人,就大胆地去见彼拉多,求耶稣的身躯。44 彼拉多奇怪耶稣已经死了,就叫了百夫长来,问他耶稣死了没有。45 彼拉多知道耶稣已经死了,就把耶稣的身躯赐给约瑟。46 约瑟买了细麻布,把耶稣取下来,裹上细麻布,安放在一块石头凿成的坟墓里。他又把石头滚到墓门口。47 抹大拉的马利亚和约西的母亲马利亚,看见安放耶稣的地方。


参考英文译本:NIV, NASB, NRSV, NLT, The Message, NKJ

逐节分析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第1-5节:耶稣在彼拉多面前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第1节

希腊语短语kai eythys proi是马可福音中非常典型的短语,遵循了他福音书中所体现的快速节奏。从字面上理解,它读作“并且立刻在清晨”,似乎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公会已经做出了决定,并准备毫不犹豫地执行。 [3]

使用过去时分词poiesantes,译为“已经做出决定/协商”,指回了马可福音14:53-65中耶稣在公会面前的出现,而不是第二次祭司听证。作者只是将审判与公会联系起来,并将其与彼得否认基督的故事穿插在一起。 [4] [5] [6]

祭司长、长老和文士,以及整个公会,捆绑了耶稣,把他交给彼拉多,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为什么公会要捆绑耶稣并把他交给罗马人,如果他们已经认定他犯了亵渎罪,这是一条犹太宗教律法,并应该处死?约翰福音18:31断言,宗教当局没有权力执行死刑,这似乎是学术界的共识。虽然这可以解释公会把耶稣交给彼拉多的行为,但它并没有解释同一管理机构在使徒行传7章中的行为,当时他们把司提反拖出去用石头打死,或者使徒行传第12章中提到的希律处死雅各的事。科斯特认为,公会处死司提反的行为更像是愤怒之下的行为,是一起私刑,而不是处决。这与使徒行传7:57-58中对公会行为的描述相符,“他们就堵住耳朵,异口同声,猛扑上去,把他推出城外,就用石头打他”。此外,耶稣的弟弟雅各的处决似乎并不在正常情况下。虽然使徒行传的作者将雅各的处决归咎于希律王,但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将他的死归咎于当时的祭司长,即小阿南努斯和公会。然而,这不是这个群体所拥有的权力。这次处决发生在巡抚非斯都去世和他的继任者阿尔比努斯到来之间。阿南努斯借此机会处死了雅各和他的几个同伴,这一行为激怒了阿尔比努斯,并激怒了他威胁要惩罚祭司长,最终导致亚基帕王罢免了阿南努斯的大祭司职务。 [7] [8]

第2节

必须注意,彼拉多对耶稣提出的指控与散会堂定罪他的指控大不相同。在第十四章第61节,大祭司问耶稣是否他是christos(基督或弥赛亚),即那蒙福者的儿子(神)。这是一个纯粹的宗教问题,如果耶稣肯定回答,他无异于将自己等同于永恒的神。耶稣的回答(ego eimi)简单明了,不容置疑:我就是。这种问答组合与彼拉多之间的问答完全不同。彼拉多问耶稣是否为“犹太人的王”,这是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头衔。如果耶稣肯定回答这个问题,他就是在声称拥有独立于凯撒、不受凯撒控制的权威,这是一种叛国行为,会被处死。然而,耶稣的回答并非肯定声明。Su legeis这个短语充其量是模棱两可的。翻译过来,它可能意味着“你说是这样”或“你说它”,两者都不是承认自己声称“犹太人的王”这一指控。散会堂因耶稣的宗教言论——他宣称自己是神——而定罪他,但在彼拉多面前,他们指控他犯了政治罪,即叛国罪。如果彼拉多面前的指控是宗教性质的,彼拉多很可能不会受理此案。因此,散会堂将耶稣的宗教罪转化为政治罪,从而使他任由罗马政府的摆布(或不受其摆布)。然而,彼拉多提出的问题似乎带有某种程度的不信任,甚至可能是轻蔑,“你犹太人的王吗?”

第3节

彼拉多的不信任和耶稣的含糊其辞的回答似乎促使祭司长们对耶稣发起更加猛烈的攻击,提出了超出叛国罪核心指控的进一步指控。polla的宾格形式,可以表示它被用作动词的直接宾语,“(许多)事情”,但它更有可能在这里充当副词,“很多”,类似于马可福音1:45中的用法。

第4节

希腊语双重否定ouk...ouden强调了彼拉多质问耶稣的力度。耶稣受到严重的指控,但他没有做出回应。可以合理地假设,彼拉多会期望一个性命攸关的人会试图自救,但耶稣却没有这样做。

第5节

我们再次看到使用双重否定(ouketi...ouden)来强调。关于这个故事与以赛亚书53:7中受苦仆人的章节是否有可能的对应关系,有很多猜测,该章节写道“他未曾开口”。虽然这种比较本身比较薄弱,但在注意到第1节中“交...给”的提法与七十士译本[9]以赛亚书53:6的提法相似,以及使用了thaymazein,这可能是对七十士译本以赛亚书52:15中thaymasontai用法的暗示时,这种比较似乎更有说服力。

释义彼拉多的直接提问明确了宗教领袖们达成协议要指控耶稣的罪名。承认这个头衔将被视为叛国罪,并应处以死刑。耶稣没有否认指控并为自己辩护,而是给出了一个可能导致他被定罪的含糊其辞的回答。彼拉多似乎持怀疑态度,因此祭司长们加倍努力,恶毒地攻击耶稣。耶稣没有回应他们的任何指控,这让彼拉多感到震惊。这段经文传统上是在以赛亚书53中受苦仆人的描述的背景下理解的,

他受压迫,受痛苦,

但他未曾开口。他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如同羊在剪毛的人面前无声,

他也没有开口。

第6-15节:耶稣和彼拉多在民众面前

[edit | edit source]

第6节

第6节提到了彼拉多的一种习俗,即在逾越节期间释放任何一名囚犯给民众。虽然这四部福音书都提到了这种习俗,但在任何圣经外的资料中都没有具体提及。然而,作为总督,彼拉多有权赦免或减轻任何囚犯的刑罚,当时的罗马总督这样做并不少见。释放被要求释放的囚犯可以赢得民众的欢心,并可以用来在政治动荡的时期安抚民众。

第7-11节

这里出现了一个在叙述中除了充当耶稣的陪衬之外没有任何作用的角色。彼拉多带出一个堕落的囚犯,一个叛乱分子,并且暗示是杀人犯,把他放在无辜的上帝之子的旁边,并问民众应该释放哪一个囚犯。民众选择释放罪犯,而将无辜者残酷地处死。这是一个可怕的讽刺,也是福音书的文学高潮,因为那个出于爱被差遣来拯救人们的人,却被他们拒绝了,被认为不配继续活下去。值得注意的是,彼拉多意识到了其中存在的个人动机,并试图通过将耶稣呈现在民众面前以求释放的方式,半途而废地释放耶稣。然而,这并没有免除彼拉多在基督之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任何责任,因为作为总督,彼拉多有权赦免耶稣或减轻他的刑罚。

第12-15节 彼拉多似乎试图将耶稣之死的责任推卸给民众,称他为“民众称之为犹太人的王的那个人”,而事实上,彼拉多是唯一一个使用这个会让民众感到冒犯的称呼的人。民众暴怒地回应,并怀着险恶的意图。彼拉多再次试图阻止耶稣之死,实际上宣布他无罪。然而,民众对此毫不理会,并做出更加强烈的反应。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彼拉多性格的最终呈现:软弱和实用主义[10]。他认识到耶稣是无辜的,但屈服于民意压力,选择了容易的路,判处了这位无辜之人。彼拉多下令将耶稣鞭打然后钉十字架。鞭打是用镶嵌着金属和骨头的皮鞭进行的,会将人的肉体撕裂。这会削弱被处决的人,并且可能是导致耶稣在十字架上相对迅速死亡的原因。

释义 本段呈现了人类对神的反应的终极画面。无辜的上帝之子,出于对人类的爱被派往地球,被呈现在民众面前,旁边是一个杀人的叛乱分子,而民众被要求做出选择。正如我们许多人倾向于做的那样,民众拒绝了爱他们的人,要求他死。

他被藐视,被世人弃绝……(以赛亚书53:3)

第16-20节:士兵嘲弄耶稣

[edit | edit source]

第16-20节

士兵们将耶稣带进宫殿(可能是希律的宫殿),并召集了整个营(从两百到六百名士兵)。嘲弄和殴打一个“犹太人的王”的机会并不常见,整个军团都参与了进来。他们给耶稣穿上马可描述的紫袍,并用荆棘编织成冠冕戴在他的头上。马太描述这件袍子是罗马士兵穿的猩红色袍子。就其可获得性而言,这似乎比紫袍更有可能,但无论如何,这件袍子都是皇室服装的拙劣模仿,意在嘲弄。这里还有一根芦苇,用来打他,马太将其描述为送给耶稣的模拟权杖。士兵们假装敬拜,跪倒在地,用类似于他们尊敬皇帝的方式呼喊他。整个场景似乎是在模仿对皇帝在凯旋庆典期间的尊敬,当时皇帝会穿着白袍和紫斗篷,以及常春藤冠冕,士兵们会呼喊:“万岁,凯撒!”

释义 这一场景延续了耶稣被拒绝的主题,并展现了他所遭受的嘲弄。对于那些第一次阅读这段经文的人来说,这该是多么讽刺啊!士兵们给耶稣穿上皇家服装,并向他敬拜,但那些第一次阅读这段经文的人知道,有一天耶稣会回来,这样的场景会再次发生,但那时基督会荣耀为王,万膝都要在祂面前跪拜。

第21-32节:耶稣被钉十字架

[edit | edit source]

第21节

第21节包含了一个在马可简短的福音书中显得格格不入的插入。作者提到了被迫背负耶稣十字架的那个人儿子的名字。这些名字的存在促使一些学者推测,之所以提到他们,是因为在十字架上出现的鲁弗斯与罗马书16:13中提到的鲁弗斯是同一个人。如果他们是同一个人,那么在罗马(马可福音可能在那里被写作和首次阅读)的基督徒认识鲁弗斯就是有道理的了。[11]

西蒙被迫背负耶稣的十字架,这遵循了当时的一种习俗,即占领军士兵可以征用当地人的劳役来运送他们的行李。[12] 通常情况下,被判刑的人会自己背负十字架,但可以合理地推测,耶稣因鞭打而虚弱的状态不允许他这样做。

第22节

正如马可福音告诉他的读者,各各他(亚兰语gulgulta'和希伯来语gulgolet)的意思是“髑髅地”。虽然通常地理位置的名称不需要翻译,但马可不想让这个名字不祥的含义逃过读者的注意。

第23节

那些被判处死刑的人被给予一杯掺有乳香的酒并不罕见。这可以减轻痛苦并使头脑昏沉。然而,耶稣被提供的酒是掺有没药的,而不是乳香。没有证据表明掺没药的酒有任何止痛作用。相反,它被认为是一种奢侈品,一种香料酒。鉴于这段话的语法结构没有呈现另一个主语,似乎向耶稣提供香料酒的是那些嘲笑和殴打耶稣,并且即将把他钉十字架的士兵。这使得提供酒的行为更有可能不是出于怜悯。相反,这似乎是对在宫殿里进行的嘲弄的延续。士兵们正向“犹太人的王”提供美酒。这种嘲弄可以解释耶稣拒绝喝酒的原因。正如他不对对他提出的指控做出回应,也不回应士兵的嘲弄一样,他也不会参与他们进一步羞辱他的企图。[13]

第24节

马可对钉十字架的描述并不详细。钉十字架的方法和工具的方式从直立的T形到简单的直立柱子各不相同,但马可没有提供关于过程细节的任何信息。马可并不关心提供过程的细节,而是关心提供场景的基本细节,并证明经文在处理耶稣的衣服方面得到了应验。“分他的衣服”和“[掷]签看谁得什么”的描述呼应了诗篇22:18,“他们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掷签”。

第25节

马可的年表,将钉十字架的时间定在第三个小时(上午9点),符合他关于耶稣“一大清早”被带到彼拉多面前的描述。约翰福音回忆说,钉十字架发生在第六个小时(中午),但这似乎很可能是为了将耶稣牺牲的时间与人们开始宰杀逾越节羊羔的时间相一致而进行的改编,从而加强了基督作为人类祭品的形象。[14]

第26节

对罪状的铭文指的是titulus,这是一个说明处罚原因的告示牌。这在当时罗马的处罚中并不罕见,但学者们对这个titilus的历史真实性存在分歧。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基督徒对故事的补充,说明了犹太教会的认罪。然而,其他学者认为,“titilus”的记录在历史上是准确的。“犹太人的王”这一称号不太可能是作者添加的,因为他关心的是将耶稣呈现为“基督”或“上帝的儿子”,而不是“犹太人的王”。这个称号是罗马人赋予的,也是彼拉多所指控的内容。[15] [16]

第27节

这节经文增加了福音书中常见的讽刺意味。耶稣,宇宙中无辜的主宰,被钉在当天那些卑微的人中间。对于那些要求坐在耶稣左右手边的西庇太的儿子们来说,这幅景象一定多么生动![17]

第28节(文本增补)

第28节,在马可福音较好的手稿中没有包含,很可能是一个后来的增补,试图通过引用以赛亚书53:12进一步将耶稣的死亡与经文联系起来,说:“应验了经上所说:‘他和罪犯一同被算为’”。

第29-32节

“过路人”的描述符合在公共场所或主要道路旁钉死罪犯的习俗。[18] 这些过路人摇头辱骂耶稣的景象暗指了七十士译本中诗篇22:7的语言,这是作者在讲述基督故事中使用经文的另一个例子。人群和宗教领袖的挑战似乎是合理的——如果所谓的弥赛亚被钉死而无法拯救自己,那么他显然无法毁坏圣殿,他的预言被证明是错误的,如果他没有能力拯救自己,他就不能声称拯救他人。与耶稣一起被钉十字架的人的嘲讽是他羞辱的高潮。他甚至比那些正遭受酷刑处死的人还要低:他正在遭受酷刑处死,而且他完全受到鄙视。

释义 在这个场景中,耶稣完全受到鄙视,并完全被周围的人拒绝,甚至被与他处境相似的人嘲笑。当他垂死地挂在十字架上时,他所有的教导和预言都必须在他门徒和控告者的心中逐渐消失,他们意识到这些预言都不可能实现了。对于一组人来说,这带来了可怕的恐惧和悲伤,而对于另一组人来说,则带来了喜悦和解脱。

第33-41节:耶稣的死亡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第33节

第33节没有描述任何行动,而只是描述了时间的流逝。黑暗,被理解为象征着上帝的不悦和审判,笼罩了整个大地,就像它在埃及作为倒数第二个灾难一样。[19]

第34-36节

大地黑暗了三个小时后,耶稣发出放弃的呼喊,引用了诗篇22的第一句话。他用亚兰语发出的“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的呼喊,即Elahi, Elahi,被旁观者误解为Eliyah, Eliyah,即“以利亚,以利亚”。以利亚被认为是一个末世人物,他会拯救义人。此外,传统故事讲述了以利亚不时地来帮助受苦的人。[20] 以这种方式理解了耶稣的呼喊后,其中一个旁观者给他喝了些东西,大概是让他保持清醒,看看以利亚是否真的会来。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所有福音书中唯一一个耶稣向上帝祈祷并称他为“我的上帝”而不是“父”的例子。虽然确实基督此时正在引用经文,但这并没有减少他对基督所感受到的分离和遗弃的强调。

第37-39节

即使在死亡中,我们也看到了耶稣的力量和能力。基督并没有带着叹息或喘息而死。他死时发出一声喊叫,这肯定让旁观者感到震惊,并促使百夫长认出耶稣是上帝的儿子。马可没有具体说明这声喊叫是否是言语,就像路加和约翰一样,或者它仅仅是一个含糊不清的哭喊。[21] 奇迹般地,圣殿里的两幅幔子之一从上到下裂为两半,这必须是一种超自然的行为,特别是如果提到的幔子是较大的外幔,大约有25米高。[22] 值得注意的是,希腊语schizesthai,在这里被翻译成“裂开”,在马可福音中只出现过一次:在耶稣受洗时,天裂开,圣灵降临。这种认识以及随后对这两者的比较,由于“约瑟夫斯”将外幔描述为“整个天国的全景”而变得更加引人入胜。[23] 最后,在耶稣的死中,马可福音中弥赛亚秘密的主题终于被打破了。看到耶稣的死状,罗马百夫长认出,“这个人真是上帝的儿子!”多么讽刺,第一个承认耶稣神性的人恰恰是那些将他处死的人之一!

释义 正是在这一场景中,耶稣受难记获得了其最伟大的神学和超自然意义。神死了。道成肉身的耶稣出于爱来到世上,为了接触破碎的人类,而同样的人类却将他钉在木头上。当基督第二次呼喊并死去时,圣殿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这幅视觉和神学的图像绝对令人惊叹。根据希伯来书的幔子神学,当基督死时,他为所有人来到神面前开辟了道路。在此之前,人类与神隔绝,圣殿幔子在视觉和象征上都体现了这一点,它挡住了至圣所,那里是神临在的地方。当基督死时,幔子被撕裂,摧毁了阻止人自由来到神面前的障碍。幔子的撕裂也呈现出一种绝对悲伤的景象。在古代世界,极度的悲伤是用撕裂衣服来表现的。根据约瑟夫斯的说法,幔子上绣满了天国的全景。当我们考虑到,在神极度悲伤的时刻,神撕裂了天国作为神悲伤的标志时,这呈现出一幅生动而有力的视觉画面。

第42-47节:耶稣的埋葬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第42-43节

马可福音解释说,钉十字架发生在安息日前一天。由于安息日大约在下午6点开始,而耶稣大约在下午3点去世,因此根据申命记21:23,没有足够的时间按照规定在夜间之前妥善地为耶稣准备埋葬。 [24] [25] 亚利马太的约瑟去见彼拉多,请求耶稣的尸体。这是一个奇怪的要求,也揭示了亚利马太的约瑟的许多情况。仅仅被允许接近彼拉多就表明约瑟是一个具有相当社会地位的人,而他在城外拥有一个凿岩墓穴(一种奢侈品)表明他的经济状况良好。此外,也许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地位显赫的富人会去见总督并请求一个被定罪的先知的尸体,这为“他自己也在等候神的国”这句话提供了线索。他很有可能至少是耶稣的支持者,如果不是门徒的话,正如约翰福音19:38所断言的那样。 [26]

第44-45节

第44节中彼拉多的惊讶源于耶稣在几个小时内就去世了。通常,被钉十字架的人要经过两三天,有时甚至更久才会死去。耶稣所遭受的鞭打很可能缩短了他死亡所需的时间。彼拉多想确认耶稣确实已经死了,而不是意外地允许一个活着的人被取下,并有可能恢复健康。一旦负责埋葬的百夫长确认了耶稣已经死亡的报告,彼拉多就把尸体交给约瑟。

第46-47节

约瑟用细麻布裹住耶稣并把他安放在坟墓里的描述,是匆忙完成的正常葬礼的描述。通常会在裹尸布中加入香料或香膏,但看起来时间不允许这样做,因为妇女们在星期天带着香料回来膏抹尸体。 [27] 目睹钉十字架的妇女们看着耶稣被埋葬在哪里,以便她们可以带着香料回来,并妥善完成耶稣的葬礼。

释义 这一沉重的场景似乎结束了耶稣的故事。他被钉十字架并死了,并被匆忙埋葬,结束了他的生命和工作。但谢天谢地,故事并没有在马可福音第15章结束。还有第16章……

关键词和短语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第2节:βασιλεύς των Ίουδαίων(犹太人的王)
Basileus ton Ioudaion 是罗马人的称呼,是皇帝赋予统治该地区的官员的称号。犹太人从未将此称号用于耶稣。犹太人对他们国王的称呼包括Χριστός(弥赛亚)、υίός Δανίδ(大卫之子)或βασιλεύς Ίσραήλ(以色列王)。这种不准确的称呼可能导致了耶稣不置可否的回答。他不认为自己是这样,也不会接受这个称号。
第15节:“鞭打”
第22节:“各各他”
第23节:“掺了没药的酒”
第34节:“Eloi, Eloi, lama sabachthani
第38节:“圣殿的幔子”

对观福音的平行之处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马可福音第15章,结合其他福音书中关于钉十字架的平行记载,构成了基督教的核心信仰之一。使徒信经,基督教的一个定义性信经,在解释基督教对耶稣的信仰时,包括了“……在彼拉多巡抚当权的时候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的陈述。所有这四种描述都可以在马可福音第15章中找到。如果没有马可福音第15章,耶稣为人类罪恶献祭的概念就毫无意义。基督是无辜和无瑕疵的,但他却允许罪人捉拿他、虐待他、嘲笑他并杀害他。他甘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以便成为人类可以自由来到神的祭物,正如圣殿幔子的撕裂所代表的那样。正如彼得前书3章所说,“基督也为罪死过一次,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为要引我们到神面前。” 正如马可福音第15章所展示的那样,正是通过基督在罪人手中的苦难和死亡,我们才能够与慈爱的神建立关系,这位神如此爱我们,以至于差遣自己的独生子受苦和死亡,以便我们能够真正地活着。

  1. 科斯特,赫尔穆特。《新约导论》。第1卷。(纽约:沃尔特·德·格鲁伊特出版社,1982年)#。
  2. 斯坦鲍,约翰·E.,和巴尔奇,戴维·L。《新约及其社会环境》。(费城:威斯敏斯特出版社,1986年)#。
  3. 埃文斯,克雷格·A。《马可福音8:27-16:20》。圣经词语注释。第34b卷。(纳什维尔:托马斯·尼尔森出版社,2001年)475页。
  4. 埃文斯,475页。
  5. 弗朗斯,R. T。《马可福音》。新国际希腊文本注释。第2卷。(格兰德拉皮兹:威廉·B·艾尔德曼斯出版社,2002年)627页。
  6. 爱德华兹,詹姆斯·R。《马可福音》。支柱新约注释。第2卷。(格兰德拉皮兹:威廉·B·艾尔德曼斯出版社,2002年)457页。
  7. 科斯特,#。
  8. 温斯顿,威廉。《弗拉维乌斯·约瑟夫斯的生平与著作》。(费城:约翰·C·温斯顿公司,1957年)#。
  9. 也就是七十士译本
  10. 多纳休和哈灵顿,435页。
  11. 埃文斯,500页。
  12. 弗朗斯,640-641页。
  13. 埃文斯,501页。
  14. 埃文斯,503页。
  15. 埃文斯,503-504页。
  16. 弗朗斯,645-646页。
  17. 多纳休,约翰·R.,和哈灵顿,丹尼尔·J。《马可福音》。圣经书卷。第2卷。(科利奇维尔:礼仪出版社,2002年)443页。
  18. 埃文斯,504页。
  19. 弗朗斯,651页。
  20. 埃文斯,507-508页。
  21. 多纳休和哈灵顿,449页
  22. 弗朗斯,657页。
  23. 埃文斯,509页。
  24. Evans,518。
  25. France,665。
  26. France,666
  27. France,668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