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刑事程序和实践/审判/权衡证据
只有事实认定者(法官或陪审团)可以进行事实认定,除非对事实达成一致或根据《刑法典》第 655 条承认事实。
证人的证词不是事实,除非认定者认定为事实。这只有认定者可以决定。认定者可以接受证人所说内容的全部、部分或全部不接受。[1] 如果认定者不相信证人关于某个问题的陈述,则支持该问题的证据必须被驳回。[2]
对于被接受的证据,认定者可以对证据的各个部分赋予不同的权重。[3]
在考虑证词证据时,其价值取决于四个因素:[4]
- 感知,
- 记忆,
- 叙述,以及
- 真诚
法院确实拥有有限的权力来编辑陈述和其他形式的证据,作为其对审判程序管辖权的一部分。这通常适用于证据具有过分偏见的情况。[5]
只有在有“可接受的可信证据”并认定其为事实正确的情况下,认定者才能做出有罪判决。[6] 如果在指控的某个要素上存在“矛盾证据”,即使驳回了辩方证据,也必须对被告有利地考虑这一疑点。[7]
在适当情况下,无论罪行是什么,仅凭单个证人的证据认定有罪都是合理的。[8]
在面对两个相互矛盾的故事时,法官不需要对哪个故事是正确的做出事实认定。[9]
有罪判决不应基于可信度对比或在竞争性证据之间的选择。这应该“侵蚀”无罪推定和超出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10] 然而,只要采取了进一步分析的所有步骤,对“投诉人和被告的可信度之间的认定”并不构成错误。[11]
- ↑ R. v. D.A.I.,2012 SCC 5 (CanLII),[2012] 1 SCR 149,第 72 段
R. v. Francois,1994 CanLII 52 (SCC),[1994] 2 S.C.R. 827,第 837 页
R. v. B.C.,2011 ONCA 604 (CanLII),第 5 段,拒绝复核
R. v. M.R.,2010 ONCA 285 (CanLII),第 6 段 - ↑ R. v. Morin,(1987),36 C.C.C. (3d) 50 per Cory J.A.
- ↑ R. v. Howe,2005 CanLII 253 (ON CA),(2005),192 C.C.C. (3d) 480 (Ont. C.A.),第 44 段
- ↑ Kenneth S. Broun et al., 2 McCormick on Evidence, (6th ed.) (USA: Thomson/West, 2006), §245, 第 125 页和 R. v. Baldree,2012 ONCA 138 第 43 页
- ↑ R. v. Dubois,(1986),27 C.C.C. (3d) 325
- ↑ R. v. Campbell,1995 CanLII 656 (ON C.A.)
- ↑ R. v. Chan,1989 ABCA 284
R. v. C.W.H.,1991 CanLII 3956 (BC C.A.)
R. v. Miller,1991 CanLII 2704 (ON C.A.) - ↑ R. v. G.(A.),2000 SCC 17 (CanLII),[2000] 1 S.C.R. 439,第 453-4 页
R v Vetrovec,1982 CanLII 20 (SCC),[1982] 1 S.C.R. 811,第 819-820 页 - ↑ R. v. Avetysan,2000 SCC 56 (CanLII),2000 SCC 56 第 2 页
- ↑ W.(D.) v. The Queen 1991 CanLII 93 (SCC),[1991] 1 S.C.R. 742,第 757-8 页
Avetsyan v. The Queen,2000 SCC 56 (CanLII),[2000] 2 S.C.R. 745,第 18-22 段 - ↑ R. v. Chittick,2004 NSCA 135 (CanLII),2004 NSCA 135,第 23-25 段
评估证据包括评估证人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这些是不同的但相关的概念,分别指的是证人的真实性(前者)和准确性(后者)。[1] 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很大的重叠。“证词可靠性”或“可靠性”通常可以指或包含可信度。[2]
评估可信度不是一个科学过程[3],因此没有严格的规则可供应用。[4]
- ↑ R. v. Morrissey,1995 CanLII 3498 (ON CA),(1995),22 O.R. (3d) 514 第 33 段,Doherty J.A.
- ↑ R. v. Woollam,2012 ONSC 2188 (CanLII) 第 90-111 段,详细阐述了“可靠性”一词的使用,并还参考了 R. v. Murray 1997 CanLII 1090 (ON CA),(1997),115 C.C.C. (3d) 225 (Ont.C.A.);R. v. Thurston,[1986] O.J. No. 2011 (Gen. Div.);R. v. K.T.D.,[2001] O.J. No. 2890 (S.C.J.)
- ↑ R v Gagnon 2006 SCC 17
- ↑ R v White , [1947] SCR 268 1947 CanLII 1
R. v. S.I.C.,2011 ABPC 261 第 19 页
有很多方法可以评估证人证词的可信度和可靠性:[1]
- 内部不一致:考虑证人证词与之前陈述或审判中证词的不一致。
- 外部不一致:考虑证人之间矛盾和佐证的证据;
- 偏见和偏袒:评估证人由于亲属关系、敌意、自身利益或任何其他有利于或伤害被告的动机而产生的偏袒;
- 能力:考虑证人讲述其证词的能力
- 观察的能力和机会,
- 记忆的能力和
- 沟通其证词细节的能力;
- 合理错误:考虑证人是否因为事件发生时围绕事件的混乱,而很容易或可以理解地对细节,甚至对事件发生的时间产生错误;
- 考虑证人当时的情绪状态(例如,处于平静状态或惊慌状态);
- 如果回忆被记录下来,考虑记录笔记的时间;
- 考虑证人在证人席上的举止(语调、肢体语言等)
- 考虑回答的方式,即证人是否直言不讳并对问题做出回应,或者证人是否回避、争辩或犹豫回答(无论是在作证时还是在之前的陈述中);
- 考虑常识是否表明证据是不可能的或极不可能的,或者证据是否合理且与其自身和未经反驳的事实一致。
- ↑ 例如,参见 R. v. Jacquot, 2010 NSPC 13 第 40 段
R. v. Comer, 2006 NSSC 217 第 96 段
R. v. Snow, 2006 ABPC 92 第 70 段
R. v. McKay, 2011 ABPC 82 第 14 段
R. v. Abdirashid, [2012] A.J. No 131 第 8 至 11 段
R. v. D.F.M., 2008 NSSC 312 第 11 段,引用 R. v. Ross, 2006 NSPC 20 第 6 段 - ↑ 法官有权考虑被告的情绪状况,以判断其是否与所称的罪行一致:
R. v. Murphy, 1976 CanLII 198, [1977] 2 S.C.R. 603, Spence J. 多数意见第 612 页。
另见 R. v. Sidhu, 2004 BCCA 59, 183 C.C.C. (3d) 199 第 51 段;
R. v. Lavallee, [1993] B.C.J. No. 669 第 2、5 和 11 段(上诉法院);
R. v. Huang, [1989] B.C.J. No 1296 第 7 段(上诉法院)Macdonald J.A. 意见;以及
R. v. Dorsey, [1987] O.J. No. 349 第 4-5 段(上诉法院) - ↑ R. v. Mete[1998] O.J. No. 16 (OCJ)
轻微不一致
[edit | edit source]证人之间关于时间、速度和距离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都受到主观评估的影响,通常对可靠性影响有限,除非差异非常明显。细节上的微小差异实际上可以增强而非削弱证人的可信度,因为过于相似会让人怀疑是串通作证。
法院应该谨慎地避免因轻微或“感知到的不一致”而贬低证人的证词。[1] 应该给证人提供合理怀疑的利益。[2]
重大不一致
[edit | edit source]如果有两个同样可信的证人,可以应用一些经验法则
- 必须将证词与无争议的事实进行对比,以确定哪个更接近“契合”。[1]
- 法官应考虑对特定证人来说,哪些是合理可以回忆起来的,哪些是无法回忆起来的。
- 法官应倾向于更了解特定事实的证人。[2]
- 如果证据“不可信”,则必须有更多无争议的事实来支持这一说法[3]
如果主要王室证人的证词存在重大不一致或矛盾,或者存在其他相互矛盾的证据,则事实认定者应在做出决定之前“仔细评估”证据。[4]
- ↑ R. v. F.E. (1999), 126 B.C.A.C. 161
R. v. Ross, 2002 BCSC 445 [1] - ↑ R. v. U.(F.J.), 1994 CanLII 1085 (ON C.A.) [2]
- ↑ R. v. B.(G.) [1990] SCR 57
- ↑ R. v. S.W. 1994 CanLII 7208 (ON CA), (1994), 18 O.R. (3d) 509 (C.A.), 第 517 页
R. v. Oziel, [1997] O.J. No. 1185 (C.A.)(QL), 第 8、9 段
R. v. Norman 1993 CanLII 3387 (ON CA), (1993), 87 C.C.C. (3d) 153 (Ont. C.A.), 第 172-4 页
一致性与佐证
[edit | edit source]没有规定要求醉酒的原告必须有佐证才能被认定为定罪依据。[1]
如果证人的证词没有受到反驳,则事实认定者可以将其作为其评估可信度和可靠性的依据,但无需将其作为事实接受。[2]
- ↑ R. v. A.W., 2008 NLCA 52 (CanLII)
- ↑ R. v. Prokofiew, 2012 SCC 49
动机与偏见
[edit | edit source]法官可以考虑不存在捏造指控的动机的证据。[1]
- ↑ 见 R. v. Jackson, [1995] O.J. No. 2471 (C.A.); R. v. LeBrocq, 2011 ONCA 405 (CanLII), [2011] O.J. No. 2323, 2011 ONCA 405
情绪状态
[edit | edit source]情绪状态的证据“可能构成证实犯罪发生的间接证据......包括与所称犯罪的时间关系以及情绪状态的其他解释的存在。”[1]
- ↑ R. v. Lindsay, [2005] O.J. No. 2870 (S.C.J.)
举止
[edit | edit source]可以从举止来评估可信度。这可能包括“非语言线索”和“肢体语言、眼睛、语调以及”说话的方式。[1]
然而,对举止的主观看法可能是准确性的不可靠指标。[2]
法官不应仅凭举止证据来决定可信度,因为这太“危险”了。[3]
仅凭证人举止来决定可信度是一种错误。[4]
仅凭举止证据并非总是被认为是评估可信度的适当方式。[5]
举止本身不足以单独做出关于可信度或定罪的结论,尤其是当“证据中存在重大且无法解释的不一致”时。[6]
- ↑ R. v. N.S. (2010) 102 OR (3d) 161 (CA) 第 55、57 段
- ↑ Law Society of Upper Canada v. Neinstein (2010), 99 O.R. (3d) 1 (C.A.), 第 66 段
R. v. Smith, 2010 ONCA 229 (CanLII), 第 11 段
R. v. G.G. 1997 CanLII 1976 (ON CA), (1997), 115 C.C.C. (3d) 1 (Ont. C.A.), 第 6-8 页
R. v. P.-P.(S.H.) 2003 NSCA 53 (CanLII), (2003), 176 C.C.C. (3d) 281 (N.S.C.A.), 第 28-30 段
R. v. Levert 2001 CanLII 8606 (ON CA), (2001), 159 C.C.C. (3d) 71 (Ont. C.A.), 第 80-2 页 - ↑ R. v. J.A.A. 2011 SCC 17 (CanLII), 2011 SCC 17, [2011] 1 S.C.R. 628 第 14 段(“本法院维持定罪,因此根据举止证据或基于一方的说法比另一方更可信来解决可信度问题,这样做将是危险的。”)
- ↑ 例如,R. v. J.F. 2003 CanLII 52166 (ON CA), (2003), 177 C.C.C. (3d) 1 第 101 段
R. v. Norman 1993 CanLII 3387 (ON CA), (1993), 87 C.C.C. (3d) 153 第 173 页
R. v. Gostick 1999 CanLII 3125 (ON CA), (1999), 137 C.C.C. (3d) 53 第 59-61 页
R. v. A.(K.) 1999 CanLII 3756 (ON CA), (1999), 137 C.C.C. (3d) 554 (Ont. C.A.), 第 44 段 - ↑ 例如,R. v. Penney,[2002] N.J. No. 98(N.L.C.A.),第 61 段
R. v. Jennings,[2011] N.J. No. 388(T.D.),第 21 页 - ↑ 见 R. v. W.S. 1994 CanLII 7208 (ON CA),(1994),90 C.C.C. (3d) 242 (Ont. C.A.) 第 250 页
Faryna v. Chorny,[1952] 2 D.L.R. 354 (BCCA) 由 O'Halloran J.A. 撰写,第 357 页(“在这种情况下,检验证人故事真实性的真正标准必须是它与一个实际且见多识广的人在那个地方、那个条件下会轻易承认的可能性占优势相一致”)
如果“以一方的说法比另一方更不合理为基础”来维持定罪,将非常危险。[1]
- ↑ R. v. J.A.A. 2011 SCC 17 (CanLII),2011 SCC 17,[2011] 1 S.C.R. 628 第 14 段(“对本法院来说,如果以证词表现证据为基础,或者以一方说法比另一方更不合理为基础,来维持定罪,从而解决本案中的可信度问题,将非常危险。”)
法官必须非常谨慎,避免陷入一种分析方法,即比较两个版本,而不评估“所有证据以建立超出合理怀疑的罪责”。[1]
法官在其评估申诉人可信度的裁决中,必须考虑证据的整体背景,并解决任何内部矛盾。他不能忽视与结论相悖的证据。[2]
事实认定者不应在没有证据支持该理论的情况下,对无罪辩护故事给予过多的重视。[3]
- ↑ R. v. Ogden 2011 NSCA 89 第 10 段;R. v. WH 2011 NLCA 59
- ↑ R. v. G., W., 1999 CanLII 3125 (ON CA) 第 13、14、17-19 页
R. v. D.A., 2012 ONCA 200 (CanLII) - ↑ R. v. Jenner 2005 MBCA 44,(2005),195 C.C.C. (3d) 第 21 段
W.D. 测试的目的是“确保陪审团知道如何将举证责任应用于可信度问题。必须告诫陪审团,审判不是证人之间可信度的较量,他们不必完全接受辩护证据才能宣判无罪”。[1]
应用
当被告和申诉人提供相互矛盾的证据时,法官必须应用 R. v. D.W. 案件中的测试。[2]
W.D. 测试主要只适用于被告提供证据的案件。[3] 然而,D.W. 的原则适用于任何以可信度为关键问题的案件。[4]
W.D. 步骤不仅适用于被告的证词,也适用于审判期间出现的其他无罪辩护证据。[5]
在 voir dire 的背景下,D.W. 的原则不适用。[6] 有罪或无罪不是问题,证明标准是合理怀疑,因此,被告将与任何其他证人一样对待。因此,如果被告的说法与警官的说法相冲突,例如,那么法院必须确定谁在说实话。如果法院无法确定谁在说实话,那么申请人将失败。
当被告和其他证人出庭为辩方作证时,W(D) 测试的应用方式不同。[7]
测试
当辩方传唤被告提供与控方证据相矛盾的证据时,事实认定者必须确定
- 是否接受或拒绝被告的证据;
- 辩方证据是否导致事实认定者对被告的罪责产生合理怀疑;或者
- 如果辩方证据被驳回,是否事实认定者根据其接受的证据,对被告的罪责确信无疑。
步骤的顺序并不重要,但所有步骤必须分别应用。[8]
在考虑相互矛盾的可信度证据时,“权衡”一个故事胜过另一个故事是错误的。[9] 事实认定者不能“偏袒”一个故事胜过另一个,也不能考虑谁更“可信”。应避免采用“非此即彼”的方法,偏袒一方胜过另一方。[10] 偏袒一方证词胜过另一方,实际上相当于将举证责任反转到了被告身上。[11]
法官完全可以相信申诉人和被告,即使他们提供了不同的或相互矛盾的证据[12]
真正的问题不是谁在说实话,而是控方是否根据所有证据,证明了罪责超出合理怀疑。[13]
将证据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W.D. 测试的前两个步骤要求“将被告的证据与相互矛盾的控方证据进行权衡”。[14]
法院必须注意,不要孤立地看待任何证人的证据,而是要将其与所有提出的证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比较。[15]
驳回被告的证据
在解释驳回被告证据的理由时,可以用超出合理怀疑的理由来证明一个与被驳回证据相矛盾的事实,这足以证明驳回的合理性。[16]
法官绝不能因为相信申诉人而贬低被告的证据。否则,辩方甚至还没出庭作证,就被完全削弱了。[17]
第三步
法院仅仅驳回被告的说法是不够的。[18] 测试的第三部分的目的是传达“完全驳回[被告的]证据并不意味着已经确定了他的罪责”。[19]
如果“直接从不相信证据转到认定有罪,将不相信被告的证据作为认定有罪的直接证据”是错误的。[20]
“第四”步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上诉法院建议在第一步之后,向法官增加 D.W. 测试的额外要素,“如果在仔细考虑了所有证据后,你无法决定相信谁,你就必须宣判无罪”。[21]
法官在评估被告的可信度时,不能考虑路边陈述。[22]
其他注意事项
有时有人建议,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考虑被告的证据,然后再考虑申诉人的证据,以避免对被告施加负担。[23] 但这种方法也遭到了一些批评。[24]
法官可以仅凭被告的证据与已接受的证据相矛盾这一理由来驳回被告的证据。[25]
- ↑ R. v. Van 2009 SCC 22 第 23 页
W(D) 第 757 页
R v JHS 2008 SCC 30 第 9 段 - ↑ R. v. D.W. [1991] 1991 CanLII 93
R. v. Fowler, 1993 CanLII 1907 (BC C.A.)
R. v. C.L.Y., 2008 SCC 2, [2008] 1 S.C.R. 5
R. v. McKenzie (P.N.) 1996 CanLII 4976 (SK CA), (1996), 141 Sask. R. 221 (Sask. C.A.) 第 4 段
R. v. Rose (A.) (1992), 20 B.C.A.C. 7 (B.C.C.A.)
R. v. Currie, 2008 ABCA 374
R. v. B.G.S., 2010 SKCA 24 - ↑ R. v. Warren, 2011 CanLII 80607 (NL PC) 第 24 页
- ↑ R. v. F.E.E., 2011 ONCA 783 第 104 页
- ↑ R. v. B.D., 2011 ONCA 51 (CanLII) 第 113-114 段
R. v. Cyr, 2012 ONCA 919 (CanLII) 第 50 段 - ↑ 参见 R v Kocovic, 2004 ABPC 190
- ↑ 参见 R. v. Van, 2009 SCC 22, [2009] 1 S.C.R. 716 第 20-23 段
- ↑ R. v. J.H.S., 2007 NSCA 12 - 上诉至最高法院
- ↑ R. v. B.G.S., 2010 SKCA 24 第 9 页
- ↑ R v Challice (1979) 45 CCC 2d 546 (Ont CA) R v Morin 1988 CanLII 8 (SCC), [1988] 2 SCR 345
R v Chan (1989) 52 CCC 3d 148 (Alta CA)
R. v Jaura, [2006] O.J. No. 4157, 2006 ONCJ 385 第 12, 13 段 - ↑ R. v. Abdirashid, [2012] A.J. No 131 第 6 段
- ↑ R. v. Nadeau 1984 CanLII 28 (SCC), [1984] 2 S.C.R. 570
- ↑ 加拿大刑事证据,第二版,作者 P.R. McWilliams,Q.C.,第 652 页;R. v. Nykiforuk (1946), 86 C.C.C. 151 (Sask. C.A.)
- ↑ R. v. Humphrey, [2011] O.J. No. 2412 (Sup. Ct.), 第 152 段
另见 R. v. Newton, 2006 CanLII 7733 (ON CA) 第 5 段
R. v. Hull, 2006 CanLII 26572 (ON CA) 第 5 段
R. v. Snider [2006] O.J. 879, 第 37 段
R. v. Hoohing, 2007 ONCA 577 (CanLII) 第 15 段 - ↑ R. v. Lake (2005), N.S.J. No. 506
- ↑ R. v. D. (J.J.R.), 2006 CanLII 40088 (ON CA), [2006] 215 C.C.C. (3d) 252 第 53 段 (C.A.) Doherty J. ("对被告人证据的彻底否定,基于对相互冲突的证据真实性的合理怀疑的考虑和有理的接受,与基于对被告人证词方式或被告人证据实质的问题而进行的否定一样,是对被告人证据否定的解释。")
- ↑ R. v. Lake, [2005] N.S.J. No 506 第 21 段
- ↑ R. v. B.C.G., [2010] M.J. No. 290 ("合理怀疑并没有因为审判法官否定“被告人事件的版本”而被遗忘。")
R. v. Liberatore, [2010] N.S.J. No. 556, 第 15 页指出 WD 阻止“事实认定者将证据标准视为简单的可信度辩论” - ↑ R. v. Gray, 2012 ABCA 51 第 40 页
- ↑ R. v. Dore 2004 CanLII 32078 (ON CA), (2004), 189 C.C.C. (3d) 526 (Ont. C.A.), 第 527 页
R. v. H.(S.), [2001] O.J. No. 118 (C.A.)(QL), 第 4-6 段 - ↑ R. v. H.(C.W.) 1991 CanLII 3956 (BC CA), (1991), 68 CCC (3d) 146 (BCCA)
- ↑ R. v. Huff, [2000] O.J. No. 3487; 上诉至最高法院申请被驳回 [2000] S.C.C.A. No. 562
- ↑ R. v. Moose, 2004 MBCA 176 第 20 段
- ↑ R. v. D.A.M., 2010 NBQB 80 第 53 和 56 段
R. v. Schauman, 2006 ONCJ 304 第 6 段
R. v. C.Y.L., [2008] S.C.J. No. 2
R. v. Currie, [2008] A.J. No. 1212 - ↑ R. v. D. (J.J.R.) 2006 CanLII 40088 (ON CA), (2006), 215 C.C.C. (3d) 252 (Ont. C.A.), 第 53 段
R. v. M. (R.E.), 2008 SCC 51 (CanLII), (2008) 235 C.C.C. (3d) 290 (S.C.C.), 第 66 段
R. v. Thomas, 2012 ONSC 6653, 第 26 段
来自其他文化人士的可信度
[edit | edit source]通过口译评估可信度需要仔细考虑,因为这是一项更加困难的任务。[1]
法院不应过分重视通过口译传达的证据中感知到的不一致之处。[2]
- ↑ Sopinka, Lederman & Bryant,加拿大证据法 (第二版) (多伦多:Butterworths,1999),第 16.25 节
- ↑ R. v. Tran, 1994 CanLII 56 (SCC), [1994] 2 S.C.R. 951, 第 987 页 ("法院已经告诫,不应以显微镜的方式检查口译证据的不一致之处。应给予证人有利的怀疑")
R. v. X.(J.), 2012 ABCA 69 (CanLII) 第 13 段
R. v. Zewari, [2005] O.J. No. 1953 (C.A.)(QL), 第 4 段
NAFF v. Minister of Immigration (2004), 221 C.L.R. 1 (H.C. Aust.), 第 30 段
Sopinka, Lederman & Bryant,加拿大证据法 (第二版) (多伦多:Butterworths,1999),第 16.25 节 ("通过口译评估证据的可信度要困难得多")
儿童的可信度
[edit | edit source]没有处理儿童证人的固定公式。[1]
在评估儿童的可信度时,应适用与成人相同的标准。但是,“合理儿童”的标准与成人不同。“例如,儿童证词中的矛盾等缺陷,可能不像成人证词中出现的相同缺陷那样严重地影响其可信度和可靠性。”[2] 必须以“常识”的方式处理儿童的证据,“考虑到证词的优缺点”。[3]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与成人不同,因此时间和地点等细节的缺失是可以理解的,并不一定致命。[4] 应避免对儿童的刻板印象。[5]
无论如何,对皇室的证明标准始终相同。[6]
有关评估儿童证据的适当方法的详细信息,请参见 R. v. B.G. [1990] S.C.R. 30 和 R. v. W. (R.) 1992 CanLII 56 (SCC), [1992] 2 S.C.R. 122
R. v. A.F. 2007 BCPC 345 中提出了有帮助的指导方针
- 必须仔细评估儿童证人的可信度(在这种情况下,“仔细”意味着对接受或拒绝该证据没有偏见);
- 评估儿童证人可信度时应采用的标准不一定是与评估合理成人相同的标准;
- 必须考虑到年幼儿童可能无法详细讲述,可能无法准确地表达事件的“何时”和“何地”,但他们无法做到这一点不应该导致得出他们误解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或谁对自己做了某事的结论;
- 法律上没有假设或推定儿童的证据不如成人的证据可靠;
- 在评估儿童证词的可信度时,必须采用常识方法,考虑儿童的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儿童的沟通能力;
- 不一致之处,特别是与时间或地点等外围事项有关的不一致之处,不应该对儿童的可信度产生与对成年人相同的不利影响,应考虑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以及其他相关因素;
- 当皇室案件的证据基础是儿童或儿童的证词时,举证责任(超出合理怀疑的罪责)保持不变。具体而言,加拿大最高法院在 R. v. D.W. 中提出的关于可信度的规则不会仅仅因为皇室案件的证据基础是此类证据而改变。
警官的可信度
[edit | edit source]法院不应仅仅因为警官的职位而优先采信警官的证词而不是平民的证词。
缺乏记录
[edit | edit source]没有记录会导致警官证词的可靠性问题。[1] </ref>有经验的警官应该养成记录所有相关观察结果的习惯。
警官有义务记录调查中所有重要方面。适当的记录是事实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证据不应依赖于记忆的偶然性。[2]
警官“会记得”不是不记录的正当理由。[3] 如果没有记录,法院可以得出结论,观察到的证据实际上并未观察到,而是调查后才产生的信念。[4] 然而,情况并非总是如此,法官仍然可能接受该证据。[5]
警官对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的记忆,如果当时没有记录,其可靠性会降低。[6]
参见
- R. v. McGee, 2012 ONCJ 63
- ↑ R. v. Tang, 2011 ONCJ 525 at 53 [3] -- 由于记录不良,完全忽略警官的证据
R. v. Odgers, 2009 ONCJ 287 (CanLII)[4]
R v Machado, 2010 ONSC 277 at 120-123 - ↑ R. v. Lozanovski, [2005] O.C.J. 112 at p.3
- ↑ R v Zack 1999 OJ No 5747 (ONCJ) at p.2
R. v Khan 2006 OJ 2717 at 18
- ↑ Zack 1999 OJ No 5747 at p2
- ↑ 例如 R v Thompson 2001 CanLII 24186 ONCA
R v Bennett 2005 OJ No 4035 ONCJ) - ↑ Khan (2006), O.J. 2717 at 17
R. v. Hayes, 2005 OJ No 5057 at 9
R v McGee, 2012 ONCJ 63 at 66
性侵案件中的可信度
[edit | edit source]加拿大不存在性侵案件中的最近申诉原则。在性侵或虐待案件中,未能及时申诉不能被用来对可信度做出不利推断。[1]
在性侵案件中,有人指出,对申诉人行为的合理性进行严格分析,因为“反应性的人类行为是多变且不可预测的”,存在“对女性申诉人在特定情况下应该如何反应的刻板印象思维”的风险。[2]
然而,法院可以使用申诉证据作为“叙事证据,以证明申诉的事实和时间,这可以帮助事实认定者评估真实性或可信度”。[3] 这些陈述不能用于“确认宣誓指控的真实性”。[4]
- ↑ R. v. D.D., 2000 SCC 43
- ↑ R. v. Lally, 2012 ONCJ 397 at 105 to 113
- ↑ R. v. Dinardo, 2008 SCC 24 (CanLII), 2008 SCC 24, [2008] 1 S.C.R. 788 at para. 37
- ↑ R v Dinardo, at para. 37
see R. v. G.C., [2006] O.J. No. 2245 (C.A.); R. v. Fair 1993 CanLII 3384 (ON CA), (1993), 16 O.R. (3d) 1 (C.A.) at 21
不信与捏造
[edit | edit source]不信证人与认定捏造之间存在区别。
被不信的不在场证明没有证据价值。但是,被认定为捏造的不在场证明可以作为推断有罪的证据。[1]
同样,被不信的开脱性陈述没有价值,而捏造的陈述可以作为证据使用。[2] 法官应考虑陈述的内容及其与指控的联系。[3]
仅仅因为不信,不能推断出捏造。[4] 捏造必须基于“与反驳或贬低被告事件版本的证据独立的证据”。[5]
此证据包括被告做出被不信的法庭外陈述的情况,这表明被告意图误导或转移怀疑,并表明被告有意识地知道自己犯了罪。[6]
- ↑ R. v. Hibbert, 2002 SCC 39 (CanLII), [2002] 2 S.C.R. 445, at paras. 57-58
R. v. Coutts 1998 CanLII 4212 (ON CA), (1998), 126 C.C.C. (3d) 545 (Ont. C.A.), at paras. 15-16
R. v. O’Connor 2002 CanLII 3540 (ON CA), (2002), 62 O.R. (3d) 263 (C.A.), at para. 17 - ↑ R. v. Nedelcu, 2012 SCC 59 (CanLII) at para. 23 ("rejection of an accused's testimony does not create evidence for the Crown")
- ↑ O'Connor at para. 18
- ↑ R. v. Cyr, 2012 ONCA 919 (CanLII) at para. 78
- ↑ Cyr at para. 78
O’Connor, at para. 21
R. v. Coutts 1998 CanLII 4212 (ON CA), (1998), 126 C.C.C. (3d) 545 (Ont. C.A.) at paras. 15-16 - ↑ Cyr at para. 79
O'Connor at para. 24,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