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刑事判刑/判刑因素
确定适当刑罚的过程包括列举罪行和罪犯的加重和减轻因素。需要考虑的三大类因素包括个人情况、犯罪情况和诉讼情况。
如判刑目的和原则一章所述,第 718.2(a) 条规定,“刑罚应增加或减少,以考虑与罪行或罪犯有关的任何相关加重或减轻情况”。
犯罪记录将是一个加重因素。[1]
犯罪记录可以表明罪犯是一个“蔑视法律者”或没有得到改造或“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2]
只有在罪犯在犯罪时有犯罪记录的情况下,才能考虑犯罪记录(这被称为可乐规则)。[3]
然而,当法官对被定罪的罪行判刑时,法官可能会考虑其他犯罪行为,并在有限的范围内,例如在同意事实陈述书中承认的罪行或待决的指控。[4]
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第 725 条中
其他罪行
725. (1) 在确定刑罚时,法院
- (a) 应考虑,如果可能且适当,罪犯被同一法院认定有罪的任何其他罪行,并确定对这些罪行中的每一个所要判处的刑罚;
- (b) 应考虑,如果检察长和罪犯同意,对罪犯的任何未决指控,罪犯同意对这些指控认罪并认罪,如果法院有权审理这些指控,并确定对每项指控所要判处的刑罚,除非法院认为对其他罪行进行单独起诉是出于公共利益的必要;
- (b.1) 应考虑对罪犯的任何未决指控,除非法院认为对一项或多项其他罪行进行单独起诉是出于公共利益的必要,但须符合以下条件
- (i) 检察长和罪犯同意,
- (ii) 法院有权审理每一项指控,
- (iii) 每项指控已在公开法庭上说明,
- (iv) 罪犯已同意在对每一项指控的说明中提出的事实,并且
- (v) 罪犯已承认犯下每一项指控中描述的罪行;以及
- (c) 可能会考虑构成单独指控基础的任何构成犯罪情况的事实。
检察长的同意
(1.1) 为了第 (1)(b) 和 (b.1) 条的实施,检察长在同意之前应考虑公共利益。不再进行诉讼
(2) 法院应在起诉书或起诉书上注明
- (a) 根据第 (1)(b.1) 条在确定刑罚时考虑的任何未决指控,以及
- (b) 根据第 (1)(c) 条在确定刑罚时考虑的任何事实,
对于这些指控中描述的或这些事实披露的任何罪行,不得再进行任何诉讼,除非对罪犯被认定有罪的罪行的定罪在诉讼中被撤销或取消。
R.S.,1985,c. C-46,s. 725;R.S.,1985,c. 27 (第 1 次增补),s. 158,c. 1 (第 4 次增补),s. 18(F);1995,c. 22,s. 6;1999,c. 5,s. 31。
– CCC
在假释期间犯下的罪行是加重因素。相比之下,假释撤销的额外后果不应视为减轻因素。[5]
- ↑ R v Squires,2012 NLCA 20,(犯罪记录“将被视为导致更严重处罚的加重因素,而不是限制或减轻处罚的因素。”)
- ↑ R v Barrett,2012 NLCA 46,第 35 段(“犯罪记录在判刑中通常非常重要,因为它可能表明罪犯是蔑视法律者,或导致推断他或她没有得到改造或没有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 ↑ R v Andrade,2010 NBCA 62
另见 R v Garcia and Silva,[1970] 1 O.R. 821 第 823 页,[1970] 3 C.C.C. 124 (C.A.)。 - ↑ R v Garcia and Silva,[1970] 3 C.C.C. 124 (安大略省上诉法院)
另见 R v Edwards 2001 CanLII 24105 (安大略省上诉法院),(2001),54 O.R. (3d) 737 (C.A.) - ↑ R v Lavallee,2006 ABCA 324 (CanLII)
年龄作为减轻因素与判刑相关。年轻人被视为有更大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造和成熟。法院在某些情况下承认年轻人有时愚蠢、缺乏经验和不成熟。这降低了他们的责任程度和道德上的可责性。[1]
同样,克制原则对于年轻罪犯来说是一个突出的因素。[2]
- ↑ 例如,见 R v Kunzig,2011 MBPC 81 第 54 页
- ↑ 见:R v Demeter and Whitmore (1976), 32 C.C.C. (2d) 379 (安大略省上诉法院)
失去职业或社会地位通常不是减轻因素,做某项工作的能力也不是减轻因素。[1]
然而,有人说,被告及其家人所遭受的“毁灭和羞辱”,以及失去职业地位,可以起到谴责和威慑作用。[2]
- ↑ R v Ambrose,2000 ABCA 264 第 37 段
- ↑ R v Bunn,2000 SCC 9 (CanLII),[2000] 1 SCR 183 第 23 段
悔恨是减轻处罚的因素。[1] 悔恨表现为通过言语或行动承认责任,以及对罪犯行为的深刻认识。然而,缺乏悔恨并不能构成加重处罚的因素,它只是意味着无法享受悔恨带来的减轻处罚效果。[2]
法院应该对“自愿承认罪行、真诚悔过并自愿寻求赔偿的人,施以克制”。[3]
缺乏悔恨或不认罪通常不能被视为加重处罚的因素,而只能被视为缺乏减轻处罚的因素。[4]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缺乏悔恨才能被视为加重处罚的因素。[5]
- ↑ R. v. Anderson 1992 CanLII 6002 (BC C.A.), (1992), 74 C.C.C. (3d) 523, at p. 535-536, 16 B.C.A.C. 14
- ↑ 参阅 LaForme J.A. 在 R. v. Kakekagamick, 2006 CanLII 28549 (ON C.A.), [2006] 81 O.R. (3d) 664, 211 C.C.C. (3d) 289 (C.A.), at para. 73, “[他]未能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不利于为他减轻处罚提供重要的考虑。”
- ↑ R. v. Arcand (2011), 499 A.R. 1 (Alta. C.A.) at para 293
- ↑ R v Proulx, 2000 SCC 5, [2000] 1 SCR 61
R v Williams, [2007] OJ No. 1604, 2007 CanLII 13949 (ON SC) at para 32
R. v. Hawkins, 2011 NSCA 7 at para. 31 to 34 see also: R v Henry 2002 NSCA 33 at para. 21
R v Zeek, 2004 BCCA 42 - ↑ R. v. Hawkins, 2011 NSCA 7 at para. 33
成瘾和药物滥用
[edit | edit source]药物滥用本身通常不是减轻处罚的因素。[1] 成瘾史也不是减轻处罚的因素。但是,它可以表明除成瘾外,罪犯的道德责任程度较低,并且具有良好品行。法院了解罪犯的成瘾史也有助于在制定适当的刑罚时,判断其是否有可能康复。
赌博成瘾通常不是减轻处罚的因素。[2]
- ↑ R. v. Ayorech, 2012 ABCA 82 at 10
- ↑ R v Holmes 1999 ABCA 228
心理健康
[edit | edit source]即使心理健康状况不至于免除刑事责任,它也可能成为减轻处罚的因素。[1] 精神障碍,例如精神分裂症,即使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也可能成为减轻处罚的因素。[2] 即使罪犯在犯罪时没有妄想症,也同样适用。[3] 只要疾病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犯罪,就足够了。[4] 但是,如果罪犯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犯罪之间没有任何关联,那么其心理健康状况就不算作量刑因素。[5]
社区治疗通常比监禁更可取。[6] 但是,对于严重罪行,这一点不那么适用。[7]
然而,有时心理疾病会被视为加重处罚的因素,从而增加刑期,尤其是在需要保护公众免受危险人员的侵害时,而该危险人员已经犯下了危险罪行。[8] 心理疾病降低了谴责和威慑的重要性,而增加了治疗的重要性。这包括康复或治愈不可能的情况。[9]
心理疾病通常被视为下令治疗和监督而不是惩罚的依据。[10]
心理疾病会降低罪犯的责任程度。[11]
它还会降低威慑和谴责的相对重要性。[12]
罪犯的心理疾病可能会加重其监禁刑期。[13]
然而,智力低下并不是减轻处罚的因素。[14]
胎儿酒精谱系障碍 (FASD) 导致的认知缺陷会导致罪犯的约束能力有限,以及对自身行为的道德认识不足。这会降低威慑和谴责的影响,同时增加减轻处罚的力度。[15]
- ↑ R. v. Peters 2000 NFCA 55, (2000), 194 Nfld. & P.E.I.R. 184 (NLCA), (“罪犯的心理疾病通常会被视为量刑的减轻因素,即使它不属于在犯罪时能够认定为精神障碍而免除刑事责任的类型。”)
- ↑ R. v. Ayorech, [2012] A.J. No. 236, at para. 10 (“精神障碍,尤其是精神分裂症,可以极大地减轻刑罚,即使证据没有表明精神疾病是犯罪的直接原因,或者犯罪是在妄想、幻觉或类似情况下发生的。”)
- ↑ R v Resler, 2011 ABCA 167
R v Ayorech, 2012 ABCA 82 - ↑ R v Belcourt, 2010 ABCA 319
- ↑ R. v. Shahnawaz, 2000 CanLII 16973, (2000), 149 CCC 97 (Ont.CA)
- ↑ R v Lundrigan, [2012] NJ No 231 (NLCA) at para. 20
- ↑ 参阅 R. v. J.M., [2008] N.J. No. 262 (P.C.)
R. v. Taylor, [2012] N.J. No. 251 (P.C.)) - ↑ R v Lockyer, 2000 NLCA 59 [2000] NJ No 306 NLCA
- ↑ R v Hiltermann, [1993] AJ No 609 (CA) at paras 4-8
- ↑ 参阅 R. v. Valiquette 1990 CanLII 3048 (QC CA), (1990), 60 C.C.C. (3d) 325 (QCCA) at 331 (“大多数人明白,精神病人需要治疗和监督,而不是惩罚。”)
- ↑ Ayorech 2012 ABCA 82 at 12
Resler 2011 ABCA 167 at 9-10, 16
Belcourt 2010 ABCA 319 at 7-8
R v Muldoon, 2006 ABCA 321 at 9-10 - ↑ R v Tremblay, 2006 ABCA 252 at para 7
R v Resler, 2011 ABCA 167 at para 14 - ↑ Ayorech at 13 (“Ayorech 的精神疾病使他变得脆弱,以至于 Santana 博士认为他‘不适合在监狱系统中生存。’")
- ↑ R v H.(M.J.), 2004 SKCA 171
- ↑ R. v. Ramsay 2012 ABCA 257 (CanLII)
同情和怜悯
[edit | edit source]法院可能对有同情心或有怜悯心的罪犯给予一定程度的宽大处理。[1] 这偶尔会在被告能够证明其“健康状况非常糟糕”的情况下进行,以至于如果被监禁,罪犯可能无法生存。[2] 然而,仅仅是健康状况不佳或年龄过大通常不是单独的理由。[3]
然而,在羁押期间,个人的危险性并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4]
- ↑ R. v. Voutsis (1989), 47 CCC 451 (Sask. CA)
- ↑ R. v. Michel 1996, 133 WAC 237 (BCCA)
- ↑ R. v. Shah, 1994 CanLII 1290 (1994), 94 CCC 45 (BCCA)
R. v. Maczynski (1997), 120 CCC 221, 1997 CanLII 2491
R. v. FDM (1995), 29 WBC 148 (AltaCA) - ↑ R. v. Campbell (1978), NSCA
对移民的影响
[edit | edit source]《移民与难民保护法》第 64 条规定
64(1) 不可上诉拒绝入境
如果外国国民或永久居民被发现因安全原因、违反人权或国际人权、严重刑事犯罪或有组织犯罪而被拒绝入境,则外国国民或其担保人或永久居民不得向移民上诉部门提出上诉。64(2) 严重刑事犯罪
在本条第 (1) 款的适用范围内,严重刑事犯罪必须是指在加拿大被判处至少 6 个月的监禁或符合第 36(1)(b) 或 (c) 款所述的犯罪。
– [3]
被驱逐出境的风险可以作为判决时需要考虑的因素。[1] 它必须与案件的所有其他因素和情况权衡并考虑。[2] 然而,它不应该使判决超出适当的范围。[3]
对获得美国等国家签证能力的影响可能会影响法院考虑绝对赦免而非有条件赦免,因为缓刑的处理方式对移民有影响。[4]
罪犯的移民身份对其获得假释的可能性的影响不是判决的因素。[5]
- ↑ R v Hamilton 2004 CanLII 5549 (ON CA), (2004), 72 OR (3d) 1 at para 156, 186 CCC (3d) 129 (CA)para 159
R. v. Barkza, 2011 ABCA 273
R v Dhura , 2011 ABCA 165 [1]
R. v. Koc, 2008 NLTD 97 [2008] N.J. No. 161 (N.L.S.C.T.D.) - ↑ R. v. B.R.C., [2010] O.J. No. 3571 (Ont. C.A.) at 6
R. v. Melo (1975), 26 C.C.C. (2d) 510 at p. 516 - ↑ R v Morgan, 2008 NWTCA 12
R v Belenky, 2010 ABCA 98 at para. 20: ("驱逐出境的附带后果最多只能给予非常有限的权重。它本身不能将判决从原本适当的范围内移除。充其量它可以使判决略微下降,仅此而已。") - ↑ R. v. Dzabic, 2008 CanLII 53860 (ON SC)
- ↑ R. v. Razmara, 2012 ONCA 13
原住民背景
[edit | edit source]犯罪情况
[edit | edit source]犯罪发生的年龄
[edit | edit source]在历史性性侵犯案件中,这种情况最为常见,即“犯罪的陈旧性通常不是减轻处罚的因素”。[1] 然而,“如果罪犯在间隔的这些年里过着模范的生活,并且表现出真诚的悔恨,他可能就有权获得减刑。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进行个人威慑和改造时间。”[2]
- ↑ R. v. R. (A.), 1994 CanLII 4524 (MB CA), [1994] 4 W.W.R. 620 (Man. C.A.),
- ↑ R v RA 1994 CanLII 4524 at para. 34
违反信任
[edit | edit source]如果存在违反公众信任的行为,它将被视为比私人物品信任违反更严重的加重情节。[1]
- ↑ R. v. Gill, 2003 BCCA 208
R. v. Lecourt 2005 QCCA 845
受害者未满 18 岁
[edit | edit source]第 718.01 条要求 “[当] 法院对涉及虐待未满 18 岁人员的罪行判处刑罚时,应优先考虑谴责和威慑此类行为的目标。”
关于第 718.01 条,阿尔伯塔省上诉法院表示,该法院“在处理针对无辜儿童的犯罪案件时,一直认为需要做出强有力的回应”。[1]
- ↑ R. v Nickle, 2012 ABCA 158 (CanLII) at para 19
公众对犯罪类型的厌恶
[edit | edit source]公众对犯罪类型的厌恶是加重判决刑罚的一个因素。通过谴责原则,法院有义务表达公众对某些犯罪(例如暴力犯罪)的厌恶。[1]
国家不当行为
[edit | edit source]判决可以“根据国家不当行为而减少,即使所申诉的事件没有达到宪章违反的程度。”[2]
- ↑ R. v. W.H.M., 1994 CanLII 7583 (NS SC)
- ↑ R. v. Nasogaluak, 2010 SCC 6 [2]
警察不当行为
[edit | edit source]警方的调查不当行为可能会在量刑中起到作用。[1] 这包括被告的《宪章》权利受到侵犯的情况,这将构成减刑因素。[2]
然而,如果违反行为只是构成对《宪章》程序性权利的轻微违反,且未触及《宪章》第 24(1) 条,则通常不会导致减刑。[3]
在极少数情况下,指控可能会被撤销。[4]
执法人员使用武力
对依法行事者的保护
25. (1) 任何受法律要求或授权,在执行或实施法律的过程中行使以下行为者:
- (a) 作为私人公民;
- (b) 作为执法人员或公职人员;
- (c) 协助执法人员或公职人员;或
- (d) 凭借其职位;
只要其行为有合理理由,就有权执行其被要求或授权执行的行为,并使用必要的力量来达到目的。
同上
(2) 当某人受法律要求或授权执行法令或执行判决时,该人或任何协助其的人员,如果其行为出于善意,则有权执行该法令或执行该判决,即使该法令或判决有缺陷,或其发布或判决缺乏管辖权或超出了管辖权。何时不适用保护
(3) 除非另有 (4) 和 (5) 条款规定,根据 (1) 条款,某人没有理由使用意图或可能导致死亡或严重人身伤害的力量,除非该人有合理理由相信,为了自身或其保护之下的任何人的生命安全免受死亡或严重人身伤害,使用该力量是必要的。何时适用保护
(4) 执法人员以及合法协助执法人员的任何人员,如果其符合以下条件,就有权使用意图或可能导致死亡或严重人身伤害的力量逮捕某人:
- (a) 该执法人员正在依法执行有或无逮捕令的逮捕行动;
- (b) 逮捕该人的罪行属于可以无证逮捕的罪行;
- (c) 该人企图逃跑以逃避逮捕;
- (d) 该执法人员或使用力量的其他人有合理理由相信,为了保护该执法人员、合法协助执法人员的任何人或其他任何人的生命安全免受即将发生或将来发生的死亡或严重人身伤害,使用该力量是必要的;并且
- (e) 逃跑无法通过其他合理且不那么暴力的方式阻止。
R.S., 1985, c. C-46, s. 25; 1994, c. 12, s. 1.
– [4]
如果执法人员使用不符合第 25 条规定的力量,则可能会构成对被告第 7 条《宪章》权利的侵犯。[5]
在刑事诉讼中,如果存在“国家对身体完整性的干预和国家强加的严重心理压力”,则构成对“人身安全”的侵犯。[6]
执法人员有权使用武力进行逮捕或防止逃离羁押。这种权力受到比例原则、必要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的约束。[7]
根据第 25(3) 条使用武力,是基于主观和客观的标准来确定的。[8]
不应该以完美的标准来评判警察。应该预料到,他们在紧急情况下会做出快速反应。[9]
R v. Markowska, 2004 ONCJ 332 -- 警察持枪执行了对按摩院的搜查令。法庭认定这是一种严重且不合理的做法。
- ↑ R. v. Pigeon 1992 CanLII 869 (BCCA)
- ↑ R. v. Nasogaluak, 2010 SCC 6
- ↑ 例如 R. v. Charanek, 2011 ABPC 374
- ↑ R. v. Tran, 2010 ONCA 471
- ↑ 加拿大权利与自由宪章第 7 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且不得被剥夺这些权利,除非符合基本公正原则。”
- ↑ R v Morgentaler, [1988] 1 SCR 30, 1988 CanLII 90
- ↑ R v Nasogaluak, 2010 SCC 6 at 32
- ↑ Chartier v Greave, [2001] OJ No. 634 (ONSC) at 29
- ↑ R v Nasogaluak, 2010 SCC 6 at 35
未指控的刑事行为
[edit | edit source]犯罪分子只会被“就其被具体指控和有效定罪的犯罪行为判刑”。[1]
先前未指控的行为不能被用作加重情节,但它与量刑相关,因为它显示了犯罪分子的性格和背景。[2]
但是,根据第 725(1)(d) 条,“在确定刑罚时,法院… (c) 可以考虑构成单独指控基础的任何构成犯罪行为情形的相关事实。”
犯罪分子不能因未经证实的行为而受到惩罚。[3]
- ↑ R. v. Larche, 2006 SCC 56, [2006] 2 S.C.R. 762
- ↑ R. v. B.M., 2008 ONCA 645 (CanLII)
- ↑ R. v. Gardiner, [1982] 368 SCR 2
R. v. Lees, 1979 CanLII 43 (SCC), [1979] 2 S.C.R. 749
诉讼情况
[edit | edit source]认罪
[edit | edit source]认罪在许多方面是一个减刑因素。它表明犯罪分子悔过自新 [1],它节省了司法系统的资源,它使受害者免受出庭作证的压力。犯罪分子没有权仅仅因为认罪而减刑,而是法官在量刑时有权考虑认罪。
不认罪不是加重情节。但是,与不认罪有关的是,如果被告在审判后被定罪,而被告的证词被认定为虚假,法官可能会将此作为加重情节考虑。[2]
对认罪的减刑幅度没有固定标准,因为它可以从多种方面减轻刑罚。然而,有人建议,认罪通常会导致刑期缩短三分之一。[3]
保释条件
[edit | edit source]严格的保释条件不被视为等同于审前拘留,因此,严格的保释条件不适用扣减刑期。[1] 法庭可以考虑罪犯在判刑之日前所接受的保释条件。[2] 如果个人在保释期间受到软禁,这可能被视为减刑的理由,因为软禁可能具有惩罚性。但这只是自由裁量权,通常需要通过证明罪犯的处境比一般人特别艰难来证明。[3]
对限制性的保释条件应灵活处理。任何扣减刑期的数额由审判法官酌情决定。[4]
在安大略省,R v Downes 2006 CanLII 3957 (ONCA) 提出了以下指导方针。[5]
- 在严厉的判决前保释条件下度过的时间,尤其是软禁,是一个相关的减轻处罚因素。
- 因此,审判法官必须在确定刑期时考虑在软禁保释期间度过的时间。
- 审判法官未能解释为什么没有考虑在软禁保释期间度过的时间,这是一种原则上的错误。
- 在软禁保释期间度过的时间应给予多少扣减刑期,这属于审判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法官无需遵循任何公式。
- 扣减刑期的数额将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在软禁保释期间度过的时间长短;条件的严苛程度;对罪犯自由的限制程度;罪犯进行正常人际关系、就业和活动的可能性。
- 如果罪犯要求审判法官考虑判决前保释条件,罪犯应向法官提供有关这些条件影响的信息。如果对这些条件的影响存在争议,则根据刑法典第 724(3) 条,罪犯有责任以优势证据证明这些事实。
- ↑ R. v. Panday, 2007 ONCA 598
- ↑ R. v. Downes, 2006 CanLII 3957 (ON CA) at 23
- ↑ R. v. Knockwood 2009 NSCA 98
- ↑ R. v. Downes, [2006] O.J. No. 555 (C.A.) at para. 36 (“面对在软禁保释期间度过时间的罪犯,审判法官应采取灵活的方式,... 扣减刑期的数额及其作为减轻处罚因素的考虑方式由审判法官决定。)
- ↑ R v Downes, 2006 CanLII 3957 (ONCA) at para 37; R v Ijam, 2007 ONCA 597 at 63
延迟
[edit | edit source]犯罪日期与判决日期之间的延迟不是减轻处罚的理由。如果延迟是由于被告逃离司法管辖区造成的,他无权从时间的推移中获益。[1]
过时的犯罪,如历史性的性侵犯,不能仅仅因为犯罪发生后经过的时间而大幅减轻处罚,因为犯罪的严重程度和罪责程度保持不变。[2]
对于严重罪行,犯罪日期与判决日期之间的时间的推移不会减少对谴责或威慑的必要性。[3]
需要考虑的延迟的其他因素包括:[4]
- 延迟对判决的影响是一个具体案例的调查。
- 蓄意逃避当局侦查的行为,无论是逃跑还是导致延误的投诉,往往不利于将延迟的事实作为减轻处罚的因素。
- 在过渡期间的悔改和改造往往会消除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并消除在法院的处罚中体现特定威慑的必要性。
- 某些非常严重的罪行需要在判决中加入一般威慑和谴责的措施,无论罪犯在犯罪后有多长的时间没有犯罪。
- 客观地说,考虑到延迟,法院的处罚不应被视为奖励或利益,从而消除或贬低比例惩罚的概念。
- ↑ R. v. Jansons, 2008 YKCA 15
- ↑ R. v. Archibald 2012 ABCA 202 (CanLII) at para. 13
- ↑ R. v. Partridge, 2005 NSCA 159 (CanLII)
- ↑ R. v. Critton, [2002] O.J. No. 2594 (ONSC) per Hill, J at para. 76
审前拘留
[edit | edit source]719.
...
判决的确定
- (3) 在确定对被判犯有罪的人的判决时,法院可以考虑该人在因罪行而被拘留期间度过的任何时间,但法院应将该时间的任何扣减刑期限制在最多每天扣减一天。
- (3.1) 尽管有第 (3) 款的规定,如果情况允许,最多可每天扣减一天半,除非将该人拘留的理由已在第 515(9.1) 款中说明的记录中写明,或者该人根据第 524(4) 款或 (8) 款被拘留。
理由
- (3.2) 法院应说明任何已给予的扣减刑期的理由,并应将这些理由记录在案。
– CCC
第 719(3.1) 条包括 2010 年的修正案,其中给予 2:1 扣减刑期的做法受到很大限制。某些法官已根据情况给予 1.5:1 扣减刑期,以弥补减刑损失。[1]
法官不能仅仅因为罪犯的记录性质而拒绝在判决中扣减审前拘留刑期。[2]
- ↑ R. v. Johnson, 2011 ONCJ 77
R. v. Dann, 2011 NSPC 22 - ↑ R. v. Crawford, 2010 ABCA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