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儿童与青少年文学作家与评论家指南/心理学与人格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书籍,面向开放世界

心理学与人格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自我概念和元认知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角色的自我概念和元认知与其在其他角色眼中、叙述者眼中或读者可能眼中的形象之间的差异也具有教育意义,并能促进读者的理解。为了创造一个合理的心理描述,作者应该定义一个角色的特性以及角色自我概念与其作为作者的意图的实际属性之间的差异。当然,其他角色可能不同意角色的客观看法和主观自我形象。

认知偏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学习关于认知偏差可以被视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往往被忽视。作为作者,你可以制定一个关于不同角色的认知偏差的计划,甚至可以制定关于他们在故事中的教育进程的计划。如果在小说中认知偏差可以明显地减弱,这可能是角色心理学中特别有趣的部分。为了让孩子和青少年理解发展过程,导师或老师可能需要强调这一点,但可能不是直接用名字称呼认知偏差,而是用赞扬或批评来配合角色的一般行为,当然。

道德品质和特质理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因果报应、尊重、社会地位和声誉系统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因果报应理论[1],以及文化决定的社会地位感知或声誉系统的潜在使用,可以为小说增加一个有趣和教育性的方面。一个需要回答的复杂问题是:因果报应、社会地位或声誉是什么,它们对小说中的人物意味着什么?答案对于人物群组和人物来说可能不同,并且可能受到人物性格特征、认知偏差、社会文化背景和哲学观点的影响。

对因果报应的信仰或拒绝信仰可能是群体习俗文化的相关部分,显然与小说中哲学和宗教的表达问题有关。小说中人物的观点可能旨在与实际的宗教相匹配,或者可以是更独立的观点,在小说中的习俗文化中形成。当然,发生在虚构世界中的故事也可以提到虚构的因果报应信仰。如果你打算设计一个虚构的因果报应信仰,你可能应该先去因果报应实验室[1],并考虑该信仰的教育价值和哲学影响。导致这种信仰的文化发展也可能很有趣。信仰有多少是神话,有多少是认知偏差(例如,公正世界谬误),有多少是道德教育,其中是否有真理的成分?

如果小说中的因果报应例如依赖于习俗文化的元素,并且可能产生实际影响,这对小说中的群体意味着什么?角色各自的因果报应如何影响彼此的经历?实际的影响能否解释清楚,也就是说,发生的事件似乎是因果报应的影响,但科学解释只需要心理学和社会学影响?持久的不确定性可以促进理论形成和推测,进而产生叙事张力。因此,人们可以认为,哲学观点在小说中保留一定程度的可解释性和模糊性是有益的,这就是为什么Majikthise 和 Vroomfondel在《银河系漫游指南》中实际上要求成为“哲学家、智者、名人和其他专业思考者联合会的代表”;当然,这只是一个讽刺。

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华夏公益教科书