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研究/新约注释/马可福音/第三章
提供以下类别的信息
a. 背景信息:i. 历史背景:当代读者需要了解作者假设他的第一批读者可能认为理所当然的内容是什么? ii. 文学背景:如何通过关于整本书结构的信息更好地理解给定章节的组成部分?
b. 解释:i. 分析:逐节检查组成词语和短语对本章含义有何暗示?将考虑它们在旧约和其他几乎同时代的文献中的使用。 ii. 意译:鉴于这些考虑因素,将提供每章的扩展性、高度解释性的意译。意译试图避免技术性、神学术语,以便当代世俗英语读者能够理解本章的要点。
c. 影响:i. 接收:自本章起源以来,它在几个世纪以来是如何被读者接收和理解的? ii. 影响:本章在整个基督教圣经正典中的明显神学和实际影响是什么?本章对当代基督教的观点有何贡献?
马可福音第三章进一步延续了作者从一个场景跳到另一个场景的习惯,这在本书的其他地方也能观察到。每个场景都是“快照”的一种,简短地描述了最重要的方面。由于这一普遍趋势,本章有许多过渡词和短语用作触发下一个场景的线索。
本章始于更大的背景,即耶稣挑战文化现状——特别是在如何遵守安息日方面。第三章也是他医治各种人的一系列故事的继续,最终也是结束。本章没有比喻,就像前两章一样。相反,马可福音的比喻从第四章开始。
本章分为五个部分。由于上面提到的写作风格,这些部分通过过渡词和短语清晰地划分出来。这些部分如下
- 安息日医治:第1-6节
- 耶稣与群众互动:第7-12节
- 十二使徒的任命:第13-19节
- 耶稣被指控为别西卜:第20-30节
- 耶稣真正的母亲和兄弟:第31-35节
耶稣在一个会堂里,对一群人说话,这群人密切关注他的每一个举动,试图抓住他违反宗教律法在安息日医治人的行为。他身边有一个“枯干的手”的人。像往常一样,耶稣利用这次机会作为一个教训。他向旁观者提出询问,在安息日,做善事还是作恶事是合法的。但没有人回答。这种固执激怒了耶稣。然后,耶稣医治了那个人,因此法利赛人开始与希律党人密谋如何杀死耶稣——这是一个有趣的进展,考虑到它在书中出现得多么早。
在这件事之后,耶稣退到“湖边”(很可能是加利利海,但没有具体说明),一大群人从湖周围的整个地理区域跟随他。这群人是因为耶稣各种医治奇迹的消息而来的。事实上,人群如此之多,以至于必须准备一条船来躲避拥挤的海岸。在人群中最坚持、最紧迫的是病人,他们向前推挤,想要触摸耶稣。值得注意的是,这段场景中提到了被赶出的邪灵宣告耶稣是神的儿子。耶稣在马可福音中第二次(第一次出现在1:34节)禁止恶魔告诉人们耶稣的真实身份。
湖边场景之后,耶稣现在位于山坡上,只有他的门徒与他在一起——这里似乎没有大批寻求奇迹的人群。正是在这里,耶稣任命了十二使徒,明确的目的就是与他在一起,被差遣出去传道,赶出恶魔。这三个目的中的最后一个引发了关于使徒(传教士/牧师)角色的现代概念的有趣问题。
现在,马可跳到耶稣在一个有许多人的房子里的场景。耶路撒冷的律法教师们来到了这个房子,显然是为了见见那些开始流传的故事中的耶稣。从耶路撒冷到加利利地区并不是一个短途旅程,所以他们出现在这个故事中必须被认为是不寻常的。这些教师称耶稣为别西卜,说他是靠撒旦的能力赶出恶魔的——因此否认了神在耶稣的行为中的任何参与,并贬低他的行为,认为这些行为最终源于邪恶,而非善。耶稣回应了这一指控,指出这实际上是多么的不合逻辑。他用王国分裂最终崩溃的例子,以及一个分裂的家庭有着相同的命运来支持他的反驳。然后,他做了一个最后的说明,说明如何抢劫一个“壮汉”的房子:必须制服那个壮汉,才能偷走他的财产。这个场景中特别值得注意的部分是耶稣关于亵渎圣灵的人犯了不可饶恕之罪,即永世之罪的解释性困难的声明。
最后,这段经文以一个简短的场景结束,耶稣的母亲和兄弟们试图穿过人群进入耶稣身边。但耶稣没有回应他们的召唤,他指出他已经在母亲和兄弟们中间了,并说那些遵行神旨意的人才是他真正的兄弟、姐妹和母亲。
第 1-6 节:安息日治病
[edit | edit source]背景信息
[edit | edit source]历史背景
[edit | edit source]现代读者在阅读关于耶稣在会堂中的这段经文时,很可能不知道,在那时的犹太教中,安息日进行轻微的治疗行为(尤其是医学上的)是不被接受的,除非是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原因是,这被认为是在安息日工作——根据出埃及记 31:14,这是死罪。因此,一世纪的犹太读者会理解,耶稣医治那个男人可能被认为是对十诫之一的严重叛逆。 [1][2]
文学背景
[edit | edit source]从类型上来说,这段经文严格来说是一个神迹故事,但正如胡克所指出的,这个故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简单地讲述神迹。事实上,它肯定不是由言简意赅的马可简单地为了展示耶稣能够治愈而加入的——这已经在第一章中得到了证明——而是因为耶稣在安息日,在会堂里,在法利赛人和那些想抓住他言语的人面前治愈那个枯手男人的事实具有特殊的意义。耶稣的治愈行为(以及围绕着这一事件的言语和事件)是一个有争议的神学和政治声明。 [3] 这将在分析中进一步讨论。
为了完全理解马可试图传达的意思,我们需要看看其他两本对观福音书中的平行记载,以及这个故事在每本福音书中的位置,以及其他两本福音书之间可能存在的任何差异。这个关于耶稣在会堂中治愈枯手男人的故事也出现在马太福音 12:9-14 和路加福音 6:6-11 中。这个故事没有出现在约翰福音中。
马可 vs. 路加
[edit | edit source]马可的记载与路加的记载更接近,这两段记载之间只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差异。首先,路加明确指出是那个男人的右手枯萎了。在古代世界,人们并不认为存在合法的左撇子,因此,这意味着很多。右手瘫痪意味着一个人在社会中几乎什么也做不了。
其次,路加明确地提到了马可似乎只暗示了耶稣对人群想法的了解。在路加福音 6:8 中,耶稣被说是知道旁观者在想什么。这确实超出了马可所说的话。在马可的这段经文中,只似乎暗示了耶稣是因为人群在注视他而叫那个男人上前,但这并不像路加中那样明确。
最后一个值得注意的差异是,路加的记载中没有提到希律党人。这对理解马可的记载非常重要,将在后面的分析中详细说明。
马可 vs. 马太
[edit | edit source]马可的记载和马太的记载之间的差异要大得多。在马可(以及路加)的记载中,耶稣被人群默默地注视着,他知道这一点,于是他向人群提出一个相当尖锐的问题,但人群没有回答。由于沉默,耶稣医治了那个男人,以表明他们关于安息日的教义。但这不是马太对这个场景的描述。
在马太的记载中,人群直接与耶稣对抗。这一次,是人群提出了尖锐的问题(与马可和路加的记载相反)。他们询问他安息日治病是否合法。他回答了一个反问,问他们在安息日救一只掉进坑里的羊是否合法(将此与他在马可和路加中提出的实际问题进行对比)。这个回答在马可和路加的记载中都没有出现。然后他说,人比羊更宝贵,最后得出结论,是的,安息日治病确实是合法的。巧合的是,那个枯手的人就在那里,耶稣抓住机会医治了他,将言语付诸行动。
这个差异相当重要,因为它改变了我们对整个场景的理解。耶稣是在回应一个积极参与的人群,并给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神学但有争议的回应(就像任何重要的拉比可能会做的那样——尽管耶稣后来通过神迹与拉比区分开来)?还是耶稣积极地参与一个秘密注视他的、他了解他们想法的人群,并大胆地表演神迹,直接挑战他们及其宗教假设?马可似乎与马太共享一个共同的来源文档,他选择了后者。
尽管有很大的差异,但这两个记载对理解耶稣都非常有用。马太的记载似乎表明耶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犹太律法和实践的重新解释者,因此为犹太基督徒如何从基督教的角度理解旧约律法奠定了基础。我们将重点关注的马可的记载,描绘了一个革命性的耶稣,他将整个社会,连同它的宗教假设,彻底颠覆。马可(与路加)似乎对维护犹太律法的意义和合法性不太感兴趣。这可能(至少部分地)归因于这些书的目标受众。
分析
[edit | edit source]第一节描述了一个手臂残疾的人。这是一个重要的细节,因为它被包含在这一部分的开头。NIV 译本说这个男人的手臂“枯萎”了,而 NRSV 译本说它“枯萎”了。这些实际上是对希腊语中一个非常形象的词“ξηραίνω”的相当不完整的翻译。这个词在希腊文学中用来描述通过干涸而失去生命和活力。它最常用于描述植物,描述树液的流失,因此生命力的流失。有时,它用来描述干涸的土地,例如河流停止流动时。这个词在新约中也用来描述撒种的比喻中植物的枯萎(太 13:6;可 4:6;路 8:6),无花果树的枯萎(可 11:20;太 21:19-20),以及枯草的干涸(雅 1:11),以及其他类似的事情。当这个词用来指代人体时,它描述的是瘫痪,但这种瘫痪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 [4][5] 由于曾经流淌的河流干涸了,曾经活着的树木也干涸了,所以“枯萎”的手臂曾经是功能性的。因此,可以推断出,这个男人不是天生就患有这种疾病,而是后来患上的。
此外,“枯干”一词通常指的是僵硬和失去功能。《[6]》虽然文本中没有现代医学上的解释,但这种理解很可能指的是一种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的出现。因此,在解释这段经文时,需要注意的是,当耶稣叫他伸出手时,这不是这个人第一次使用他枯干的手。相反,这很可能是一种从过去健康状态中恢复的令人振奋的回归,也许这个人已经盼望了很久了。这应该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基于信心的回应的理解。
**第二节**为这段经文的另一半提供了背景:耶稣正被密切地,尽管是沉默地观察着,以验证人们怀疑他是否无视安息日律法的猜想。看起来马可有意地将耶稣描绘成意识到这些猜疑的,而这正是他呼唤那个枯干手的人的动机。本节中观察的人只是代词“他们”。然而,这个代词的先行词应理解为特别包括法利赛人,他们在马可福音中经常出现,并且在第六节中也提到了他们对耶稣的行为的反应,并密谋反对他。《[7]》因此,将那些怀疑的旁观者“仅仅”理解为法利赛人,这将是武断的,因为经文本身并没有那么明确。很可能有很多人都怀疑耶稣在安息日的行为,虽然并非所有人都像第六节中那样强烈地做出反应。
这里还要强调一点,耶稣的医治能力显然是被旁观者认可的。他们并没有质疑他是否“能够”医治,而是质疑他是否会在安息日使用他的医治能力。《[8]》这一点对于理解这段经文的意义至关重要。请参阅“文学背景”部分以了解更多关于这个故事类型的相关信息。
同样,在**第三节**中,希腊语中使用了相当形象的短语,而这在翻译中并不容易体现。也许现代英语翻译中,NIV 翻译得最好,说“站到众人面前”。然而,西方人习惯于教堂的舞台和观众席的布局,所有人的眼睛都朝前,这很可能会导致误解。希腊语中的短语是“έγειρε εις τὸ μέσον”,字面意思是“站起来到中间”。因此,马可正在描绘这个行动发生在一个挤满了人的会堂的正中间;耶稣呼唤这个人走到众人面前,站在房间的中央,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这不是耶稣表演的一个奇迹,而巧合的是,一些人正在观看他。不,耶稣明确地呼唤他到中心,以便在“**第四节**”中面对他那些沉默的指责者。人们可以想象到一群沉默的人群,耶稣大胆地向他们提出了尖锐的问题:“在安息日,行善还是行恶,救人还是杀人,哪一样是合法的呢?”(NIV)。但没有人回应;人群看到这个对犹太安息日律法的大胆冒犯即将开始,他们便沉默了。
金口约翰在关于马太福音的讲道中评论了耶稣呼唤那个人到中心的举动,并提出一个相关的观点。当然,耶稣本可以从远处医治那个人——就像耶稣医治百夫长的仆人一样,《[9]》但耶稣呼唤那个人到房间的中央。这似乎具有意义;金口约翰认为耶稣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
他希望看到这种不幸的景象能够软化他们的心,让他们看到这种苦难后,能变得不那么刻薄,也许会因悲伤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但他们仍然麻木不仁,毫无感觉。《[10]》
这个即将发生的行动的冒犯性被故事的背景所放大:在一个会堂里,在安息日,在法利赛人面前。耶稣在这个地方和时间做出医治的行为,是对那些观察他的人的勇敢而无耻的侮辱。
**第五节**指出,耶稣“怒目环视”周围的人。这是一个马可福音独有的短语——其他平行经文都没有说耶稣感受到了这种情绪。这里表达愤怒的希腊语是“ὀργή”,强调愤怒是一种情绪。这个词也经常用来指责那些看到不义行为而产生的义愤。《[11]》因此,耶稣环顾四周,看到那些心硬的人,他们被律法主义束缚得无法产生同情心。
这里必须指出,马可似乎特意肯定了耶稣的人性;他充满了愤怒和悲伤,这两种人类常见的感情,耶稣感受到了并做出了回应。请参阅下面的“接受”部分中的评论,了解关于耶稣在本节中的人性是如何被解释的。
关于第四节和第五节,亚历山大的阿塔纳修斯指出,枯干手的人和那些沉默的旁观者之间似乎存在着对比:“在犹太人的会堂里,有一个枯干手的人。如果他的手是枯干的,那么站在他身边的人的心灵也是枯干的。《[12]》这是一个宝贵的见解。马可在这个故事中的重点似乎是比较;故事中真正存在的瘫痪不是那个人,而是那些旁观者。他们的心灵是坚硬而僵化的,无法真正地爱那个人,从而证明医治的合理性。
胡克指出,**第六节**中有一个明显的讽刺之处,那就是耶稣的行为之所以引起争议,是因为他在安息日选择“救人”,而就在此之后(也是在安息日),法利赛人选择离开并计划杀人。《[13]》马可使用“ευθύς”一词来表达这种紧迫性,这个词的意思是“直接”。这可以被看作是完全的虚伪——这与福音书中对法利赛人的典型描绘相当一致。
马可福音中关于这段经文的一个独特之处,对于最初的读者来说,是一个明显而令人震惊的细节,那就是法利赛人与希律党人密谋。法利赛人是该地区主要的犹太群体,他们倾向于民族主义,希望将国家主权归还以色列。而希律党人则效忠于希律,他是罗马帝国的属国国王,是该地区的当前占领者。由于这些相互冲突的利益,这种合作是极其罕见的。《[14]》可以推测,马可之所以要记录这种奇怪的合作,是因为他试图明确地表明,耶稣既对犹太安息日律法的普遍遵守构成威胁,也对社会秩序构成威胁。如果耶稣引起社会混乱,这将导致罗马帝国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从而限制希律党人的统治自主权和自由。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通常反对的群体之间的合作将有利于双方。这与马可对耶稣的典型描绘是一致的: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在宣讲天国、行神迹以及他的交往中颠覆了社会。
含义
edit | edit source接受
edit | edit source本节中有一些重要的神学主题,需要对它们在整个历史上的各种解释进行一些评论。
耶稣的人性
edit | edit source在21世纪的神学语境中,人们很容易认为,人们一直相信的东西现在也一直被相信。教会最终确认耶稣基督的神性与人性的完美融合的迦克墩会议实际上是在5世纪才举行的。今天,我们很容易将这一点视为理所当然,而不是理解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经历许多争论和“异端”的呼声,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马可福音**第五节**指出,耶稣既愤怒又悲伤。这些情感特征通常被描述为“人类”的——例如,机器人无法“感受”任何东西。这种对人类某些特征的归属,在教会历史上一直让许多神学家难以理解和将其融入他们对基督论的理解。在宗教改革时期神学家约翰·加尔文对第五节的注释中,他试图在人类所经历的愤怒和悲伤与耶稣所经历的愤怒和悲伤之间划清界限。加尔文认为,由于人类的堕落(基督是免受堕落的),人类的愤怒永远不会完全脱离罪恶。他这样说道: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推断出,基督并不免受人类情感的影响,也就是说,这些情感并非罪恶,只要没有过度。由于我们本性的堕落,我们无法保持适度;即使我们的愤怒是出于正当理由,它也永远不会完全脱离罪恶。基督的情况则不同;因为他不仅保持了其本性的原始纯洁,而且他也是公义的完美榜样。《[15]》
然而,这似乎是一个人为强加的划分,因为这是在解读文本时加入了不必要的解读。我们没有理由不将耶稣的愤怒和悲伤理解为人类常见的类型。这种评论所描绘的画面是,耶稣的情绪并不像普通人类所感受的情绪那样强烈(你在这里有没有感觉到与迦克墩会议的背离?);耶稣对那些心硬之人的愤怒并没有达到其他任何人类的水平。但马可似乎并没有这样描述——耶稣正在以上帝充满爱意的愤怒注视着人群——这种愤怒并没有被缓和;事实上——这些词语并没有暗示任何不同的愤怒方式。
圣奥古斯丁也评论了这段故事中所描绘的耶稣的人性。他像加尔文一样,提到了罪恶和美德的概念——但他并没有得出耶稣“温和的愤怒”的相同结论。他指出,就怒气而言,如果怒气源于爱,它就不能被称为罪恶,而应该被称为美德。(然而,这里隐含着,不源于爱的愤怒应该被认为是罪恶——加尔文很可能赞同这一点。)奥古斯丁不认同怒气对耶稣来说是独一无二的,
当然,那位道成肉身,拥有真正人身和灵魂的人,不会伪造他的人类感情。毫无疑问,福音书并没有虚假地将情感归于基督,当它谈到他因律师们心眼昏蒙而感到悲伤和愤怒时。[16]
愤怒就是愤怒;如果基督是完全的人,就没有任何区别。变化的是愤怒的源泉。对于耶稣来说,源泉是神圣的爱,在这其中没有罪恶。
影响
[edit | edit source]耶稣作为激进的、反文化的形象
[edit | edit source]马可福音所描绘的耶稣应该被认定为一个激进的、革命性的形象。马可似乎有意地将耶稣展现为毫不掩饰地挑战宗教现状的人。马可笔下的耶稣不是一个支持和维护文化价值观和美德的人。相反,耶稣的行动是为了推进自己的议程,而这最终也是上帝的议程(在最近的教会文献中被称为Missio Dei,意为“上帝的使命”)——这与各种律法完全矛盾,因此也与那些旁观的法利赛人相矛盾。
这让我们想起了一些与当今基督教息息相关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心中的“耶稣”符合我们的文化。我们将耶稣解读为完美的教会成员,不骂人,没有纹身,并且心甘情愿地屈服于宗教规范。但马可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耶稣不是文化现状;耶稣挑战文化现状。耶稣会同样反对我们那些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何时采取行动/不采取行动的宗教规则和条例。
事实上,这段经文并没有被收录到今天的正典中,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法利赛人有多么糟糕;它没有被收录到正典中,因此我们可以站在耶稣一边,指着他们。不,这段经文很重要,因为它告诫我们不要成为法利赛人。当我们开始给自己设定规则和条例,最终扼杀了别人的生命时,耶稣会愤怒地看着我们,并为我们内心刚硬而悲伤。
安息日律法的真正意义
[edit | edit source]这段经文为理解基督教对安息日律法的解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崇拜和其他各种善事应该在安息日进行。拯救生命和帮助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在这段经文中,耶稣似乎既肯定了安息日的重要性,又提升了安息日的重要性,但同时也对禁止某些活动的安息日规定提出了质疑。我们需要理解这个概念在教会中的意义。耶稣似乎在说,只要内心是为了崇拜而行动,更多的自由就越好。
第7-12节:耶稣与群众互动
[edit | edit source]背景信息
[edit | edit source]历史背景
[edit | edit source]第八节提到了许多城镇和地区。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胡克的说法,这份名单囊括了古巴勒斯坦所有的犹太人聚居区,甚至包括提尔和西顿等非犹太地区,尽管如此,这些地区也拥有大量的犹太人口。[17] 因此,应该注意的是,马可列出这份名单的意图是展示耶稣吸引的人群规模和地域的多样性。
文学背景
[edit | edit source]这段经文似乎打破了从第1节到第6节正在构建的叙述流程。然而,这段经文不应被视为脱节或完全独立的 (反对法国[18])。它很好地展现了与之前的对比。[19] 许多古典解经家 (如奥古斯丁[20]、加尔文[21] 和阿奎那[22] 等) 实际上将这段经文从第六节开始,使其涵盖第6-12节。然而,这很可能是由于这些早期的解经家试图将这段经文与马太福音中的平行内容 (见下文) 相协调,在那里,耶稣离开去海边的原因明确地是因为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的阴谋。因为本文作者认为这种解释性的举动不受马可福音文本的允许,因此这篇解经中的这段经文从第七节开始,认为第六节更适合放在之前部分的背景下。关于这一差异的更多内容将在下面的部分和分析部分进行讨论。
在之前的部分,耶稣身处宗教精英之中,在宗教精英的背景下,并且受到宗教精英的阴谋。第五节总结了耶稣对那些自以为掌握了全部信仰的人的回应:愤怒和悲伤。第六节为本书后面发生的受难埋下了伏笔。
但是,从第七节开始,耶稣受到了这么多人的欢迎,以至于他必须逃到湖里的一艘船上,以避免被挤压。这些人是普通人,是被第六节中提到的那些人所拒绝的人。他们似乎是耶稣事工的主要对象,也是他在他的比喻和布道中明确向他们传达信息的人。
马可 vs. 马太
[edit | edit source]马太福音似乎没有像马可福音那样关注事件的经过,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事件的意义上,被理解为预言的应验。事实上,他用马可福音中六节经文的内容总结了这两节经文,然后引用了赛 42:1-4。但这与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的议程不同。马太福音主要关注的是犹太观众能否认出耶稣是期待已久的弥赛亚。马可福音的意图是展示激进的、革命性的耶稣。
除了上面提到的内容外,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主要的区别,那就是马太福音做出的一个明显的解释性举动,而马可福音却保持沉默。太 12:15 指出,耶稣离开“去海边”的具体原因是,耶稣意识到了针对他的阴谋。马可福音似乎没有这样解释。也许这是因为马可笔下的耶稣似乎有意地激怒了他们的“安息日敏感神经”,因此他们的阴谋并不令人意外,也不是什么需要逃避的事情。相反,正如胡克所提议的那样,马可暗示“耶稣故意抛弃了犹太教的官方代表,以便专注于普通人”。[23] 这一提议似乎与两部福音书之间的差异一致。马可福音似乎更加关注对耶稣事工做出消极反应 (第1-6节) 和积极反应 (第7-12节) 的人群类型。
马可 vs. 路加
[edit | edit source]路加福音不同于马太福音,更接近马可福音,因为它包含了更多的细节。然而,路加福音 6:17-19 将这段故事放在了耶稣呼召十二门徒之后。相比之下,马可福音将这段事件放在了呼召十二门徒之前。最后,这种安排并不重要。然而,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在路加福音的记述中,人群不仅是为了得到医治,也是为了倾听。路加福音指出,人群是为了听耶稣所说的话而来的。就这样,路加福音开始了八福,这是马可福音完全没有的内容。路加福音的记述似乎描绘了人群比马可福音中描绘的混乱人群更加平静和虔诚。此外,路加福音中的人群十分温顺,以至于耶稣根本没有提到让一艘船做好准备,以便从人群中逃脱。
第七节开始于耶稣离开“海”。正如上面所提到的,马太福音将耶稣离开的原因归咎于留在那里越来越危险。然而,马可福音没有包括这个事实。似乎耶稣并没有逃离,而只是简单地前往他事工的下一个地点。文本没有给出任何关于逃离的指示,因此关于耶稣动机的推测充其量只是猜测。[24]
应该注意的是,这并不是特别指地中海(正如有些人可能会理解的那样)。事实上,考虑到耶稣的事工主要发生在加利利地区,加利利海是一个更可能的地方。但文本对于这段经文发生的确切地点非常含糊。这里用来表示“海”的希腊语是“θάλλασσα”,它可以指海或湖。[25] 因此,这个地点只受是否有足够大的水体可以乘坐船只逃离人群的限制。这可能是许多地方中的任何一个。正如“文学背景”部分所提到的,提到有大量人群跟随他,与第二节会堂里沉默的旁观者形成了对比。
第八节中值得注意的是,巴勒斯坦地区中唯一被遗漏的地区是撒玛利亚和十城。有人认为,这种遗漏的原因可能是这些地区主要是外邦人,而犹太人如果认真对待自己的民族身份,通常不会进入这些地区。[26][27] 尽管如此,在这个小细节中也找不到什么神学价值;这对马可福音的原始读者来说不会显得不寻常。
第九节似乎清楚地表明人群是多么庞大和强大。他们挤压他,以至于耶稣不得不坐船离开湖面。许多现代译本都说耶稣只是被人群挤得太多了。虽然这仍然是希腊语的准确翻译,但它仍然可以被理解为让耶稣显得厌烦,想要更多空间。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其他译本则说“挤”或“压迫”。这些也给这个词带来了重要的细微差别。这里使用的希腊语是“θλίβω”,它可以指“挤压”、“人群”和“压迫”,正如刚才提到的,但它也可以指更多。它也经常在文学作品中以比喻的方式用来指“压迫”和“折磨”[28],并带有被外部力量和压力困扰和困扰的含义。[29] 因此,马可福音所描绘的景象是,人群都挤向耶稣,以至于对他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由于每个人都想得到他的手(下一节对此有更多论述),耶稣有被踩伤甚至可能死亡的危险。
第九节中提到的这群挤压的人群在第十节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描述,马可福音说,人群中挤得最厉害的是那些病人,他们想触摸耶稣以求得医治。这段经文中的医治活动既不是由耶稣发起的,也不像是耶稣的愿望。相反,人们甚至没有关注耶稣是谁,或者耶稣说了些什么;人群,尤其是病人,已经把他物化了,认为他不过是用来治愈他们的“药丸”。在这种情况下,耶稣不再能够爱心地侍奉和医治人们,同时教导他们关于天国的讯息。相反,他的能力被当作一种可以利用和使用的神奇力量。[30]
第十一节指出,每当污鬼看到耶稣,它们就跪下,喊叫说他是神的儿子。这应该被理解为人们被污鬼附身。[31] 这种跪下并喊叫的行为最好理解为宣告耶稣对他们的权威,一种服从的证明。罗伯特·H·斯坦指出,在马可福音中,恶魔经常充当马可基督论的权威发言人。[32] 如果是这样,那么马可福音将这一方面的故事以这种方式包括在内,也许是为了显示病人和被附身者之间的对比。病人向前推挤,想要利用耶稣,而不敬畏他是谁,或者他说了些什么,而被附身者则看似被迫地敬畏地跪下,因为他们知道耶稣的真实身份。
耶稣不允许污鬼公开宣称他的真实身份。在第十二节中,耶稣命令他们不要宣扬他的身份。斯坦提出了一个可能的解释:在一个耶稣被众多犹太人包围,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代表整个犹太巴勒斯坦,这是一个完美的政治集会的时机,耶稣可以宣称自己是期待已久的弥赛亚。这有可能引发混乱,影响所有主要地区的人群。最终,这将不得不由罗马军队镇压,并有可能导致基督因群众的混乱而死亡——这与马可福音中讲述的故事完全不同。耶稣并没有来成为政治之王(因此耶稣与彼拉多的谈话)。通过喊出“弥赛亚!”来煽动群众,只会让人们产生对弥赛亚是谁的误解。因此,耶稣命令污鬼保持沉默。[33]
这段经文中最具神学意义的部分之一是第十一节中被附身者的呼喊。在托马斯·阿奎那的《金链》中,他指出这种呼喊与亚流派关于基督非神性的说法相矛盾。
...但被附身者,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体内的恶魔,由于对神的恐惧,他们被迫不仅要跪拜他,还要赞美他的威严。因此,经文继续说:“他们喊叫说,你是神的儿子。” 我们必须对亚流派人的盲目感到惊讶,他们在目睹了他复活后的荣耀之后,却否认了神的儿子,而恶魔却承认他是神的儿子,尽管他仍然穿着人的肉体。[34]
这是一个关于这段经文的值得注意的评论。正如上面引述的那样,斯坦认为,在马可福音中,被附身的人是马可基督论的发言人。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马可福音指出,耶稣,作为神的儿子,值得敬拜——甚至值得天使(虽然堕落)的敬拜。
值得注意的是,对同一论点的另一种有趣的解释。这是 G.A. 乍得克在他的马可福音评注中提出的观点。乍得克指出,污鬼宣告耶稣神性的原因是:
因为污鬼知道他神秘的个性,他们注意到这是一个秘密,而且不是他教导的一部分,因为他的门徒还不能承受。几个月后,血肉之躯还没有向彼得显明。因此,恶魔恶意地急忙宣称他是神的儿子,耶稣不得不严厉地命令他们不要让他为人所知。[35]
换句话说,查德威克认为宣告耶稣的神性并非强制性的,而是一种策略,旨在分散耶稣的门徒,使他们在他的事工尚未达到可以在他最亲近的门徒中讨论的程度之前就分散开来。这种解释似乎非常推测性,并且似乎没有得到文本的支持,也没有多少神学或历史背景来支持它——事实上,约翰福音中的耶稣从他的事工开始就公开地做出这样的宣称,并没有造成任何严重的损害,除了筛选出忠诚的门徒和那些没有委身于基督的人(例如约翰福音 6:60-69)。
在 **第 9-10 节** 中,人群涌向耶稣,甚至将他挤压得喘不过气来。正如分析中提到的,人群并非为了耶稣的教导而来。他们似乎也没有因为相信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而来(正如被鬼附身的人立即意识到的)。相反,他们来观看那个“行神迹的人”,他仅仅通过触摸就能解决他们的问题。他们就是为了这些神迹而冲向耶稣的。他们将耶稣视为一种“药丸”,他们可以通过它得到医治。这清楚地反映了现代生活和现代教会的情况。
很多时候,基督徒以一种“故障修复”的心态来对待他们的信仰。他们认为自己有些东西坏了,或者他们认为自己有需要(在教会增长/营销理论中,这被称为“感受的需要”),所以他们转向耶稣,希望他可以修复他们的破损或满足他们的需要。有时,这可能表现为谦卑地转向基督并顺服他,以便他可以医治这些伤口并满足这些需要。不幸的是,更常见的情况是,人们转向耶稣只是为了让事情得到修复。他们没有委身于生活和服侍,也没有跟随他。他们肯定没有理解耶稣是真正的上帝的儿子(因为这在生活中有着明确的含义)——耶稣只是一个医治者,人们只有在他们感到需要的时候才会去找他。当他们不觉得需要任何东西时……耶稣就没有意义。耶稣变成了一个物体。
也许读者已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耶稣形状的空洞,需要填补。”这句话背后的神学,虽然非常善意,却反映了第 9-10 节中人群的心态。这句话将耶稣变成了一个消费品。我们有一个空洞,需要填补。所以我们冲向耶稣,以便我们可以从他那里得到医治,只要触碰他就可以。一旦我们获得了足够的神迹和医治,我们会在耶稣身边停留多久呢?
耶稣对人们对他和他的能力所持有的消费心态的回应是退却。如果我们像对待“修复”工具一样对待基督,希望他满足我们所有需要,基督会登上船,远离我们,因为他不是为了这个而来的。这不是基督呼召我们建立的关系。相反,他呼召我们跟随他。在跟随他的过程中,医治是赐予的,而不是索取的(这是恩典,不要忘记:不配得的爱)。在跟随他的过程中,耶稣接受我们所有的奉献和顺服。最重要的是,在跟随他的过程中,耶稣作为我们的主,是上帝的儿子,而不是我们可以随意使用的消费品;相反,我们允许自己服从耶稣,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我们。
在本节中,马可继续描述人们如何与耶稣建立关系。在描述了法利赛人如何轻视耶稣(第 1-6 节)以及人群如何寻求他(第 7-12 节)之后,马可继续建立起那些是他的真正家人和内部圈子(本段)与那些不是(在第 31-35 节中描述)之间的对比。正如弗朗斯指出的,马可使用了“插入”的叙事技巧,通过这种技巧,较小的故事被插入到较大的故事中,将故事部分分隔开来以保持注意力。[36] 这种技巧使马可能够进行看起来像是离题的叙述,但这些叙述有助于读者对故事的整体理解,然后回到未来的部分。因此,耶稣在本段中呼召他的门徒,然后(在本章的后面)描述了这如何影响谁是他的真正家人。
马太福音中与本段相似的段落是第 10:1-8 节。这里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差异。第一个差异是耶稣呼召的人数。马可记录了耶稣呼召“他所想要的人”——这相当含糊。这可能包括各种妇女和其他年轻的门徒,或者这可能确实只指的是十二使徒。无论如何,马可似乎没有在表明确切数字方面优先考虑,而马太福音记录了耶稣专门呼召十二使徒。这应该与路加福音的解释进行比较,路加福音的解释则处于相反的一端(见下文)。在任命十二使徒时,马可指出,他也呼召十二使徒为“使徒”,这个词在马太福音或路加福音中都没有出现。这将在分析中详细说明。
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之间另一个主要差异是耶稣任命十二使徒的原因。马可说,他们被任命为
- 与他同在
- 被差遣出去宣讲信息
- 有权柄赶鬼
然而,马太福音在描述中更具体;十二使徒被任命为
- 去到以色列家的迷失的羊
- 宣讲福音,“天国近了”。
- 医治病人
- 叫死人复活
- 洁净长大麻疯的
- 赶鬼
虽然马太福音的列表更长,但最终它可以分为三个类别:宣讲、赶鬼和医治(叫死人复活可以归入这一类别)。在这之中,只有最后一种在马可福音的列表中没有。事实上,文士们注意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后来的一些手稿中,在 **第十五节** 中“权柄”之后添加了“和医治病人”。[37] 这似乎是与马太福音协调的明显尝试,因此在现代翻译中没有包含。马可福音和马太福音之间列表的另一个差异是,马可福音中的耶稣任命十二使徒还“与他同在”。这将在分析中进一步描述。
在门徒的名单中,有两个相关差异。第一个差异是马可福音指出雅各和约翰的昵称是“雷子”,意思是“雷神的儿子”。这是圣经中唯一提到他们这个名字的地方,没有任何真正的理由。
马可福音的段落结束在门徒的名单上,而马太福音的门徒名单是为了引出耶稣派遣十二使徒去执行他所托付他们的任务的冗长描述。然而,马可福音将故事的这一部分放在第 6:7-12 节,因此在这里不再讨论。
路加福音的对应部分比较零散,因为耶稣在第 6:12-16 节中任命了十二使徒,但在第 9:1-2 节之前并没有给出任何关于他们被任命的具体原因。第一个要指出的是,在路加福音的记述中,耶稣在呼召他的门徒之前,在山上祈祷了一整夜。马可福音只是记录了耶稣上了山,然后立即呼召了他的门徒。然而,对此不应过于重视,因为除了,也许,在祷告中父神启示了谁会成为十二使徒之外,这个细节几乎没有解释学的意义——但这充其量只是猜测。
与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最有可能)相反,路加福音记载了耶稣呼召了一群比他所选择的人数更多的人。然而,这个事实几乎没有解释学的意义。
路加福音和马可福音的门徒名单之间有两个主要差异(除了上面提到的“雷子”一词)。首先,路加福音列出了“雅各的儿子犹大”,这个名字在马可福音和马太福音的名单中都没有出现,这两部福音书都列出了“达太”这个名字。传统上,人们认为它们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名字,但不能确定。胡克认为,这种分歧(以及在圣经或传统中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提及这两个名字)表明他/他们一定没有在早期教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38]
第二个差异是第二个西门的姓氏。路加福音提到他是“西门·热心党人”,而马可福音和马太福音都在这个名单中称他为“西门·迦南人”。它们的含义将在分析中进一步探讨。
如上所述,路加福音的对应部分比较零散。路加福音没有像马可福音和马太福音那样将故事整合在一起。在路加福音 9 章,也就是三章之后,耶稣呼召十二使徒到他身边,并且
- 给了他们权柄,可以胜过鬼魔
- 给了他们权柄,可以医治疾病
- 差遣他们去宣讲上帝的国
- 差遣他们去医治
这与马太福音的名单类似,因为其中包含了相同的行动基本类别:宣讲、赶鬼和医治。同样,马可福音缺少行动中的医治部分。根据弗朗斯的说法,马可福音中没有提到医治的权柄并非出于神学上的陈述(事实上,他们在马可福音 6:12-13 节中负责医治),而是一种“概要报道”。[39] 此外,与马太福音一样,路加福音也没有提到门徒被任命为“与他同在”。那是一个独特的马可福音中的词语,将在分析中探讨。
在列出路加福音 9:1-2 中门徒的权柄和任务后,路加以与马太福音 10 章相同的方式继续叙述。马可在这里暂时停顿,并将行动转移到别处,在第 6 章记录了实际的差遣。
分析
[edit | edit source]第十三节以耶稣上山开始。除了马可惯用的 “καί” (意为“和”) 以外,前一节与这一节之间没有明显的过渡,而“καί” 开头大多数马可福音的段落或篇章。耶稣上山顶,召集了他想要的人。山顶在圣经中通常指的是神圣活动和启示的地方。因此,一些学者认为,这种环境意义重大,与其他重要的启示事件类似,例如以色列民族的创立(出埃及记 19-20)。确实,有人认为耶稣正在通过选择十二门徒来重建以色列。[40] 然而,话虽如此,似乎这段经文中的山顶环境只是巧合地具有意义。与胡克不同,施泰因认为(不像马太),马可没有“山顶神学”,即不会发生特殊的启示事件。在马可福音中,总共十一次提到山,只有一次(9:2)似乎具有启示意义。 [41]
在第十四节中,耶稣选择了他的十二门徒。这个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代表了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然而,除此之外,学者们一直争论着这个数字的确切神学意义。也许最合理的解释是,选择十二门徒象征着以色列末世的复兴。在那时,只有两个半支派中的十二个支派完好无损,因此,这种复兴将直接指向耶稣作为旧约预言中弥赛亚的实现。 [42] 此外,从实际的角度来看,门徒的数量也有一些实际的功能。十三个人是一个便于旅行的小组,并且可以全部乘坐一艘渔船。 [43]
学者们不确定“他所命名的使徒”这一短语是否最初出现在马可福音的文本中。它并不存在于所有手稿中,但在几个重要的见证中都有。一些人通过指出“使徒”一词在 6:13 中的另一次出现来论证它的真实性。 [44] 然而,这不是一个令人信服的论点。这很可能是一次后来的尝试,目的是将这一段与路加福音的文本(路加福音更频繁地使用这个词来指代十二门徒)相协调。 [45] “使徒”一词在马可福音中只出现过两次,因此不是他用来指代十二门徒的典型词语。这一事实进一步证明了它很可能是假的。
然而,无论它的真实性如何,"使徒"一词的存在都不会引起任何神学问题。在希腊语中,这个词是 “απόσταλος”,意思仅仅是“信使”、“代表”或“使节”。[46] 它来自 “αποστέλλω”,意思是“派出去,或派遣”。[47] 因此,最简单的解释是,“使徒”的意思是“被派去的人”。“Αποστέλλω”,在文本中说他们被委派出去宣告信息时,只用了几个词。因此,无论有争议的短语是否真实,这并不重要,因为耶稣代表自己派遣了十二门徒,因此他们仅仅通过被任命就成为了使徒。 [48]
第十四节的后半部分,延续到第十五节,给出了耶稣任命十二门徒的任务。乍一看英语翻译,似乎耶稣给出了三个任务。
- 与他在一起
- 被派出去宣告信息
- 有权柄赶鬼
然而,希腊语似乎与这种解释不一致。相反,结构很可能指向十二门徒的两个主要角色。按字面意思翻译,希腊语读作:
…他任命了十二个人…
- 为了(Gk. "ίνα")他们可能(Gk. is in subjunctive)与他在一起,并且
- 为了(Gk. "ίνα")他们可能被派出去(Gk. is in subjunctive)
- 宣讲(Gk. is in the infinitive),并且
- 拥有(Gk. is in the infinitive)赶鬼的权柄。
从语法上分析,这里的动词的语气和时态描绘了这一节每一部分的语法功能(无论如何,这都是希腊语的典型特征)。两个虚拟目的从句(以 “ίνα” 开头)是使徒的主要任务,起着耶稣任命十二门徒的双重原因的作用。第二个目的从句进一步分解成两个部分,可以通过 “可能被派出去” 的两个不定式宾语来看到。
理解这种结构的原因很重要,因为耶稣在这段经文中对宣讲和赶鬼给予了同等的重视。赶鬼(就像现代西方科学可能假设的那样)不是耶稣在给出“高尚”的前两个角色时,有些犹豫地提出的第三等任务。赶鬼对于十二门徒来说是一项主要任务,与与耶稣在一起和宣讲一样重要。
耶稣任命十二门徒的第一个任务是“让他们与他在一起”。这不能理解为耶稣想要陪伴,所以他选择了这些人陪伴他。 [49] 与耶稣在一起是教会形成和他们性格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耶稣任命他们与他在一起,因为没有其他方式可以过门徒的生活。此外,他们与他在一起使他们能够出去,这是第二个任务。但是,一旦他们出去,他们就不再与他分离了。不,他们仍然服侍他,因此,当他们的任务完成时,他们应该回到他身边。关于当代应用,请参阅“影响”部分。
作为十二门徒之一的第二个任务是被派出去宣讲,并有赶鬼的权柄。NRSV 翻译,以及其他一些翻译,给出了动词 “宣讲” 的宾语,并将其翻译为“宣讲信息”。但是,希腊语没有宾语,作者假设读者会知道宣讲的总体内容(好消息)。 [50] 这与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叙述形成了对比,它们澄清了宣讲的内容。
希腊语中的 “authority” 一词是 “εξουσία”,它带有 “控制”、“权利”、“权力”、“能力” 和 “领域” 的含义。这是用来描述凯撒或希律权利的同一种词。 [51] 这是非常重要的。耶稣不是要导入一些魔法能力,或者给出一个“驱鬼喷雾剂”,而是要给予更多的东西。通过与基督的联系,十二门徒被提升到了精神领域的某个位置,在那里他们比恶魔更有权力。不洁的灵是他们的臣民,在其统治之下,他们应该像现代的房主服从驱逐令一样,服从十二门徒的驱鬼。
从神学角度来看,耶稣赋予赶鬼的权柄是深刻的。从基督论的角度来看,这说明了基督的神性。正如经典解经家马修·亨利指出的那样:
这表明基督行这些神迹的权柄是原始的权柄;他并非以僕人的身份拥有这权柄,而是以神的儿子的身份在自己的家中拥有这权柄,因为他能将其赋予他人,并将这权柄赐予他们:他们在律法中有一条规则,Deputatus non potest deputare——被授权者自己不能授权他人;但我们的主耶稣有他自己的生命,并且有无限的圣灵;因为他甚至可以将这权柄赐给世界上微弱愚蠢的事物。[52]
换句话说,为了使基督能够赋予十二门徒在精神领域作为神的仆人的权柄,他自己不能是仆人,而必须是“真神”。弗朗斯还指出,由于这种能力不是来自十二门徒本身,而是来自基督。因此,他们的能力无法与他的能力相比——因此,他们的成功率并非自动的(见 9:14-29 中他们没有成功进行驱鬼的例子)。 [53]
含义
[edit | edit source]接受
[edit | edit source]耶稣在第14-15节任命了十二个人,为他们设定了两个基本任务:与他同在,并奉差遣出去。虽然这听起来似乎矛盾,但它绝不是故意如此。这对基督徒来说也设定了一个重要的模式。真正的跟随(即信心的生活)不可能完全在任何一个领域中过完。然而,今天有许多人选择这样做。
有些人选择只与基督同在。这种行为方式的常用“口头禅”是“与基督的个人关系”。完全是“个人关系”的信仰,关注于教会的奉献和个人的虔诚。也许严格的祈祷和其他灵修也是这种行为的一部分。这种跟随的唯一目标是始终与基督同在,始终专注于他。虽然这个描述可以被解释为仅仅指修道院,但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也许现代西方基督徒更应该被指责为这种行为。始终只与基督同在的跟随,并非基督所寻求的。它会变得功能失调和以自我为中心(因为任何事物——或任何人——都会分散人们对上帝的专注,都被视为需要消除的障碍)。
然而,有一个“硬币的另一面”。有些人认为他们的信仰始终与外出做事有关。这种信仰的“口头禅”可能是“社会正义”或“公众事工”(虽然它们非常不同,但如果缺乏硬币的另一面,它们都会导致功能失调)。在这个信仰领域,行动就是一切。个人拥护他们对使命的某种理解,并在社会中努力实现它。虽然社会行动和公众事工本身并不坏(事实上,它们是跟随的50%),但它们很容易被误导,因为驱动力可能会扭曲。此外,内心的虔诚和灵性塑造被忽视,因此,跟随者的品格保持不变。
耶稣所渴望的跟随,既与他同在,也奉差遣出去。为了成为真正的跟随者,一个人不能忽视耶稣任命的任何一面。在适当的平衡中,跟随会变得充满活力。它会成长,拥有目的和重点。因此,教会应该追求这种跟随,既垂直专注(朝向上帝),也水平专注(朝向世界其他地方)。
- ↑ Hooker, Morina D.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Black's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Third Printing. (London: Hendrickson Publishers, 1999), 106.
- ↑ Keener, Craig S. The IVP Bible Background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1993), Mark 3:2. Accordance Bible Software. OakTree Software Inc. Version 8.1.3, Dec. 2008.
- ↑ Hooker, 106.
- ↑ Danker, Frederick William, et al.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Third Edi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684. Accordance Bible Software. OakTree Software Inc. Version 8.1.3, Dec. 2008.
- ↑ Budd, Philip J. “ξηραίνω.“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Colin Brown, E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86). Accordance Bible Software. OakTree Software Inc. Version 8.1.3, Dec. 2008.
- ↑ Danker, 684.
- ↑ Hooker, 107.
- ↑ Hooker, 107
- ↑ Mt 8:5-13, Lk 7:2-9
- ↑ Qtd. in Oden, Thomas C. Ed. Mark. Ancient Christian Commentary on Scripture.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1998), 38.
- ↑ Danker, 720.
- ↑ Qtd. in Oden, 37.
- ↑ Hooker, 108.
- ↑ Keener, Mark 12:13.
- ↑ Calvin, John. Commentary on A Harmony of the Evangelists: Matthew, Mark, and Luke. William Pringle, Trans. (Public Domain), Mark 3:5. Accordance Bible Software. OakTree Software Inc. Version 8.1.3, Dec. 2008.
- ↑ Qtd. in Oden, 38.
- ↑ Hooker, 109-110.
- ↑ France, R.T. 马可福音. 新国际希腊语新约注释. I. Howard Marshal 和 Donald A. Hagner 编. (大急流城: William B. Eerdmans 出版公司, 2002), 152.
- ↑ 胡克, 110.
- ↑ 奥古斯丁, 奥雷利乌斯. 福音和谐. 尼西亚和后尼西亚教父精选文库: 第一辑. 第六卷. Philip Schaff 编. (公有领域, 1888), 第二卷, 第 36 章. Accordance 圣经软件. OakTree 软件公司. 8.2.1 版, 2009 年 3 月.
- ↑ 加尔文, 马可福音 3:6-12
- ↑ 阿奎那, 托马斯. "马可福音 3:6-12." 金链. John Dobbee Dalgairns 翻译. (公有领域, 1842), 第二卷, 57-58. Accordance 圣经软件. OakTree 软件公司. 8.2.1 版, 2009 年 3 月.
- ↑ 胡克, 109
- ↑ 法国, 153
- ↑ 丹克尔, 442
- ↑ 胡克, 110.
- ↑ 斯坦, 罗伯特·H. 马可福音. 贝克新约注释. 罗伯特·W·亚伯拉罕和罗伯特·H·斯坦编. (大急流城: 贝克学术出版社, 2008), 162.
- ↑ 丹克尔, 457.
- ↑ 希珀斯, 赖内尔. "Θλίβω." 新国际新约神学词典. 科林·布朗编. (大急流城: 赞德文出版社, 1986). Accordance 圣经软件. OakTree 软件公司. 8.1.3 版, 2008 年 12 月.
- ↑ 胡克, 110.
- ↑ 胡克, 110.
- ↑ 斯坦, 164.
- ↑ 斯坦, 165.
- ↑ 阿奎那, 第二卷, 58.
- ↑ 查德威克, G.A. "十二门徒的选择." 饥饿灵魂的强壮食物: 马可福音. 解经圣经. R. 罗伯逊·尼科尔编. (公有领域, 1896). Accordance 圣经软件. OakTree 软件公司. 8.2.1 版, 2009 年 3 月.
- ↑ 法国, 156.
- ↑ 法国, 160.
- ↑ 胡克, 112.
- ↑ 法国, 160.
- ↑ 胡克, 111.
- ↑ 斯坦, 168.
- ↑ 斯坦, 169.
- ↑ 法国, 159.
- ↑ 斯坦, 170.
- ↑ 法国, 157.
- ↑ 丹克尔, 122.
- ↑ 同上, 120.
- ↑ 法国, 160.
- ↑ 斯坦, 170.
- ↑ 斯坦, 170
- ↑ 丹克尔, 352-353.
- ↑ 亨利, 马修. "使徒的呼召." 马可福音的解释及实用观察. 整本圣经注释 (未删节版). 第五卷. (公有领域, 1721), 马可福音 3:13-21. Accordance 圣经软件. OakTree 软件公司. 8.2.2 版, 2009 年 3 月.
- ↑ 法国,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